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悟青花瓷

来源 :文物天地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mcdonaldz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耐看,无铅,无毒,最重要是华人最爱的中国蓝:青青子衿的水蓝,明如天光如镜的天空蓝,蒙古人祖“巴塔赤罕”象征的蓝色苍狼白鹿,阴丹士林旗袍的木蓝,张爱玲的孔雀蓝。
  我刚开始接触明初青花,以假为真,因为真品反而看起来假,连梦都梦不到的蓝。
  在白瓷上饰以中东的花果图案,颜料是中东进口的苏麻离青,这是瓷的越界,文化混种的产物。它的特征是有黑色的结晶斑,颜色从深蓝到宝蓝,图案通常晕散。很难描述的颜色,刚开始觉得丑,因为跟我们认知的青花差很多,但越看越耐看,而且一见难忘。
  青花瓷的晕散,结晶斑,凹凸不平,浓淡不一,都是一种缺陷。
  有些了解造成误解,有些完美是因不完美,青花是最好的例子。
  晕散是苏麻离青的一个基本特征。永乐、宣德的青花瓷器,釉面多肥厚莹润,如果用30至50倍放大镜观察,其气泡的分布多呈大小不一、间距不一的星状。的确,从所观察的实物标本来看,这种呈星状气泡的情况比较多见,而且,越是晕散严重,呈星状气泡的情况也越是普遍。然而,呈鱼子纹状气泡分布均匀的情况也属常见,一般来说,釉面呈鱼子纹状气泡的晕散情况较轻。在30至50倍放大镜下观察结晶斑,也有两种情况:呈浓黑色的结晶斑,多呈锡铂状,也可以说是“锡光”;呈褐色的结晶斑,则为深色的“铁锈黄”。
  青料粗粝,也极有可能是造成晕散和结晶斑的原因。晕散和结晶斑,本来就是一种缺陷。上世纪80年代至90年代中期,景德镇御器厂明永乐、宣德曾出土大量实物标本,其中因晕散过重或呈色过于深重,常常是被废弃或淘汰的主要原因之一。可以说缺陷造成了独一无二的美。
  再者,因结晶斑常下陷,造成表面摸起来凹凸不平,也完全脱离了完美的定义。
  这种种的缺陷,最后却成了一个千古的美丽错误。
  其结果是难以仿造。
  主要这种颜料太贵,后来成为绝响。后世的青花大多使用国产的平等青或珠明料。图案过于完美工整,这便是我们印象中的青花。
  小时候用的青花碗,厚实粗灰还有缺角,上面的图案潦草几笔,青不青灰不灰,反而保持较多青花的原始精神,只是更粗粝一点。
  正是这种独一无二的美,让西方人迷醉,在十八世纪发展出shine blue,一种刻意模糊的青花瓷。在美东古董店买得一小碟,模糊的花朵图案好像做坏的瓷器,这是一错再错的结果。
  现代的麦森等大厂就不这么傻,把青花图案做得清晰雅气,并做出自己的味道。
  青花的巅峰期在永乐、宣德。永乐青花细致多黑斑,宣德大气而少黑斑,画工更胜一筹。我手边的永乐莲子碗,青花颜色淋漓,有潮湿之美;图案的古雅,令人不敢屏息。宣德青花较平易近人,通常釉水泛蓝,画工精湛。我最喜欢的蟋蟀罐,也是宣德的玩具,他十几岁登基,是永乐的孙子,从小备受宠爱,多才多艺,写得一笔好字。也是他开了在瓷器上落款的风气,“大明宣德年制”双圈款十分工整饱满,楷书极好。
  朋友买到的宣德蟋蟀罐,饰有双飞凤缠枝蕃莲,中国的凤加上南洋的莲花,中西混杂风,让人感觉像是特异的蒙太奇剪接。青花有黑斑,画法有点古拙。
  永乐宣德青花为青花之王,康熙青花则为青花之绝。他另辟蹊径,把青花的胎釉做到如白玉般莹洁,画工细到不输工笔,大幅山水就在一只小瓶上,而且雅致不俗。而康熙的落款,字苍劲挺拔,是我最喜欢的。
  现代的瓷器,我还是爱青花。
  青花与唐草的神秘,就是层层叠叠的天方夜谭。
  每天清晨,用绘有唐草纹的青花马克杯喝茶或咖啡,滋味很悠远,远到不知如何说……
其他文献
文献记载古人薰香习俗最早见于商代,考古材料最早见于战国。到了汉代,汉武帝西征,西域各国与中原联系日益密切,经贸往来也逐渐增多,国外名贵的香料随之涌人。当时用铜制作的薰炉十分流行,又因为薰炉冒出来的烟,飘飘渺渺,如同仙境,所以薰炉的炉盖常常被制作成仙山“博山”的形状,称为“博山炉”。香料的增多导致薰炉的大量制作,不过自魏晋南北朝以后,制瓷业迅速发展,而铜器衰弱,薰炉大多用瓷器或其他材料制成,且制作粗
