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经济体制改革不断深入,事业单位开始走向社会进入市场,外部环境的变化使得事业单位的财务管理体制也开始发生变化,本文从新形势下事业单位财务管理的最终目标着手,介绍财务管理的发展现状,并对事业单位财务管理以后的发展提出一些对策和措施。
[关键词]事业单位 财务管理 发展目标 发展现状
中图分类号:F810.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914X(2014)44-0074-01
随着财政改革的日益深化,事业单位的市场性质进一步加强,财务管理面临着巨大冲击,工作难度起来越大,为了更好地适应经济及财政改革需求,事业单位必须充分认识到财务管理目标已发生转变,要充分利用各种资源,加强管理,做好事业单位的财务管理工作。
一、事业单位财务管理的目标
事业单位是由国家机关或者其它组织利用国有资产创办的服务社会公益的机构,多是从事科研开发、高等教育、卫生医疗、基础科研、广播电视等行业,向社会提供科技、教育、文化、卫生等社会服务,事业单位主要是以完成国家任务为目标,接受国家机关的领导,资金来源多为财政拨付。
与一般企业相比较,事业单位最显著的特征就是不以盈利为目的,具有很强的公益性。这种基于“不以盈利为目的”的职能定位及单一的“靠财政拨付”的资金渠道,决定了事业单位的以“执行预算”为目标的财务核算体系。
然而随着国家财政政策的变革,市场对公益事业的不断介入,事业单位财务环境发生了根本性改变。国家财政导向、预算体制及拨款体制都在不断改革,事业单位与生俱来的“公益性”,使其经济收益性与风险性不相适应,在这种环境下,国家要求事业单位走向市场,在保持其“公益性”定位的同时,实现公益性与自主发展的统一结合,让事业单位不再纯粹依靠国家财政补助,而是增强市场意识和主体意识,走上自我发展道路。
二、事业单位财务管理现阶段面临的问题
很多事业单位已经开始建立以财经法规为依据,以市场经济理论为导向,以理财为重点,以不断发展为目的财务管理机制,事业单位财务管理改革虽然也取得了一些成效,但毕竟目标转向不是一朝一夕的事,事业单位财务管理还存在很多问题。
1、预算编制不完善、执行力度不强
事业单位的各项财务收支都应该按预算来执行,可以说预算是财务工作的指挥棒。但是事业单位的财务预算常常因为各种原因,造成预算不准、预算不全面。财务人员忽视预算编制,在对单位财务预算编制时,认识和重视程度不够,对经济活动没有深入考虑,只是简单地进行预算,或者走形式主义,按照往年同类活动经验进行粗略预算,这导致预算编制不够精准,不能准备反映财务收支全貌和工作重点,直接影响了事业单位职能履行的效果。
有些单位虽然编制了预算,但是预算执行力不强,对预算资金使用效益审计跟踪不到位,简单总结肤浅分析,成本考核几乎是空白,效益考核只是走个过场,经费使用不加控制,只要领导签字就全部报销,并不在乎事业发展是否需要,这导致很多项目难以取得预期的社会效益。
2、资产管理薄弱,有效资源严重浪费
事业单位无成本考核,对于财产物资核算与管理不是特别重视,物资管理都很粗放,管理不规范。与一般企业单位的固定资产管理最大的不同点在于事业单位资产不提折旧,虽然2013年新的《事业单位财务制度》中规定固定资产按行业的不同提折旧,但是新制度一直没有得到很好地执行,财务管理只重视固定资产的价值管理,而忽视了实物管理,导致财务账务价值总额不能与资产对上号。
一些事业单位对固定资产存量、流量管理不够严格,固定资产入帐不及时,数量不准,责任不清,账务和实物有出入,导致国有资产的流失,对资产的调拨使用、维护处置、报废处理等管理不规范,资产盘点不及时,使用率低,报损过于轻率,造成资源的严重浪费,此外不按规定管理,形成账外账,各种裹不清的烂账,这都严重影响和制约着事业单位绩效的提高。
