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一、课题提出的背景
1.中小学生普遍存在人际交往的问题,表现在:(1)社会参与和社会交往意识弱,对世事冷漠,(2)独立意识和合作意识弱,对家长依赖性大,(3)交往评价能力不强,辨别是非、善恶、美丑的能力不强,常用“好人”或“坏人”这样的思维来评价他人:(4)交往中的心理承受能力弱,受挫折时情感脆弱。
2.部分家长不懂得教子方法,不注重在人际交往中培养孩子的自信心和人际交往技巧。
3.中小学生中日益突出的心理问题呼唤着人们重视心理健康教育。心理健康教育是新的健康观的需要,是以创新精神为核心的素质教育的一个重要内容。学生良好的人际交往能力是适应社会所必备的基本能力,是获取物质和精神财富的必要手段。
4.寄宿制学校的学生家庭条件普遍比较优越,家长往往过于溺爱孩子或管教过多,使得他们的人际交往能力较为薄弱。
正是基于以上原因,我校提出“寄宿制学校学生人际交往能力的培养与研究”课题。
二、课题的界定
人不能离开他人、脱离团体而独立生活。人在社会实践和团体生活中不可避免地与他人发生交互作用,既通过语言、思维、感情、行为等影响对方,也受对方影响。人们通过交往和联系,形成一定的社会关系,从而实现个体社会化。社会化过程也是个体逐渐形成个性、人格的过程。中小学生的生活环境主要是家庭、学校及邻里,他们在生活环境中从事各种各样的活动,完成各种各样的任务,形成着各种各样的社会关系,进行着各种各样的社会交往,对人格形成产生巨大的影响。早期人际关系会影响人的性格特征,同样,人的性格特征也会影响到人际关系。
寄宿制学校客观上为学生提供了更为广阔的交往空间。学生吃住在学校,每天都必须跟老师和同学打交道,处理相互间的关系。
对学生人际交往能力的培养和研究,旨在发挥学生的潜能,引导学生人格的健康成长,促进学生在宽松、和谐、民主、理智的交往中快乐成长。
三、课题的理论假设
学校教育长期以来以应试为目标,以学科为中心,客观上迫使学生“死读书,读死书”。在改革开放的新形势下,迫切需要具备较强的社会交往能力和生存竞争能力的人才。特别是在迅猛发展的信息时代,交往教育尤为重要,未来的学校主要是一个人际交往的场所。儿童一味地呆在家里通过电视、电话和电脑进行信息交流,必然产生强烈的孤独感。因此,学校教育应该满足学生交往需求,陶冶他们的乐群性格。
良好的人际交往关系足人的必然需要,更是社会的必然需要。中小学阶段良好的团体关系是成年后良好心理发展的基础。通过对中小学生人际交往能力的培养,能创造更为和谐、民主、协调的教学环境、生活环境和社会环境。
四、课题研究的内容
丰富的人际关系是每个学生生活空间的尺度,协调的人际关系是学生领悟生活真谛的源泉。也就是说,良好的人际关系作为一种社会存在,是个性的重要影响源,是孕育完美个性的肥沃土壤。学校是造就人才的摇篮,学校教育必须包括交往教育,即培养交往主体(中小学生)正确的交往观念,促进其掌握必要的交往技巧,改进交往方式,提高交往能力。
课题研究的主要内容包括:
1.交往教育
(1)交往观念教育:培养学生树立正确的交往观,友谊观;
(2)交往规范训练:帮助学生建立正确的交往规范体系;
(3)交往技巧学习:帮助学生掌握语言与辅助语言,恰当地运用体态语和人际距离来保证交往双方思想感情的沟通:
(4)交往方式矫正:矫正学生退缩型、攻击型的交往方式,进行必要的社会交往技能训练;
(5)交往能力培养:帮助学生建立正确的自我概念,学会社会视角的转换,恰当地进行心理换位,变我向思维为他向思维,消除不必要的人际冲突和误会。
2.人格培养
引导学生正确处理与老师、同学、父母、亲友等的关系,达到个性品格的发展和完善。
五、实验方法
1.方法
(1)行动研究法
(2)调查法
(3)综合分析法
2.研究对象
小学:两个班
初中:一个班
六,实验步骤
1.准备阶段:2000年3月~2000年5月
(1)确定、申报课题,制定实验方案;
(2)组建课题组,落实分工,
(3)确定研究对象,调查现状,建立档案。
2.实施阶段:2000年6月~2001年1月
(1)全面实施方案,设立“悄悄话信箱”,开设专题性的生活指导课,开展班(小)队活动,建立家校联系册等;
(2)课题组成员积累素材,反馈信息并分析,及时调控;
(3)测试、调查,对照实验前后的结果。
3.总结阶段:2001年2月
(1)总结实验结果:
(2)结题报告交流。
七、实验条件分析
1.管理优势:我校是公有民营的寄宿学校。封闭式的管理,开放式的教学,现代化的教育观念,小学、初中九年一贯的新型学制,这些都是完成课题的有利条件。
2.环境优势:学校位于风景秀丽的曹娥江畔,地处经济、文化集中的上虞开发区,周边地区的民风朴实,人与人之间的交往密切,为课题研究提供了良好的外部环境:学校奉行“五学会”宗旨,重视学生交往能力的培养,为课题研究提供了优良的内部环境。
