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识 共享 共进

来源 :小学教学参考(语文)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dragon890123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生态语文课堂教学模式应具有开放性、互动性、整体性、适应性、多样性等特点,其宗旨是一切为了学生。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能自由开放、独立自主地学习,学会自主感悟、积累、运用,体会生活,在与“知识的相遇”中,使知识融入生命。教师的巧妙点化,既点化文本教学知识,也点化学生的精神生命。学生与教师在生态课堂环境中共同提升生命的质量。生态语文课堂的实质就是“共识——共享——共进”的过程。
  一、生态课堂的核心——以生为本
  生态语文课堂的核心是以人为本,以发展为本,努力建构一种动态的、和谐的、可持续发展的教学生态环境。
  1.角色定位准确
  生态课堂的实质是培养每个孩子的自主学习能力,让他们都积极参与教学活动,让课堂教学更具有实效性。其核心是尊重课堂中的每一个人,让学生从学会到会学。在生态课堂中,教师应以平等的身份参与学生的学习活动,以平等的对话方式,为学生创造一个民主、和谐、自主的课堂氛围,让学生感受到教师对他们的尊重、宽容、信任与认可。
  2.转变学习方法
  在生态课堂中,每一个学生都是独立的,有生命力的生态个体。这些生态个体组成的课堂无疑需要对生命的关爱与尊重。在生态课堂中,一定要保证学生自主学习的空间,让学生主动参与学习,亲自去揣摩、感悟。在生态课堂中学生的座位不一定是单一的四大组,可以是简单的四人一小组,也可以是自由分组围坐,让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自主学习、合作探究。在课堂上,问题应由学生提出,再由学生解决,这样学生才能有所发现,有所创造。
  3.优化教学艺术
  生态课堂要求教师所关注的绝不仅仅是知识,而且包括学习知识的人。在生态课堂中,教师必须研究自己的教学艺术,采用最优化的教学方式进行教学,使自己成为一名最优秀的学生学习内容的选择者、学习进度的调控者、学习效果的评价者。在生态课堂中,教师必须真正去关注学生,充分信任学生,让学生积极参与到课堂教学中去。在生态课堂中,教师不仅要对学生的每一节课负责,而且要对学生的一生发展负责。在生态课堂中,教师要真心、细心、耐心地聆听学生来自生命深处的声音,让课堂充满活力,洋溢人性的光辉。以生为本是生态课堂的核心,它还生命以真实,还生活以真实,回归自然。
  二、生态课堂的源泉——层层互动
  在课堂生态系统中,课堂教学是教与学互动的过程,师生之间相互沟通、相互交流、相互启发、相互补充,建成开放的教学系统。
  1.生成问题,诱发互动
  教学改革的实质是师生对占有资源权利的再分配。在传统的知识传授论下,教师是权威,不仅占有信息资源(课本知识),而且占有课堂教学的时间资源和空间资源(以教师讲为主),学生处于无知、无权的地位,唯一的任务就是接受知识和训练。事实上,师生应共同占有和利用资源,合作解决问题,互相促进。课堂教学中,学生在自主、合作、探究的过程中肯定会遇到这样或那样的问题。有些问题,学生通过合作可以得解决;有些问题即使讨论了,学生还是似懂非懂,无法找到合理的答案。这时正是学生渴望得到启发的最佳时机。如果教师抓住时机,作出适当的点拨和引导,就会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2.营造氛围,勇于互动
  在互动中,教师与学生之间的情感交流最重要。教师与学生之间的情感交流可以是一个赞许的眼神,一个会意的微笑,一句温暖的话语,一个肯定的动作……这些可以让学生感到教师的赏识与关爱,产生一种心理上的愉悦与满足,从而鼓起参与互动的勇气,更加积极地投入到师生互动中来。学生如果孤立地学习,就会导致过度的紧张和竞争,不利于培养学生之间合作精神。每个学生都可以对感兴趣的问题发表自己的观点,倾听他人提出的意见,并展开讨论。在多向互动中,学生可以得到来自同伴、老师的支持与关注,不断完善和丰富自己的认识,增强学习的自信心和团体精神,促进合作创新。
