岳父喂了只“金猪”

来源 :散文选刊·下半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xdz429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75岁高龄的岳父,身体硬朗,走路带风,让人怎么也看不出来已是年逾古稀之人。
  岳父一生勤俭节约,艰苦朴素,从行政岗位上退下来后,回到老家当起了农民,种起了地,日出而作,日落而息。我们劝他,工作了一辈子,也该歇一歇、享享福了。老人终究拗不过我们,答应在家就养养鸡、种种菜什么的。勤劳这种品性,如同一颗种子,已深深地扎根在岳父的骨子里。
  “爸爸要喂猪!”(湘北农村称养猪为喂猪)当老婆告诉我这个消息时,我差点惊掉下巴。这老爷子怎么想一出是一出?
  岳父面对我们的质问,理由一大担:什么自己喂的猪放心啦;什么到年底不要向别人买猪了,猪喂大就杀了分给大家,自给自足多好;什么菜园里种的菜吃不完都可以拿来喂猪,不浪费。特别是岳母也极为赞同岳父的意见。二老的想法其实极为简单纯粹,就是替我们做儿女的着想。
  “好吧,就喂只猪吧。”岳父将菜地边上的一个工具房腾出来,打扫干净,消毒一番,装上铁围栏后便成了一个简陋的猪圈。他与邻居合伙买来了一窝猪崽,自己分得一只。刚出栏的猪崽不太好喂养,暂时寄养在人家的猪圈里。
  半个月后,猪崽领回来了。岳父心花怒放,视若宝贝,照顾自然周到细致。周末回去时,岳父就领着我去看他养的猪崽,满脸喜气地对我说:“你看,这猪长得多壮实,身子圆滚滚的,会吃会睡,极好养的。”言语里的意味是:喂猪不是负担,而是一种乐观的生活状态。我听后也不禁在心里为老爷子点赞。
  猪崽刚养了两个月,一场铺天盖地的“非洲猪瘟”迅即蔓延开来,很多养猪场都没有逃过这场劫难。和岳父一起合伙买猪崽的那两家也受到牵连,六只猪崽先后发病致死。这可吓坏了岳父。二十多年来第一次喂猪,却“喂”不逢时,到处发猪瘟。侄子双双劝他爷爷:“嗲嗲,你干脆把猪崽杀掉吃算了,省得发病死了丢了可惜。”岳父满脸怒气:“闭上你这张臭嘴,冒讲句正经话。”我们摇摇头,心里虽不抱什么希望,但祈求上苍保佑这只“猪哥们儿”一切安好。
  岳父要我帮他到网上查询如何有效防范猪瘟的相关知识。听到猪瘟是通过病毒传染的,凡是与猪瘟接触过或者吃过病猪肉的人或物都有可能携带这种病毒。那几天,谈瘟色变的岳父,一一给周边养猪的邻居打招呼,谢绝前来串门、看猪,还盘问我们近期是否买了猪肉吃,叫我们都不要回家里来。小心驶得万年船,岳父的谨慎我们都能理解。這样,“猪哥们儿”的地位立即飙升,受到全家人的特级保护。每每去岳父家,我们话题总离不开那只基因强大的“猪哥们儿”。
  “猪跳栏了!”一天中午,岳父打电话告诉我。原来,七月流火的季节,炎天暑热,那只“猪哥们儿”受不了猪圈里的“蒸笼”模式,竟然拱掉铁门,逃了出去。岳父去喂食,发现猪圈里空空如也,猪“越狱”了。岳母也非常着急,忙与岳父到处找猪。“猪哥们儿”挺精明,躺在菜园的茶树蔸下息凉,一副悠哉乐哉的样子。看着几块菜地被猪糟蹋了,岳父很是生气,边骂边上前去抓,麻溜的“猪哥们儿”拔腿就跑,菜园里上演了一场你追我赶的热闹喜剧。它最终没有敌过岳父母的围攻,被四脚朝天地抬进了猪圈。被折腾得够呛的岳父母仍不忘警告:“下次再逃跑,打断你的猪腿!”待在角落里的“猪哥们儿”累得直喘粗气,眼睛里满是惊慌。
  “要在猪圈里装个风扇!”岳父动了心思。我被委任成了临时电工。为了猪的幸福生活,也为了吃上猪肉,我顶着烈日,冒着高温,拉线,安插头,装电扇,忙了大半天,终于大功告成。按动开关,小型电扇呼呼转动,猪圈里凉风习习。“猪哥们儿”在猪圈里晃悠了一阵,直接往风扇底下一躺,倒头就睡。
  岳父还加固了猪圈的铁围栏,之后,“猪哥们儿”再也没有跳栏。或许,食无虑睡无忧的安逸生活,让它乐不思“逃”了。一晃儿,这只“猪哥们儿”长到一百二三十斤了。昨天,姨老表来看岳父,听说老人家喂了只猪,饶有兴趣地去参观了一下,连连说在缺猪少肉的当今,我岳父这是喂了只“金猪”,蛮金贵的,好喜人!老爷子听了,脸上顿时乐开了花,目光里满是舒畅的笑意和美好的希冀……
  在岳父的悉心照料下,这只“金猪”幸运地逃过“非洲猪瘟”的魔爪,长得膘肥体壮,达到了二百多斤。岳父说了,腊月底就把猪杀了,幸福过年。哈哈……
  责任编辑:青芒果
其他文献
都说七年之痒,我跟单位的这方园子相依相偎了七年,不仅没有两相生厌,反而愈发欢喜,常见常新。犹记得我初来单位报到的情景,从宽阔喧闹的大马路拐进一条颇幽的小巷,有粼粼缓缓流淌的小河,一大排翠苍苍的树木,一众相连的矮房子。正是夏末初秋时分,小径上有片片落叶的黄,秋风轻漾,别有一番微凉。  我要报到的新单位静静立在巷子里,大院方方正正呈“井”字形,墙角有篱笆围成的小花圃,藤蔓沿墙攀援,有点“花高一寸则风矮
