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政治学习中学生非智力因素的培养

来源 :读写算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yangpin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文章从三个方面入手对高中政治学习中学生非智力因素的培养进行探讨,包括:发挥探索知识奥秘的魅力,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从教学情境上创新,充分发挥学生主体的作用;加强对学生理想和世界观的教育。
  【关键词】高中政治非智力因素培养
  
  培养非智力因素有助于提高思想政治课教学质量。教学过程是建立在学生全部心理活动即智力与非智力要素基础之上。亦即只有当学生把全部心理活动都积极地参加到整个教学过程中,才能取得应有的教学效果。而过去片而地认为思想政治课教学过程乃是特殊的认识过程,它只与学生的认识、著力有关,而抹杀了非认识、非智力因素在教学过程中的作用,这显然是不正确的。笔者认为,在思想政治课教学过程中,必须在调动学生认识、智力因素的积极性的同时,还应当注意激发他们的非认识、非智力因素的积极性;而且,只有当后者的积极性激发起来之后,前者的积极性也才能真正调动起来。实践表明,在思想政治课教学中,对学生非智力因素的培养有着深远的意义。
  一、发挥探索知识奥秘的魅力,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一)发掘教材知识的兴趣点,吸引学生
  要想让所有学生一节课每分钟都注意听讲是不太可能的,但如果一节课有学生一分钟都没听讲这是很失败的,这说明教师的教学很难引起学生情感的共鸣,长此以往,会减少直至消磨了学生对课堂教学的兴趣,课还没上学生就先验性地认定这堂课肯定没有意思。因此,在教学中每节课都要做到最起码有一个(尽可能多个)环节能吸引全班学生,抓回学生的注意力。比如《提高企业经济效益》一课,播放海尔集团的成功事例后,留给同学们一个比较开阔性的问题:“假设你是某企业的CEO请用所学知识提出一系列提高企业经济效益的可行性方案”,学生积极思考在分组合作讨论之后畅所欲言,全班同学热情高涨。引起学生对教学的兴趣和学习的热情。但这要求教师钻研教材,从教学内容中去寻找能吸引学生注意力,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蛛丝马迹。
  (二)组织课堂讨论,活跃课堂气氛,激励学生积极参与
  课堂讨论的做法是以学生为中心,在民主氛围中大家敞开心扉,共同磋商。学生各抒己见,相互学习;教师适当点拨,启发引导。这样,既能体现教师的主导作用,又能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例如,我在讲“社会主义必然代替资本主义”这一观点时,把学生分成四组,让他们结合“苏联解体、东欧剧变”讨论社会主义是不是一定能战胜资本主义,取而代之。同学们各抒己见,争论不休,课堂气氛非常热烈,最后在我的引导下,大家统一了意见,坚定了社会主义信念,同时也认识到社会主义代替资本主义必然是一个长期、曲折的过程不可能一蹴而就。
  二、从教学情境上创新,充分发挥学生主体的作用
  在新《课标》理念中,教师富有时代性的核心角色是由课程资源的利用者,知识传播者,知识的传授者,教书过程的权威者,学习的管理者转变为课程资源的积极开发者,学生的合作者,教学过程的促进者和指导者。
  因此,教师在教学操作上要勇于从教学情境上创新,可改变“老师讲学生听”的注入式教学模式。把讲台改为舞台,让给学生表演。在这里作为学生既可是参与表演的“演员”,也可是参与讨论的观众,让他们真正成为课堂学习的主人,教师成为他们的引路人。例如我在讲经济常识“货币的产生和本质”时,就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创设了这样一个情境:让学生模拟演出货币产生的四个阶段。我提前给学生布置了这个作业,让他们自己安排角色,通过自己课前预习理解课文的内容表后再表演货币产生的四个阶段。开始上课后,演出开始,参加表演的同学按课本的介绍正确演完了货币的产生过程。尤其表演到扩大的物物交换时,学生的表演更精彩:一个农夫背着自己种的一袋大米走遍了整个市场也没有换到自己想要的东西,最后筋疲力尽,满脸沮丧的回家。赢得了同学们热烈的掌声。看完表演后,通过学生总结,很自然地就总结出了货币产生的四个阶段:偶然的物物交换——扩大的物物交换——一般等价物为媒介的交换——货币的产生。我趁热打铁,又引导学生分析出货币的含义和本质。一节课下来,教师讲解的时间不超过20分钟,而且通过接下来的练习巩固了知识,收到非常好的效果。学生在教师设计的这种情境下,以饱满的精神学到知识的同时,充分展现了自我,也激发了自己的表现欲、求知欲。
