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教师产生职业倦怠,无论对其自身还是对其工作都会带来许多负面影响。本文以中小学教师为研究对象,分析其职业倦怠的表现、危害和成因,探讨预防及缓解的对策,以期引起社会各界对中小学教师和基础教育事业的深入关注。
【关键词】基础教育 教师 职业倦怠
职业倦怠是健康心理学研究的重要内容,是指在职业环境中,对长期的情绪、人际关系和工作压力不能有效应对而表现出的工作厌倦、态度冷漠等身心综合症。它的主要特点是对服务对象的退缩和不负责任、情感和身体的衰蝎,以及各种各样的心理症状,如易激怒、焦虑、悲伤和自尊心降低。我国中小学教师面临较大的心压力,已成为职业倦怠的高发群体。教师长期的职业倦怠会恶化教师的身心健康,也会出现教学方法上的不灵活和行为失常,是教师心理健康的突出问题。
一、教师职业倦怠的表现
教师职业倦怠是教师不能顺力应对工作压力时的一种极端反应,是教师在长期压力体验下所产生的情绪、态度和行为的衰竭状态。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一是情感耗竭,表现为对教育教学没有工作热情,备课不积极,授课疲于应付,缺乏创造性。二是人格解体,表现为时常以消极否定或麻木不仁的态度对待学生,将学生视为没有感情的事物,用带蔑视色彩的称谓称呼他们,用标签式的语言来描述个体学生、打骂学生。三是个人成就感低,当教师开始感觉到在工作中不再有什么值得去做,感觉无法给学生的生活带来更大的变化,而他们的职业所带来的诸如金钱、社会认可等回报也少之又少时,很多教师就产生了较强的自卑感,大大降低了教师的工作驱动力。
教师职业倦怠现象的存在势必会给教师本人的身心健康和学校的教育教学带来巨大的负面影响。从教师个人角度看,它大大削弱了教师的工作驱动力,对工作的投入减少,对学生缺乏耐心和爱心。在生理上则长期处于亚健康状态甚至造成生理及心理上的疾患,表现出一系列生理耗竭的状态,如精力缺乏、容易疲劳、对疾病抵抗力减弱。从教育教学角度看,教师思想涣散、组织纪律观念淡化、工作效能降低,导致了教学品质的劣质化,这势必降低学生的学习成绩,严重阻碍了教育事业的健康发展。
二、中小学教师职业倦怠原因探析
促成中小学教师职业倦怠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主要有:教师特定的职业特点、学校管理体制、社会期望、竞争压力、面对部分学生的挫折感和教师本人的人格特征等。
1.教师特定的职业特点。教师扮演的是为人师表的角色,这种职业的神圣感在客观上迫使教师不得不掩盖自己的喜怒哀乐,教师职业的特殊性,使得公众长期以来一直认为老师是“传道、授业、解惑”的崇高形象。因此,作为一个较为特殊的社会个体,教师要尽力维护自己的形象,工作上积极投入,总希望通过自己的努力来帮助改善学生问题、改善教学问题。
2.学校管理体制。一方面,很多学校都在说自己的管理是以人为本,但另一方面,学校试图建立一系列硬性规章制度,将教师的一言一行束缚在条条框框中。用简单化的几条指标和抽象的分数,去衡量复杂且模糊的教育问题。这么做只能使教师工作的积极性、创造性、主动性受到极大的伤害。在这种管理体制下的教师,生活压抑,疲于奔命。长此以往,教师只会产生厌教情绪,妨碍教育工作的开展。
3.社会期望和竞争压力。面对家长的望子成龙和学校的以升学率论英雄,以及社会的沉重期望,不少教师往往“载不动许多愁”。“近来不知何故我开始变得脆弱、多虑,老是担心教不好课程,担心教学质量上不去……总之,考不完的试,做不完的活,操不完的心,压得我透不过气来,整日心绪不宁!”这番话反映出当前许多中小学教师真实的生存状态。另一方面,职称的评定使得教师群体内部竞争进一步加剧。当教师对上述这些要求、变化不能驾驭时,容易产生倦怠。
4.部分学生因在现实的表现达不到预期效果而产生的挫折感。普通高中新学籍管理办法取消勒令退学、开除学籍的处分。这些新措施的出台,体现了以学生为本的教育理念,体现了教育的人性化和人文关怀。但反过来,它也被一些不良学生利用,他们有恃无恐,对校纪校规视若无睹,违法违纪,而学校对这部分学生的管理缺乏有效措施,只能晓之以理,动之以情。正是这极小部分学生的存在,使得教育效果锐减。每天要面对这些学生的教师,没有有效的办法去改变他们的行为。日复一日,教师的挫折感日益增加。
