领导行为能力与和谐发展观念浅析

来源 :网络导报·在线教育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chenzhipengo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和谐发展观要求关注人际关系,微观求“和”,宏观求“谐”,掌握“和谐度”。在领导行为上应统筹兼顾,和谐协调,和谐发展,把握好“度”。
  关键词 和谐发展观    领导行为
  
  营造一个社会各个阶层都能各尽所能,各得其所,社会各阶层互惠互利,各自的利益都能得以基本满足,各阶层间的利益关系能够不断得到协调的社会。它给我们把握现代化建设中的矛盾及科学地处理问题提供了一种新思想方法和工作方法。
  一、和谐发展观的核心理念
  1.关注人际关系,统筹阶层和谐
  和谐发展观,是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在社会建设层面合乎逻辑的展开,它拓展了科学发展观的科学内涵。我们党提出并正在着手解决的城市与农村之间、不同地区之间、经济发展与社会发展之间、人与自然之间以及国内发展与对外开放之间存在的不协调问题,既触及了我国经济发展中的突出矛盾,也触及了社会建设层面存在的不和谐之处。“五个和谐”渗透和推进到社会结构层面,必然会提出构建和谐社会问题,就产生了和谐发展观。这个发展观从“五个统筹”中抽象出人际关系,强调阶层之间的和谐。
  2.微观求“和”,宏观求“谐”,和、谐皆本
  社会是宏观的,它是由许许多多的“会”与“社”等微观组织组成的,是宏观与微观的统一。构建和谐社会,对宏观与微观的要求是不同的。就微观来说,一个家族、一个学校、一个工厂、一个机关、一个局部乃至一个地方,要致力于求和,把矛盾解决在辖区之内,把活力奉献给社会;就宏观来说,要注意政治、经济、文化的和谐、城乡之间的和谐、不同阶层之间的和谐,妥善处理相互之间的矛盾,减少摩擦,使社会处于良性运行和协调发展当中。
  “和”是相互关系中比较满意的状态,而“谐”是指妥协共处的状态。和谐发展观之所以强调微观求“和”、宏观求“谐”,是为了便于我们找到构建和谐社会方位。自从胡锦涛等中央领导同志提出构建和谐社会的理论以来,关于指导思想、科学内涵和主要任务都有了框架,问题在于这些理论框架有些抽象,落实到每一个单位、干部和群众的行为上还不够具体,似乎人人有责,但又很难去负责。原因在于构建和谐社会宏、微模糊。基于此,笔者提出微观求“和”、宏观求“谐”这一观点。
  二、和谐发展观的若干观点
  1.和谐发展观是价值增值的发展观
  首先,它把和谐发展看成一种“机械式”的边界固定运动,而没有把这种活动看作一种辩证的矛盾运动,自然而然推论出在“总量”不变的情况下,某些方面的和谐肯定会引起另外方面的不和谐。这种情况当然存在。但是和谐发展是着眼于利益增值的,通过多方的努力,各自增加都能收益,减少损害。和谐发展的边界是开放的,而“机械式”多边关系则是封闭的,这种关系不可能如外界进行物质、能量和信息的交流,因而是在不增值的前提下分割既有利益,当然不能实现和谐与统筹兼顾了。
  其次,这种观点只看到事物中互相否定、互相排斥、相互对立的成分,没有看到事物内部存在着相互依存、相互贯通的统一性。这种观点认为矛盾的双方总是要互相攻其短,取其利;否定矛盾双方相互克己短,取其长,并在一定条件下有共存共荣的趋势和可能。因此,我们不应该把和谐发展看成是孤立存在的、凝固不变的,而应该把它看成是活生生的、不断变化的东西,矛盾各方既有对立的因素,也有一致的因素,在统一体中完全存在着兼顾发展的契机。
  2.和谐发展观的定位
  在事物的发生、发展和转化的过程中,其中的每一个人、每一方面、每一个分子、每一要素都存在着一个摆正位置即“定位”问题。或定位于极端,以独占全部的“好处”;或定位于和谐发展,以分享合理的“好处”。由于事物都是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的,独占“好处”必然会抹煞利益的共享性,而招致多方的对抗,所以,极端取向的单边发展往往会导致矛盾各方群起而攻之,这种定位往往以失败告终,继而会出现“协同”或“分享”的局面。可见,走极端的事物是短命的,和谐发展的事物才有生命力,才有存在的价值。大量的事物都应该定位于“和谐发展”。
