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孟浩然是盛唐时期山水田园诗的开创者和代表人物。其诗成功地塑造了一个“风神散朗”,“风仪落落”地抒情主人公形象,并且形成了“别有妙境,清淡自然”的艺术特征。
[关键词]清淡自然;壮逸;情景交融
1 孟浩然的诗歌特征与其人格的关系
说起孟浩然,人们都知道他是湖北襄阳人(今湖北襄阳市人),由此他被称为孟襄阳,闻一多先生也曾就张祜说过的“襄阳属浩然”之句,提出了“浩然也属于襄阳”,可见孟浩然一生忠于襄阳,他四十岁以前,一直隐居鹿门(湖北襄阳东南三十里),四十岁入长安应进士不第,以后便在吴越等地漫游了几年,最后重返故乡隐居,以布衣终身。
孟浩然是唐代著名的山水田园派诗人,他对仕途也曾有过热望,有过追求,可是一次次的波折与打击,使他乐观的心情渐渐暗淡下来,最终不得不隐居。虽然有过诸多波折,到底比较简单,虽有所不满,但终究认识肤浅,因此,山水隐逸就成为他诗歌的主要题材,这也造成了他诗歌内容的狭仄,使得他得诗歌在思想上成就不高,尽管这样,可是,孟浩然诗歌在艺术方面的成就却是不容忽视的,作为盛唐山水田园诗的开创者和代表人物,能取得如此的成就与他作品所具有的独特风格是分不开的。
陈贻掀曾在《孟浩然诗选·后记》中对孟浩然的诗歌作过分析,他认为“冲淡”仍然是孟诗的主要艺术风格。闻一多在《孟浩然》中说“淡到看不见诗,才是真正的孟浩然的诗”,而且说,“反正除了孟浩然,古今并没有第二个诗人到过这境界”。然而唐人祖述者:“王右丞有其清腴,盂山人有其闲远。”他认为“闲远”是孟诗的整体风格,等等。总之,对于孟浩然诗歌风格的说法,众说纷纭。但是,我认为不管是冲淡,还是闲远,它都说明了孟浩然的诗更近于自然,不假雕琢的特征,而这一特征恰恰与盂浩然的人品紧密相连。
那孟浩然的人格究竟怎样呢?编《孟浩然》的王士源曾说他“骨貌淑清。风神散朗。救患释纷,以立义表。灌疏艺竹,以全高尚。”由此,我们便不难看出孟浩然的风骨——风清骨峻,而这种风骨体现在他的诗里,便形成了他特有的诗歌风格。另外,孟浩然在生活中追求闲远,旷达。他的生活经历相对而言是简单的,没有风浪的,并且他长期生活在农村,避开了官场仕途那些复杂的世事,沉醉于一个幽静的世界,再加上他仕途失意,不慕权贵,对当朝的权贵深表不满,但他却将情感在自然山水之中淡化。因此,纵观他的一生,其思想比较单纯,感情比较淳真,且崇儒尚侠,颇有气骨。由此,通过一系列的诗歌创作,不但创造了一个“风清骨峻”的抒情主人公形象,而且形成了自然冲淡的独特艺术风格,为百花齐放的唐代诗坛增添了别有韵致的奇观,也充分体现了“诗品出于人品。”
2 孟浩然诗中的清淡、壮逸之气
杜甫曾称赞盂浩然的诗说:“复忆襄阳孟浩然,清诗句句尽堪传”,明代胡应麟《诗薮》则进一步指出“浩然清而旷”,这都说出了孟诗清淡自然的特征。由于孟浩然长期生活在农村,他追求朴实纯真,追求闲远旷达,一生过着平静恬淡的田园生活,经常与一些隐士,僧道交往,诗酒邀游,生活过得平静而缺少波澜,除了由于仕途不得意而在作品中流露些许的不满和哀愁之外,对生活缺少一种强烈的激情。因此,即使他有所不满,可这种情感也被自然山水融合而淡化,所以发言孟诗之清淡自然就成为一种必然。这样的例子在孟诗中比比皆是。如:《过故人庄》:
故人具鸡黍,邀我至田家。绿树村边合,青山郭外斜。开轩面场圃,把酒话桑麻。待到重阳日,还来就菊花。
这是一首著名的田园诗,它写得是应邀过访故友的情景。诗人淡淡写来如话家常,语言朴实,风格淡远,写农家生活,简朴而亲切;写故人情谊,淳淡而深,给人历久难忘的印象。语淡而意不薄,平淡之中蕴藏着醇厚的韵味,可谓清而不淡,淡而不薄,真是“淡到看不见诗”的杰作。
也有人曾说,盂浩然的诗,清淡得就像一杯白开水。细细想来,还真是如此,白开水,虽处处可见,但是人人需要它。所以,孟诗得清淡自然是有目共睹的。如《题大禹寺义公禅房》:
义公习禅寂,结宇依空林。户外一峰秀,阶前众壑深。夕阳连雨足,空翠落庭阴。看取莲花净,方知不染心。
这首诗先点明义公在大禹寺修行,接着写大禹寺雨霁晚晴,景致幽雅;末赞义公品性高洁。景色清绝,再加上养静习禅的主人公,更增加了清幽恬静的情调。又如《宿建德江》:
移舟泊烟渚,日暮客愁新。野旷天低树,江清月近人。
这里孤舟旷野,冷月清江,为身处客地德他乡游子勾引起多少新愁!境界一旷,一清。极目远视,苍茫辽阔,天都显低了,树也显小了,难道这不是旷吗?再看江水,清澈透明,月亮倒映其中,皎洁可爱,难道不是清吗?由此,清旷德景象便迎然而出了。这种清旷,也就是前面所提到德胡应麟说的“孟浩然清而旷”。
说起“盂浩然清而旷”,我又不由地想起了胡应麟也曾说“王维清而秀”。可见,王、孟都有“清”的特色,然而他们又具有不同。王维的“清”中偏重于秀,而盂浩然却在“清”中侧重于旷。比如王维的《山居秋暝》:
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
秋山傍晚,雨过天晴,空气特别清新。夜幕降临了,人们才感觉到秋气凉爽,皎洁的明月从松间露出了笑脸;溪水微涨,从石头上潺潺流淌着。幽静的竹林中传来一阵喧笑,那是洗衣服的姑娘结伴归来;莲花莲叶纷纷动荡,原来是渔舟顺流而下。诗人在此着意描绘了秋雨之后的山村美景,在其“清”中显示出“秀”来。转而,我们再看看孟浩然的诗,如《宿业师山房期丁大不至》:
夕阳度西岭,群壑倏已暝。松月生夜凉,风泉满听清。樵人归欲尽,烟鸟栖初定。之子期宿来,孤琴候萝径。
这里的西岭、群壑给人以“旷”的美感,把诗人的胸怀开拓得辽阔了几分,而它与给人“清”的美感的松月、风泉相配合,就格外显得魅力诱人了。
另外,盂浩然的“清”,朴素自然,脱口而出,如话家常,富有生活气息,而且感情深厚而真淳。
再如《春晓》:
春眠不觉晓,处处闻啼鸟。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
此诗写春潮初醒时的情趣。春眠本是静态的,可是春眠鸟呜,生机勃勃,打破了酣眠状态,便将静的一点而成为动的。此时,风雨已经停将下来,本也属静态,但诗人却偏偏不去观赏此时的景,而是转而回想夜里的风声雨响,再进而联想花的飘零,又一次将静景写活了。总之,全诗朴素自然,漫不经心之中却出口成诗,可见诗人笔法高超啊!