5.教师本人的人格特征。人格是一个人在生理基础上,受到家庭、学校和社会等诸多因素影响而逐渐形成的气质、能力、兴趣和性格等心理特征的总和,直接影响着一个人在处理压力事件的状态和应激心理。研究表明,人格的坚韧度越高,则工作应激反应越低,职业倦怠的严重程度也越低。
三、缓解教师职业倦怠的途径
目前,我国中小学教师职业倦怠的现象大量存在,这已严重影响了教师的身心健康及其专业成长。寻找缓解教师职业倦怠的途径,对于提高教师的职业生活质量,以及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具有重要意义。1.对教师职业给予合理的期待和信任
教师是一个职业,是千千万万个职业之一,和其他职业并无根本的不同。对教师从道德层面上不切实际的拔高,把教师视为行为圣贤、道德楷模,其实是把教师送上了神坛,给教师从业增加了无形的压力。教师的能力是有限的,而非书中的圣贤,摘掉教师头上的“伪圣光环”,还教师以常态,对教师的职业建立合理期望,以减少教师的压力。同时,作为教师个体,也要对自己所从事的职业有清醒的认识,不要有不切实际的过高期望,建立合理期望,避免倦怠感的产生。
2.营造和谐的工作氛围
营造良好的学校文化与氛围是避免与缓解教师职业倦怠的重要举措。实行开放民主的行政管理;建立赏罚分明的激励机制;为师提供必要的支援、协助、培训、辅导,提高教学能力与技巧,增强专业自信;组织教师彼此交流教学经验与体会,消除教师在专业探讨方面的孤独感、无助感;在教师生活、待遇方面,予以关心与改善……以缓解教师的工作压力。
3.积极进行自我调节,提高教师自身的心理承受能力
首先,中小学教师要正确认识职业倦怠,学会调节心理的不适,运用悦纳现实、投身自然、享受亲情、转换角度等方法,始终保持良好的心态。其次,要培养健全人格,积极参加适当的体育锻炼,主动参加社会活动,积极寻求社会理解与支持,提高自我调节能力。
把教师职业当作一项事业而不仅是一个饭碗时,把教育岗位当作一种创造性的实现自身价值的舞台而不是一种负担时,我们就会在工作中得到快乐,而不是烦恼和悲伤,更不是职业倦怠,我们就会感到,工作着是美丽的,忙碌着是快乐的。
总之,我国中小学有些教师的心理压力已经呈现出明显的职业倦怠症状,对教学和学生产生了一定的消极影响。因此,研究我国中小学职业倦怠状况,找出解决办法,最大限度地减轻教师压力,提高教师的自我控制能力,排解心理障碍,开通疏通渠道,对教育事业和社会发展具有非凡的意义。
(作者单位:甘肃武威第十八中学)
【关键词】基础教育 教师 职业倦怠
职业倦怠是健康心理学研究的重要内容,是指在职业环境中,对长期的情绪、人际关系和工作压力不能有效应对而表现出的工作厌倦、态度冷漠等身心综合症。它的主要特点是对服务对象的退缩和不负责任、情感和身体的衰蝎,以及各种各样的心理症状,如易激怒、焦虑、悲伤和自尊心降低。我国中小学教师面临较大的心压力,已成为职业倦怠的高发群体。教师长期的职业倦怠会恶化教师的身心健康,也会出现教学方法上的不灵活和行为失常,是教师心理健康的突出问题。
一、教师职业倦怠的表现
教师职业倦怠是教师不能顺力应对工作压力时的一种极端反应,是教师在长期压力体验下所产生的情绪、态度和行为的衰竭状态。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一是情感耗竭,表现为对教育教学没有工作热情,备课不积极,授课疲于应付,缺乏创造性。二是人格解体,表现为时常以消极否定或麻木不仁的态度对待学生,将学生视为没有感情的事物,用带蔑视色彩的称谓称呼他们,用标签式的语言来描述个体学生、打骂学生。三是个人成就感低,当教师开始感觉到在工作中不再有什么值得去做,感觉无法给学生的生活带来更大的变化,而他们的职业所带来的诸如金钱、社会认可等回报也少之又少时,很多教师就产生了较强的自卑感,大大降低了教师的工作驱动力。
教师职业倦怠现象的存在势必会给教师本人的身心健康和学校的教育教学带来巨大的负面影响。从教师个人角度看,它大大削弱了教师的工作驱动力,对工作的投入减少,对学生缺乏耐心和爱心。在生理上则长期处于亚健康状态甚至造成生理及心理上的疾患,表现出一系列生理耗竭的状态,如精力缺乏、容易疲劳、对疾病抵抗力减弱。从教育教学角度看,教师思想涣散、组织纪律观念淡化、工作效能降低,导致了教学品质的劣质化,这势必降低学生的学习成绩,严重阻碍了教育事业的健康发展。
二、中小学教师职业倦怠原因探析
促成中小学教师职业倦怠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主要有:教师特定的职业特点、学校管理体制、社会期望、竞争压力、面对部分学生的挫折感和教师本人的人格特征等。
