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2005年起,全国范围内创建文明城市活动开展得如火如荼,不少城市和城区先后参与此活动。然而,创建全国文明城市活动在评选结束后迅速偃旗息鼓,复检中大批城市不合格。本文通过在创建文明城市的第一线社区长期参与观察与实证分析,尝试探讨出现这一现象的原因:城市公共文化建设本身不达标,寄希望于创建活动带动精神文明水平迅速提升,而没有良好基础与资源的社区为了完成任务疲于应付,使文明城市的创建工作沦为一场形式主义。
关键词:文明城市;公共文化;精神文明建设;社区居委会
20世纪90年代起,党中央强调在把物质文明建设搞得更好的同时,把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提到更加突出的地位。2005年,第一批全国文明城市评选结果揭晓,拉开了全国范围内创建全国文明城市工作的热潮。
一、问题的背景
2005年,第一批全国文明城市名单出炉,掀起了全国城市城区创建文明城市(以下簡称“创文”)活动的热潮。然而,在两年后的复检中,前三个批次共计53个已经获得文明城市称号的城市或城区却有一大批落马,仍然合格的仅剩23个,多于一半的城市未能保住自己的荣誉,创文活动在实现目标后迅速偃旗息鼓,城市公共文化水平瞬间被打回原形。轰轰烈烈的创文活动成了过眼云烟。
创文复检不达标,表示城市的公共文化水平在几年时间内出现了程度惊人的倒退。而如此大规模的“倒退”到底是什么原因造成的?笔者在创建过全国文明城市的A市所辖H社区工作过七年之久,亲身参与过一个基层社区在创文活动中的全部过程,发现创文复检落马,并非公共文化建设出现了倒退,而是另有原因。
二、参与观察创文活动的实证分析
(一)社区的创文工作实际开展情况
创文活动涉及一个城市基建的方方面面,然而社区资源非常有限,无论是人力物力财力,都难以在正常工作内容之外再额外负担起创文工作。
本文以我国北方A市H社区为对象,对该社区在创建全国文明城市工作中真实的工作状态和工作内容进行典型案例研究。笔者于2009年进入H社区工作,对H社区进行了历时七年多的参与观察,并参与了“创文”工作的全部过程。文中的资料主要来源于实证调查。
早在2005年,H社区所在的A市就将“创文”工作提上了日程,并成为考核各级领导干部政绩和单位工作的重要内容。各级政府将“创文”的各项工作一级一级地延伸到了基层社区,环境卫生、市容市貌、交通秩序、摊档管理、窗口服务、文体活动等都需要由社区居委会来完成,社区居委会不得不陷入这些剪不断、理还乱的事务当中。为了完成这些工作,居委会工作人员运用各种方式应付。
例如,为了推进“创文”工作,A市成立了一个专门的责任办公室:“创建办”。创建办精心策划了各项主题活动,要求各基层社区组织开展“微笑服务月”、“文明出行月”等主题月活动,H社区对于这些主题月活动的档案资料准备得非常详细齐全,但实际工作中却没有真正举办过几场活动。如创文中的一项工作是开展“市民文明公约”百姓论坛活动。居委会主任利用开居民代表大会的契机,召集居委会所有人员、居民代表、党员志愿者集合,开完居代会之后,就利用会场现成的桌子、主席台,主管宣传的工作人员站在主席台上做讲话状,很短时间论坛活动现场就呈现出来了。负责影像资料的工作人员变换多个角度照几张照片,这次论坛活动就算“圆满”结束了。
在创建文明城市工作中还有三项硬指标:居民的知晓率、参与率和满意率。要想评上文明城市,三项指标必须都在90%以上。这份《城市文明指数测评调查》的依据是由社区居委会向居民进行的问卷调查,流程是:由测评组根据社区人口信息数据库中的居民信息进行抽样,社区组织这些居民来到社区现场作答。在处理这项工作时,社区采取的办法是先填一份“标准答案”的问卷,然后拿去复印,提前选出一批居民,把“标准答案”发给他们背熟。调查当天,每个居民“认领”一个抽样表中的名字填写问卷。如此问卷问题便圆满解决了。对于这样的事情,社区工作人员都表示:“这种做法其实都是公开的秘密了。我们也知道有些会造成不好的后果,但是,要是真的找被抽中的居民来填问卷,‘三率’结果达不到90%以上,文明城市没创下来,我们谁能担得起这个责任?”
