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随着经济改革的不断深入和产业结构转型升级,大学生就业难逐渐成为社会问题引起社会各方的全面关注。就业难既造成了人才资源的浪费,也不利于大学生心灵健康成长,威胁校园建设以及和谐社会发展。造成大学生就业难的原因主要是我国人口总量大,供需不平衡,高校人才培养结构不合理,就业渠道不通畅;大学生本身就业观念陈旧,缺乏竞争意识。
【关键词】大学生就业难;原因;对策
1 大学生就业难严峻形势
2016年我国高校毕业生达765万人,比去年激增16万人。以高校毕业生为主的青年就业群体数量持续增加,将对就业产生很大的压力。而随着高校的扩招,近年来高校毕业生人数持续上升,虽然近年来增长速度有所放缓,但是今年的高校毕业生人数依然再创新高,一方面我国就业人数明显增加,另一方面企业萎缩明显,企业校园招聘也相应畏缩。往年10月,各大企业都早早地启动了校园招聘计划,各大高校内也因此呈现一片欣欣向荣的景象。但是由于遭受金融风暴的影响,就业市场整体不景气, 很多大企业为了降低人工成本不得不大规模裁员,同时很多作为吸引就业主体的中小企业由于受到劳动合同法、出口遇冷等多重因素影响,业务订单量明显减少,用工需求也明显减少。这给学生就业客观上带来了很大的影响。
人社部部长尹蔚民依然用了“严峻”二字。“一方面,就业总量压力依然很大,劳动力供大于求的格局并未改变。”尹蔚民分析说,“今后五年,城镇劳动力的供求缺口每年将达到1300多万,比‘十一五’期间压力更大。另一方面,就业的结构性矛盾将进一步加剧,其现实表现是部分企业‘招工难’与部分劳动者‘就业难’问题并存,且有常态化趋势。而随着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的推进,就业结构性矛盾将会更加复杂。不论是产业转型升级,还是节能减排、淘汰落后产能等,都将对就业结构产生深刻影响,技能人才短缺问题势必更加凸显,结构性失业问题也会进一步加剧。与此同时,复杂多变的世界经济也使就业形势增加了更多变数。”人社部预计,“十二五”期间应届毕业生年平均规模将达到超过700万人。
2013年人社部和教育部组织开展了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大调研。调研显示,近两年绝大多数高校毕业生是在中小企业就业,去中西部就业的毕业生比重逐步提高。从学历上看,研究生初次就业率最高,本科初次就业率略低,高职高专初次就业率最低。从专业看,工科毕业生就业率较高,理科和文史哲类毕业生就业率较低。从毕业院校看,重点大学就业率较高,普通本科和独立学院就业率较低。
2 就业难原因
2.1 就业市场供需失衡
首先,国家近期倡导高校扩招,使得大学就业供求失衡,虽然高校毕业人数不断增多,而需求的岗位却没有任何变化,则导致毕业生供给数远远大于岗位需求的数量,短期内大学毕业生绝对过剩。其次,国内国际经济形势导致大学生就业难,由奥肯定律我们知道,GDP每增加两个百分点,失业率将下降一个百分点,但是近期我国经济增长持续放缓,则就业的需求也就放缓。
2.2 高校人才培养结构不合理
首先,高校专业课设设备不合理,导致毕业生与市场不匹配。扩招造成学科结构性失衡,也有学校专业划分过细,难以跟上市场的步伐。其次,一些高职高专教育专业缺乏特色,培养出来的学生理论功底不系统,应有的动手能力也不强,而用人单位对应聘者的实际操作能力,适应工作环境变化的能力提出了越来越高的要求。最后,在现行教育体制下,重考分轻能力,重理论轻实践,重书本轻素质的现象普遍存在,培养学生不能适应社会需求,尤其在社会体制下,与用人单位的“来者能用,用人出效益”的要求存在差别。
2.3 大学生就业观念滞后
当前普通大学生对自己的定位过高,在毕业时有着较高的心里期望值,求高薪,求舒适的心态,在大学生中普遍存在,并且大学生对市场变化,社会变化关心度较低,对职业目标模糊。再次,就业心理与择业心理准备不足导致就业缺乏自我定位,在大学生中存在盲目的攀比心理,即通过单位和职业的牌子,来显示自己的社会地位,满足自己的虚荣心。最后,整体素质偏低导致市场认可度大打折扣,导致市场对大学生存在偏见,所以导致了大学生就业难。
