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下棹神舟 星夜赴天河

来源 :科学导报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xjds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新华社酒泉10月16日电 记者李国利 黎云 张汨汨 徐毅 10月16日凌晨,在100多盏聚光灯的照射下,酒泉卫星发射中心载人航天发射场灯火通明。灯火之外的暗夜里,隐没着无边无尽的广阔大地。
   比大地还要广阔的是天空。秋夜星河灿烂,其中最亮的那组“星”,无疑是中国空间站。
   比天空更加广阔的,是人的胸怀与梦想——今天,翟志刚、王亚平、叶光富三位中国航天员乘神舟十三号再征太空,开始我国迄今为止时间最长的载人飞行。
   这是充满勇气的探索,这是携着梦想的远征。
   作为中国空间站关键技术验证阶段的决胜之战、收官之战,和空间站在轨建设过程中承前启后的关键之战,神舟十三号开启了中国空间站有人长期驻留的时代。中国载人航天事业再树里程碑,中华民族在苍茫宇宙间有了新的坐标点。

爱星、爱月、爱太空


   总装、测试、转运、检查……发射場的工作一环套一环,仿佛行进的乐章,层层推进,不断激扬。终于,这部大型交响乐进入了最激动人心的一节:发射即将开始,征途就在眼前。
   15日晚,问天阁,三位航天员在此出征。
   问天阁,欲问天何?
   900多年前,也是这样一个清朗的秋夜,一位中国词人把酒问天,畅想乘风归去,天边应有琼楼玉宇。
   而今天,充满浪漫也充满理性的中华儿女,将开始又一次超越梦想的飞天,去到由自己建造的真正“天宫”。那里,是一代代航天人智慧与血汗的积累,是让中国航天员、也让亿万国人无比踏实也无比荣耀的天上宫殿。
   “总指挥长同志,我们奉命执行神舟十三号载人飞行任务,准备完毕,请指示!”身着白色的舱内航天服,翟志刚敬礼报告。
   这是翟志刚第二次作为“飞天乘组”指令长,率队出征。2008年,他完成了中国人的首次太空行走。他的足印,印在了浩瀚的宇宙星空上,也印在了中华民族的精神星空上。
   那次的“太空漫步”走了19分35秒,而接下来的登天路,翟志刚走了漫长的13年。这13年间,他先后作为神舟十号和神舟十二号任务的备份航天员。日复一日地训练,一次次接受挑选,是什么支撑他一路走来?
   他只答两个字:“热爱!”
   没有热爱,无以支撑足以交付青春乃至生命的磨砺。那是对飞行的热爱、对职业的热爱、对祖国航天事业的热爱。在严谨、细致、冷静、沉着的包裹下,这份热爱,无比炽热。
   “五星红旗迎风飘扬,胜利歌声多么响亮……”熟悉的歌曲奏响。从神舟五号到神舟十三号,航天员的每一次出征,都伴随着这首背景音乐。歌声中有稚嫩的童音,来自一群中西部地区的孩子——再高的大山,也挡不住梦想的翅膀。这场“青春与星空的对话”,必将有着无比深远的回响。

   孩子们的目光,更多地集中在女航天员王亚平身上——2013年,这位美丽的“太空女教师”为全国6000多万名学生上了一堂非凡的太空课,在许多青少年心中埋下科学的种子。
   此次出征,王亚平将再次“带着孩子们的眼睛去触碰梦想”。“只要敢于有梦,勇于追梦,用智慧和汗水打造自己的梦想飞船,就一定能够迎来自己梦想的发射时刻,飞向属于你的浩瀚星空!”飞天之前,王亚平对孩子们说。
   对于首次出征太空的航天员叶光富来说,太空是梦想的召唤,也是严苛的挑战。6个月的在轨飞行,复杂艰巨的实验与试验任务,对航天员的身心素质、知识技能、应急处置能力提出了极高的要求。航天员面临的挑战前所未有。为此,他们经历了8大类200余项的训练。
   心在九天,路在脚下,实现梦想,永远要靠一步一个脚印地奋斗,其中的汗水与泪水,也许,只有经历过的人才能体会。
   “向航天员学习!向航天员致敬!”观众区,来自五湖四海的群众挥舞着手中的五星红旗,有节奏地呼喊着。少数民族群众身着盛装,跳起欢快的舞蹈。
   此时,从华发老人到稚嫩的孩子,每个人的眼里都闪着星星。每一颗星星,都有可能是一个未来的惊喜。