  3.关注学困生,全员互动
  在生态课态中,教师与学生之间相互支撑,相互依存,相互分享,形成学习共同体。学生与学生之间是一种相互依赖、共同促进的关系,彼此互相帮助、互相协作、共同探究,从而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最终达到共同发展、共同提高的目的。语文新课程标准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就是要改变学生被动应付、机械训练、死记硬背的语文学习模式,从而确保学生学习的主体地位,使语文课堂成为生生、师生间交流对话的舞台。在以班级授课制为主的组织形式下,阅读教学采用小组学习的方式,可以改善传统的秧田式教学(师生单向交流)方式,有助于师生、生生之间的平等对话。在与文本对话时,学生产生的疑问、遇到的难题,我们可以让学生按个人兴趣自由组合,也可以让学生按学习内容自由组合,展开讨论。有时为了更方便地组织课堂教学,也可以采用按座位组成固定小组的形式来学习。
  三、生态课堂的精髓——自然和谐
  “教育必须顺其自然——也就顺其天性而为,否则必然产生本性断伤的结果。”卢梭这句告诉我们教育不能逆“天”而行。生态课堂正是让生命实体在课堂中自然和谐的、自主发展的课堂,是让师生共同演绎生命意义的舞台。“自然和谐”是真善美的体现,是人和事物存在的最佳表现状态。自然和谐的课堂就是让学生在自由的、和谐的、宽松的课堂环境中遨游。
  1.教学环境和谐
  和谐课堂是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共同构成的双边互动活动,和谐课堂教学关注的是学生个体的和谐发展,而不仅仅关注知识与经验的传授。和谐的课堂教学充满生命的活力,以民主、平等、相互尊重的师生关系为基础,以学生为主体,是师生互动、共同发展的过程。和谐课堂既包括师生身心发展的和谐,也包括教学内容与学生实际生活的和谐,教学方法与学生学习方法的和谐,教学方法与教学内容的和谐。在和谐课堂的教学中,教师用一颗爱心和宽容心去对待每一个学生,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创设适合学生认知特点的情境,使课堂教学充满无限的生机和活力,最后实现师生共同发展。
  2.师生关系健康
  生态型师生关系是一种自然状态。这种状态是健康向上的、愉悦和谐的,教师愉快地教,学生自在地学。在生态型师生关系中,教师创造性地组织教学活动,创设学生积极参与的教学情境,激活学生自主探究的思维,提供学生自思、自悟、自疑、自问、自释的时间和空间,学生愉悦地参与课堂教学活动。构建和谐的生态型师生关系,教师在其中起关键性作用。“生态教师”必须具备“三会”,即会理解:教师能够设身处地从学生的角度理解学生,放下身段用童真去打量学生的世界,用发展的眼光看学生;会宽容:教师要有宽大的胸怀、恢宏的气度,尽可能去发现学生身上的闪光点,能包容学生的不足、缺点甚至错误;会创新:教师在工作要不断探索,不断总结,要与时俱进,推陈出新,只有创新型的教师才能培养出创新型学生。
  3.教学过程自然
  生态课堂教学应是无痕的,师生亲密无间,循循善诱,相互熏陶,教学相长,共同沉浸于一种丰富、和谐、温暖、博大的氛围之中。这样的情境更有利于学生的自由发展,更有利于学生的实践创新。生态课堂是自然、健康、和谐、灵动的课堂,其起点在学生,最终的目的是学生的健康发展和幸福成长。生态课堂强调突出学生的主体、生命的成长,培养的是身心和谐、充满自信和朝气的人。
  总之,教学生态的核心理念是让置身于其中的教师、学生享受到教学所带来的乐趣,让教学真正成为师生生命体验的审美空间,让教学在生态平衡的发展中实现教育目标。
  (责编 韦 雄)
其他文献
在小学高段的阅读教学中,每次学习新的课文之初,都会有一个整体感知的环节。所谓整体感知,就是让学生对课文有一个宏观的、整体性的了解。教师通常会这样问:这篇课文主要写了什么(什么事、什么故事、什么人、什么情景等)?然后要几个学生说一说。接着,教师对学生所说的进行简单的评价或概括,然后就进入下一个环节的教学。如果不包括自读课文所花的时间,整体感知这一环节大约只用两三分钟。这种整体感知有什么意义呢?我以为