3 解决就业难的对策
3.1 大力发展经济,规范就业市场
第一,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扩大就业总量。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实行有利于就业的宏观经济政策,才是解决就业难的根本措施。国家应大力发展经济,扩大内需。继续坚持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积极发展非国有经济,鼓励非正规部门就业。
第二,控制高校的扩招,培养高端人才和专业型人才。现在高校扩张,只是追求数量上的增加,而没有注重质量上的提高。使得社会上大学生的数量急剧增加,从而增加了就业压力。但是,有些大学生本身的素质和能力并不能满足社会的需求,所以,政府应当鼓励高校培养高质量的人才。
第三,提高就业市场的公平度。大学生就业难存在很多原因,比如“性别歧视”、“名校效应”、“性别歧视”等,尤其是在竞争激烈的时代,缺乏一个公平竞争的环境对于弱势群体来说更是雪上加霜。所以政府应当积极营造一个公平就业的环境,出台相关政策,对大学生就业提供政策性支持。
3.2 高校加大教育改革,提高学生就业竞争力
首先,深化教育体制改革,实现高等教育与社会接轨。高等学校是为国家和社会培养高素质人力资源的主要阵地,社会和市场发展的需要应成为高等教育发展的导向。增强学校与社会的联系,根据社会需要开设专业、设置课程,不断革新教学形式和内容,才能使高等学校更好地履行社会服务职能。高等学校应树立科学的发展观,以市场为导向,以质量为基础,培养服务社会各级各类需要的多种人才。在培养中应充分重视市场需求,建立科学的评价、分析和预测体系,把握社会实时经济走势和就业市场的变化情况,按照社会发展方向设置专业,有效地消除结构性失业。 其次,深化学生实践能力,优化人才培养结构。市场需求是多样化的,不同岗位对毕业生素质的要求就不一样。如果高等学校培养出的学生千篇一律,或是心理素质差,或是动手能力差,或是社会适应能力差,其结果必然就是毕业生在人才市场中缺乏竞争力和吸引力。素质教育强调个人素质的发挥,因而培养出更多更好的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毕业生,可以有效地提高毕业生的社会适应能力,增强毕业生在就业市场中的竞争力,克服摩擦性失业。
再次,着力提高就业指导和服务水平,增强毕业生的择业技能。在就业市场上,毕业生缺乏必要的求职技巧、择业技能差是导致摩擦性失业的重要原因。毕业生就业指导服务作为毕业生就业工作中的重要环节,应当充分发挥服务职能,加强对毕业生的就业指导,着力提高服务质量和服务水平。通过就业指导和服务,帮助毕业生科学地分析市场、客观地认识自己,有效地消除“供需矛盾”。通过就业指导和服务,帮助毕业生掌握一定的择业技巧,善于利用市场信息,善于在就业市场中“推销自己”,通过市场落实就业单位。
3.3 大学生转变职业观念,积极适应社会
一方面,提升综合素质,提高自身竞争力。面对大学生就业市场的严峻形势,只有努力在大学期间提高自身素质,才有可能在就业市场发挥优势。当前大学生普遍存在人际交往能力匮乏,创新能力不足,理论知识满足不了就业市场的需要。针对上述问题,大学生需要在大学期间积极参加活动与社团,提高自己沟通表达能力,扎实自己专业基础,关注就业市场对大学生素质要求,针对性的改变和提高自己。
另一方面,转变就业观念,积极适应社会。当前大学生就业观念落后,求稳成为大学生第一考虑因素。在当前就业形势下,大学生要打破铁饭碗,一次分配定终生等这些落后的理念,树立先就业在择业,先生存后发展。在寻找具体工作岗位时,要认清自己的素质,切勿好高骛远。
总之,解决大学生就业难不仅需要国家大力发展经济,创造工作岗位;高校搞好就业服务,而且就大学生来说,需要转变自身就业观念。通过政府、高校和社会、大学生等在多方面努力,共同解决大学生就业难的问题。
参考文献
[1]丁博鑫.2016年大专生就业前景分析[J].社会环境分析,2015(11).