1.教师特定的职业特点。教师扮演的是为人师表的角色,这种职业的神圣感在客观上迫使教师不得不掩盖自己的喜怒哀乐,教师职业的特殊性,使得公众长期以来一直认为老师是“传道、授业、解惑”的崇高形象。因此,作为一个较为特殊的社会个体,教师要尽力维护自己的形象,工作上积极投入,总希望通过自己的努力来帮助改善学生问题、改善教学问题。
2.学校管理体制。一方面,很多学校都在说自己的管理是以人为本,但另一方面,学校试图建立一系列硬性规章制度,将教师的一言一行束缚在条条框框中。用简单化的几条指标和抽象的分数,去衡量复杂且模糊的教育问题。这么做只能使教师工作的积极性、创造性、主动性受到极大的伤害。在这种管理体制下的教师,生活压抑,疲于奔命。长此以往,教师只会产生厌教情绪,妨碍教育工作的开展。
3.社会期望和竞争压力。面对家长的望子成龙和学校的以升学率论英雄,以及社会的沉重期望,不少教师往往“载不动许多愁”。“近来不知何故我开始变得脆弱、多虑,老是担心教不好课程,担心教学质量上不去……总之,考不完的试,做不完的活,操不完的心,压得我透不过气来,整日心绪不宁!”这番话反映出当前许多中小学教师真实的生存状态。另一方面,职称的评定使得教师群体内部竞争进一步加剧。当教师对上述这些要求、变化不能驾驭时,容易产生倦怠。
4.部分学生因在现实的表现达不到预期效果而产生的挫折感。普通高中新学籍管理办法取消勒令退学、开除学籍的处分。这些新措施的出台,体现了以学生为本的教育理念,体现了教育的人性化和人文关怀。但反过来,它也被一些不良学生利用,他们有恃无恐,对校纪校规视若无睹,违法违纪,而学校对这部分学生的管理缺乏有效措施,只能晓之以理,动之以情。正是这极小部分学生的存在,使得教育效果锐减。每天要面对这些学生的教师,没有有效的办法去改变他们的行为。日复一日,教师的挫折感日益增加。
5.教师本人的人格特征。人格是一个人在生理基础上,受到家庭、学校和社会等诸多因素影响而逐渐形成的气质、能力、兴趣和性格等心理特征的总和,直接影响着一个人在处理压力事件的状态和应激心理。研究表明,人格的坚韧度越高,则工作应激反应越低,职业倦怠的严重程度也越低。
三、缓解教师职业倦怠的途径
目前,我国中小学教师职业倦怠的现象大量存在,这已严重影响了教师的身心健康及其专业成长。寻找缓解教师职业倦怠的途径,对于提高教师的职业生活质量,以及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具有重要意义。1.对教师职业给予合理的期待和信任
教师是一个职业,是千千万万个职业之一,和其他职业并无根本的不同。对教师从道德层面上不切实际的拔高,把教师视为行为圣贤、道德楷模,其实是把教师送上了神坛,给教师从业增加了无形的压力。教师的能力是有限的,而非书中的圣贤,摘掉教师头上的“伪圣光环”,还教师以常态,对教师的职业建立合理期望,以减少教师的压力。同时,作为教师个体,也要对自己所从事的职业有清醒的认识,不要有不切实际的过高期望,建立合理期望,避免倦怠感的产生。
2.营造和谐的工作氛围
营造良好的学校文化与氛围是避免与缓解教师职业倦怠的重要举措。实行开放民主的行政管理;建立赏罚分明的激励机制;为师提供必要的支援、协助、培训、辅导,提高教学能力与技巧,增强专业自信;组织教师彼此交流教学经验与体会,消除教师在专业探讨方面的孤独感、无助感;在教师生活、待遇方面,予以关心与改善……以缓解教师的工作压力。
3.积极进行自我调节,提高教师自身的心理承受能力
首先,中小学教师要正确认识职业倦怠,学会调节心理的不适,运用悦纳现实、投身自然、享受亲情、转换角度等方法,始终保持良好的心态。其次,要培养健全人格,积极参加适当的体育锻炼,主动参加社会活动,积极寻求社会理解与支持,提高自我调节能力。
把教师职业当作一项事业而不仅是一个饭碗时,把教育岗位当作一种创造性的实现自身价值的舞台而不是一种负担时,我们就会在工作中得到快乐,而不是烦恼和悲伤,更不是职业倦怠,我们就会感到,工作着是美丽的,忙碌着是快乐的。
总之,我国中小学有些教师的心理压力已经呈现出明显的职业倦怠症状,对教学和学生产生了一定的消极影响。因此,研究我国中小学职业倦怠状况,找出解决办法,最大限度地减轻教师压力,提高教师的自我控制能力,排解心理障碍,开通疏通渠道,对教育事业和社会发展具有非凡的意义。
(作者单位:甘肃武威第十八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