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茶文化”杂感

来源 :海峡茶道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quuizx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时下有很多人都在谈论茶文化,虽然不见得真正热衷于茶文化的学习,也不见得有着真思考和真热爱,但谈却总是爱谈的。好像在他们漫不经心的说说道道中就真的能为自己说道出一个活生生的“茶文化”来一般。
  在开口谈茶文化之前。至少的态度,是要先问问究竟什么是文化,人的社会为什么会有以及需要这么个“文化”?其次是要弄清楚中国文化的特质是什么。它与西洋文化的区别在哪里?然后才能对茶文化有个真的思维和认识。毫无疑问,茶文化是属于道地的中国文化范畴,如果弄不明白中国文化之特质所在而去谈茶文化。大概开口前后都是稀里糊涂。
  在我们这个时代,经常可以遇见种种“中西文化交流”之类的活动,但总体给人的感觉是,他们的立意,好像凡是传统的、保守的、物质落后的那些东西就统统归于中国,而新鲜的、开放的、创新的那些元素,则多是来自西方的某种精神。而很多人还常常会以我国“五千年传统文明”和儒释道云云的为荣,并摆出姿态要致力于向西方传播我们的这种文明。但实际的情况却是,他们只是依傍于我国先贤们所创造出来的遗产而吃祖宗饭。把有形物质层面上的古玩字画、建筑服装、曲艺园林、语言民俗以及“茶文化”等等之类的所谓“中国风”,引为自己作为中国人的某种骄傲,以此献媚于西方。好像这样便壮了胆气,便可以当老师,便至少有资格做个西方的好学生,有了某种心理的平衡一般。在中国人面前,他们会去代言西方的种种“优秀”和“先进”,而在西方人面前,他们又代表了中国的“传统”和东方情调以及儒释道的“甚深智慧”云云。
  这实在不是在传播我国的文明,而是一边利用祖宗,一边与西方人做种种物质和精神上的交易。他们往往也会在中国人面前取笑或鄙夷一下西方人,以证明自己终究还是个中国人。这些人往往是对中西方都谈不上喜欢也都根本不研究的人,他们只是偷懒式地爱占各种便宜罢了。
  那么或许有人会问,那按你说应该怎么个做法才对,难道这些不是我们的文化,不需要我们去继承和对外交流吗?难道让西方人更多地了解中国还会有错吗?答案,当然是肯定的。我们自己都不知道我们的文化究竟是什么的时候,你怎么去继承和交流,你让西方人来了解什么?你只是为了交流而生搬硬造出一个“交流”罢了,目的不在交流而是在交易。
  我们当然也知道中西文化肯定是有大不同的,但也只是停留在含含混混的知道上,至其根本不同处在于哪里。却都说不出个所以然来。而至于人的长相性格、服饰语言、建筑生活,乃至学术宗教,诸如这些,就是中西方的不同了吗?若是这样,那这些所谓的“不同”,只要稍有接触。傻子都能看得出来,也都能“研究”得出来,哪里还需要有那么多的专家学者之流前仆后继地去著书立说和“促进交流与合作”?
  这些所谓的中西方的“不同”,我们中国古人称之为“象”,是形而下的一些表面现象而已。通过这些“象”,虽然的确是可以“格物致知”而明了其背后深刻的“道”和“理”,但我们只停留在这各种“象”的上面,把这个“象”玩得不亦乐乎,玩得得心应手。这是讲道理的事情吗?