作者简介
王京(1993-)河北省石家庄市人。现为河北金融学院大学本科在读学生,金融学专业。
刘潘如,女,现为河北金融学院保险系大学本科在读学生,保险学专业。
孟令玉,女,现为河北金融学院会计系大学本科在读学生,财务管理专业。
李玉梅,女,博士研究生学历。现为河河北金融学院社会科学教学部讲师。研究方向为中国近现代史。
作者单位
河北金融学院 河北省保定市 071051
【关键词】大学生就业难;原因;对策
1 大学生就业难严峻形势
2016年我国高校毕业生达765万人,比去年激增16万人。以高校毕业生为主的青年就业群体数量持续增加,将对就业产生很大的压力。而随着高校的扩招,近年来高校毕业生人数持续上升,虽然近年来增长速度有所放缓,但是今年的高校毕业生人数依然再创新高,一方面我国就业人数明显增加,另一方面企业萎缩明显,企业校园招聘也相应畏缩。往年10月,各大企业都早早地启动了校园招聘计划,各大高校内也因此呈现一片欣欣向荣的景象。但是由于遭受金融风暴的影响,就业市场整体不景气, 很多大企业为了降低人工成本不得不大规模裁员,同时很多作为吸引就业主体的中小企业由于受到劳动合同法、出口遇冷等多重因素影响,业务订单量明显减少,用工需求也明显减少。这给学生就业客观上带来了很大的影响。
人社部部长尹蔚民依然用了“严峻”二字。“一方面,就业总量压力依然很大,劳动力供大于求的格局并未改变。”尹蔚民分析说,“今后五年,城镇劳动力的供求缺口每年将达到1300多万,比‘十一五’期间压力更大。另一方面,就业的结构性矛盾将进一步加剧,其现实表现是部分企业‘招工难’与部分劳动者‘就业难’问题并存,且有常态化趋势。而随着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的推进,就业结构性矛盾将会更加复杂。不论是产业转型升级,还是节能减排、淘汰落后产能等,都将对就业结构产生深刻影响,技能人才短缺问题势必更加凸显,结构性失业问题也会进一步加剧。与此同时,复杂多变的世界经济也使就业形势增加了更多变数。”人社部预计,“十二五”期间应届毕业生年平均规模将达到超过700万人。
2013年人社部和教育部组织开展了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大调研。调研显示,近两年绝大多数高校毕业生是在中小企业就业,去中西部就业的毕业生比重逐步提高。从学历上看,研究生初次就业率最高,本科初次就业率略低,高职高专初次就业率最低。从专业看,工科毕业生就业率较高,理科和文史哲类毕业生就业率较低。从毕业院校看,重点大学就业率较高,普通本科和独立学院就业率较低。
2 就业难原因
2.1 就业市场供需失衡
首先,国家近期倡导高校扩招,使得大学就业供求失衡,虽然高校毕业人数不断增多,而需求的岗位却没有任何变化,则导致毕业生供给数远远大于岗位需求的数量,短期内大学毕业生绝对过剩。其次,国内国际经济形势导致大学生就业难,由奥肯定律我们知道,GDP每增加两个百分点,失业率将下降一个百分点,但是近期我国经济增长持续放缓,则就业的需求也就放缓。
2.2 高校人才培养结构不合理
首先,高校专业课设设备不合理,导致毕业生与市场不匹配。扩招造成学科结构性失衡,也有学校专业划分过细,难以跟上市场的步伐。其次,一些高职高专教育专业缺乏特色,培养出来的学生理论功底不系统,应有的动手能力也不强,而用人单位对应聘者的实际操作能力,适应工作环境变化的能力提出了越来越高的要求。最后,在现行教育体制下,重考分轻能力,重理论轻实践,重书本轻素质的现象普遍存在,培养学生不能适应社会需求,尤其在社会体制下,与用人单位的“来者能用,用人出效益”的要求存在差别。
2.3 大学生就业观念滞后
当前普通大学生对自己的定位过高,在毕业时有着较高的心里期望值,求高薪,求舒适的心态,在大学生中普遍存在,并且大学生对市场变化,社会变化关心度较低,对职业目标模糊。再次,就业心理与择业心理准备不足导致就业缺乏自我定位,在大学生中存在盲目的攀比心理,即通过单位和职业的牌子,来显示自己的社会地位,满足自己的虚荣心。最后,整体素质偏低导致市场认可度大打折扣,导致市场对大学生存在偏见,所以导致了大学生就业难。
3 解决就业难的对策
3.1 大力发展经济,规范就业市场