有光、有梦、有英雄


   2003年10月15日,问天阁前,《歌唱祖国》的歌声响起,翟志刚与杨利伟紧紧拥抱,送战友首征太空。
   18年后的同一天,同一地点,同一首歌声中,两位航天英雄再次出现在出征仪式现场,这一次,是杨利伟为翟志刚送行。
   历史常常用巧合来见证成就。
   18年来,从一人一天到多人多天,从舱内实验到太空行走,从短期停留到长期驻留……中国载人航天工程先后突破掌握了天地往返、太空出舱、交会对接等关键技术,稳步挺进空间站阶段。
   翟志刚、王亚平、叶光富3名航天员开启为期6个月的飞行任务。这是空间站关键技术验证阶段第六次飞行任务,也是收官之战。当这个由一名“60后”和两名“80后”组成的航天员乘组顺利返回后,中国载人航天工程将进入空间站建造阶段。
   当年还是一线工作人员的刘烽,至今对杨利伟出征记忆深刻:那是长征二号F火箭首次执行载人发射任务,当航天员乘坐的电梯门缓缓打开时,杨利伟手提小方箱走出来,目光平静、脚步坚定。
   四目相触,刘烽的心凛然一颤,一下就湿润了眼眶。是一种什么样的信念,可以让一个人能义无反顾地走向未知的风险。    载人航天工程是一项高风险的事业,但从来就不缺少英雄。不仅仅是当年的首征太空,还有交会对接、出舱活动、穿越黑障……
   6个月的长期太空驻留,对空间站、飞船以及航天员的身心健康,都提出了更严苛的要求。航天员的身心健康受到长时间的负面影响,肌肉骨骼系统、心血管系统失重效应会更加凸显,可能会出现睡眠障碍、疲劳、感染、胃肠道病症和心血管功能失调等问题,出现应急医学问题的概率也会增大。
   当神舟十三号飞船成功升空的时候,另外一枚火箭已经竖立就位,另外一艘飞船也已整装待命,随时准备应对极端情况。
   其实,危险并不仅限于太空。除了迈入太空的航天员,每一道工序、每一个岗位的科研参试人员,都是平凡英雄。
   中国完全自主知识产权的舱外航天服的研制,也有常人不为所知的危险。舱外航天服交付前,需要由志愿者穿戴后进行低压舱试验,在近乎真空的模拟外太空状态下检查其各项性能指标。
   哪怕有细微的差错,志愿者的生命都将受到严重威胁。但,每一次在科研人员中征集志愿者时,都有人主动报名。
   为开展航天员地面野外生存训练,教员队伍需要在森林、戈壁中选定设置各种恶劣环境,走没有人走过的路,探别人没有探过的险。
   还有剧毒、易挥发的特种燃料检验、运输和加注工作,但凡出现爆燃、泄漏,参试人员都可能付出生命代价。
   心中若无千秋业,哪来盛世百花开。中国载人航天工程的每一座里程碑,都是每一名航天人带着梦想和信念,向着光芒一步一步走出来的。
   为坚守一代代航天人的理想信念,神舟十三号乘组进入酒泉卫星发射中心,除了开展专项训练、试验外,升国旗仪式和瞻仰东风烈士陵园等活动也写入了工作手册。在东风烈士陵园,安眠着700多位为了中国航天事业忠诚奉献、英勇献身的英雄先辈。
   为传承载人航天精神,神舟十三号任务策划了系列的科普和公益活动,王亚平将再次成为“王老师”,还将结合传统节日的契机,弘扬我国传统文化。
   当年目送杨利伟首征的刘烽,又出现在为新“太空三人组”送行的人群中。如今刘烽已经成长为一名火箭副总师,他说这些年来,那种信念和勇气,从未丢失。
   当神舟十三号飞船在夜色中腾空而起时,时针已经指向了10月16日凌晨。
   57年前的10月16日,一朵巨大的蘑菇云在戈壁滩上騰空而起,中国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