3、监督体系不完善,内控制度不健全
一些事业单位内部监督管理体系不够完善,单位的会计、出纳这些不相容职位没有严格分离开来,出现岗位互串现象,对出纳工作监督不到位,这给资产、资金问题埋下很大的隐患。事业单位审核监督往往只由领导一人代劳,或者多人兼职代理,内部很少设有财务管理机构,也没有实行统一的财务管理,员工配置不合理、岗位设置不科学,业务经常交叉,没有明确的职责分界。
单位内部控制制度不健全,有的没有建立跟踪、分析、评价制度、决策机制等内部控制制度;有的单位虽然有十分周详的内控制度,但是并没有按制度严格执行,敷衍了事,导致制度形同虚设。
4、工作人员素质较低,会计基本工作做不到位
事业单位的财务工作比较简单,很多领导并不重视,督促力度不强,再加上一些财务人员业务水平不高,综合素质低下,法律意识不强,没有什么进取心,觉得进入事业单位就能高枕无忧,并没有站在单位立场上考虑,也从未深思如何提高单位绩效,有的甚至还存在道德问题,应建账目不建,出现账不符实,虚盈实亏造虚假业绩,或者隐瞒资产,虚亏实盈偷漏税金。
随着财政改革的不断深入,事业单位财务管理和核算方面变化很大,会计工作人员稍不仔细,工作做不到位,或者基础工做得不规范,都会造成资料不能如实反映信息,影响事业单位会计以及审计应有的严肃性,甚至引发事业单位的信任危机。
三、事业单位加强财务管理的相关对策和措施
1、合理编制财务预算,并加强科学预算
事业单位要把预算管理作为财务管理的重要任务和核心任务来抓,在编制预算之前,要进行充分的研究和论证,深入各基层了解情况,发放预算调查表,分析确定项目预算金额。合理编制中长期财务预算,并对预算的执行进行控制和管理,改变原有管理模式,选择科学有效的预算编制方法,从而形成除政府拨款外的多渠道筹集经费的新局面。
2、制定财务管理制度,加强财务管理的内部控制
事业单位可以根据国家相关法律法规,再结合自身实际情况,制定自己内部的一套管理条例和管理制度,并把条例和制度细化到工作中的每个环节,让所有业务都有章可循,并设置奖惩规则,严格执行,用制度来约束人。同时不断完善事业单位内部控制制度,不相容的职务坚决分离,便于职能部门相互监督相互制约,以达到提高财务管理的目的。
3、加强固定资产管理,科学配置资源
事业单位要建立专门的资产管理机构,并配备专职管理人员,对固定资产的验收和使用加强管理。财务部门要建立固定资产总账、分类明细账,加强核算,对固定资产进行价值管理和数量管理。资产的购进转让,必须先经管理机构评估讨论,财务部门审核报批后方可执行。对于固定资产的清查盘点,要建立明细分类账、台账、卡片,确保账实相符。
4、加强财务人员管理,不断提高财务管理人员的素质
财务管理的主体是包括领导在内的全体会计人员,包括财会人员和审计人员,要加强对人员的管理,制定会计资格认定、工资待遇、培训考核等一体化管理制定,加强财务队伍管理水平,提高领导者及财务管理人员对财务管理的重视度,让他们充分认识到,在市场大环境改变的前提下,事业单位财务管理体制也将发生改变,要有效利用资源,重视提高绩效。增强财务管理意识,提高财务管理人员的思想素质、业务素质及道德修养,定期培训,让财务管理人员能够更深入地学习专业知识。
四、结束语
随着事业单位改革的不断深入,事业单位企业化经营成为一种趋势,规范和加强事业单位财务管理是适应改革的需要,只有强化事业单位财务管理职能,建立切实可行的各项财务管理制度,才能达到绩效最大化,财务管理工作才能上升到一个新的高度,事业单位才能够和谐健康有序发展。
参考文献
[1] 刘占民;事业单位财务管理目标浅谈[J].现代商业。2010(03).