期刊
1368年朱元璋称帝南京后。景德镇瓷器烧制逐渐恢复,从南京明故宫遗址出土瓷片看,洪武朝除生产釉下彩青花、釉里红瓷器之外,因祭祀使用所需,各种颜色釉瓷器开始烧制,传统青白釉以及新创烧的甜白釉、红釉、蓝釉、黄釉、青釉、酱釉等色釉瓷均现雏形,为此后明代颜色釉瓷的烧制打下了基础。有明一代,永乐甜白釉,宣德鲜红釉、蓝釉,成化、弘治黄釉冠绝一代。  尽管明代颜色釉瓷器数量稀少,但拍场上不乏高价成交的名品。上个
期刊
关于书画鉴定,首先要明确概念。通俗地讲,书画鉴定实际上就是一个判断真伪和辨别是非的工作。  判别真伪。就是我们对有作者款题和印章的作品的真假作出判断。因为有款、有印才涉及到真和伪的问题。  辨别是非,就是对一件作品,尤其是古代的作品的流传经历进行判别。古代作品会有一个相当长的流传过程,我们要针对作品上的题跋、鉴藏印等等对作品的传承进行辨别。  书画鉴定最基本、最核心的任务就是这两项。当然,如果碰到
期刊
四亿天价 豪卷拍场  能中流砥柱?    就像所有战役多在夜间发生一样,中国大陆拍卖市场的最辉煌战绩,往往也在沉寂的夜场出现。  商厦大卖场夜间血拼为的是人气,高雅的艺术品拍卖也撕开了北京神秘的夜幕,揭去了拍品的神秘面纱。  有人言,中国经济发展和财富的增加,势必带来艺术品市场的繁荣,国际市场上价格较低的中国文物艺术品,因经济发展而提升了价格。果真如此。连绿豆、大蒜价格一度涨得令人难以置信,消费
期刊
犀牛,我国古代称兕,犀角就是长在犀牛头盖骨结节上的角,又叫奴角,因为天生有凹下去而呈圆锥的形状,故常被做成饮器使用,还被制成装饰品如带、钗、簪等。传说犀角中有白纹如线直通两头,感应灵敏,故唐代诗人李商隐写有“心有灵犀一点通”的诗句,用以比喻两心相通。  对犀角的利用和记载,早在殷商时期的甲骨文中就有猎犀获犀的记载。《韩诗外传》云:“太公使南宫适至义渠,得骇鸡犀以献纣。”骇鸡犀指的是通天犀。《抱朴子
期刊
                                     
期刊
第五章、民国古玉辨伪——文献的考察    四、刘大同《古玉辨》——传统古玉辨伪法之集大成  《占玉辨》成书于1940年舂,出版时间不明,今见东武待价轩本,不知是否初版本。作者刘大同,诸城人,生卒年不详。从其自序“姑就耳目所及,以及六上余年把玩佩带之经验,约略记之”,可推算刘氏可能生于同治年间(1862~1874年),1940年尚健在。又据《中国美术家人名辞典》及《画人轶闻》所得。刘大同生年不详,可
期刊
山东省淄博市博物馆收藏木刻本古籍《易居录》一部,一函六册,品相上佳。高273毫米,宽166毫米,四眼线装。封面为褚黄色细皮宣纸,无题签。扉页为绵白皮宣纸,隶书《居易录》三字。正文部分用竹纸印刷,褚黄色,质地细软。正文版面高172毫米,宽266毫米,每页20行,正文每行20字。左右双边,乌丝栏。版心为上下黑口,单鱼尾,版心中缝刻印书名、卷数、页码。  正文前有王士稹手书的《居易录自序》,正楷,笔力遒
期刊
王金鲁同志是和我在同一年即1988年走上文物工作岗位的。这年的四月,我在毫无思想准备的情况下,被派到国家文物局任局长。金鲁同志稍后从北京市人大常委会教科文委员会主任的岗位上调任北京市文物局长。两个新局长都不是文物专业科班出身,都扮演着“外行领导内行”的角色。可是我们一见面交谈,都共同感于抢救、保护文物的艰难任务和神圣的使命感。他热情地邀请我参观北京市一处处文物单位,参加多种活动,滔滔不绝地讲述文物
期刊
画家刘孔喜是我多年的朋友,我不仅看过他当年在黑龙江生产建设兵团当知青时画的素描、速写和版画,也知道后来他凭着自己的刻苦努力和不懈追求,幸运地成为“文革”结束后首批考入鲁迅美术学院的学生,又攻读硕士研究生,毕业后留校任教。80年代末调入首都师范大学美术学院任教。90年代初,他东渡日本,到东京武藏野美术大学研究油画古典技法和坦培拉绘画技法,学成回国后又从事美术教育与创作多年。我特别注意到他近年来创作的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