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课堂有效提问属于课堂教学中的一个重要环节,起到了开发学生心智、启迪学生思维、引领学生探索的重要作用。但在实际课堂教学中,学生之间、师生之间往往缺少有效的语言、情感交流,缺乏肢体语言之间的互动。有时候教师是为提问而提问、甚至部分教师自问自答,这些低效甚至无效的课堂提问,严重地阻碍了课堂有效性的提升。因此,要完成教学的三维目标,教师必须科学生成提问的问题,关注提问与设问的有效性,已成为教师的必然要求。
关键词:高中数学 有效提问
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培养学生的积极性思维是实施素质教育的前提。课堂的有效提问,就是在课堂教学中,通过教师有效地预设课堂情境,设计出符合学生的有效的心智开导,通过学生的思维将知识点逐一展现在学生面前,通过思考逐渐找出问题的答案,并由此而获得知识的一种教学模式。多元智能理论认为,多元情景化的教学设计是激发学生兴趣的有效方法。如果教师提问的内容欠妥,提问的方法不当,就会事与愿违。因此,课堂提问的有效性也是众多教育工作者亟待解决的一个课题。
一、明确提问的目的,克服提问误区
提问是教学手段之一,也是师生最重要的交流方式之一,每一位一线教师都有引导学生去真正理解教学内容,达到完成课堂三维教学目标的愿望。教师的课堂提问本身不是目的,只是作为一种检查学生掌握情况的教学手段,所有必然为教学目标服务。提问的目的是:(1)可以帮助教师了解学生对所学任务的理解和掌握程度,是否已经学会了指定的学习内容,以便于正确评价学生;(2)可以帮助学生快速进入学习状态,集中精力,积极应用大脑思维,组织问题的答案; (3)提问能使教师依据学生反馈的答案,及时调整课堂节奏,即教师依赖提问使学生理解问题及相关的所有要素,同时利用学生的答案设计新的问题,使学生趋向于真正的理解。教师应该以各种不同的提问方式提高学生的课堂听课效率,这就必须使学生在每个问题上都表达自己的意见。
目前,提问的误区主要表现有:(1)课堂提问目的不明确,随心所欲,表面热闹,华而不实,一问一答,频繁问答。(2)不了解学情,提问偏题遥远,脱离学生的实际,启而不发。(3)提问表达不明,零碎不系统,缺乏层次感。(4)提问面积很狭窄,只面照顾个别尖子生,多数学生作陪衬等等。
二、有效提问的具体做法
1.把握问题难度。上课前,教师要备好课,研究好学情,针对学生的情况,设计好问题,要掌握问题的难易度,找出设计问题的切入点。心理学家把人的认知水平可划分为三个层次:已知区、最近发展区和未知区。人的认识水平就是在这三个层次之间相互循环往复,不断转化,螺旋式上升。教师课堂提问不宜停留在已知区与未知区,问题的设计要使学生有未知区达到最近发展区,然后到达已知区,所以设计的问题既不能太易又太难。问题太易,则提不起学生的兴趣,浪费有限的课堂时间;太难则会使学生失去信心,无法使学生保持持久不息的探索心理,反而使提问失去价值。为什么有经验的老师提问,总能于不知不觉中煽起学生学习的热情,然后逐渐提高难度,最后圆满地完成任务。他们是在已知区与最近发展区的结合点即知识的增长点上设问的。这样有助于原有认知结构巩固,也便于将新知同化,使认知结构更加完善,并最终使学生认知结构中的最近发展区上升为已知区。
2.控制问题次数。以前的“填鸭式”、满堂灌的教学方式是不适应现在的学生的发展的。相反,如果频繁的提问,不容易突出教学的重点和难点,也是不可取的。根据心理学原理表明,学生的“注意力”和“兴奋点”一般维持在25--35分钟左右,所以教师应该把一节课中最需要提问的精心设计成二、三个问题并设置一定的情景加以提问。例如笔者在教授函数定义域时,设置了如下几个问题:(1)分式的分母能不能为零;(2)开偶次根式,被开方式要满足的条件;(3)零的零次方有没有意义等。这些问题都是学生在初中学过的,通过这些问题导入新课,找到了问题的切入点,让学生回答。题目不难,是学过的,而且对新课的进行非常有帮助,所以设计这几个问题是非常合适的。
3.问题要有切入点。教师在设计问题进行提问时,要根据学生所学的内容,进行多角度的设计,通过教师设置问题对所学内容进行多方面的理解和阐述,达到对新知识理解、掌握的程度。同时要注意,教师在设计问题时不能随意,要在最佳角度围绕教学内容和教学目标进行,要问在学生“应发而未发”之前,问在“似懂非懂”之处,问在“学生无疑有疑”之间,这就是问的艺术。如在讲授苏教版必修1集合元素的确定性时,单从概念角度出发比较抽象,学生难以理解,笔者从实际出发,从这样的角度提问“我们班有高个子的同学吗?请站起来。”学生犹豫不决,再问“没有高个子同学,那么请身高大于170cm的同学站起来。”这时有几位同学毫不犹豫地站了起来。这时学生对“确定性”的理解就容易多了,这种提问的方式易被学生接受。
总之,要让提问在数学课堂中更有效,设置有效的提问还远远不够,提出哪些问题、在何时提出、提问哪些同学、期望得到怎样的结果、学生可能回答的情况及处理办法等都要有明确的整体设计。有些提问不一定要学生个别回答,甚至不一定要学生作出回答,关键要起到一个提示、引导、过渡的效果;有些提问不一定要学生口头回答,也可以让学生用书面的形式回答。课堂提问要根据学生的具体学情进行设置,要符合学生的心理状态,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和特点,只有这样,才能达到课堂提问的目的。