无私、无悔、无止境


   “5,4,3,2,1,点火!”0时23分,在零号指挥员口令声中,长征二号F遥十三火箭拔地而起,直入苍穹。
   从竖立到发射,这枚火箭已经足足“站”了5个多月,成为了中国航天史上“站立”时间最长的火箭。
   作为中国航天史上首枚集应急救援和发射任务于一身的火箭,自神舟十二号发射后,长征二号F遥十三火箭就担负了应急值班任务,一直“仰望”着星空,直到把神舟十三号飞船送入太空。
   和长征二号F遥十三火箭一起仰望天空的,是中国航天人。伴随探索浩瀚宇宙的进度加速,中国将通过11次密集飞行任务,建成独立建造、自主运营的空间站。其间,还将进行多次回收任务和在轨关键技术的验证。
   这是一项一辈子都干不完的事业。能休上一个完整的周末,成为了很多参试人员的愿望,但也只能是一个愿望。
   从神舟一号到神舟十三号,每一次发射任务,总装操作师傅陈为都没有缺席,被同事们称呼为“老法师”。有陈为在,大家心里都踏实。20多年来,虽然家在上海,陈为却对大漠戈壁里的东风航天城更熟悉,回到上海反倒不习惯。
   这是一项必须心无旁骛的事业。瞄准轨道的数据如果偏差0.1度,入轨点就会偏差数百公里,后果无法想象。每一次发射,瞄准人员都是最后一批撤离队员,直到火箭进入发射倒计时15分钟,火箭状态已趋于稳定,才坐上撤离的车。
   这也是一项永无止境的事业。2011年,神舟八号飞船与天宫一号目标飞行器实现轴向对接,我国首次实现无人空间交会对接,成为世界上第三个独立掌握空间交会对接技术的国家。
   “太空之吻”10周年之际,中国航天迎来首次径向交会对接。从无人到有人、从自动到手动、从几天到6.5小时、从轴向对接到径向对接,在无止境的探索宇宙征途中,载人航天科技不断突破创新,却永远在路上。
   共振,这曾是一个世界级的航天发射难题。美国、法国等国家在火箭发射过程中,就曾经出现过持续数十秒的共振现象。在《太空一日》一文中,中国首位航天员杨利伟也曾回忆神舟五号任务中的共振现象:“痛苦的感觉越来越强烈,五脏六腑似乎都要碎了。我几乎难以承受,觉得自己快不行了。”
   后来的任务中,航天员说:“我们乘坐的火箭非常舒适,几乎感觉不到振动。”
   与中国其他卫星发射中心不同的是,酒泉卫星发射中心位于戈壁深处,方圆数十公里没有居民点。选择来到这里,就是选择了无私奉献。
   然而,这里是自然的荒漠,却是科学的殿堂。繁重密集的航天任务,也给了年轻人迅速成长的平台和机会。2018年,重庆男孩陈启蒙大学毕业选择来到这里,整整一个月总流鼻血,“太干燥了,跟老家完全不一样。”三年过去,陈启蒙迅速成长为业务骨干,先后护送云海一号02星、神舟十二号飞船和神舟十三号飞船发射成功。
   “我们将继续不遗余力,让更多有梦想、肯奋斗的年轻人在东风这片航天热土成长成才。”酒泉卫星发射中心党委书记姜汉民说。
   身处荒凉的戈壁,却有着精彩的人生。就在刚刚过去的国庆假期里,神舟十三号飞船发射任务前夕,120对新人在发射塔架下,举行了盛大隆重的集体婚礼。他们的新婚礼物,是中国航天员在太空中录制的祝福视频:“我们在中国空间站送上来自太空最诚挚的祝福,祝大家新婚快乐、百年好合、永结同心。”
   那是属于航天人的浪漫。
其他文献
关键词:学生经验;课堂实践;数学   初中階段的数学教学,教师要关注学生的生活经验,在设计教学方案时有机结合学生的经验,设计符合学生经验及认知的教学活动,使学生学习更加轻松愉快,也有利于使学生更好的掌握和理解知识,并通过实践活动分析,使学生能学会对于知识的运用。   一、活化数学,基于经验。在数学教学过程中,如果忽视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不考虑学生目前掌握的知识情况,那么他们可能就无法掌握课堂要学
期刊
关键词:语文;能力;阅读;高年级   在针对小学高段学生进行阅读教学时,教师应该注重采取多样化的教学方式,有效的培养学生的阅读学习能力。教师要认真研读学生所学习的教材,了解学生的个性特征,针对性的对学生进行阅读指导,让学生对阅读学习提起兴趣。 一、充分运用问题教学,提高学生阅读能力   在小学语文阅读知识的教学过程当中,要针对学生所阅读学习的内容,为学生针对性的提出思考探究问题。让学生带着问题去
期刊