此外,孟浩然的“清”中又有壮逸之气,确如《吟谱》所言“孟诗冲澹有壮逸之气”,从而可看出孟浩然独特的艺术创造能力。清人潘德舆进一步指出,盂浩然有一部分诗“精力浑健,俯视一切,正不可徒以清言目之”。
如他的《临洞庭潮赠张丞相》:
八月湖水平,涵虚混太清。气蒸云梦泽,波撼岳阳城。欲济无舟楫,端居耻圣明。坐观垂钓者,徒有羡鱼情。
这首诗写洞庭湖的壮丽景象,并表示渴望出仕的心情。仲 秋八月,洞庭湖波澜壮阔,水天相接,仿佛和太空合而为一。湖面蒸腾的水气笼罩着整个古泽。波涛汹涌,响声如雷,地动城摇。如此壮阔的景象,象征着兴旺发达的开元盛世;诗人以自己的仕途不顺与雄伟壮阔的湖景,兴盛的时代作比,从而表现出希望汲引的感情,构思新颖,特别是前四句的写景,尤其是“气蒸云梦泽,波撼岳阳城”,与杜甫的《登岳阳楼》“吴楚东南坼,乾坤日夜浮”同为咏洞庭的名句,它也的确是在清淡的写景之中透出了一丝壮逸之气。
这类诗歌在孟诗中尽管不多,也不能代表其主要风格,但毕竟是诗人成就的一个重要方面,我们决不为此而忽略。
3 孟诗中的情景交融
葛晓音曾在他的《山水田园诗派研究》中对孟浩然的山水田园诗作了深入细致的探讨,他认为“盂浩然作为盛唐山水田园诗派的前辈诗人,是以不刻画,不雕琢的白描手法写景抒情,直寻兴会,寓情致和故实于鲜明的兴象中,继陶渊明所开创的以意为主,由情见景的意境和平淡自然的风格之后,又形成了情景交融,意在象外的意境和冲淡清旷的风格。”此中所谓的“兴象”,陈贻掀著的《孟浩然诗选》中曾解释为:“兴象不过是触景生情,藉景抒情,情景交融的创作过程和艺术效果。”由此,从艺术上看,盂诗多采用白描手法,淡淡写来,毫不费力,不斤斤于字句的刻意追求,平淡自然,一气呵成。如《宿桐庐江寄广陵旧游》:
山暝听猿愁,沧江急夜流。风鸣两岸叶,月照一孤舟。建德非吾土,维扬忆旧游。还将两行泪,遥寄海西头。
这首诗看上去是一首古淡而富有韵味的山水旅行诗,然而其中却包含了诗人浓浓的感情,诗的前四句写景,黄昏的雾气笼罩着四野,山色暗淡。深谷中不时传来凄切的猿叫声。夜幕降临后,两岸山崖黑漆漆,江水流得也特别湍急,野旷悄无一人,万籁俱寂,唯有岸边嗖嗖作响。这轻轻得骚动时不时地扰乱了宁静之中的人的心绪;更何况明月高挂,独照孤舟,又怎能不让人深思呢?此时,乡思、客愁、怀友之情、漂泊之感,一齐涌上诗人的心头,诗人不由泪水涟涟。此诗前景后情,情景交融,藉景抒情,正好符合了葛晓音对孟诗的分析。
总之,在清淡自然的诗句中,包含着诗人深沉悲伤的情感,而这种景中寓情,寄情于景,清淡自然的艺术特征却给盛唐田园山水诗提供了重要的艺术经验。因此,在王维之前,盂浩然将盛唐山水田园诗的发展推向了高潮,并代表了南方山水田园诗的最高成就,与北方的王维构成了盛唐山水田园诗派的两座高峰。
参考文献
[1]王从仁,《王维和孟浩然》,上海古籍出版社,1983年10月出版
[2]房日晰,《唐诗比较论》,陕西人民教育出版社,i992年10出版
[3]闻一多,《唐诗杂论》,上海古籍出版社,1998年12月出版
[4]徐鹏,《孟浩然集校注》,人民文学出版社,1989年8月出版
[5]王明居,《唐诗风格美新探》,中国文联出版公司,1987年10月出版