  在这里,可以把和谐发展观理解为相互联系的诸方面的发展与成长过程中,存在着一个或几个对于各方面都较为有利的“和谐发展区间”或“和谐发展点”,各个方面都有可能在它附近达成共识,从而使问题得到较为完美的解决。和谐发展价值观告诉我们,在相互联系的事物中,各个方面都不宜过分扩张自己,而应该兼顾其他,共存共荣。
  3.和谐发展观的观点
  总体观点是一种典型的和谐与共赢观点,是指站在问题之外来看问题的一种思维方式。这里需要指出,总体观点不同于全局观点或系统观点。全局观点或系统观点,都是以全局或系统作为解决问题的终极标准的,局部或要素必须服从全局或系统。而总体观点则认为,无论全局或局部、系统或要素、对立面之间,都是“总体”中的一个“部分”,必须统筹考虑。可见,总体观点高于全局观点或系统观点,其考虑问题的容量要比它们大得多。相比之下,全局观点或系统观点的这种层次差就不那么明显了,考虑问题比较狭隘,也就容易以全局或系统来代替总体,而忽视“部分”的作用,失去和谐发展的基础。动态观点就是用联系、发展的眼光去看问题,认为“运动”是和谐发展问题的根本属性。和谐发展问题的多边矛盾性,再加上背景的模糊性,就孕育了问题发展的多种可能性。任何一个和谐发展问题都是包含着各种矛盾关系的综合统一体,它总是处在对立统一运动的状态之中。这种状态因诸事物的“势”的均衡而相对稳定,一旦其中的“对立”有所变化,就会产生新的“势”而统一起来。因此,和谐发展问题的随机性是很大的。它的“势”的变化,是形成随机性的依据;而外部背景力量的消长,又使和谐发展问题的走向身不由己。这两方面构成了和谐发展问题的区间变化和和谐发展点的移动:或在特定的条件下徘徊,或有所进化扩大,或有所缩小。这就要求我们在处理问题时,必须确立动态观点,跟踪它的变化轨迹,使和谐发展区间明晰化,便于实现和谐发展。
  三、和谐发展观与领导行为
  1.和谐发展观与领导工作思路
  和谐发展观认为,正确的领导工作思路必须体现统筹兼顾、和谐协调的思想。我们要按照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要求来建设和谐社会。民主法治。就是社会主义民主得到充分发扬,依法治国基本方略得到切实落实,各方面积极因素得到广泛调动;公平正义,就是社会各方面的利益关系得到妥善协调,人民内部矛盾和其他社会矛盾得到正确处理,社会公平和正义得到切实维护和实现;诚信友爱,就是全社会互帮互助、诚实守信,全体人民平等友爱、融洽相处;充满活力,就是能够使一切有利于社会进步的创造愿望得到尊重,创造活动得到支持,创造才能得到发挥,创造成果得到肯定;安定有序,就是社会组织机制健全,社会管理完善,社会秩序良好,人民群众安居乐业,社会保持安定团结;人与自然和谐相处,就是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我们要着眼于我国的基本国情,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因地制宜,和谐推进各项改革,努力实现宏观经济改革和微观经济改革相协调,经济领域改革和社会领域改革相协调,城市改革和农村改革相协调,经济体制改革和政治体制改革相协调。和谐发展观点认为,可行的领导工作思路必须处理好改革发展稳定的关系。
  2.从实际出发来考虑和谐发展
  (1)要考虑实际的客观性和多样性。所谓实际,就是指人们头脑以外的一切客观存在的事物,它包括自然界的物质现象,社会的历史和现状,生产力发展的状况和现存的生产关系,社会各阶层的关系,以及它们的经济地位和政治表现等等,都是在我们头脑之外的客观实际。存在于我们头脑之外的实际情况不仅是客观的,而且还是复杂的、多样的。比如说东部和西部,南方和北方,其地形、气候、土壤、资源、植被、水利等自然条件的差别就很大,尽管都在奔小康,但各个省各个地区在生产力、科学技术、交通运输、文化教育等各个方面的发展也很不平衡。对于担任一定领导职务的同志来说,就是要努力认识和研究这些千差万别的实际情况,其中特别要认清我们所处的时代和国内外形势,要全面了解国情、省情、县情和本部门的实际情况。要熟悉自己的工作对象和广大群众的要求,尊重客观情况,就是要尊重它的多样性、不平衡性及其内部矛盾的特殊性,如果对这些情况及其特点若明若暗,就不能在工作上实现正确的领导。正像毛泽东所指出的:“任何一个部门的工作,都必须先有情况的了解,然后才会有好的处理。”