  诚然,发挥学生主体作用的方式方法有很多。例如创设漫画情境、辩论情境、故事情境等等。角色模拟情境也只是其中一种,这里不能一一详尽。总之,作为教师,一定要在新《课标》理念指导下与时俱进,转变教学观念,强化“以人为本”的思想,尊重学生个性,并努力探索和尝试-通过多种方法和途径不断地巩固和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学生就会成为学习的主人,思想政治课教学就会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
  三、加强对学生理想和世界观的教育
  (一)重视学生的情感性学习,以理育情
  情感和认识是相互促进的,相互干扰的。一方面,认识是情感产生的基础,认识越丰富、越深刻,情感就越丰富、越深刻;而在认识的基础上产生的情感又反过来推动和加深人的认识,另一方面,不正确或肤浅的认识也可以引起不正确的或肤浅的情感:而不良的情绪和情感也会影响人们对事物的认识。所以,在对学生思想品德的培养中,必须以理育情,从提高学生认识水平入手,以理智来支配情感。抓住教材中的情感因素,知情交融,情理通达。
  思想政治课教学是培养学生道德情感的主渠道。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根据教材的内容和学生的实际,采取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如讲授法、讨论法等,将教材中的道德理论深入浅出地传授给学生,为培养相应的道德情感打下坚实的认识基础。在高二《哲学常识》第七课讲述“社会性是人的本质属性”时,运用讨论法就“人性自私论”展开辩论,目的在于通过暴露不同的道德观点,刺激学生的认知意识冲突,使其认知达到一个更高的阶段。正如赞可夫所言:“教学法一旦触及到学生的情绪和意志领域,触及学生的精神需要,这种教学法就能发挥高度有效的作用。”教学中,教师应努力将以理服人与以情动人有机统一起来,使道德理论融入学生心中。
  (二)创设富有情感因素的教育情境,以境育情
  情绪情感的情境性是指人的情绪和情感总是在一定情境中产生的。情绪情感具有情境性的特点,是以境育情的心理学依据。情境教育法是思想品德教育方法之一,教师要根据教育教学内容,创设适宜的环境气氛和特定的学习情境,
   使学生的情感受到感染,从而达到加深理解道德观念的目的。
  第一,教学中,使用电影、电视等电教媒体以及挂图、实物等直观形象把学生带进某种特定的情境之中,以具体的形象激发学生的道德情感。在高三《政治常识》第三课讲解中国共产党性质的时候,我借助电教媒体选播了电影《孔繁森》片段,电影中孔繁森的光辉事迹,形象鲜明生动,容易引起学生的道德情感体验,具有强烈的感染力,能够使学生产生深刻、久远的印象,成为引发道德行为的动力,同时,这些具体生动的形象又体现了社会道德标准的典范,使学生能够更加具体地领会道德要求及其社会意义。
  第二,教师根据教学内容的要求组织学生走出课堂,去实地参观、采访,通过开展社会调研使学生了解社情民意,把所学理论知识、社会现实、自我情感联系起来,增强关心他人、关心社会、乐于奉献的道德情感。正如苏霍姆林斯基所说:“只有在情感活动中,学生的道德认识才能深深地根植在他的精神世界里,成为他自己的观点,并在他自己的言行举止、待人接物等方面表现出来,从而形成坚定的道德信念和高尚的道德行为。”
  综上所述,学生优秀成绩的取得、正确学习方法的培养,以及良好品德和世界观、人生观的形成仅依靠智力因素是不够的。非智力因素在学生的成长、成才过程中起着智力因素所不能替代的作用。本课题的研究就是为了更好地激发与合理利用学生的非智力因素,进而将他们培养成志向远大、勤奋进取、兴趣浓厚、意志坚强的世纪新人。
  
  参考文献
  [1] 郭方明.培养非智力因素教学生学会学习[J].
  [2] 杜宇芳.论非智力因素对学习的影响[J].
