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天柱的养蚕致富梦

来源 :农家书屋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freeman110_wh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最近,身为山西省柳林县普惠桑蚕养殖专业合作社理事长的李天柱很忙,作为团中央“我的中国梦——奋斗的青春最美丽”分享团的一员,他要经常到各地分享了自己的创业经历。
  乡情难忘 返乡创业别样人生
  李天柱是村里少有的大学生,凭着软件工程这个热门专业,本科毕业后在上海找到了一份不错的工作。不到两年的时间,年薪已经达到七八万。然而,一次返乡探亲改变了他的人生之路。
  李天柱的老家被称为“中国红枣第一镇”。所以,红枣维持着村里很多家庭的生活。“2005年我回家过春节的时候,一回到家里就感到家乡没有过春节的气氛,尤其是在大年初一的时候,村里跑的小孩都是穿的旧衣服。” 李天柱非常疑惑,一打听,原来那一年家乡气候不好,导致村民赖以为生的红枣没有收成。
  几经思考,李天柱决定回乡创业,让家乡的父老乡亲也能过上大都市的生活。
  这个想法遭到了全家人的反对,他们无法理解,为什么放着好好的生活不过,偏要回去“受罪”。但是,梦终究要圆!李天柱不顾家人的再三劝阻,放弃了上海的一切,踏上了回乡的列车。
  “为了尽快找到出路,我拿着自己多年打工挣来的20多万元积蓄,走了上万公里的路,从各地带回了10多个脱贫致富项目。没想到,这些项目都因‘水土不服’而一一流产。”还未起步,就搭进了几乎全部的家当,这对李天柱来说,无异于晴天霹雳。然而,他并没有放弃,总结一下失败的教训。“既然选择从头创业,就应该彻底忘记过去,不能碍于自己曾经是大学生、曾经当过白领而放不下身段。于是,我在自己最熟悉的小镇上开始摆摊卖麻辣烫,这一举动却遭到了很多人的白眼、嘲讽。”李天柱苦涩地回忆道。通过不断尝试,半年下来,他的麻辣烫生意还不错,但要想带领全村人致富,还差得远。
  桑蚕养殖 找准致富新思路
  李天柱一刻也没有忘记自己的使命。一个偶然的机会,他在网上看到了一个养蚕的项目,便立刻来了兴趣,“我找我朋友拿了我们柳林县的县志,想看看县志里是不是有这个养蚕的历史,也想看看我们县历史上农业有什么产业。当时查阅上面明确地写着,在我们县沿黄河这一带已经有一千多年的养蚕历史。我就感觉,我这边可以做这个产业。我通过调查、考察,调查下来感觉,我们那边是丘陵沟壑地带,很适合桑树栽植,所以就决定在我们这边做桑蚕业。”
  决定了项目,李天柱以为接下来会容易一些,然而第一步流转土地,他就整整跑了3天,还是一亩地也没有流转出来。李天柱采用了退耕还林的标准给村民们补贴,顺利流转出400多亩地,2008年5月,柳林县历史上第一个农民桑蚕养殖合作,占地400多亩地的“柳林县普惠桑蚕养殖专业合作社”成立了。
  为了筹集资金,李天柱用尽了各种方法,但效果仍差强人意。几经周折,李天柱想到了小额贷款公司,但是工作人员说他的条件太差,不敢给贷款。李天柱有些无奈。
  如果再筹不到钱,合作社就办不下去了,必须赌一把!“我找到小额贷款公司的领导,赖在他的办公室不走,一直跟他讲我的创业思路,分析经济效益……也许是被我说烦了,或许是看到了我的规划前景,最后贷给我五万元。”真是久旱逢甘霖啊!
  专业匮乏 创业有干劲还不够
  有了地,项目也开始运作。“桑树栽得还比较顺利,但到养蚕时问题就来了”。因为没有经验,他不知道该怎么喂蚕,以为让它们吃饱就行了。结果到蚕快要结茧的时候,桑叶供应不上了。他只能四处打听,看哪里有桑树。最后在黄河对岸陕西的一个地方买到了。
  不过问题仍然接踵而至。到蚕结茧的时候,李天柱发现蚕都不吐丝,在蚕房里满屋子爬,爬到上面的摔下来就死了。这宣告了他初次养蚕以亏损而告终。
  “为了接下来能养成功,我请了省农业厅的技术员来做技术顾问。”在专家指导下,李天柱的养蚕事业才慢慢走上正轨。
  那个时候,还没有多少农户愿意跟着他做。“我必须上自己的加工项目,让村民能看到养蚕的前景。”于是他又盖了厂房,买回了拉丝机等设备,从南方请来了技术指导,准备养殖加工一起干。“我记得很清楚,当时技术指导给了我一张写着加工方法的纸条,几十个字,我花了四万五。”
  如今,李天柱不仅有了生产链,还有了销售链,在市里的专卖店生意一直很火。现在他又有了更长远的打算:“我要全产业链开发,以后我的桑枝可以做菌种,蚕沙可以做保健枕头,蚕丝可以做被子。”
  李天柱终于圆了栽桑养蚕梦。从回乡创业到不懈探索,从披荆斩棘到实现梦想,李天柱收获了脚踏实地、敢于挑战、永不放弃的人生经历。“我在努力实现着自己的梦,也在带领全村人实现着他们的梦,如今我还不能说大家都过上了大都市的生活,但至少我们离梦想已经越来越近。”
其他文献