[6]陈贻煅,《孟浩然诗选》,人民文学出版社,1983年5月出版
[7]葛晓音,《山水田园诗派研究》,上海古籍出版社,1986年出版
[8]张少康,《中国文学理论批评史教程》,北京大学出版社,1999年4月出版
[9]刘开阳,《论孟浩然和他的诗》,人民文学出版社,1991年出版
[10]袁行需,《中国文学史》第三卷,高等教育出版社,1999年出版
[关键词]清淡自然;壮逸;情景交融
1 孟浩然的诗歌特征与其人格的关系
说起孟浩然,人们都知道他是湖北襄阳人(今湖北襄阳市人),由此他被称为孟襄阳,闻一多先生也曾就张祜说过的“襄阳属浩然”之句,提出了“浩然也属于襄阳”,可见孟浩然一生忠于襄阳,他四十岁以前,一直隐居鹿门(湖北襄阳东南三十里),四十岁入长安应进士不第,以后便在吴越等地漫游了几年,最后重返故乡隐居,以布衣终身。
孟浩然是唐代著名的山水田园派诗人,他对仕途也曾有过热望,有过追求,可是一次次的波折与打击,使他乐观的心情渐渐暗淡下来,最终不得不隐居。虽然有过诸多波折,到底比较简单,虽有所不满,但终究认识肤浅,因此,山水隐逸就成为他诗歌的主要题材,这也造成了他诗歌内容的狭仄,使得他得诗歌在思想上成就不高,尽管这样,可是,孟浩然诗歌在艺术方面的成就却是不容忽视的,作为盛唐山水田园诗的开创者和代表人物,能取得如此的成就与他作品所具有的独特风格是分不开的。
陈贻掀曾在《孟浩然诗选·后记》中对孟浩然的诗歌作过分析,他认为“冲淡”仍然是孟诗的主要艺术风格。闻一多在《孟浩然》中说“淡到看不见诗,才是真正的孟浩然的诗”,而且说,“反正除了孟浩然,古今并没有第二个诗人到过这境界”。然而唐人祖述者:“王右丞有其清腴,盂山人有其闲远。”他认为“闲远”是孟诗的整体风格,等等。总之,对于孟浩然诗歌风格的说法,众说纷纭。但是,我认为不管是冲淡,还是闲远,它都说明了孟浩然的诗更近于自然,不假雕琢的特征,而这一特征恰恰与盂浩然的人品紧密相连。
那孟浩然的人格究竟怎样呢?编《孟浩然》的王士源曾说他“骨貌淑清。风神散朗。救患释纷,以立义表。灌疏艺竹,以全高尚。”由此,我们便不难看出孟浩然的风骨——风清骨峻,而这种风骨体现在他的诗里,便形成了他特有的诗歌风格。另外,孟浩然在生活中追求闲远,旷达。他的生活经历相对而言是简单的,没有风浪的,并且他长期生活在农村,避开了官场仕途那些复杂的世事,沉醉于一个幽静的世界,再加上他仕途失意,不慕权贵,对当朝的权贵深表不满,但他却将情感在自然山水之中淡化。因此,纵观他的一生,其思想比较单纯,感情比较淳真,且崇儒尚侠,颇有气骨。由此,通过一系列的诗歌创作,不但创造了一个“风清骨峻”的抒情主人公形象,而且形成了自然冲淡的独特艺术风格,为百花齐放的唐代诗坛增添了别有韵致的奇观,也充分体现了“诗品出于人品。”
2 孟浩然诗中的清淡、壮逸之气
杜甫曾称赞盂浩然的诗说:“复忆襄阳孟浩然,清诗句句尽堪传”,明代胡应麟《诗薮》则进一步指出“浩然清而旷”,这都说出了孟诗清淡自然的特征。由于孟浩然长期生活在农村,他追求朴实纯真,追求闲远旷达,一生过着平静恬淡的田园生活,经常与一些隐士,僧道交往,诗酒邀游,生活过得平静而缺少波澜,除了由于仕途不得意而在作品中流露些许的不满和哀愁之外,对生活缺少一种强烈的激情。因此,即使他有所不满,可这种情感也被自然山水融合而淡化,所以发言孟诗之清淡自然就成为一种必然。这样的例子在孟诗中比比皆是。如:《过故人庄》:
故人具鸡黍,邀我至田家。绿树村边合,青山郭外斜。开轩面场圃,把酒话桑麻。待到重阳日,还来就菊花。
这是一首著名的田园诗,它写得是应邀过访故友的情景。诗人淡淡写来如话家常,语言朴实,风格淡远,写农家生活,简朴而亲切;写故人情谊,淳淡而深,给人历久难忘的印象。语淡而意不薄,平淡之中蕴藏着醇厚的韵味,可谓清而不淡,淡而不薄,真是“淡到看不见诗”的杰作。
也有人曾说,盂浩然的诗,清淡得就像一杯白开水。细细想来,还真是如此,白开水,虽处处可见,但是人人需要它。所以,孟诗得清淡自然是有目共睹的。如《题大禹寺义公禅房》:
义公习禅寂,结宇依空林。户外一峰秀,阶前众壑深。夕阳连雨足,空翠落庭阴。看取莲花净,方知不染心。
这首诗先点明义公在大禹寺修行,接着写大禹寺雨霁晚晴,景致幽雅;末赞义公品性高洁。景色清绝,再加上养静习禅的主人公,更增加了清幽恬静的情调。又如《宿建德江》:
移舟泊烟渚,日暮客愁新。野旷天低树,江清月近人。
这里孤舟旷野,冷月清江,为身处客地德他乡游子勾引起多少新愁!境界一旷,一清。极目远视,苍茫辽阔,天都显低了,树也显小了,难道这不是旷吗?再看江水,清澈透明,月亮倒映其中,皎洁可爱,难道不是清吗?由此,清旷德景象便迎然而出了。这种清旷,也就是前面所提到德胡应麟说的“孟浩然清而旷”。
说起“盂浩然清而旷”,我又不由地想起了胡应麟也曾说“王维清而秀”。可见,王、孟都有“清”的特色,然而他们又具有不同。王维的“清”中偏重于秀,而盂浩然却在“清”中侧重于旷。比如王维的《山居秋暝》:
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
秋山傍晚,雨过天晴,空气特别清新。夜幕降临了,人们才感觉到秋气凉爽,皎洁的明月从松间露出了笑脸;溪水微涨,从石头上潺潺流淌着。幽静的竹林中传来一阵喧笑,那是洗衣服的姑娘结伴归来;莲花莲叶纷纷动荡,原来是渔舟顺流而下。诗人在此着意描绘了秋雨之后的山村美景,在其“清”中显示出“秀”来。转而,我们再看看孟浩然的诗,如《宿业师山房期丁大不至》:
夕阳度西岭,群壑倏已暝。松月生夜凉,风泉满听清。樵人归欲尽,烟鸟栖初定。之子期宿来,孤琴候萝径。
这里的西岭、群壑给人以“旷”的美感,把诗人的胸怀开拓得辽阔了几分,而它与给人“清”的美感的松月、风泉相配合,就格外显得魅力诱人了。
另外,盂浩然的“清”,朴素自然,脱口而出,如话家常,富有生活气息,而且感情深厚而真淳。
再如《春晓》:
春眠不觉晓,处处闻啼鸟。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
此诗写春潮初醒时的情趣。春眠本是静态的,可是春眠鸟呜,生机勃勃,打破了酣眠状态,便将静的一点而成为动的。此时,风雨已经停将下来,本也属静态,但诗人却偏偏不去观赏此时的景,而是转而回想夜里的风声雨响,再进而联想花的飘零,又一次将静景写活了。总之,全诗朴素自然,漫不经心之中却出口成诗,可见诗人笔法高超啊!