第一,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扩大就业总量。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实行有利于就业的宏观经济政策,才是解决就业难的根本措施。国家应大力发展经济,扩大内需。继续坚持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积极发展非国有经济,鼓励非正规部门就业。
第二,控制高校的扩招,培养高端人才和专业型人才。现在高校扩张,只是追求数量上的增加,而没有注重质量上的提高。使得社会上大学生的数量急剧增加,从而增加了就业压力。但是,有些大学生本身的素质和能力并不能满足社会的需求,所以,政府应当鼓励高校培养高质量的人才。
第三,提高就业市场的公平度。大学生就业难存在很多原因,比如“性别歧视”、“名校效应”、“性别歧视”等,尤其是在竞争激烈的时代,缺乏一个公平竞争的环境对于弱势群体来说更是雪上加霜。所以政府应当积极营造一个公平就业的环境,出台相关政策,对大学生就业提供政策性支持。
3.2 高校加大教育改革,提高学生就业竞争力
首先,深化教育体制改革,实现高等教育与社会接轨。高等学校是为国家和社会培养高素质人力资源的主要阵地,社会和市场发展的需要应成为高等教育发展的导向。增强学校与社会的联系,根据社会需要开设专业、设置课程,不断革新教学形式和内容,才能使高等学校更好地履行社会服务职能。高等学校应树立科学的发展观,以市场为导向,以质量为基础,培养服务社会各级各类需要的多种人才。在培养中应充分重视市场需求,建立科学的评价、分析和预测体系,把握社会实时经济走势和就业市场的变化情况,按照社会发展方向设置专业,有效地消除结构性失业。 其次,深化学生实践能力,优化人才培养结构。市场需求是多样化的,不同岗位对毕业生素质的要求就不一样。如果高等学校培养出的学生千篇一律,或是心理素质差,或是动手能力差,或是社会适应能力差,其结果必然就是毕业生在人才市场中缺乏竞争力和吸引力。素质教育强调个人素质的发挥,因而培养出更多更好的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毕业生,可以有效地提高毕业生的社会适应能力,增强毕业生在就业市场中的竞争力,克服摩擦性失业。
再次,着力提高就业指导和服务水平,增强毕业生的择业技能。在就业市场上,毕业生缺乏必要的求职技巧、择业技能差是导致摩擦性失业的重要原因。毕业生就业指导服务作为毕业生就业工作中的重要环节,应当充分发挥服务职能,加强对毕业生的就业指导,着力提高服务质量和服务水平。通过就业指导和服务,帮助毕业生科学地分析市场、客观地认识自己,有效地消除“供需矛盾”。通过就业指导和服务,帮助毕业生掌握一定的择业技巧,善于利用市场信息,善于在就业市场中“推销自己”,通过市场落实就业单位。
3.3 大学生转变职业观念,积极适应社会
一方面,提升综合素质,提高自身竞争力。面对大学生就业市场的严峻形势,只有努力在大学期间提高自身素质,才有可能在就业市场发挥优势。当前大学生普遍存在人际交往能力匮乏,创新能力不足,理论知识满足不了就业市场的需要。针对上述问题,大学生需要在大学期间积极参加活动与社团,提高自己沟通表达能力,扎实自己专业基础,关注就业市场对大学生素质要求,针对性的改变和提高自己。
另一方面,转变就业观念,积极适应社会。当前大学生就业观念落后,求稳成为大学生第一考虑因素。在当前就业形势下,大学生要打破铁饭碗,一次分配定终生等这些落后的理念,树立先就业在择业,先生存后发展。在寻找具体工作岗位时,要认清自己的素质,切勿好高骛远。
总之,解决大学生就业难不仅需要国家大力发展经济,创造工作岗位;高校搞好就业服务,而且就大学生来说,需要转变自身就业观念。通过政府、高校和社会、大学生等在多方面努力,共同解决大学生就业难的问题。
参考文献
[1]丁博鑫.2016年大专生就业前景分析[J].社会环境分析,2015(11).
作者简介
王京(1993-)河北省石家庄市人。现为河北金融学院大学本科在读学生,金融学专业。
刘潘如,女,现为河北金融学院保险系大学本科在读学生,保险学专业。
孟令玉,女,现为河北金融学院会计系大学本科在读学生,财务管理专业。
李玉梅,女,博士研究生学历。现为河河北金融学院社会科学教学部讲师。研究方向为中国近现代史。
作者单位
河北金融学院 河北省保定市 07105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