[关键词]事业单位 财务管理 发展目标 发展现状
中图分类号:F810.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914X(2014)44-0074-01
随着财政改革的日益深化,事业单位的市场性质进一步加强,财务管理面临着巨大冲击,工作难度起来越大,为了更好地适应经济及财政改革需求,事业单位必须充分认识到财务管理目标已发生转变,要充分利用各种资源,加强管理,做好事业单位的财务管理工作。
一、事业单位财务管理的目标
事业单位是由国家机关或者其它组织利用国有资产创办的服务社会公益的机构,多是从事科研开发、高等教育、卫生医疗、基础科研、广播电视等行业,向社会提供科技、教育、文化、卫生等社会服务,事业单位主要是以完成国家任务为目标,接受国家机关的领导,资金来源多为财政拨付。
与一般企业相比较,事业单位最显著的特征就是不以盈利为目的,具有很强的公益性。这种基于“不以盈利为目的”的职能定位及单一的“靠财政拨付”的资金渠道,决定了事业单位的以“执行预算”为目标的财务核算体系。
然而随着国家财政政策的变革,市场对公益事业的不断介入,事业单位财务环境发生了根本性改变。国家财政导向、预算体制及拨款体制都在不断改革,事业单位与生俱来的“公益性”,使其经济收益性与风险性不相适应,在这种环境下,国家要求事业单位走向市场,在保持其“公益性”定位的同时,实现公益性与自主发展的统一结合,让事业单位不再纯粹依靠国家财政补助,而是增强市场意识和主体意识,走上自我发展道路。
二、事业单位财务管理现阶段面临的问题
很多事业单位已经开始建立以财经法规为依据,以市场经济理论为导向,以理财为重点,以不断发展为目的财务管理机制,事业单位财务管理改革虽然也取得了一些成效,但毕竟目标转向不是一朝一夕的事,事业单位财务管理还存在很多问题。
1、预算编制不完善、执行力度不强
事业单位的各项财务收支都应该按预算来执行,可以说预算是财务工作的指挥棒。但是事业单位的财务预算常常因为各种原因,造成预算不准、预算不全面。财务人员忽视预算编制,在对单位财务预算编制时,认识和重视程度不够,对经济活动没有深入考虑,只是简单地进行预算,或者走形式主义,按照往年同类活动经验进行粗略预算,这导致预算编制不够精准,不能准备反映财务收支全貌和工作重点,直接影响了事业单位职能履行的效果。
有些单位虽然编制了预算,但是预算执行力不强,对预算资金使用效益审计跟踪不到位,简单总结肤浅分析,成本考核几乎是空白,效益考核只是走个过场,经费使用不加控制,只要领导签字就全部报销,并不在乎事业发展是否需要,这导致很多项目难以取得预期的社会效益。
2、资产管理薄弱,有效资源严重浪费
事业单位无成本考核,对于财产物资核算与管理不是特别重视,物资管理都很粗放,管理不规范。与一般企业单位的固定资产管理最大的不同点在于事业单位资产不提折旧,虽然2013年新的《事业单位财务制度》中规定固定资产按行业的不同提折旧,但是新制度一直没有得到很好地执行,财务管理只重视固定资产的价值管理,而忽视了实物管理,导致财务账务价值总额不能与资产对上号。
一些事业单位对固定资产存量、流量管理不够严格,固定资产入帐不及时,数量不准,责任不清,账务和实物有出入,导致国有资产的流失,对资产的调拨使用、维护处置、报废处理等管理不规范,资产盘点不及时,使用率低,报损过于轻率,造成资源的严重浪费,此外不按规定管理,形成账外账,各种裹不清的烂账,这都严重影响和制约着事业单位绩效的提高。
3、监督体系不完善,内控制度不健全
