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样练太极拳

来源 :精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nana119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许多太极拳爱好者的心中可能都会有一个看似简单而又不简单的问题:“怎样练太极拳?”这是摆在每一个欲深研太极功夫的人面前的一个大问题,不是三言两语就能说清的,恐怕要以一生的时间去探求。
  学练太极拳,若求锻炼身体活动筋骨,则每天坚持练十至二十分钟,就已经很不错了。但如果欲精研此技,则须时时、日日、月月、年年去摸索、琢磨。时下练太极拳的朋友不少,但误入左道旁门者甚多,为什么?王宗岳老先生早在几百年前就在《太极拳论》中写道:“斯技旁门甚多。”究其根源,对太极拳的认识和理解不准确,名师(非明师)误导也是原因,正像老子所说:“大道甚夷,而人好径。”如何走大道呢?
  遵特性
  习练太极拳须遵道而修,循拳理拳法,不可随意更改,即要认识和把握太极拳之特性。什么是太极拳的特性呢?一般而言,练太极拳者,初时尚拙力伴随,日久拙力自然慢慢退去。不管练习者年龄大小、体质强弱,都要求习练者“一举动,周身俱要轻灵”,“用意,不是用力”,“其根在脚……形于手指”,“须知阴阳,阴阳相济”,“一处有一处虚实,处处总此一虚实”等等,这些均为太极拳之特性。随着拳艺水平的提高,还要把握更多的特性,象“妙手空空”、“无形无象”等诸多高层次的技艺。
  立志研修太极拳者应把握住太极拳之特性,克服盲目性和随意性。笔者学练的是杨禹廷的八十三式太极拳,此拳的特点是:根在脚,身如立柱,即单腿支撑重心,变动极为灵活,前进后退以川字步(即虚脚脚尖上扬)进退180°的大弧形线,一扬一落,脚下又一弧线,步法十分微妙。陈式太极拳师陈照奎先生在实践中总结出练太极50忌,其中影响拳艺水平提高且伤膝的“跪膝”危害极大。时下,许多练拳者仍然在行功走架中犯跪膝之病。所谓“跪膝”,即指弓膝时膝尖超过脚尖。杨禹廷先生严格规范大脚趾尖、膝尖、鼻尖上下一条线,即三尖相对,很好的解决了这个问题。
  三十年前,杨禹廷师指导我练拳时,并不提倡练单操手,而是两人推手找劲,练拳时注意阴阳变动。杨式太极拳名家杨振基先生指出:“太极功夫是拳上练出来的。”这是明白人言。拳法上可以训练中正、中定、方向、方位,循弧形路线运动,即可得到圆活轻灵的功夫。因为拳势运动上下衔接,动之则分,一环套一环,丝丝相扣。
  杨禹廷先生晚年时,将一生的拳艺精华传授给门下的五六位弟子,其中佼佼者属其长孙杨鑫荣先生。
  寻明师


  寻明师,而不是名师。名师好找,报刊上介绍,电视上传播,好多人都能说出几位。但明师不同,明师明白太极拳拳理拳法。用杨禹廷老拳师的话说,明师是“身上明白”拳之道理。这样的明师也许头上没有名衔,墙上也不挂各种证书,但是他们几年、几十年如一日,甘于寂寞,执著追求太极拳的真谛,习练中一丝不苟,从一招一势的演练中求知太极拳真理,他们的理念是“学无止境,德为技根”,他们从不张扬,谦虚谨慎,既使说拳,也是以切磋、交流的口气,从不张狂。
  明师难求,由于他们武德高尚,从不张扬,故难以寻找。
  太极拳有别于其它拳种的一大特色是“听劲”,从听劲中可提高对太极拳的认识,使习练有了方向。周身动作须完整一气,“关节要松,皮毛要攻,节节贯串,虚灵在中”。杨禹廷晚年培养的几位弟子中,大都具备松柔之能。
  悟拳理
  太极拳者,阴阳变化也。松柔是太极拳的拳魂。太极拳的变化是很细微的。拳论云:“其大无外,其小无内”,“卷之则退藏于密”。笔者认为,练太极拳,是“点”的修炼,“点”的功夫。
  太极高手切磋技艺,其包容动静、虚实、拿放、阴阳变动,体现太极功夫之大成。
  从结构分析,太极拳就是一阴一阳两个势子,体现为前进、后退、左顾、右盼、曲伸、上下、中定,也就在老拳谱中阐述的八门五步十三势,具体方位为东、南、西、北、东北、东南、西北、西南,即四正四隅。阴(虚)动的起点是阳(实)动的终点;相反,阳动的起点是阴动的终点。拳论云:“变转虚实须留意。”这是先辈拳师无数次实践中总结出来的规律,也可以说是太极拳的真谛。
  明白了阴阳虚实变化,明白了转换在何处,再练拳架,就不会再去抡胳臂了。手法上,松食指梢,松指关节,松指根,松腕,垂肘,松肩,轻轻松松曲伸,拙力便自然消退。进步快者会有一种难以言表的喜悦,体验到前所未有的一种轻柔之美。在以后修炼太极拳时,就会有所领悟。
  太极拳博大精深,说到底是“道法自然”,顺应自然是练好太极拳的钥匙。□
其他文献
