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系:阅读的分众架构与出版刻度

来源 :书香两岸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bzah123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说起书系的规划,应该很难找到像台湾出版界这样的巧思吧。
  欧美的书系规划想法,就像我们印象中的西洋逻辑,大方向简单清楚,一点都不拐弯抹角。当然,也不会有太多意想不到的惊喜。日本也是一个成熟的图书市场,他们的书系历史也有一段时间,不过他们毕竟还是个大市场,为求读者青睐也不如台湾出版界这样将书系发挥得淋漓尽致。
  这该是许多出版同业在细览台湾市场上出版过的书目,可能会发出的感想,但也会发现图书的规划越来越有趣,挑战也越来越高。
  书系,这是一系列的结构思考,是有关于出版的结构跟阅读的结构之间到底是什么样的对应关系,即使有了对应关系,作为文化事业还得就对应关系与出版社的产品线的构架和规划有什么意义,再行评估一番,因为每个出版社都有自己的定位,定位可能就决定了对应阅读的出发点,概括来说就是对阅读类型品种的限定。
  虽然在书系的规划步骤方面,就像出版前辈所提归纳的,不外乎从策划者趣之所感、产品竞争优势、社会需求、议题延展度、内容来源……各种扩张经营的程序,其实有如论文研究命题的发生,对编辑或企划来说,当一开始思索书系时,接踵而来的是一连串铺天盖地对图书架构与市场策略的问答题。
  阅读分层与出版选择、出版的策略与架构,是对编辑、企划看似沉重,其实是一个非常容易的寻求书稿的线索。从早期书系的发展是由类型阅读所延伸,比方旅游书、食谱书、散文或小说文学……逐渐在企划上加入了更多的条件,类似定义与读者特质诸多项目的界定。向分众的阅读市场前进的趋势,让书系不只是一种版本或版型的简单定义(1960年代台湾出版社曾以40开本创立文库系列,风靡一时),过去书系的确立可以帮出版社找出一种量的应对解释;而今在一些新颖的书系中,除了台湾在长达三十年的类型、概略书系、独特阅读俱乐部的型式书系,书系的发展更有一种迹象是往非定量的对应方式,这种定性的对象是不可捉摸,它的读者潜藏在各种人群当中,也因此编辑可能对于这些越读者的量并不能完全确认,因为不知道何时有其他的读者被诱发出来,而爆发出图书的销售能量。
  出版社想推出书系当然是想挖掘到出版的紫牛:作品、作家、议题与其他衍生范围的经营。台湾过去的出版企划多半是依循这样的思路去经营书系,现在大陆的出版概念大致也脱不了这一套规则。不过,目前在台湾出版市场更看到一些以阅读图书的趣味性为出发点,进而想去推广以创造出书系的定义。比如SOS系列,阅读的趣味是出版社定义出来的,他要勾引的是本来就自觉自己有这样趣味的读者,同时也想勾起那些骨子里潜在有这样趣味因子的读者上门。
  此一分众的概念就像是一把尺,如果图书的类别和阅读的取向就是决定书的刻度,每人都有一把尺,现在出版人创新的模式不只是把尺的刻度做细,还把这些刻度的单位都重新定义了,更巧妙的是,这一尺度会在某些时间里面因为需要转换它的对象,而去形塑某种特质或外观,比方开始放大字型,做银发族;或口味更动从大环境走向居家。“台湾style”书系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因为读者口味会转弯,但只是有时选择不同做法而已。
  若以图书都有个对应读者,从工具性的功能单位来说,一本养猪的书在分类上就显得无趣,因为它可能是《养猪方法XX则》、《养猪防疫手则》诸如此类的命题方式。如果是一个喜欢养奇特宠物或探求好奇的人来说,《小猪物语》、《别错怪猪:猪没你说的笨》这样的话题从趣味着手,读者很自然就区分划开了,而养猪户可能还是会阅读,因为增加他的眷养趣味。
  市场又是一个动态性的。像一个水池一样,里面有很多的球,当一个出版社全力塑造图书质量的时候,一定会观察这个市场里面有多少类似同构型的产品,当图书出来的时候,只要池子里面有同样的东西,一定会引起同构型的书销售,这就是书系想鸣撞出的一种效果。
  图书类型或书系的形成,跟世代的形成关系是很密合的。我相信官场小说绝不可能在十多年前出现在大陆,反而在台湾,很早就有挖掘职场或者是官场的弊病的书陆陆续续出来,所以这个类型是跟着流行在走。幾米刚开始出来的时候,是在格林出版社,这是一家专业出版社,作品定位是儿童读物。而现在则是定位在不限年龄层次的绘本,这是一个将个人书系转换市场非常成功的例子,确确实实地把读者指标的位移或者是概念扩大。
  出版市场是一种满足读者阅读需求的经济学,而阅读满足又建立在出版的供应上,阅读刻度定义就是出版社在出版一种书系架构中的出版刻度的对应关系。每位读者都有自己的阅读刻度,可以是一种类别,也可以是多种的。阅读刻度代表读者对于图书涉猎的偏好,究竟什么样的出版刻度才能满足读者的阅读刻度呢?是要更多元、个性化,还是偏向一致性?
