曲安缩松治疗瘢痕疙瘩的疗效观察

来源 :中国美容医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Pinger605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我科自2010年以来,使用曲安缩松用于瘢痕内注射治疗瘢痕疙瘩患者103例,共计176块瘢痕疙瘩,取得较好疗效,现报道如下。
  1 资料和方法
  1.1临床资料:本组共收集瘢痕疙瘩病例103例(男68例,女75例),瘢痕共计176块,年龄11~41岁,平均25岁,病程6个月~5年。其中胸部153块,肩部72块,耳垂36块,其它15例。皮损最大7cm×4cm,最小1cm×0.5cm。治疗前3个月内均未使用其它治疗方法。
  1.2治疗方法:笔者采用的药物为昆明积大制药有限公司生产。使用1ml的皮试用注射器,注射时每次抽取0.3ml曲安缩松进行注射,每点注射量以瘢痕变白为宜,若瘢痕较大,则用2%利多卡因稀释后注射,每次注射曲安缩松总量不超过80mg,每月1次,至瘢痕变平软后停药,初次注射时阻力较大,甚至有药渗出,故每次仅抽取0.3~0.5ml,以减少推注的难度,第2次注射时则较易注射。
  2 结果
  2.1疗效:本组患者中停药后均随访1年,其中瘢痕变平软153例(88%),无效9例(5%),复发14例(7%)。瘢痕变平软最短时间3个月(注射2次),最长8个月(注射7次),平均6个月(注射5次)。
  2.2不良反应:①瘢痕变平软后,皮损区见残留白色药物残渣37块,为总数的21%;②出现皮损区毛细血管扩张23块,为总数的13%;③女性出现月经增多以及时间延长现象;④瘢痕变平软后皮损面积大小较前扩大45块,为总数的25%;⑤皮损局部出现色素沉着34块,为总数的20%。
  3 讨论
  3.1瘢痕疙瘩多继发于皮肤损害,如外伤、感染、手术、搔抓等均为直接原因。发病机制至今不明,该病发生可能与遗传和免疫有关表现为一种不规则的肥厚性赘生物,质地坚硬,界限不规则,表面光滑发亮,毛细血管扩张的橡皮样斑块,隆起于皮肤表面,呈蟹足状持续生长。目前研究表明[1],激素是通过抑制瘢痕疙瘩成纤维细胞增殖及Ⅰ、Ⅱ型胶原的合成,促进细胞凋亡而使瘢痕变平变薄。去炎松-A,又名曲安缩松,是一种强有力的糖皮质激素,其作用机制是影响糖及蛋白质的代谢,加强糖原异生,使蛋白质分解代谢增加,从而抑制蛋白质合成,干扰了胶原纤维的增生过程,从而达到治疗目的。
  3.2.瘢痕疙瘩的治疗均报告以综合治疗为主,单一的治疗方法,如手术切除,其复发率在50%以上[2],提倡多种方法联合治疗[3],如三联疗法[4]。而笔者采用单纯的药物注射法,只是抑制了瘢痕的持续生长及使其外观变平软,但皮损大小无改善,但来就诊的病例均以反复治疗无效而就治,均迫切要求以控制瘢痕生长以及改变瘢痕肥厚为主要目的。在目前还没有特效方法治疗瘢痕疙瘩的条件下,笔者认为单一药物治疗方法简单、安全、有效,在基层医疗条件有限的情况下可以临时控制性治疗。本组病例显示曲安缩松的治疗有效率为92%,平均治疗时间为2~8个月,不失为一种好的控制治疗方法。
  3.3 瘢痕平软后皮损较前扩大,笔者分析一方面与药液侵润周围正常组织,导致周围正常组织萎缩所致。另外也与瘢痕平软后,周围正常组织较皮损区组织的张力较高收缩所致,关于此种观点,需进一步实验证实。
  3.4由于所出现的并发症,均不严重,只要在操作过程中掌握正确的注射方法及控制药物总量可最大限度地减少其发生,女性应避开月经期注射;残留的药渣可待机体自行吸收或手术清除。注射药物量在前2次可以根据瘢痕情况尽最大剂量以及原液浓度注射,若效果明显,则以后相应减少注射药物总剂量及降低药物浓度注射,以避免组织过度萎缩。尽管激素有很多副作用,只要适当在治疗剂量及间隔治疗时间等方面适当选择,仍然是治疗瘢痕疙瘩首选药物[5]。
  [参考文献]
  [1]鲍卫汉,徐少俊.激素治疗瘢痕的机理研究[J].中华外科杂志,2000,38(5):378-381.
  [2]蔡景龙.现代瘢痕治疗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98:420.
  [3]秦鸿志,朱丹彪,瘢痕疙瘩的治疗进展[J].现代医药卫生,2004,20(19):2003-2004.
  [4]王和庚,颜玲,罗志军,等.三联疗法治疗瘢痕疙瘩临床观察[J].中国美容医学,2007,16(4):535-536.
  [5]侯典举,房林,李兵,等.微创整形美容外科系列讲座-瘢痕及瘢痕疙瘩微创治疗[J].中国美容医学,2010,19(10):1541-1542.