大成拳以养生与实战价值吸引了无数武林学子。大成拳博大精深,愈钻愈觉其深,愈练愈感其难。修习大成拳无固定之法,修习者可根据自身情况灵活掌握。但在众多大成拳习练者中,能够得到明师指点、口传身授者极少,大多数人是靠自学。自学大成拳有一定难度,许多人习不得法,或因种种条件所限,一直未能真正步入大成之门。  笔者也是一名自学大成拳者,幸小有所成。今愿将本人自修入门之过程心得整理出来,以助初学者一臂之力,早日
期刊
贴身短打是一种实用的近身打法,其攻击“武器”为头、肘、膝。因为三者发力短而暴,故常使敌难料而遭重创。下面简要介绍这几种“武器”的施用技法。  头打:头部居上,又能八方摆动,因而隐蔽性很强,常能化被动为主动。其常用技法为:撞、磕。撞劲大而整,但必须与手的分带、脚的趟蹬相配合,才能抢占中门。  ①敌以右直拳(勾拳)打来,我出左手向外封带,同时进左步抢中门,右手速拿封敌肩臂(如其左拳助攻,我正好连防带拿
期刊
鸿雁客栈  黄昏时分,连绵群山雾霭沉沉,凄厉山风掠过萧疏林木,呜呜作响。  群山之间的某处缝隙,有一条羊肠小路盘 (tuó音驮)往复,此为汀漳要道。  山顶叫板寮岭。板寮岭上,有一间客栈,叫鸿雁客栈。  客栈门两侧楹联书:两岸荻花鸿雁影;满途荆棘鹧鸪声。  鸿雁客栈有一位三十出头的女子当垆卖酒,一袭白衣,纤尘不染,高耸的发髻上,插有一朵红艳欲滴的牡丹花。  风更大了,黄叶纷飞;天色更暗了,南山的飞
期刊
最古老的步枪是一种老式的前装步枪,当时的殖民军曾用这种武器取得了战争的胜利,它可以撂倒一名敌军,但再发一枪必须重新装子弹。尽管在18世纪它一直受到重用,但在20世纪战场上它已被大口径的连发枪所取代。  克里斯托夫·克拉格斯顿说,这就好比他的现代自卫术Comhrac Bas与某些现在教授的、过时的武术的不同之处。  克拉格斯顿于6年前在“过去”的基础上改造创新了这种自卫术。他说,“我们要消灭对手,这
期刊
太极者,武林之精品也,是术兴达于热兵发起之端,以术演道,娴静幽雅,飘然若鹤,历经百年,流派纷呈,神手若群星灿烂,交相辉映,得其道者,周身无处不太极,“依着何处,即以何处引而击之,时措咸宜,莫明其妙,不思而得,不勉而中也。”(陈鑫语)延年益寿之功同具。斯术育化后人,追根溯源,乃华夏民族之智慧,非一人或神仙所创也。我辈应借武术振兴之机,师古不泥,发愤图强,赶超前贤,使百年之绝技再现武林耳,何须为“源流
期刊
清朝光绪年间,北京武术界出了一位英杰,这就是后来形意门的一代宗师尚云祥先生。尚云祥拜李存义为师精修形意拳,一练就是十年,功成时他已是三十多岁的人了。  李存义将生平真传尽授尚云祥之后,又嘱咐徒弟多在武林走动走动,除了对其它门派有所了解之外,也可广交些朋友,磨合一下自己的技艺。由此可见,李师对尚云祥十分看重,并寄予一片厚望。  尚云祥在入形意门之前就曾修炼过少林门的功力拳,并小有成就,因此深晓各拳种
期刊
笔者非常喜欢读金庸先生的武侠小说,每每可从中得到美的享受,也更激发了练武的热情。但本文并不准备叙述这方面的感想,而是想谈一谈金大侠在小说中所描述的武功。  金庸先生并不精研武学,但他对于武功的描述却有着丰富的想象力,蕴含着极深的武学哲理,当然其中也有一些是杜撰出来的武功。笔者此文即借金庸小说中的武功描述,来谈对于武学的一些认识。  1.同归剑法  《射雕英雄传》中,描述了邱处机在云栖寺大战江南七怪
期刊
大架与小架  太极拳有大小架之分。现在流行的陈式和杨式太极拳是大架,武式和孙式太极拳为小架。架子大小主要指风格而言,不在于修炼时架子高低。太极拳大小架,类似于书法艺术中颜体和欧体楷书。  太极拳大小架气韵、风格不同,气韵、风格是太极拳不变的成份,是它们的个性。太极拳不管大小架,呼吸、要领都讲究“虚领顶劲,气沉丹田”,都以中宫为内修的要点,这是所有太极拳的共性。共性是太极拳之所以为拳者,共性也使大架
期刊
王哲仁,现年84岁,一生从事体育工作。由于工作之便,经常接触各类太极拳的演练方法,并作过比较研究。  他在年届花甲时,想利用自己积累的体育理论和运动经验,为中老年人编创一套锻炼效果颇佳、能够延缓身体各部机能衰退强身健魄、祛病延年的拳势套路。为达到这一目的,他在对各项体育运动的功能进行剖析、比较之后,于1975年创编了《六十四式健身太极拳》,后又在实践过程中进行了反复修改,最后形成了较为完备的拳势套
期刊
上一次中美拳击——武术对抗赛是在北京月坛体育馆看的,今年7月15日的比赛是在电视里看的,虽然观看的地点不同,但是看后的感想是一样的。如果说有什么区别的话,那便是第一次心中还有些热望,希望能看到真正的中国武术打法,门票再贵也愿意付。而这次即使在电视里看不到,也不觉得有太多的遗憾,当然还是在电视里看到了,也就看了下去,心里没有太大的期望,也就不像第一次那么失望,然而毕竟两次都不满意。  这是一篇泼冷水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