期刊
我又一次失约了,爸爸!  记得,您在弥留之际曾断断续续地对我说过:“儿呵,你往后出门时要打个招呼,别让我再操心,噢?”我当时忍着泪沉重地点点头。我明白,愚顽的我少年时多次出远门不打招呼,害得您满村寻找,深更半夜仍在村口徘徊、守望、呼唤……甚至用竹竿探遍村外地中的每一口水井窨窖,生怕我失足跌落其中,只因我是您最小的孩子,很不懂事。多少次,您从梦中惊叫而醒,说是我在河中玩耍,被水冲走了或是我失足跌入井
期刊
第一次来妻子家,是1998年冬天一个星期六的下午。  当时,我和妻子谈恋爱已有半年了,妻子突然提出请我去鄉下看看未来的岳父大人,我爽快地答应了。妻子早和我说过,未来的岳父有着地地道道中国农民的本分和品质,他当村主任三十多年,把村里的大小事管得很好,还收留了两位男女孤寡老人,全身心为他们养老送终。  我对未来的岳父充满期待,认为他善解人意,是非常善良的好人。可万万没想到,我第一次和他相处,就吃了闭门
期刊
已是初冬,微风不寒,暖和舒适。午后,氤氲阳光在办公室里飘浮。  搬到新办公地点已经一个半月。90天前兵荒马乱的惶恐已慢慢平复下来。每天按部就班,上班下班,做项目方案、修改讲座课件、带班级培训、下学校进课堂听课评课,忙忙碌碌,做着研训员该做的所有事情。时间真是这个世界上最好的跨度,让深情变得苍白,让执着变得可笑,你会觉得回忆才是最刺痛你心的那个东西。  人们总喜欢用“十年”完成一次总结。我在1999
期刊
母亲快要不行了。  冥冥之中,母亲反复说着三句话:“放水参田”“守好谷子”“不要打他”。亲人们认为她在说胡话,其实,只有我知道,母亲不是在说胡话,这三句话,深深地烙在了她的脑海里。  人的命脉在田。  上世纪80年代,土地下放后,各家各户都有或多或少的粮田。因为我们老家水源不好,望天落雨为灌溉粮田,全村人民投工投劳修建了一个小型水库蓄水,每年轮换着“推选”村上所谓有头有脸的人负责管理放水,管理放水
期刊
初见易安,是在他们夫妇举办的一次家宴上,彼时,我七岁。  那是大宋王朝的仲秋之夜,不管一墙之隔的天空如何彤云密布,风雨欲来,在我的眼里,墙内的每一缕空气都是清甜的,在易安出现之前,这丝丝缕缕的清甜混合着黄花的药香,百合的幽深,连同小桥流水汩汩的氤氲之气,让这处青州城一隅的园林情景如画。但是,一旦易安在场,那弥漫于园林的馥郁之气便悄然散去了。  每个人都有专属于他的气息,如同他的身体发肤,与生俱来的
期刊
这天,我想吃盘菜汤圆。  盘菜汤圆,不是一道下饭的菜,它应该是一份点心。我的突发奇想不是来自我的创造力,而是来自记忆。小时候,奶奶经常做这道点心,当奶奶变成天上的一颗星星后,我才越发想念有关她的日常琐碎。  我不爱吃甜食。芝麻、花生、红豆、核桃、豆沙、各种果仁包在里头的甜汤圆,乍吃一颗,还是香糯的,如果吃第二颗就会驹得慌,但我的妹妹总会经常性地提出想吃这种汤圆,尤其是芝麻花生馅的。我认为她这种念头
期刊
早晨的阳光柔和地映照在房子墙壁上,轻抚着每一件看得到的家具。  打开房门,整个内部变成一片生命的流动体,闻到空气里淡淡的气息,优雅而隆重。沙发、床都是新的,但还有几件红漆旧家具夹杂在其中,虽然有点不协调,但却像默默诉说着已有的历史故事与痕迹。这里是我出生的地方,是我的老家。  小时候,最让我留恋和自豪的就是挨着家门前的这条小河了。它尽管仅一米多宽,可它的水源却是大罗山顶溪流倾泻而下的清澈碧绿、纯净
期刊
了解一些中国当代文学史的人,都不会忽略茹志娟这个名字。  那时候,茹老的家在上海闹市区,但一进入她的寓所,市井的喧闹顿时被关在门外。初见茹老,我立刻被她高雅的气质吸引住了:67岁的她,中等身材,穿件白毛衣,步履轻盈,精神矍铄,宽阔的眉宇充满了智慧和灵气。我感到,用她文章里的那些形容词来形容她本人,不仅不算过分,似乎她自身比她笔下的人物显得更加深沉、委婉、清新、柔美。  话题从茹老目前的状况谈起。茹
期刊
白蛤  白蛤,四五月份肉质最肥、最鲜嫩:清水浸泡,放点盐,让沙粒吐露出来。姜片葱段,清煮,原汁原味,汤汁鲜美可口。天气热,口渴,吃饭时喝汤,真是惬意。  这片好空、好阔的涂滩上,洋溢着风的舌尖上有咸水的腥气。这里的泥土受潮水时涨时落的冲击,于是形成泥坎坷的,或是硬邦邦的沙滩。各有千秋的地貌,随着时间的推移,今年是沙滩,明年可能变成泥泞一片。它们相生相克,且并行不悖。涂滩上的沙滩,不像西北大沙漠无水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