此外,孟浩然的“清”中又有壮逸之气,确如《吟谱》所言“孟诗冲澹有壮逸之气”,从而可看出孟浩然独特的艺术创造能力。清人潘德舆进一步指出,盂浩然有一部分诗“精力浑健,俯视一切,正不可徒以清言目之”。
如他的《临洞庭潮赠张丞相》:
八月湖水平,涵虚混太清。气蒸云梦泽,波撼岳阳城。欲济无舟楫,端居耻圣明。坐观垂钓者,徒有羡鱼情。
这首诗写洞庭湖的壮丽景象,并表示渴望出仕的心情。仲 秋八月,洞庭湖波澜壮阔,水天相接,仿佛和太空合而为一。湖面蒸腾的水气笼罩着整个古泽。波涛汹涌,响声如雷,地动城摇。如此壮阔的景象,象征着兴旺发达的开元盛世;诗人以自己的仕途不顺与雄伟壮阔的湖景,兴盛的时代作比,从而表现出希望汲引的感情,构思新颖,特别是前四句的写景,尤其是“气蒸云梦泽,波撼岳阳城”,与杜甫的《登岳阳楼》“吴楚东南坼,乾坤日夜浮”同为咏洞庭的名句,它也的确是在清淡的写景之中透出了一丝壮逸之气。
这类诗歌在孟诗中尽管不多,也不能代表其主要风格,但毕竟是诗人成就的一个重要方面,我们决不为此而忽略。
3 孟诗中的情景交融
葛晓音曾在他的《山水田园诗派研究》中对孟浩然的山水田园诗作了深入细致的探讨,他认为“盂浩然作为盛唐山水田园诗派的前辈诗人,是以不刻画,不雕琢的白描手法写景抒情,直寻兴会,寓情致和故实于鲜明的兴象中,继陶渊明所开创的以意为主,由情见景的意境和平淡自然的风格之后,又形成了情景交融,意在象外的意境和冲淡清旷的风格。”此中所谓的“兴象”,陈贻掀著的《孟浩然诗选》中曾解释为:“兴象不过是触景生情,藉景抒情,情景交融的创作过程和艺术效果。”由此,从艺术上看,盂诗多采用白描手法,淡淡写来,毫不费力,不斤斤于字句的刻意追求,平淡自然,一气呵成。如《宿桐庐江寄广陵旧游》:
山暝听猿愁,沧江急夜流。风鸣两岸叶,月照一孤舟。建德非吾土,维扬忆旧游。还将两行泪,遥寄海西头。
这首诗看上去是一首古淡而富有韵味的山水旅行诗,然而其中却包含了诗人浓浓的感情,诗的前四句写景,黄昏的雾气笼罩着四野,山色暗淡。深谷中不时传来凄切的猿叫声。夜幕降临后,两岸山崖黑漆漆,江水流得也特别湍急,野旷悄无一人,万籁俱寂,唯有岸边嗖嗖作响。这轻轻得骚动时不时地扰乱了宁静之中的人的心绪;更何况明月高挂,独照孤舟,又怎能不让人深思呢?此时,乡思、客愁、怀友之情、漂泊之感,一齐涌上诗人的心头,诗人不由泪水涟涟。此诗前景后情,情景交融,藉景抒情,正好符合了葛晓音对孟诗的分析。
总之,在清淡自然的诗句中,包含着诗人深沉悲伤的情感,而这种景中寓情,寄情于景,清淡自然的艺术特征却给盛唐田园山水诗提供了重要的艺术经验。因此,在王维之前,盂浩然将盛唐山水田园诗的发展推向了高潮,并代表了南方山水田园诗的最高成就,与北方的王维构成了盛唐山水田园诗派的两座高峰。
参考文献
[1]王从仁,《王维和孟浩然》,上海古籍出版社,1983年10月出版
[2]房日晰,《唐诗比较论》,陕西人民教育出版社,i992年10出版
[3]闻一多,《唐诗杂论》,上海古籍出版社,1998年12月出版
[4]徐鹏,《孟浩然集校注》,人民文学出版社,1989年8月出版
[5]王明居,《唐诗风格美新探》,中国文联出版公司,1987年10月出版
[6]陈贻煅,《孟浩然诗选》,人民文学出版社,1983年5月出版
[7]葛晓音,《山水田园诗派研究》,上海古籍出版社,1986年出版
[8]张少康,《中国文学理论批评史教程》,北京大学出版社,1999年4月出版
[9]刘开阳,《论孟浩然和他的诗》,人民文学出版社,1991年出版
[10]袁行需,《中国文学史》第三卷,高等教育出版社,1999年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