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生活化”之我见

来源 :语文周报·高中教研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harryleexxx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读李镇西老师的《从批判走向建设》一书,深受触动。对他谈及的“语文生活化”一章研读再三,颇以为然。此举解决了三个问题:1.学生学以致用的问题;2.重新审视并确立语文课的性质问题;3.语文的教法问题,即教为主还是学为主的问题。
  新课程改革中基本理念的首条就是“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把语文能力改为“语文素养”,其目的在于进一步开发语文教育更广泛的功能,重视让学生在语文学习的过程中增强底蕴、提高修养的功夫。而语文课堂只是小天地,生活才是大课堂,只有以语文生活化为途径,才能水到渠成地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
  语文教师的责任就是让学生真正体味到:生活化的语文是国色天香的牡丹,是月下宁静祥和的荷塘,是桨声灯影下的秦淮河,是钱塘江波澜壮阔的大潮,是三味书屋朗朗的读书声;生活化的语文是蓝天里的一行白鹭,是墙角的数枝白梅,是寒冷江水里的明月,是大漠里的一缕孤烟,是古道西风中的瘦马,是东篱下的簇簇菊花,是长江中的孤帆远影。语文不再是一篇篇应试作文,也不是一份份模拟试卷,它是天空中的一片彩云,是原野中的一朵蒲公英,是一双清澈明亮的眼睛,观人世沧桑,看人间冷暖。
  一、“语文生活化”解决了学无所用的问题
  学生不乐于学语文,甚至连语文考试也激不起他们的兴奋劲,绝大多数学生在学习上缺少成功的喜悦感,这些催生了学语文没有用的论调出台。老实说,在各大学科里平日语文学科的地位,在学生心中绝对排不上前三名。如果高考不考语文,大概很大一部分学生不会去主动选修语文,这就是相当长的时间以来语文学科的尴尬现状。
  因为,语文只是课堂45分钟内的语文,与生活无关,下了课,语文就失去了功用。关键一点,就在于学语文学了这么多年,学生可能从没有运用语文知识和能力去处理、解决过现实生活中的问题,语文学科的工具性几乎无从体现。
  听说读写看,既是语文学习的方式,也是语文学习的目的;眼耳口手脑,既是语文学习的器官,也是语文能力外化的展示平台。可是,想想以前,即使是在课堂上,学生的语文学习,也仅运用了耳和眼,止于听和看,更不用说生活中,根本没有全身心地去实践过。当然,没有时间,更没空间,缺少机会,更缺少条件。长期下来,学生渐渐变得不想用语文建造,当然更不会用语文创造。因为,生活中的一些活动,如,猜谜语、对对子、拟颁奖词、搞辩论、进行现场访谈等,学生绝少关注与参与。招牌上的错别字与学生何干?广告上乱用成语与学生何干?建一个公园或中心广场与学生何干?校园活动,学生往往是参加者而不是组织者、倡导者以及管理者,他要语言何用?春花秋月,申奥入关,国庆中秋,学生是不可以加入喜庆狂欢的人群中或与家人一起欢聚的。因为家长只要他们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圣贤书,决不会鼓励他们去读生活这部无字的大书。发表感言,他还没有资格。学生已经失去了运用语言的环境,自然,绝不能再奢望他们能创作出小说、散文、戏剧、诗歌。可是,作为一个“人”,每个学生也有被感动的需要,也有生活享受的需要,而成就感和被欣赏的需要,是他们需要中最主要的方面。作为老师,需要贴近学生心灵,倾听他们的呼声,创设情境,设置活动空间和时间,引导每个学生主动参与甚或组织,让学生的生活,至少是学校生活是语文化的。只有在这一层面上,语文才是生活化的一个学科,学生才会潜移默化地具备高水平的语文能力。对此,左普教师曾形象地提出过“腌咸菜”的理论,学生就是要被腌制的菜,缸和腌制的佐料即是给学生创设的包括生活在内的情境,教师要引导学生从中汲取味道,丰富自身的语文素养,提高各种语文能力。