其他文献
【摘 要】本文从教师师德、教材选择、德育教育内容及教学方法等方面阐述德育教育在《剑桥国际英语教程》中的体现。  【关键词】英语教学 德育教育 渗透  英语课程的学习,既是学生通过英语学习和实践活动,逐步掌握英语知识和技能,提高语言实际运用能力的过程,又是他们磨砺意志、陶冶情操、拓展视野、丰富生活经历、开发思维能力、发展个性和提高人文素养的过程。尤其是技校英语,技校学生学习就是为了就业,那么在
传统的教学理论比较注重认知方面的研究,片面地理解获取知识的手段是灌输系统化,没有将知识的获取放在学习者身上,忽视了学习者心理发展的整体作用,夸大了认知的单一作用,从本质上否定了学习者心理发展的整体性。   目前正在进行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一个重要方面是关注学生情感态度的发展,把学生情感态度的培养渗透到学科教育和教学之中。基础教育阶段的英语课程不仅要发展学生的语言知识和语言技能,而且有责任和义
【摘 要】书籍,是净化灵魂、升华人格的一个非常重要的途径。通过读书,可以净化自己的心灵,产生一种强大的道德境界。令人十分遗憾的是,我们现在的大多数语文教师不愿意读书。形成这种现状的原因有很多:一、读书时间;二、读书情绪;三、书刊出版的缺憾。针对教师读书的现状,对教师读书提出几点建议。  【关键词】读书 现状 原因 建议  书籍,是净化灵魂、升华人格的一个非常重要的途径。通过读书,可以净化自己
摘 要:在教学过程中,我们可以尝试使用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对于不同难度的教学内容,不同年级的学生,以及不同的教学条件,采用不同的教学方法,使学生每一堂课都有一种新的感觉,从各个方面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多种能力,以提高教学效率。  关键词:理论联系实际 创新意识 思维方法    教育是知识创新、传播和应用的主要基地,也是培养创新精神和创新人才的摇篮。教育在培育民族创新精神和培养创造性人才方面,肩负
摘要:初中物理课是以实验为基础的一门科学。实验具有“科学性、兴奋性、教学性”。演示实验是师生间的一种互动学习过程,通过演示实验可以提高学生的观察和动手能力。教师在课前要准备好与实验有关的全部仪器、材料并反复操作直到熟练,对于在实验中可能出现的故障做到心中有数并能及时排除。本文就作者多年的教学经验,提出了一些初中物理演示实验的教学策略,供大家参考。  关键词:初中—物理—演示实验  初中物理实验,具
摘要:在高中历史教学中,如何正确处理持续推进课程改革与历史高考的关系,这是中学历史教学界的一个热点问题。综观近几年的高考文综试卷,可以看到二者并不矛盾,许多新课程的理念与高考文综试卷的命题意图和设计思路是吻合的。所以,在高三历史学科的高考复习中,合理运用新课程理念可以有效提高复习效率和效度。  关键词:高中历史课程标准高考“文综” 高三历史复习  一、强调基础性和时代性  《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
摘要:孔子说:“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孔子的意思是我们每天要对自己的言行进行反思。圣人如此,我们教师也应如此。教学反思是教师反省自己教学活动的重要行为,但我们只有熟悉反思的内容,才能更好地对自己的教学进行反思。教学反思包括哪些内容呢?我认为主要包括:对教学主体的反思,对教学内容的反思,对教学模式的反思,对课堂组织的反思等。  关键词:三省 主体反思 内容
摘要:语文教师不仅要重视知识传授和能力培养,更应重视激发和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使他们形成有效的学习策略,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在教学内容上要从单纯的语言教学转向既学习语言,又学习文化和科技知识;在教学方法上,不仅研究教法,而且要研究学法,以便真正实现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目的。  关键字:初中语文 教学 创新  语文教师不仅要重视知识传授和能力培养,更应重视激发和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使他们形成有效
【摘 要】新课改是现代社会的发展的产物和教育进步的表现,是21世纪教育改革的重要任务。本文从新课改的内容、教师与学生职能上的转换、教师与学生地位上的转换三个发面进行深入探讨。探讨了现代教育的进步。  【关键词】新课改 内容 职能 地位 转换  新课改尊重学生的自由发展,提倡在教育中的学习方式是师生之间的自主、合作以及探究。它是新时代进步的产物,也是现代教育进步的表现。它是现代教育正确的发
【摘 要】当老师不当班主任,亏了。如何当好班主任?我认为:班主任为人师表的人格魅力不可或缺;其次应该增强班级的凝聚力;再次培养一批得力的助手——班干部;第四注重学生道德品质的养成;第五发扬班主任的爱——公平、无私、真挚的爱;第六班主任要有荣辱感;第七真心欣赏学生,为学生的每一个进步喝彩。  【关键词】当班主任不亏 当好班主任的攻略  班级管理是一项艰巨繁杂而意义重大的工作。班主任是学校班级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