  因此,要我说来,那些真正喜爱茶文化的人,是一定会有甚深思考的,绝不会忙于做各种表面文章。因为至少要面临的思考就有这么三个大要素:其一,要厘清中西方文化根由之不同处;其二,要在各种纷繁杂乱的信息中明了中华文化之正统所在;其三。要清楚古今时代境况之差别。只有这样,才能有机会对中华茶文化有一脉之相承,也才能够有可能真正谈对了茶文化。
  常读古书的人大概会知道,在我国古代的书籍中,是找不到连在一起的“文化”这么一个词语的。“文化”这个词,是近代从英文中翻译而来。而近代中国先贤们翻译外文的初衷,只是迫于“三千年来未有之大变局”的时势,是为了了解突如其来的我们当时实在难以理解的西方器物文明,以便能与其做文明上的沟通,也以便能正面迎接其挑战,而从来就不是为了向他们去学习云云,一味引进他们的所谓“文明”。所以一开始的时候,我们是鸦片战争,然后是洋务派的“师夷长技以自强”,然后是百日维新君主立宪的尝试,之后就是孙中山先生的国民革命,最后中国共产党找到了社会主义道路,建立了新中国。
  所有的这些努力,前仆后继,荡气回肠,都是因为我们的先贤们深爱我们的国家和民族,深刻了悟我们中国文明的本质优越,因此为了解决中国所骤临的这个“三千年来未有之大变局”的问题而所做出来的种种思考、尝试和变革。他们绝非是因为受了“教育的洗脑”然后为了去爱国而造作地“爱起了国”。而是真正理解和清楚地看见了我国文明优越性之所在和之所以然,因此而做出了一种理智上的决定。而正因了这份深刻的理智,他们的奋斗才是勇往直前的,他们的情感也才是真情流露的。先贤们的这份忧国忧民、悲天悯人的苦心,现在的这许许多多盲目热衷于促进“中西文化交流”的各种活动的人们,能否真正理解倒在其次,但至少不应该完全地罔顾茫然。还找各种各样不成体系的新潮的西方式的“理论”和“价值”,为自己的内心找依靠,也为自己的行为做辩解——所谓“人权自由民主个性”之类云山雾罩的空口抢白。
  近代用来翻译英文的“文化”一词。在我国自己的典籍中自有其出处和源流,只有先明白了这一关节,明白了“文”和“化”在纯正的汉语语境中的意味,才有可能会理解当时为什么选出这么两个字组成这么一个词来体现西方所要表达的意思,也从而才能够有机会真正地明白“文化”的前世今生。
  然后,再来谈谈茶身上的“文化”。
其他文献
钱椿年《茶谱》将茶盏名为“啜香”,情意皆准。翁辉东《潮州茶经·工夫茶》:“春宜牛目杯。夏宜栗子杯。秋宜荷叶杯。冬宜仰钟杯。”生于福建,最喜爱的便是产于建阳水吉镇、从宋时便已名扬天下的建盏。敦厚的建盏,无论是色泽还是重量,握在手中都有种难以忽略的存在感。  如今,建盏的烧制工艺早已恢复。新的建盏亦不乏精妙之物,但每每观之,总觉得少了那一点点的气韵。对老盏的偏爱总是多些。大抵自己是从古纸堆里走出的旧人
期刊
有人说:“茶叶在英国的作用如同蒸汽机一样重要,它帮助英国人度过危机并创造了一个新世界。”在英国,红茶决不只单纯地是一杯饮料,它代表的是一个帝国及属于它的时代。  拜伦在《唐璜》里深情地吟诵:“我觉得心儿变得那么富于同情/我一定要去求助于武夷红茶/真可惜酒却是那么地有害/因为茶和咖啡使我们更为严肃……”  荡漾着迷人琥珀色的中国红茶,为英国家庭主妇表现自己、消解寂寞找到了一种体面且合乎情理的方式,也
期刊
这里没有引人注目的碧瓦朱檐,也不像老舍茶馆那般熙熙攘攘,但它的隐秘和安静却吸引着每一个经过的人驻足,想对那扇鲜有人出入的墨色大门背后一探究竟。  两次去“孝文家”喝茶,印象都尤为深刻。第一次在初夏的黄昏,我们从南后街拐入文儒坊,夕阳的余晖斜斜地洒在“孝文家”的外墙上,回望来时的路,蜿蜒的小巷不见尽头,外头南后街的人声鼎沸变得遥远,时间仿佛就此凝住了,除了“清”、“静”这样的字眼,脑海中已浮现不出其