参考文献:
[1]王晓东.数学有效提问:本真课堂教学的深层追问[J].教学与管理(中学版),2009年第4期
[2]薛莺.数学课堂有效提问的探索与实践[J].教学实践研究
关键词:高中数学 有效提问
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培养学生的积极性思维是实施素质教育的前提。课堂的有效提问,就是在课堂教学中,通过教师有效地预设课堂情境,设计出符合学生的有效的心智开导,通过学生的思维将知识点逐一展现在学生面前,通过思考逐渐找出问题的答案,并由此而获得知识的一种教学模式。多元智能理论认为,多元情景化的教学设计是激发学生兴趣的有效方法。如果教师提问的内容欠妥,提问的方法不当,就会事与愿违。因此,课堂提问的有效性也是众多教育工作者亟待解决的一个课题。
一、明确提问的目的,克服提问误区
提问是教学手段之一,也是师生最重要的交流方式之一,每一位一线教师都有引导学生去真正理解教学内容,达到完成课堂三维教学目标的愿望。教师的课堂提问本身不是目的,只是作为一种检查学生掌握情况的教学手段,所有必然为教学目标服务。提问的目的是:(1)可以帮助教师了解学生对所学任务的理解和掌握程度,是否已经学会了指定的学习内容,以便于正确评价学生;(2)可以帮助学生快速进入学习状态,集中精力,积极应用大脑思维,组织问题的答案; (3)提问能使教师依据学生反馈的答案,及时调整课堂节奏,即教师依赖提问使学生理解问题及相关的所有要素,同时利用学生的答案设计新的问题,使学生趋向于真正的理解。教师应该以各种不同的提问方式提高学生的课堂听课效率,这就必须使学生在每个问题上都表达自己的意见。
目前,提问的误区主要表现有:(1)课堂提问目的不明确,随心所欲,表面热闹,华而不实,一问一答,频繁问答。(2)不了解学情,提问偏题遥远,脱离学生的实际,启而不发。(3)提问表达不明,零碎不系统,缺乏层次感。(4)提问面积很狭窄,只面照顾个别尖子生,多数学生作陪衬等等。
二、有效提问的具体做法
1.把握问题难度。上课前,教师要备好课,研究好学情,针对学生的情况,设计好问题,要掌握问题的难易度,找出设计问题的切入点。心理学家把人的认知水平可划分为三个层次:已知区、最近发展区和未知区。人的认识水平就是在这三个层次之间相互循环往复,不断转化,螺旋式上升。教师课堂提问不宜停留在已知区与未知区,问题的设计要使学生有未知区达到最近发展区,然后到达已知区,所以设计的问题既不能太易又太难。问题太易,则提不起学生的兴趣,浪费有限的课堂时间;太难则会使学生失去信心,无法使学生保持持久不息的探索心理,反而使提问失去价值。为什么有经验的老师提问,总能于不知不觉中煽起学生学习的热情,然后逐渐提高难度,最后圆满地完成任务。他们是在已知区与最近发展区的结合点即知识的增长点上设问的。这样有助于原有认知结构巩固,也便于将新知同化,使认知结构更加完善,并最终使学生认知结构中的最近发展区上升为已知区。
2.控制问题次数。以前的“填鸭式”、满堂灌的教学方式是不适应现在的学生的发展的。相反,如果频繁的提问,不容易突出教学的重点和难点,也是不可取的。根据心理学原理表明,学生的“注意力”和“兴奋点”一般维持在25--35分钟左右,所以教师应该把一节课中最需要提问的精心设计成二、三个问题并设置一定的情景加以提问。例如笔者在教授函数定义域时,设置了如下几个问题:(1)分式的分母能不能为零;(2)开偶次根式,被开方式要满足的条件;(3)零的零次方有没有意义等。这些问题都是学生在初中学过的,通过这些问题导入新课,找到了问题的切入点,让学生回答。题目不难,是学过的,而且对新课的进行非常有帮助,所以设计这几个问题是非常合适的。
3.问题要有切入点。教师在设计问题进行提问时,要根据学生所学的内容,进行多角度的设计,通过教师设置问题对所学内容进行多方面的理解和阐述,达到对新知识理解、掌握的程度。同时要注意,教师在设计问题时不能随意,要在最佳角度围绕教学内容和教学目标进行,要问在学生“应发而未发”之前,问在“似懂非懂”之处,问在“学生无疑有疑”之间,这就是问的艺术。如在讲授苏教版必修1集合元素的确定性时,单从概念角度出发比较抽象,学生难以理解,笔者从实际出发,从这样的角度提问“我们班有高个子的同学吗?请站起来。”学生犹豫不决,再问“没有高个子同学,那么请身高大于170cm的同学站起来。”这时有几位同学毫不犹豫地站了起来。这时学生对“确定性”的理解就容易多了,这种提问的方式易被学生接受。
总之,要让提问在数学课堂中更有效,设置有效的提问还远远不够,提出哪些问题、在何时提出、提问哪些同学、期望得到怎样的结果、学生可能回答的情况及处理办法等都要有明确的整体设计。有些提问不一定要学生个别回答,甚至不一定要学生作出回答,关键要起到一个提示、引导、过渡的效果;有些提问不一定要学生口头回答,也可以让学生用书面的形式回答。课堂提问要根据学生的具体学情进行设置,要符合学生的心理状态,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和特点,只有这样,才能达到课堂提问的目的。
参考文献:
[1]王晓东.数学有效提问:本真课堂教学的深层追问[J].教学与管理(中学版),2009年第4期
[2]薛莺.数学课堂有效提问的探索与实践[J].教学实践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