  二、“语文生活化”再次明确强调了语文课的性质问题,即语文是一门感悟性很强的学科
  词语、句子、文章等,在不同年龄及阅历的学生那里,带来的感觉尤其是引起的美感是不尽相同的。例如,“明月”“圆月”这两个词,它的蕴涵性及启示性是不同的。再如,对于小说,可能低年级学生喜欢,而对散文和诗歌,可能就只有高年级的学生才有感觉,能欣赏得了。同是小说,对于“阿Q”这个形象,有的学生可能觉得很滑稽可笑,而有生活阅历的学生就觉得可怜可悲,读之而自省。问题是学生启蒙、成长与成熟的时间是不同步的,各个不同。怎么可以用2-3节课的传授,就使所有的学生醍醐灌顶、洞悉所有了呢?这和数理化等理科的思维习惯是完全不同的。语文的有些素养几乎是不可传授的,语文的较高能力层级的“鉴赏能力”,对风格的把握,往往是只可意会的,而对于有些手法,更多地要靠学生自己去体会揣摩。例如,咏史怀古的细微差别,冷嘲还是热讽的分寸之异。而新的课标提出的语文的最高能力“探究”的能力,则当然更需在长期的生活学习积淀的基础上,才能达到由量变向质变的飞跃。
  语文生活化,就是放时间给学生,放手让学生去发现、去探究、去体验“唯我”的那份喜悦。存异求新,才会逐渐变得蕙质兰心,别具只眼,才会在广阔的语文天地中自由遨游,或许才会有可能在将来成为优秀的诗人、剧作家、小说家,抑或鬼才、怪才、天才。只有这样,学生才会是独特的,才不至于像流水线上生产出来的标准件,语文水平匮乏得连明信片上的祝贺词以及拜年短信都是千篇一律的陈词滥调。在《中国古代诗歌散文》《中国古典小说欣赏》这些选修课中,更需要教师少讲多导,学生精读深悟。讲《曹操献刀》一文,可以让学生对比历史与历史演义小说之间的区别,自己去查阅《三国志》,客观地认识曹操的形象,再播放《百家讲坛》易中天先生的讲解。从完成的课程效果来看,学生肯定喜欢这样的课,主动性提高了,语文的学习热情也一定会调动起来的。
  三、语文是教出来的还是学出来的问题
  这是涉及谁是课堂和语文学习主人翁的问题,答案只有一个,那就是学生。只有学生学,才是学好语文的惟一方式。语文生活化,就是在日常学习中,学生发现自己缺少什么就去补什么,什么能力不足就去提高什么能力。由被动接受变成了学生主动去问疑,去想方设法查阅资料,去兼容并蓄,这就避免了偏听偏食而造成的营养不良。因为作为45分钟课堂上的语文教材,没有任何一堂语文课的内容,会具有学生学好它就能学好一切的功用。某些知识与能力,也不是必须要学哪篇课文才能获得的,这种万能的文章是不存在的。语文的智能不是在课堂上就能获得的,必须去别处更广阔的天地去获得。当然还有一点值得注意,即不同的教师自身的喜好和水平也是各有千秋的,不可避免地也要影响到学生。教师要放手让学生主动学习,不能代替学生去阅读、思考,也就是说,语文教师不能只是满足于把自己的知识传输给学生,最重要的是给学生以良好的引导和影响。让他们开拓视野,自觉地进行力所能及的涉猎,在广阔的天地里汲取丰富的语文养料。语文教学建立在这样的背景下,才能真正实现高效高能,走向成熟。
其他文献
对于“微课程”这个概念,和时下的“微博”“微信”似乎多少有些衔接。曾经一度,有些人对“微博”这种信息渠道是有看法的,它的知识的片段性让更多的人对于文化的汲取满足于只言片语的浅层阅读。但因为它的互动性,这种方式更迅捷地满足了知识大爆炸的时代,让人们更快地介入,更好地吸收。这些,与所谓的“微课程”可能有异曲同工之妙。   谈及微课程,不得不提“微课堂”。   一、“微课”真正提供了个性化学习  
期刊
当前的文言文课堂,为了应对高考,重词句解释,轻文章思想情感的领悟,导致教和学的脱节,缺少探索与研究。加之应试教育的重压,网络文化的冲击,学生难以体会到文言文语言的妙处和思想,文言意识越来越淡薄了。基于此,文言文的教学设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显得尤为重要。   《语文课程标准》提出:“积极开发和利用本地教学资源,引导学生联系生活实际和现代社会中的现象考察文化问题。”而本地的教学资源中,碑刻文化不失
期刊