打虎英雄武松的哨棒上挂着一个蝇拍,下附一行字:老虎要打,苍蝇也要打。一走进河北邱县县城,街上的廉政漫画便映入眼帘。在邱县,漫画成了当地政府宣传廉政、计划生育等政策法规的新工具。这几天,随着廉政漫画展“挂”进中纪委监察部网站,邱县正以一种未曾有过的气势火了起来。  据邱县纪委介绍,这些反腐漫画大多出自当地农民之手。其中最有名的团队是陈玉理、李青艾夫妇(又称“陈与李”)于1983年创办的“青蛙漫画组”
期刊
春天来了,金色阳光温暖着大地,冰冻三处的泥土已经苏醒,人们穿的衣服越来越少,枯黄的花草树木又焕发了青春的绿色。随风摇摆的杨柳啊,在跳五谷丰登的舞蹈。那山间的娇莺在戏弄着林中的枝叶,那花丛中,蝴蝶在吮吸着花蕊,组成美丽诱人的七彩图案。哗哗的流水,谱出了一支美丽的赞歌,在歌唱勤劳的人们。春天里,桃红柳绿,鸟语花香,万紫千红,爽气宜人……  春天里的气色更旺,是读书的好时节。我每到春暖花开的时节,就利用
期刊
清晨五点,南楼村的天色还没有完全绽亮,王永波和王小英夫妇俩便已经起床,简单洗漱、吃完早餐后,两人到离家不远的地里忙活起来。王永波推着小型除草机在150亩马铃薯地里来回穿梭,飞溅的青草末很快染绿了他的裤腿和运动鞋;马路对面的30亩地里,王小英正埋头摘菜,然后拿细绳一把把捆扎好,放进塑料筐再搬到电动三轮车上。南楼村逢农历4、7、10有集市,王小英赶着8点去卖菜。  这是中国乡村最常见的一幕,只是和大多
期刊
一位同窗好友,因故要远去海外谋生。三载共烛西窗,砥砺学问,畅谈人生,相识恨晚。志趣相投,心有灵犀,相交甚笃。待到走上工作岗位,十天一聚,半月一酣,颇多欢乐。今一分别,茫茫大洋,天相连而水相隔,不知何日才能重逢,心中难免戚戚然。不料友笑道:“相濡以沫,莫如相忘于江海。老兄多保重!”  友的话,吾能体悟。泉塘干涸,鱼儿无处可栖,只得挤靠在一起,以唾沫相互湿润。此乃相濡以沫是也。患难与共,生死相依,此情
期刊
1980年4月18日,新华社一篇通讯《雁滩的春天》,报道了1979年末兰州市雁滩公社滩尖子大队一队社员李德祥家里有六个壮劳力,当年从队里分了一万元钱,社员们把他家叫“万元户”,李德祥成为我国首个公开报道的“万元户”。  “万元户”这个称呼随之在全国席卷开来,很多乡镇、工商行业以出现了多少个万元户为光荣指标,虽然听起来有些像以前放卫星的感觉,但让更多的平民感觉到了致富所带来的空前喜悦。北京师范大学金
期刊
编者:荻浦村位于浙江省桐庐县江南镇东部,与富阳交界。该村距今有900年左右的历史,2006年被评为省级历史文化村镇,2007年与深澳、环溪、徐畈四村一并被列入第三批国家级历史文化名村。在新农村建设中,怎么样让历史与发展和谐相处,一直是一个难题,而这也恰恰是荻浦村做得非常好的一点。在浓厚的历史文化氛围中,注入小清新的力量,或许,荻浦村能给出一个不错的样本。  牛栏咖啡是我们在荻浦村重点探访的对象。 
期刊
“……正定镇(顺城关)农民甘国田,身怀绝技,育花有术。一九八一年,他带领全家七口大干一冬,填平了城墙脚下的一个大坑,投资二百元,盖起了两个温室,一九八二年开始养花,一九八三年收入七千多元,去年秋季扩种月季花四亩六分地,八万多株……今年头七月他已出售各种月季花三万多株,收入一万五千余元……”  1984年8月23日,《河北日报》二版头条报道《花开富贵》,这样记录了一个“养花万元户”的诞生。  时隔3
期刊
11月8日,河北邯郸邱县市民广场上多了一座“中国牛”铜像;其原型是一张“拓荒牛”漫画,作者为邱县农民漫画家陈玉理和李青艾(又称“陈与李”)夫妇。“陈与李”曾举着该漫画在铜像前留影,画中,一头以中国画白描手法绘就的拓荒黄牛,埋头、奋力、向前。  自1983年创立青蛙漫画组,“陈与李”如同孵育蝌蚪一般培育了数千名漫画人才。近期,因创作大量反腐漫画,青蛙漫画组乃至整个邱县的农民漫画家群体在全国掀起高潮。
期刊
新近发布的一份报告指出,在中国295所农村寄宿学校中,有60.5%人均居室使用面积小于3平方米,约三分之二的学校不能保证一人一床。有5.5%的学生半个月以上才能吃到一次肉,有6.6%的学生从来没有在食堂吃到肉。这组揪心的数据来自科研项目《中国农村教育发展报告2012》,里面的调查结果显示,当前中国农村教育薄弱状况依旧突出。  1月16日,该报告正式在北京发布。这份由东北师范大学农村教育研究所课题组
期刊
作为中央每年发布的第一份文件,“一号文件”备受关注。自2004年以来,历年中央“一号文件”均以三农为主题,有力地促进农村经济和农业生产的发展。  据媒体报道,目前中央“一号文件”已经过多轮修改。业内人士预计,“一号文件”最早或于1月公布。不出意外,“一号文件”或仍聚焦三农,其核心内容是保障粮食安全。去年的“一号文件”于春节前10天正式对外公布。1月17日,据财新网报道,“一号文件”已下发至县团级。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