  (2)要尊重群众的要求。关于客观实际,除了上述具有客观实在性的实际之外,群众的要求和觉悟的程度,尽管不具备实在性的特点,但却是一种实际存在的现象。毛泽东就曾经把“群众的要求”、“群众的觉悟”看作是领导者制定方针、政策的依据之一。他多次讲到,弹琴要看听众,写文章要考虑对象,做宣传工作和思想工作的就要了解群众的思想,否则,就叫做“无的放失”。当然,在我们谈到“群众的思想”、“群众的觉悟”和“群众的要求”等,也是实际存在时,应当注意分清两个问题:第一,这是从观察和研究对象的角度上来说的。“群众的思想”、“群众的觉悟程度”等,对于领导者来说,具有客观性。因为这一类的东西,在一定的物质条件基础上一经产生出来,就具有相对的独立性,它存在于领导者的头脑之外,它作为认识对象,是实际存在的。这是我们党非常重视的研究对象。第二,从哲学基本问题的角度讲,“群众的思想”、“群众的觉悟程度”之类都是精神的现象。它们根源于物质,是社会存在的反映,但它们本身并不是物质的东西,而是属于主观世界的范畴,但对于领导决策而言,这也是一个非常重要的“实际”。
  3.和谐发展要把握好“度”
  在和谐发展观中,“度”是指和谐对象良性运行和协调发展的最底条件,也就是我们在上面提及的“和谐发展区间”或“和谐发展点”,颇具“盈亏点”含义。
  (1)和谐发展要注意适度。所谓适度,是指事物发展过程中,最有利于保持事物的稳定性,且与“质”相统一的一定量的界限。这是哲学意义上的“度”,是小度。而和谐发展观要着眼于“大度”,要对若干“小度”进行综合调度。换言之,要注意适度,不仅仅是把握事物发展过程一般的度,而是要从一般的度中的相互作用中选取和把握最为适当的度。各种事物都具有特殊性,它们的最佳适度点是各不相同的,即使是同一事物,在不同的时期不同的发展阶段,最佳适度点也是不一样的,这些适度点通过整合才构成一个矛盾群的度,和谐发展就是要依据这个度,找出有利于各方面的决策,然后量力而行,尽力而为。毛泽东说得好,要“有多少钱办多少事”,要“少花钱多办事”。前一句是要我们在工作中量力而行,把握力度。我们不论从事什么活动,都要正确估计现有的人力、智力、物力和财力,有条件的事坚决干,而且要把它干好;超越客观条件许可的事坚决不干,以免给建设事业造成损失。后一句话,是要我们在工作中尽力而为,做到适度。我们不论从事什么活动,都要在力所能及的范围内,力争把工作做的更好一些。既不要把余地留得太多,也不要过度。
  (2)和谐发展要善于让度。领导工作千头万绪,不可能做到齐头并进,这个时候要善于让度,进退有度,放弃一些,并在放弃中注意兼顾。我们总希望在领导工作中多做出政绩,尽早达到目标。但是,在大多数情况下,工作总是需要错位发展的,或者是穿插发展的。因此,在和谐发展中必须处理好先发展与后发展的关系,也就是“进”与“退”的关系。退不是不发展,退是后发展。和谐发展需要让度,已被改革开放的实践所证明。当初我们选择了“联产承包”的生产方式,是一种大的让度。正是由于这个让度,为以后的一系列改革创造了条件和积累了经验。
其他文献
摘 要 通过对马克思主义哲学文化观的探源,阐述了马克思主义哲学文化观的实质,分析了马克思主义哲学文化观的功能,进而说明了马克思主义哲学文化观对构建我国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深远影响,其中着重说明了有中国特色的马克思主义哲学文化观对我国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重要作用。  关键词 文化观 和谐社会 中国特色 马克思主义 哲学文化观    随着我国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突飞猛进地发展,人们越来越关注文化在我们
期刊
一、广西商业银行中间业务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一)中间业务规模小,经营范围狭窄,技术含量低  从各商业银行已开办的中间业务的发展水平来看:商业银行中间业务的发展规模较小,在银行的整个业务规模中占比小。从中间业务发展的品种和范围来看,是比较单一和狭窄的。在广西商业银行开办的多个中间业务品种中,主要集中在传统的承兑、结算收入等劳动密集型产品。这些业务不仅品种单一、范围狭窄,而且发展空间限制较多、批报程
期刊
摘 要 《易经》是我国古代一部用以占筮的书。它通过占筮来启示天道、人道、地道的变化规律,研究宇宙人生的现象和道理,是说明宇宙变化的法则和运用的一门学问。科学是运用范畴、定理、定律等思维形式反映现实世界各种现象的本质的规律的知识体系。上述两者关系如何,本文将对此问题作一探讨。  关键词 易经 科学 预测    一、《易经》是我国古代一部用以占筮的书  它通过占筮来启示天道、人道、地道的变化