一些事业单位内部监督管理体系不够完善,单位的会计、出纳这些不相容职位没有严格分离开来,出现岗位互串现象,对出纳工作监督不到位,这给资产、资金问题埋下很大的隐患。事业单位审核监督往往只由领导一人代劳,或者多人兼职代理,内部很少设有财务管理机构,也没有实行统一的财务管理,员工配置不合理、岗位设置不科学,业务经常交叉,没有明确的职责分界。
单位内部控制制度不健全,有的没有建立跟踪、分析、评价制度、决策机制等内部控制制度;有的单位虽然有十分周详的内控制度,但是并没有按制度严格执行,敷衍了事,导致制度形同虚设。
4、工作人员素质较低,会计基本工作做不到位
事业单位的财务工作比较简单,很多领导并不重视,督促力度不强,再加上一些财务人员业务水平不高,综合素质低下,法律意识不强,没有什么进取心,觉得进入事业单位就能高枕无忧,并没有站在单位立场上考虑,也从未深思如何提高单位绩效,有的甚至还存在道德问题,应建账目不建,出现账不符实,虚盈实亏造虚假业绩,或者隐瞒资产,虚亏实盈偷漏税金。
随着财政改革的不断深入,事业单位财务管理和核算方面变化很大,会计工作人员稍不仔细,工作做不到位,或者基础工做得不规范,都会造成资料不能如实反映信息,影响事业单位会计以及审计应有的严肃性,甚至引发事业单位的信任危机。
三、事业单位加强财务管理的相关对策和措施
1、合理编制财务预算,并加强科学预算
事业单位要把预算管理作为财务管理的重要任务和核心任务来抓,在编制预算之前,要进行充分的研究和论证,深入各基层了解情况,发放预算调查表,分析确定项目预算金额。合理编制中长期财务预算,并对预算的执行进行控制和管理,改变原有管理模式,选择科学有效的预算编制方法,从而形成除政府拨款外的多渠道筹集经费的新局面。
2、制定财务管理制度,加强财务管理的内部控制
事业单位可以根据国家相关法律法规,再结合自身实际情况,制定自己内部的一套管理条例和管理制度,并把条例和制度细化到工作中的每个环节,让所有业务都有章可循,并设置奖惩规则,严格执行,用制度来约束人。同时不断完善事业单位内部控制制度,不相容的职务坚决分离,便于职能部门相互监督相互制约,以达到提高财务管理的目的。
3、加强固定资产管理,科学配置资源
事业单位要建立专门的资产管理机构,并配备专职管理人员,对固定资产的验收和使用加强管理。财务部门要建立固定资产总账、分类明细账,加强核算,对固定资产进行价值管理和数量管理。资产的购进转让,必须先经管理机构评估讨论,财务部门审核报批后方可执行。对于固定资产的清查盘点,要建立明细分类账、台账、卡片,确保账实相符。
4、加强财务人员管理,不断提高财务管理人员的素质
财务管理的主体是包括领导在内的全体会计人员,包括财会人员和审计人员,要加强对人员的管理,制定会计资格认定、工资待遇、培训考核等一体化管理制定,加强财务队伍管理水平,提高领导者及财务管理人员对财务管理的重视度,让他们充分认识到,在市场大环境改变的前提下,事业单位财务管理体制也将发生改变,要有效利用资源,重视提高绩效。增强财务管理意识,提高财务管理人员的思想素质、业务素质及道德修养,定期培训,让财务管理人员能够更深入地学习专业知识。
四、结束语
随着事业单位改革的不断深入,事业单位企业化经营成为一种趋势,规范和加强事业单位财务管理是适应改革的需要,只有强化事业单位财务管理职能,建立切实可行的各项财务管理制度,才能达到绩效最大化,财务管理工作才能上升到一个新的高度,事业单位才能够和谐健康有序发展。
参考文献
[1] 刘占民;事业单位财务管理目标浅谈[J].现代商业。2010(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