  大陆一年20多万种新书、台湾4万多本,出版社在策划书系时,已经解答了上面的问题,出版会先以满足拥有最多读者的刻度为优先,毕竟,出版社还是要回归到经济效益的问题上。
其他文献
我们经常说“贫穷”,有时候恐怕也不甚了了。究竟“贫穷”是什么?它到底是一种物质匮乏的状态,还是一种匮乏者的心态?这不好回答,本书却尝试从香港新移民家庭中找出答案,既展示新移民家庭的贫穷困境,追溯造成如此现象的种种原因,也勾勒出新移民家庭成员的心理面貌,并思考他们的前景。  主编陈国贲是社会学家,而书中各篇的作者都是其学生,虽然本书充斥着许多理论剖析,但也引用了大量新移民家庭的个案并描绘得入木三分,
期刊
2004年,黄育海带领上海九久读书人文化实业有限公司的一众同仁,开始对民营出版和文化经营进行深入而系统的探索。  公司建立之初,九久选择了独特的“图书出版+网上书城+读书人俱乐部”会员制直销模式。仅仅7年时间,俱乐部会员已经超过200万,“99网上书城”也已成为大陆第三大网上书店,更是大陆屈指可数的B2C网络营销盈利者之一。在出版内容上,九久致力于欧美乃至世界的畅销书、优秀文学的版权引进,将欧美图
期刊
但凡出版社,必有一两套拿手书系,凝聚出版焦点。  1982年开创的“汉译世界学术名著丛书”,是商务印书馆最为知名的社科学术丛书品牌。20多年下来,这套丛书已有300多种,对几代读者产生深远的影响;江苏人民出版社的“海外中国研究丛书”,自1988年出版至今,已出版40余种,亦是同类书籍的翘楚,让我们得以从海外的眼光重新认识中国;同样的,八十年代的台湾出版社,几乎每家都有书系。有些是拿自己公司名字作为
期刊
预测,且一预就是十年,搞得我像半仙。书市不可预定预测,具有绝对正确性。在绝对的罅隙,衍生了可以预测的相对可能——少点儿耳塞目盲,虽非半仙,对出版业进行一番热门职业预测是可以做到的。或者说,未来新兴热门职业衍生于而今的现实土壤,从当下出版态势可以看出端倪。有心看,就能看个正着。且随我从现有出版体系到未来出版版图的裂变轨迹来看。    现有出版业的职业角色现状    内容提供商,多半是作者(著作权人)
期刊
书系,自从出版成为一种时尚,就为出版人所器重。现代文明社会,出版成为一种产业,好书系更是竞争的法宝。  好书系之所以受人青睐,是因为一个好书系就能成就一个出版社,不仅能让出版社名扬天下,更能带来丰硕的经济效益;不仅能让名不经传的出版社一夜之间家喻户晓,更能让一个濒临倒闭的出版社起死回生。所以说,现代出版社都不惜人力、物力、财力投资书系,希望能成就一个好书系,抱得金娃归。  既然书系在出版人心中有如
期刊
女性与书写   时间:2011年8月28日(周日)15:00~17:00   地点:北京市朝阳区单向街书店   嘉宾:珍妮特·温特森、苏珊·奥巴赫、李银河   李银河,中国第一位研究性的社会学家,著有《社会研究方法》、《中国人的性爱与婚姻》、《生育与中国村落文化》、《性社会学》等多部社会学作品。珍妮特·温特森(Jeanette Winterson)是英国最具争议性的著名作家之一,出版过十部
期刊
有些书系的形成,跟书系主事者的风格和一以贯之的关注,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  黄静宜从事编辑工作已有好几个年头。大学毕业时,她有幸进入汉声文化,在那里受到了汉声做书理念的熏陶,继而在心里种下了一个出版信念的幼苗:可以做跟本土化、文化有关的东西。也正因为深受汉声做书态度的影响,黄静宜做的书有一个特点,都是自制书,都关注在地文化。  离开汉声后,黄静宜成为远流“台湾馆”的编辑。台湾馆,顾名思义,制作的都
期刊
自2006年推出原研哉的《设计中的设计》,到“巴黎创意人”系列(《巴黎手作艺人》、《巴黎家的私设计》等等9种),以及今年推出的“工作与生活图书馆”系列(《最糟也最棒的书店》、《我们生活的风景》等等7种),吴宏凯studio以出版所谓的“轻设计书”(编注:读者群并非只是设计专业人士,而是许多对设计、美好事物感兴趣的人),开拓了此类书籍在大陆的市场,并成为这一领域书籍的重要出版者。  “你觉得我做的是
期刊
8月,我们迎接了甜蜜七夕情人节与温馨父亲节(8月8日是台湾人民公认的父亲节),也度过敬拜神鬼的中元节。太平洋高压威猛,暑热难挡,出版界业也热气腾腾,大书一波接一波,摆成一轮轮目不暇接的流水盛宴。    电影所衍生和带动的书  8月最热的,是一系列的“赛德克·巴莱”书。  九月是赛德莱·巴克月。包括将在“总统府”前广场办首映会在内,电影《赛德克·巴莱》先期宣传奠下厚基,未映先轰动。导演魏德圣赶在“自
期刊
约好采访,在等待与刘再复见面的时间里,心中甚是忐忑,对于自己能“招架”他的多少光芒,并没有把握。后来,他出现了,戴着帅气的鸭舌帽,可贵的是身上决然没有那种通有的让人窒息的气场,乡音未改,笑容里透着智者的谦卑。  采访过程中,脑海中一直出现布列松的形象,法国摄影家亨利·卡蒂埃-布列松有个“决定性瞬间”的说法,指的是最佳照片都是敏捷地抓住恰好出现的瞬间光影,此时,无论是一个轮胎还是一小片水洼,都各得其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