期刊
当前,国际局势正在发生深刻变化,国际金融危机的影响正在进一步扩大。积极应对前所未有的国际竞争和危机挑战,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对政府的管理效能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从而也对干部队伍的综合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为了进一步提高我县干部队伍的综合素质和管理水平,使党校干部培训工作更具有针对性、实效性,我们对射阳县干部培训需求进行了调查。本次调查的对象为科级干部、党外干部、青年干部和社区管理干部,采
期刊
摘 要 风电产业在世界已经逐渐风靡起来,各国的产业发展也得到了他们的相关政策支持。广西作为一个风电产业的后起之秀,应该了解自身发展风电产业中政策方面的不足,同时借鉴各国的政策经验,完善自身的相关政策支持,以达到推动广西风电产业的发展,最终促进广西经济的发展。  关键词 广西 风电 政策支持     风电发展在广西能源发展战略中具有重要的意义,但是发展水平相对于全国还具有十分大的差距。在国
期刊
摘 要 “创新”在现时代已成为一个备受关注的词汇,我们通过“方苹果”的故事比较中美教育哲学中对待创新问题的不同态度,从中找出我们在创新型教育上的缺点与不足。通过分析“方苹果”所关涉的创新型价值观;对“方苹果”教育创新性问题的研究以及辩证的看待教育与哲学对创新潮的形成,我建议丰富和发展马克思主义哲学对创新型教育的指导,既避免了美式教育以“学生”为中心的教育弊端,又改观了我国以“教师”为中心的教育局
期刊
摘 要 网络文化因其全新的传播形式、巨大的信息量和时效优势,对当前人们的生活产生了极大的冲击力、影响力和渗透力。文章从网络文化的定义出发,分析了网络文化的特征及网络文化给社会和人们带来的正负面影响,并提出建设中国特色网络文化的对策。  关键词 网络 网络文化 共享性 虚拟性 双刃性    网络文化是指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和电脑网络的普及和应用,人们借助于计算机互联网进行各种活动时所形成
期刊
“坚持以人为本”,是中国共产党十六届三中全会《决定》提出的一个新要求。以人为本,是科学发展观的核心。是中国共产党人坚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党的根本宗旨的体现。  以人为本,作为党的根本宗旨和执政理念的集中体现,和历史上民为邦本、民贵君轻的民本思想,存在着密不可分的联系。以人为本的执政理念弘扬和改造了民本思想治国方略中的优秀、合理成分,成为对民本思想超越和升华的更新境界。但是我们党共产党提出的以人为
期刊
摘 要 随着我国进入改革发展的关键时期,社会矛盾急剧增多,群体性事件时有发生。预防群体性事件有利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同时这也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内在要求。  关键词 预防 处置 群体性事件 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当前我国进入改革的攻坚阶段,市场经济的转型,社会利益格局的调整,新问题、新矛盾不断增多,群体性事件时有发生,已经影响社会的安定团结和人民群众安居乐业。构建社会主义和谐
期刊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九年义务教育阶段的语文课程,必须面向全体学生,使学生获得基本的语文素养。那么, 作为初中语文教师怎样做才能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呢? 笔者从教学实践中体会到,应从以下五个方面入手:  一、提升自我素养  《语文课程标准》对语文教师提出了如下的要求:“教师是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和引导者。……研究自己的教学对象,从本课程的目标和学生的具体情况出发,灵活运用多种教学策略……。教师要努力适应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