(二)社区居民的实际参与情况
由上文中社区举办活动的情况可以推想,居民实际对于创建文明城市的活动的参与率是非常低的,满意率更是无从谈起。
对此,社区工作人员表示,自己组织那些“应付活动”也并不单纯是因为忙不过来。“我们要举行活动,总要有居民来参加吧?但年轻人白天都要上班,所以,我们的活动一向都是老年人、孩子来参加。来参加活动的总是同一批熟面孔,就算精心举办了活动,也根本达不到上面要求的参与率,只是我们单方面费时费力罢了。”
目前,我国的社区居民普遍对社区性公共事务和公益活动缺乏参与和监督的热情;相反,基于自我利益算计的经济理性不断膨胀。受此影响,社区居民一般仅关心居委会处理的居民事务,至于社区的政治性任务和行政性工作,他们多表现出“事不关己,高高挂起”的冷漠态度。另外,在辖区居民心目中,居委会是政府的代言人,因此,在政府公信力下降的大环境下,不少居民不仅不关心辖区的其他公共事务,反而怀着民粹主义的心态来嘲讽和奚落“代表政府”的居委会。
三、基层社区在创建文明城市中的困境
创建文明城市是城市公共文化建设方面的一项重要活动,也称得上是公共文化水平的一个衡量标准。以管窥豹,基层公共文化建设所面临的困境大约有如下几个方面:
(一)疲于突击与应付,资源与机制均不到位
当下的文明城市创建工作仍然沿袭着突击的老路,上级布置紧急任务,下级连夜突击应付,而社区首当其冲。然而创建文明城市本应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因此建立长效管理机制势在必行,只有把创建纳入到正常的管理中,文明城市创建才能走上正轨。
(二)职责划分不清,影响社区正常運转
近年来,社区建设走的是行政中心下移路线,按照“属地化原则”,越来越多的“责任田”由社区承担。文明创建工作涉及方方面面,很多突击工作和社区的日常工作、主管部门的集中整治工作重合,造成了很大的人员和经费浪费。
(三)基础设施不完善,社区整体规划有缺口
我国的整体城市化水平还不高,对照全国测评指标,还有不少问题。大到图书馆、体育馆之类的群众体育文化场馆建设,小到社区大门围墙、停车场的建设,都存在不同程度的欠账。这些问题不仅给社区的创建工作带来了难度,对整个辖区的发展、文明素质提升都带来了困扰。
(四)居民整体参与意识欠缺,公共文化起点低
社区工作人员有限,事务又繁杂琐碎,各个社区都有借助一些诸如居民楼长、志愿服务队形式的社区自治组织力量在开展工作。但是,社区也仅能发动这些志愿者来参与公共文化建设活动。由于体制和观念原因,居民没有意识到自己才应该是社区的主人,社区居民,尤其是年轻人极少会参与到社区活动中来。社区公共文化建设缺少生力军,整体水平自然无法提升。
四、结论
全国文明城市本应是一个城市的精神文明和公共文化水平达到相应标准之后所授予的荣誉称号。然而,当前的文明城市创建工作已经严重本末倒置,各市在本身条件远远没有达标的情况下申报文明城市的评选,期望通过一系列的创建活动来提高城市的整体精神文明和公共文化水平,用两年甚至更短的时间来“速成”文明城市,把既缺兵少将又无粮草的社区推向创文第一线,只看结果不看过程,自然无法真正达到文明城市的标准,一旦活动完成就立刻被打回原形,上演了一出政府自娱自乐的独角戏。
关键词:文明城市;公共文化;精神文明建设;社区居委会
20世纪90年代起,党中央强调在把物质文明建设搞得更好的同时,把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提到更加突出的地位。2005年,第一批全国文明城市评选结果揭晓,拉开了全国范围内创建全国文明城市工作的热潮。
一、问题的背景
2005年,第一批全国文明城市名单出炉,掀起了全国城市城区创建文明城市(以下簡称“创文”)活动的热潮。然而,在两年后的复检中,前三个批次共计53个已经获得文明城市称号的城市或城区却有一大批落马,仍然合格的仅剩23个,多于一半的城市未能保住自己的荣誉,创文活动在实现目标后迅速偃旗息鼓,城市公共文化水平瞬间被打回原形。轰轰烈烈的创文活动成了过眼云烟。
创文复检不达标,表示城市的公共文化水平在几年时间内出现了程度惊人的倒退。而如此大规模的“倒退”到底是什么原因造成的?笔者在创建过全国文明城市的A市所辖H社区工作过七年之久,亲身参与过一个基层社区在创文活动中的全部过程,发现创文复检落马,并非公共文化建设出现了倒退,而是另有原因。
二、参与观察创文活动的实证分析
(一)社区的创文工作实际开展情况
创文活动涉及一个城市基建的方方面面,然而社区资源非常有限,无论是人力物力财力,都难以在正常工作内容之外再额外负担起创文工作。
本文以我国北方A市H社区为对象,对该社区在创建全国文明城市工作中真实的工作状态和工作内容进行典型案例研究。笔者于2009年进入H社区工作,对H社区进行了历时七年多的参与观察,并参与了“创文”工作的全部过程。文中的资料主要来源于实证调查。