(本文取材仅限于本校)
1.中小学生普遍存在人际交往的问题,表现在:(1)社会参与和社会交往意识弱,对世事冷漠,(2)独立意识和合作意识弱,对家长依赖性大,(3)交往评价能力不强,辨别是非、善恶、美丑的能力不强,常用“好人”或“坏人”这样的思维来评价他人:(4)交往中的心理承受能力弱,受挫折时情感脆弱。
2.部分家长不懂得教子方法,不注重在人际交往中培养孩子的自信心和人际交往技巧。
3.中小学生中日益突出的心理问题呼唤着人们重视心理健康教育。心理健康教育是新的健康观的需要,是以创新精神为核心的素质教育的一个重要内容。学生良好的人际交往能力是适应社会所必备的基本能力,是获取物质和精神财富的必要手段。
4.寄宿制学校的学生家庭条件普遍比较优越,家长往往过于溺爱孩子或管教过多,使得他们的人际交往能力较为薄弱。
正是基于以上原因,我校提出“寄宿制学校学生人际交往能力的培养与研究”课题。
二、课题的界定
人不能离开他人、脱离团体而独立生活。人在社会实践和团体生活中不可避免地与他人发生交互作用,既通过语言、思维、感情、行为等影响对方,也受对方影响。人们通过交往和联系,形成一定的社会关系,从而实现个体社会化。社会化过程也是个体逐渐形成个性、人格的过程。中小学生的生活环境主要是家庭、学校及邻里,他们在生活环境中从事各种各样的活动,完成各种各样的任务,形成着各种各样的社会关系,进行着各种各样的社会交往,对人格形成产生巨大的影响。早期人际关系会影响人的性格特征,同样,人的性格特征也会影响到人际关系。
寄宿制学校客观上为学生提供了更为广阔的交往空间。学生吃住在学校,每天都必须跟老师和同学打交道,处理相互间的关系。
对学生人际交往能力的培养和研究,旨在发挥学生的潜能,引导学生人格的健康成长,促进学生在宽松、和谐、民主、理智的交往中快乐成长。
三、课题的理论假设
学校教育长期以来以应试为目标,以学科为中心,客观上迫使学生“死读书,读死书”。在改革开放的新形势下,迫切需要具备较强的社会交往能力和生存竞争能力的人才。特别是在迅猛发展的信息时代,交往教育尤为重要,未来的学校主要是一个人际交往的场所。儿童一味地呆在家里通过电视、电话和电脑进行信息交流,必然产生强烈的孤独感。因此,学校教育应该满足学生交往需求,陶冶他们的乐群性格。
良好的人际交往关系足人的必然需要,更是社会的必然需要。中小学阶段良好的团体关系是成年后良好心理发展的基础。通过对中小学生人际交往能力的培养,能创造更为和谐、民主、协调的教学环境、生活环境和社会环境。
四、课题研究的内容
丰富的人际关系是每个学生生活空间的尺度,协调的人际关系是学生领悟生活真谛的源泉。也就是说,良好的人际关系作为一种社会存在,是个性的重要影响源,是孕育完美个性的肥沃土壤。学校是造就人才的摇篮,学校教育必须包括交往教育,即培养交往主体(中小学生)正确的交往观念,促进其掌握必要的交往技巧,改进交往方式,提高交往能力。
课题研究的主要内容包括:
1.交往教育
(1)交往观念教育:培养学生树立正确的交往观,友谊观;
(2)交往规范训练:帮助学生建立正确的交往规范体系;
(3)交往技巧学习:帮助学生掌握语言与辅助语言,恰当地运用体态语和人际距离来保证交往双方思想感情的沟通:
(4)交往方式矫正:矫正学生退缩型、攻击型的交往方式,进行必要的社会交往技能训练;
(5)交往能力培养:帮助学生建立正确的自我概念,学会社会视角的转换,恰当地进行心理换位,变我向思维为他向思维,消除不必要的人际冲突和误会。
2.人格培养
引导学生正确处理与老师、同学、父母、亲友等的关系,达到个性品格的发展和完善。
五、实验方法
1.方法
(1)行动研究法
(2)调查法
(3)综合分析法
2.研究对象
小学:两个班
初中:一个班
六,实验步骤
1.准备阶段:2000年3月~2000年5月
(1)确定、申报课题,制定实验方案;
(2)组建课题组,落实分工,
(3)确定研究对象,调查现状,建立档案。
2.实施阶段:2000年6月~2001年1月
(1)全面实施方案,设立“悄悄话信箱”,开设专题性的生活指导课,开展班(小)队活动,建立家校联系册等;
(2)课题组成员积累素材,反馈信息并分析,及时调控;
(3)测试、调查,对照实验前后的结果。
3.总结阶段:2001年2月
(1)总结实验结果:
(2)结题报告交流。
七、实验条件分析
1.管理优势:我校是公有民营的寄宿学校。封闭式的管理,开放式的教学,现代化的教育观念,小学、初中九年一贯的新型学制,这些都是完成课题的有利条件。
2.环境优势:学校位于风景秀丽的曹娥江畔,地处经济、文化集中的上虞开发区,周边地区的民风朴实,人与人之间的交往密切,为课题研究提供了良好的外部环境:学校奉行“五学会”宗旨,重视学生交往能力的培养,为课题研究提供了优良的内部环境。
(本文取材仅限于本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