  [收稿日期]2013-02-04 [修回日期]2013-03-20
  编辑/何志斌
其他文献
[摘要]目的:探讨在瘢痕整形中特别是大面积烧伤后形成瘢痕影响功能需行植皮手术整形的新方法。方法:对于深度烧伤后形成瘢痕需行切除植皮改善美观及功能的患者,I期行瘢痕切除后人工真皮(皮能快愈敷料即皮耐克)移植术。2~3周后Ⅱ期手术:去除皮耐克硅胶膜行自身刃厚皮片移植。结果:皮片移植均存活,创面外观满意,供皮区轻度色素沉着,无瘢痕增生。结论:皮耐克与自体刃厚皮复合移植在瘢痕整形治疗中具有较好的临床应用价
期刊
[摘要]目的:探讨改良三点式重睑与传统重睑治疗上睑皮肤松弛的临床疗效差异。方法:本院2007年5月~2012年6月共收治上睑皮肤松弛患者59例,其中25例患者接受传统重睑术式治疗(对照组),另24例患者接受改良三点式重睑术式治疗(观察组),观察并比较两组患者术后的临床效果、并发症及满意度。结果:观察组与对照组患者术后恢复时间分别为(33.1±7.4)天和(78.5±12.7)天,观察组显著低于对照
期刊
[摘要]目的:研究颧骨颧弓前后段斜行截骨联合下颌角成形术治疗单侧面部肥大的效果。方法:报告2008年7月~20012年7月间9例单侧面部肥大患者,应用颧骨颧弓前后段斜行截骨联合下颌角成形术矫治患侧。结果:所有9例患者矫治后Ⅰ期愈合。6个月后随访,所有患者肥大侧颧骨颧弓明显降低,肥大侧下颌角正侧面观明显缩小,面中下部由明显不对称变为基本对称,表情自然,生理功能良好。结论:颧骨颧弓前后段斜行截骨联合下
期刊
[摘要]目的:脂肪來源间充质干细胞复合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ADSC-bFGF)对大鼠背部带蒂皮瓣模型存活率的影响。方法:获得SD大鼠腹股沟脂肪,经体外分离、培养并进行多功能分化潜能的鉴定。MTT法检测bFGF培养液对ADSC的影响。建立大鼠背部自身对照带蒂皮瓣模型。应用CM-DiI荧光染料标记ADSC。在皮瓣可预测坏死区域分别给予A1组bFGF、A2组ADSC、A3组bFGF-ADSC、B组生
期刊
[摘要]目的:观察伊曲康唑胶囊联合液氮冷冻治疗马拉色菌毛囊炎的临床疗效。方法:将110例马拉色菌毛囊炎患者随机分为两组。治疗组:58例,给予伊曲康唑胶囊200mg,每天1次,治疗2周,联合液氮冷冻治疗,外用炉甘石洗剂治疗4周;对照组:52例,给予口服伊曲康唑胶囊200mg,每天1次,治疗2周,外用炉甘石洗剂4周。结果:治疗2周后,治疗组痊愈率25.86%,有效率62.07%;对照组痊愈率13.46
期刊
[摘要]目的:探讨丘状小乳症的病因及手术治疗方法。方法:对我科近一年来4例采用乳房假体矫正丘状小乳的病案进行总结,比较假体置入时同期行乳腺后放射状切开、梯田状切开及乳晕双环法缩小后的治疗效果。结果:单纯假体隆乳术后双乳呈葫芦状,形态不佳;假体置入同时行腺体后放射状切开的1例患者术后乳房仍呈葫芦形,程度较轻;假体置入同时行乳腺后梯田状切开的1例患者术后疗效与放射状切开相似;2例假体置入同时行乳晕旁双
期刊
[摘要]目的:探讨通过应用生物膜线性材料悬吊提升面部,恢复面部年轻化的方法。方法:采用生物膜线性材料在面部进行收紧提升,共治疗68例面部软组织松弛的患者。术前、术后对患者的鼻唇沟形态进行评估,并记录术后患者愈合情况,有无并发症,患者满意度。结果:术后进行常规随访,平均随访时间为1年,最好的术后效果出现在术后6个月。所有患者术后的并发症都是轻微的、暂时性,包括颞区疼痛,皮下牵拉,面部不对称等;未见有
期刊
[摘要]目的:探讨骨髓间充质干细胞(MSCs)分化为角质形成细胞的可能性及在此过程中血管紧张素II(AngII)对其的调控作用。方法:抽取Wistar大鼠的骨髓,经全骨髓法分离、纯化MSCs,鉴定后建立MSCs细胞模型,用成胶质细胞诱导培养基诱导其为角质形成细胞,显微镜下观察其形态学变化。以添加了AngII的成角质形成细胞诱导培养基组与单纯成角质形成细胞诱导培养基组在诱导MSCs 7天、10天后行
期刊
痤疮是一种由多发性毛囊皮脂腺慢性炎症引起的皮肤病,虽不会危及生命,但作为损容性疾病可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青春期后痤疮是指25岁以后的痤疮,Goulden[1]将其分为持续性和迟发性两种,前者指25岁以前发病,临床表现持续到25岁以后,后者为25岁以后发病。随着社会生活节奏的加快,学业、工作压力的增大,该病的发病率有明显增多趋势,也受到广泛关注。2010年2月~2012年12月,笔者科室运用强脉
期刊
瘢痕(scar)从病理学上可分为正常瘢痕(normal scar)和病理性瘢痕(abnormal scar)。以病理性瘢痕最多见[1],主要包括增生性瘢痕(hypertrophic scar,HS)和瘢痕疙瘩(keloid,K)。HS是由创伤、炎性反应等引起,以成纤维细胞(Fibroblast,Fb)增殖失控和胶原等大量细胞外基质(Extra cellular matrix, ECM)过度产生和沉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