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在新课改下的语文阅读教学中,应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要珍惜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教师对课堂教学目标的定位,要着眼于调动学生主动参与的积极性,要突出“以学生的学为主”,积极倡导学生的个性化阅读。而个性化阅读的前提,是打造开放的阅读课堂。   首先是“占有”, 就是学生“要读”。就像鲁迅先生的“拿来主义”一样,即让学生大量阅
期刊
作为语文教师,感到最头疼的就是每当在课堂上要涉及课外知识或文学常识时,底下总是一片沉寂。学生视野狭小,知识贫乏,缺少创造力和想象力。有些学生的知识面太窄了,这与他们课外阅读的不到位有着莫大的关系。  阅读和听、说、写一同构成语文教学的四大重要组成部分,苏霍姆林斯基说:“让学生变得聪明的办法,不是补课,不是增加作业量,而是阅读、阅读、再阅读。”学生知识的获取、能力的提高、思想的启迪、情感的熏陶、品质
期刊
今年语文科目湖南卷的选做题有点变化,即从往年的二选一变成三选二。从阅卷中发现,学生确实在很多能力极待提高。   今年的第一道选做题如下:   六、选做题(12分。每小题6分)   注意:选做题共三道小题,请任选其中2道作答。   19.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题目。   一次,妈妈忽见阿必一脸狼狈相,鼻子上抹着一道黑。问她怎么了,她装作若无其事,直说“我囫囵着跌下来的,”“囫囵着跌下来”用语
期刊
平日听课时间,看那些课堂上被点名发言的学生,表现往往都是底气不足,声音微弱,三言两语的表述,匆忙地坐下,都在透露着一种“气短”、一种“无奈”乃至一种“麻木”与“漠然”。本来应该是最有可能“出彩”的、师生个性张扬的、灵动斑斓的语文课堂,为何如此“低迷”?原因很多,但是似乎有一种“病因”是共同的:“积累缺乏综合症”。   教师的积累上不去,就容易做他人的传声筒、教参的转述者,就没有自己的识见,别人听
期刊
在很多次的课堂教学中,常有这种体验,那就是根据预先的教学设计按部就班地组织教学时,常常因为学生的课堂反应或是知识点的某种契机触发,而让已设计好的教学思维“半路杀出个程咬金”。如果顺势推波助澜,将已经完成的教学环节,通过类型扩展、变更样式等方式向纵深拓展,就能让学生有耳目一新的认知,让教学呈现出意想不到的效果。   一次阶段检测题的论述类文本阅读部分有这样一个填空题:   在中国这样的诗的国度里
期刊
高三复习,时间紧任务重,如何在有限的时间里提高学生的复习效率,最重要的途径就是把握好课堂有效的40分钟。课堂时间如果能得到充分运用,学生自然学有所得,而不必再耗费课外更多的时间,学生学在其中,乐在其中,教学效果事半功倍。那么,如何打造优质高效的语文课堂呢?下面谈几点浅见。  一、要求教师在备课组安排下,制定出科学而周密的复习计划  复习计划应详细而具体,每周完成哪些任务,甚至落实到每一课。古人在《
期刊
时光易老,酣梦常碎。大都好物不坚牢,彩云易散琉璃脆。  回家不过一日,小区里忽然搭起灵堂,后来才知道是年幼时住在同一胡同的爷爷。同家里老人感慨唏嘘时,老人家表情倒是淡然,只是说久病缠身早就接近植物人,死亡也是另一种意义的解脱,转而便谈起我小时候与老人家们的故事。  幼年身体不好,常常麻烦后院医术精湛的爷爷帮忙接骨,不过爷爷命途多舛,未及坐享天伦,七十几岁就因癌症去世;对门阿姨常用维维豆奶逗我,许久
期刊
诗人流沙河在诗中写道:“中国人有中国人的心态,中国人有中国人的耳朵。”中国人有自己特殊的文化心态、审美趣味,而文言作品经过历史的大浪淘沙,沉淀下来的诗文可以说是一颗颗足以照亮心灵的明珠,需要沉下心认真地品味,正所谓“读书切戒在慌忙,涵养工夫兴味长”。  而现实中的古诗文教学充满了那么多的迫不及待,一颗颗明珠被击得粉碎,一朵朵美丽的花被碾得粉碎。  迫于授课进度的压力,教师总是迫不及待地说出自己的理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