山西省与北京大学共建“山西省—北京大学科技创新基地”,是山西省委、省政府面向科技发展前沿,主动融入北京国际科技创新中心建设,全力打造创新生态的重大举措,是山西省在北京建设的高端招才引智平台和科技研发“飞地”。   根据《山西省人民政府与北京大学共建科技创新基地合作协议》,各项工作正在有序推进。在管理运行方面,注冊成立了“山西京晋发展科创基地有限公司”,对接北京大学和入驻专家团队,积极推进科研项目遴
期刊
关键词:纸媒,线上平台,短视频,线上访谈   随着网络环境的不断开放,各类信息充斥着网络,传统媒体受到了来自新信息时代发出的挑战。但近年来,传统媒体——尤其是纸媒,开始逐渐意识到,朝着融媒体方向坚定不移地转型,才能不断修正自身短板。因此,如何有效利用线上平台进行及时性报道,并与线下报道相结合,创新报道模式,拓宽生存空间,是当下传统纸媒从业者无法回避并需要着重考虑的问题。本文就这一问题,从实际出发进
期刊
关键词:初中地理;生活化;教学养   初中时期是学生学习地理知识的起步阶段,这是一个关键时机。既要提高教师们的教学水平和能力,更要促进学生的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教师们要将生活元素加入课堂学习中去,课外组织生活化的地理活动,目的是为了提高学生对地理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培养学生科学的地理思维和实践能力。   一、初中地理生活化教学的必要性。如果我们只是单单向学生讲述课本的知识,是很难使学生对地理形成
期刊
祖国和家乡是黄宏嘉始终如一的牵挂。童年时代,他在心里便种上了立志报国、振兴中华的种子;青年时他曾从军,抗击日本侵略者;抗日战争胜利后,他走上科研救国的道路。   1948年1月,正是国民党反动派发动内战的高峰期,黄宏嘉辞去了当时在重庆的国际广播电台英语广播员的工作,到美国密执安大学研究院学习并获得硕士学位。   1949年10月,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听到这一消息,黄宏嘉坐不住了,回国的渴望如同火焰
期刊
作为教师来说,我们应该知道升旗仪式它实际上就是升国旗的一种活动,是进行爱国主义教育和集体主义教育的重要手段,也是在学校教育工作中最为重要的组成部分。在升旗仪式中,全体师生都向国旗行注目礼,其中少先队员要行队礼。主题升旗仪式实际上就是在升旗仪式的过程中,加入一个主题,并围绕这一主题展开一系列活动,让学生在强身健体的同时,实现学生整体思想觉悟意识上的提升。对于小学生来说,主题升旗仪式是一场别开生面的教
期刊
1、少年立志 动荡中坚定科技报国之愿   1924年8月,黄宏嘉出生于北京的书香世家。曾祖父黄道让是清末著名的诗人,46岁考中进士,因为不满朝廷腐败,只做官两年便弃之回乡,他在《重登岳麓》七绝古诗中写下了“西南云气来衡岳,日夜江声下洞庭”的传世绝唱。父亲黄右昌则是中国近代著名的法学家,也是一位著名的诗人。黄宏嘉自幼便被曾祖父、父亲身上的光亮笼罩着,他们的报国心愿、故土情怀也在他心中悄悄生了根。  
期刊
“雪竹家风延雅韵,典章国是赖斯人。”林伯渠在《林伯渠·和溇江子诗》中,曾对黄氏一脉的高洁品质给予了高度评价。继承了祖辈优良家风的黄宏嘉,同样不忘将其向子女传承,他用自己的行动默默地给孩子们做榜样。   他的时间观念特别强。有一次,小儿子黄杉从新西兰回来,和父亲约好第二天上午9时见面,没想到在路上遇到了堵车。黄杉知道父亲的脾气,赶紧下车跑步往家里赶,结果还是迟到了5分钟。进门时,黄宏嘉很严肃地对儿子
期刊
农业丰收,习近平总书记始终牵挂在心。   今年9月23日,是我国在脱贫攻坚战取得全面胜利后,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的首个中国农民丰收节。   从黑土地到洞庭湖畔,从鱼米之乡到昔日贫困山区,记者来到田间地头聆听一首首欢快的歌曲庆贺丰收,感受着亿万农民的喜悦心情,见证一幅幅美好生活的动人画卷铺展在乡村振兴的阳光大道上。(一)   【歌声里】“党的光辉照侗乡,乡村振兴干群忙,丰收不忘共产党,幸福生活万年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