早在2005年,H社区所在的A市就将“创文”工作提上了日程,并成为考核各级领导干部政绩和单位工作的重要内容。各级政府将“创文”的各项工作一级一级地延伸到了基层社区,环境卫生、市容市貌、交通秩序、摊档管理、窗口服务、文体活动等都需要由社区居委会来完成,社区居委会不得不陷入这些剪不断、理还乱的事务当中。为了完成这些工作,居委会工作人员运用各种方式应付。
例如,为了推进“创文”工作,A市成立了一个专门的责任办公室:“创建办”。创建办精心策划了各项主题活动,要求各基层社区组织开展“微笑服务月”、“文明出行月”等主题月活动,H社区对于这些主题月活动的档案资料准备得非常详细齐全,但实际工作中却没有真正举办过几场活动。如创文中的一项工作是开展“市民文明公约”百姓论坛活动。居委会主任利用开居民代表大会的契机,召集居委会所有人员、居民代表、党员志愿者集合,开完居代会之后,就利用会场现成的桌子、主席台,主管宣传的工作人员站在主席台上做讲话状,很短时间论坛活动现场就呈现出来了。负责影像资料的工作人员变换多个角度照几张照片,这次论坛活动就算“圆满”结束了。
在创建文明城市工作中还有三项硬指标:居民的知晓率、参与率和满意率。要想评上文明城市,三项指标必须都在90%以上。这份《城市文明指数测评调查》的依据是由社区居委会向居民进行的问卷调查,流程是:由测评组根据社区人口信息数据库中的居民信息进行抽样,社区组织这些居民来到社区现场作答。在处理这项工作时,社区采取的办法是先填一份“标准答案”的问卷,然后拿去复印,提前选出一批居民,把“标准答案”发给他们背熟。调查当天,每个居民“认领”一个抽样表中的名字填写问卷。如此问卷问题便圆满解决了。对于这样的事情,社区工作人员都表示:“这种做法其实都是公开的秘密了。我们也知道有些会造成不好的后果,但是,要是真的找被抽中的居民来填问卷,‘三率’结果达不到90%以上,文明城市没创下来,我们谁能担得起这个责任?”
(二)社区居民的实际参与情况
由上文中社区举办活动的情况可以推想,居民实际对于创建文明城市的活动的参与率是非常低的,满意率更是无从谈起。
对此,社区工作人员表示,自己组织那些“应付活动”也并不单纯是因为忙不过来。“我们要举行活动,总要有居民来参加吧?但年轻人白天都要上班,所以,我们的活动一向都是老年人、孩子来参加。来参加活动的总是同一批熟面孔,就算精心举办了活动,也根本达不到上面要求的参与率,只是我们单方面费时费力罢了。”
目前,我国的社区居民普遍对社区性公共事务和公益活动缺乏参与和监督的热情;相反,基于自我利益算计的经济理性不断膨胀。受此影响,社区居民一般仅关心居委会处理的居民事务,至于社区的政治性任务和行政性工作,他们多表现出“事不关己,高高挂起”的冷漠态度。另外,在辖区居民心目中,居委会是政府的代言人,因此,在政府公信力下降的大环境下,不少居民不仅不关心辖区的其他公共事务,反而怀着民粹主义的心态来嘲讽和奚落“代表政府”的居委会。
三、基层社区在创建文明城市中的困境
创建文明城市是城市公共文化建设方面的一项重要活动,也称得上是公共文化水平的一个衡量标准。以管窥豹,基层公共文化建设所面临的困境大约有如下几个方面:
(一)疲于突击与应付,资源与机制均不到位
当下的文明城市创建工作仍然沿袭着突击的老路,上级布置紧急任务,下级连夜突击应付,而社区首当其冲。然而创建文明城市本应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因此建立长效管理机制势在必行,只有把创建纳入到正常的管理中,文明城市创建才能走上正轨。
(二)职责划分不清,影响社区正常運转
近年来,社区建设走的是行政中心下移路线,按照“属地化原则”,越来越多的“责任田”由社区承担。文明创建工作涉及方方面面,很多突击工作和社区的日常工作、主管部门的集中整治工作重合,造成了很大的人员和经费浪费。
(三)基础设施不完善,社区整体规划有缺口
我国的整体城市化水平还不高,对照全国测评指标,还有不少问题。大到图书馆、体育馆之类的群众体育文化场馆建设,小到社区大门围墙、停车场的建设,都存在不同程度的欠账。这些问题不仅给社区的创建工作带来了难度,对整个辖区的发展、文明素质提升都带来了困扰。
(四)居民整体参与意识欠缺,公共文化起点低
社区工作人员有限,事务又繁杂琐碎,各个社区都有借助一些诸如居民楼长、志愿服务队形式的社区自治组织力量在开展工作。但是,社区也仅能发动这些志愿者来参与公共文化建设活动。由于体制和观念原因,居民没有意识到自己才应该是社区的主人,社区居民,尤其是年轻人极少会参与到社区活动中来。社区公共文化建设缺少生力军,整体水平自然无法提升。
四、结论
全国文明城市本应是一个城市的精神文明和公共文化水平达到相应标准之后所授予的荣誉称号。然而,当前的文明城市创建工作已经严重本末倒置,各市在本身条件远远没有达标的情况下申报文明城市的评选,期望通过一系列的创建活动来提高城市的整体精神文明和公共文化水平,用两年甚至更短的时间来“速成”文明城市,把既缺兵少将又无粮草的社区推向创文第一线,只看结果不看过程,自然无法真正达到文明城市的标准,一旦活动完成就立刻被打回原形,上演了一出政府自娱自乐的独角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