期刊
茶文化系或茶文化专业更受人关注,它的人才培养方案应如何规划?其中的课程安排应如何设计都成了教育界与茶界关心的话题。人才培养方案的难点在于人才培养目标的制定,若是将之定为茶叶与茶文化的行销人员便罢,奈何人们尚不肯定茶叶与茶汤的市场需要高等院校为他们培训基层人才,而把人才培养目标订得太高太泛。人才培养目标订得太高太泛也就导致了课程设置的不当,甚至与茶树栽培、茶叶制造、市场营销起了冲突。  与茶文化系相
期刊
腊月初十是泽道师傅的生日,每年这个时候,师傅的弟子都会从四面八方来到武夷山给师傅祝寿,很多弟子会带去自己用朱砂写的心经,师傅会回赠给弟子大红袍。我把写好的访问发给师傅过目,师傅在微信上回了一个“禅”字。  我问泽道师傅:“愿力和欲望的区别是什么?”泽道师傅说:“愿力是为了别人,欲望是为了自己。”“那梦想是什么?”“梦想是在梦中,梦想化为愿力,便会开花。”  心语:梦想中只有自己便是欲望,欲望本身就
期刊
7月27日至29日,由16个国家的佛法学习者组成的“国际杰出青年禅学营”一行六十余人,来到浙江天台山。他们此行的目的:一为朝圣,二为学禅,三为感受天台茶道,四也为增进中外的文化交流。这些“洋学生”们,多年轻、质朴且虔敬,他们观济公故居、访佛教城、登天台华顶、为葛仙献茶、饮智者清泉、攀霞客古道,一路穿行于幽幽青山,不为游山览胜,也不为思古寄情,只为参道觅禅,寻一点灵犀。  浙江天台,是中华大地上“天
期刊
大道至简。美。亦如是。五色令人目盲,繁缛促人心烦,吾独爱极简。简亦谐音“捡”,取其捡拾、拾掇之意。捡拾秋的素薄枝蔓,秋的苍然意蕴。  素胚烧得白皙如冰、本体清净。杯口勾勒一笔,玉婉光润中多了一道浮光。此器为首,一席素杯雅器,在明净的案头,优雅地铺展。  素雅清幽的席,简约中藏着风雨砥砺后的力量,将思绪拖到那个季节——春太艳、夏太盛、冬太凄,只有清秋,能与此情此景相得益彰。  在草色微黄的季节里,沏
期刊
现代茶文化在近三十年的发展可以粗分三阶段:初始人们认为泡茶喝茶就是生活的一部分,我们的先辈已喝了这么久,轮到我们也天天都在喝,这不就是生活的艺术吗?还有什么茶道不茶道的?人们对“茶”是“茶道艺术”这件事缺乏了解,不清楚到底指的是什么,也就没有产生共鸣与信心,只好停留在“喝”,没办法做得更仔细以及感受更细腻。  后来当人们觉得有必要把“泡茶”当艺术呈现时,就一把将挂轴、插花、燃香抓进茶席,似乎有了它
期刊
最近,一群穿着各式各样古装的武林门派“掌门人”汇聚新疆天山,召开了武林大会,然后一些门派出来辟谣,说这些人是伪门派、伪掌门人。这,让我想起普洱茶的地域之争,古树茶、台地茶价格之争,各个山头茶区的味道、年份、工艺之争。其实,世间熙熙皆为利来,谁没事儿会争这些东西?好吧,侠客们经常饮茶荒庐梅妻鹤子,那咱就坐在城市里喝着茶,顺带来扯扯中国人心中的武林和武侠梦。  讨论武侠、武林存不存在,以什么样的方式存
期刊
这日去城南的小区看望母亲,刚进大门,便闻到风中有淡淡清凉之气。循味觅去,便在邻居家的院子里发现了一大片薄荷。薄荷的叶儿繁茂,在阳光下,那些油亮的绿都像要滴出水来似的,凉凉的清新的芳香。在酷暑的昏浊中有难以抵挡的吸引力。  因与主人家熟稔,便去讨得一株。稍后回到家中,选顶部最鲜嫩处掐下几片,用清水洗净了,预备以开水泡了喝。忽又想起曾在哪里见过有人将薄荷与熟普同泡的,不知滋味如何,便起心要实证一番。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