一、歌曲导入,激发兴趣  1.师:小朋友,喜欢看《动物世界》吗?今天,我们一起去逛逛动物园,好吗?(课件显示动物园大门)  2.播放儿童歌曲《动物园》。(显示歌词:动物园里真热闹,花香鸟语多美好。老虎老虎大声叫,狮子整天睡大觉。猴子猴子满山跳,小朋友看得哈哈笑……)  【“逛逛动物园”的情境极大地激发了学生参与活动的兴趣;活泼欢快的儿童歌曲营造了识字活动的游戏氛围,使孩子感到心情愉悦、劲头十足,并
在我校开展的校本教研活动中,一位教师执教了《梦圆飞天》一课的第二课时,在学生初步感知文本之后,教师引导学生展开深读文本,尝试引领学生,把学生带人梦圆飞天的真实场景中,感悟激动人心的场面;朗读课文,凭借具体的语言文字感受飞船发射成功的喜悦与自豪。于是,就有了以下教学片断。    [教学片断]  师:古有飞天梦,今由神五圆。课文是怎样记载神舟五号发射时那激动人心的精彩瞬间的?请同学们读课文并感受。  
何谓诗意,顾名思义,即如诗里表达的那样给人以美感的意境,诗的意境。被誉以诗意的文字似乎给人一种玄而又玄,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感觉。但对于语文教学来说,特别是对于小学语文教师来说,我们有责任给学生一种诗意的有形轮廓,如什么样的文字给人以诗意的感觉,文字中的诗意是如何显现的,包括我们如何创作诗意的文字,这在最基础的层面上一定还是有方法和规律可循的。而小学阶段的一些语文课文便给了我们很好的范例,苏教版六下
文章中的细节描写,往往是文章最深刻的地方。如何引导学生走进故事、走进文字,在真实阅读中品味细节,在欣赏细节中感受深刻呢?带着这些想法,我试图在《母鸡》一课的教学中放大细节,使学生在欣赏语言、积累语言的同时,深刻体会到母鸡对小雏鸡的爱。在体会母爱伟大的同时,学习作者的表达方式。  一、品读细节,感受语言魅力  朗读是语文课堂教学的主旋律。在本课的设计中,我力求做到让品读细节贯穿课堂始终,让学生在品读
近年来,我校一直致力于课堂教学改革,于是“灵动课堂”便应运而生。这是什么样的课堂呢?如何打造属于自己的“灵动课堂”呢?  尼采说:通向智慧之路必经“合群时期”,崇拜、顺从、仿效比自己强的人。自然,“灵动课堂”的多节示范课便成了我模仿的对象,但模仿的结果是非但没有成功,还让我对语文教学产生了极大的迷惘。迷惘带来了深思。人们常说:因需而变,循时而动。在看到美国鲍里奇博士所著的《有效教学方法》后,我开始
偶尔在一则早教广告上看到这样的话:“不要毁掉孩子设计内在生命的软蜡。”仔细品读,觉得很有道理。是呀,孩子的天性不就是一支燃烧的蜡烛吗?这蜡烛能点亮孩子的生活,让生活多姿多彩;这蜡烛能点燃孩子的潜能,让潜能无限被挖掘。如果给蜡烛提供良好的环境和条件,那么它就能一直灿烂地燃烧;换句话说,顺应儿童的天性就等于更好的发展儿童。那么,只要我们从儿童的天性出发,就一定能达成语文课堂最大限度的有效性。  一、问
语文乃学语习文之意。作为一门学科,语文具备其清晰的性质特点——工具性与人文性。即语文学科不仅体现为单一的语言文字训练,还是帮助学生加强人文体验,获得审美感受,提升情智素养的重要把手。所谓的“语文味”就是语文课堂教学中散发出来的学科意味与韵味。  随着新课改的推进,许多教师对语文学科的性质认知有了偏颇,过于注重语文教学的“人文性”,而让占据重要地位的“工具性”退避三舍,所以出现了当前语文教学中“泛语
叶圣陶先生指出:“口头为‘语’,书面为‘文’,文本于语,不可偏指,故合而言之。”语文课堂中,教师要突出语文教学的本质特点,加强语言文字训练,要“咬定青山不放松”,这个“青山”,就是语言文字!  一、沉入“语言”——感受“一花一世界,一叶一菩提”  语文课堂中,教师应该完全把准语言训练这条脉,让学生在有滋有味,有声有色的训练中,感受母语文化的精髓。  例如,《槐乡五月》:“槐乡的小姑娘变得更俊俏了,
《地震中的父与子》描写地震中一位父亲信守对儿子的承诺,在学校倒塌后不顾劝阻,始终相信儿子还活着,在夜以继日38小时里,他凭借惊人的毅力,终于用自己的双手救出了儿子和其他14名学生。课文传达出的父爱,让读者为之动容。怎么才能让学生从文本中获得形象建构,心灵获得熏陶和感染,这是本文的关键所在。  一、解构文本获得形象感悟,建构父亲形象  在课堂初读环节中,我预想让学生与文本生成对话,建构父亲的形象。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