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在语文课堂教学中,教师结合教学目标、教材内容与学生的年龄特点,灵活地运用“看一看”“听一听”“读一读”等多种形式引导学生多感官参与听说读写训练,做到在动中读、动中想、动中说、动中学,学生的学习的兴趣和信心就会不断增强,从而大面积提高教学质量。
【关键词】激趣;多感官参与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小学是学习的起始阶段,若学校的教育能让学生爱上学習,使之保持旺盛的求知欲走向未来,那将是学校送给小学生们最好的礼物。如果语文课堂教学常用“讲——听”的单一形式,久而久之,学生就会觉得语文学习枯燥无味,厌学情绪便与日俱增。教师可尝试采用多种形式让学生动起来,在玩中学,在动中学。
一、看一看
有些课文内容形象性强,可学生头脑中又缺少这方面的“库存”,教师可以利用各种直观的手段去突破时空限制,化静为动,化抽象为具体,变枯燥为有趣。如学习《观潮》一课,教师先请学生根据课文的描写,想象潮来时的情景,然后再让学生观看钱塘江观潮日的实况录像;学习《爬山虎的脚》,教师让学生在读懂课文的基础上动手画出爬山虎的脚,然后教师拿出爬山虎实物给学生看看它的脚,跟之前的画作个比较。“百闻不如一见”,此刻学生茅塞顿开,心满意足。
二、听一听
除视觉外,听觉在学习活动中也很重要。在教学中,教师若能创造条件刺激学生的听觉感官,也会很快吸引学生,增强教学效果。在教学《月光曲》一课,教师让学生闭上眼睛,播放一段《二泉映月》,然后教师配上有感情朗读,学生听得如痴如醉。《飞夺泸定桥》的新课导入,教师播放一段炮声隆隆的录音,加上一段教师的旁白,仿佛一下子把学生带进战争的环境中,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课文。
三、读一读
有些课文蕴含着丰富的情感,人物对话多,宜引导学生多读、美读。正如叶圣陶先生所说:“激昂处还他个激昂,委婉处还他个委婉”。学生常常在美读中,如同饮下一杯美酒,回味无穷。如教学《陶罐和铁罐》、《小珊迪》、《西门豹》等课文时,教师可组织学生进行表情朗读和分角色朗读,效果很是不错。
四、论一论
在教学中,常遇到一些似是而非的问题,此时教师可以把这些问题抛给学生,激活他们的思维,让他们在热烈的讨论中读懂课文。例如《金色的脚印》一文,可以针对课题发问:“课题为什么叫‘金色的脚印’?重点应放在哪个词上?”又如《匆匆》一文可围绕两个主问题:“读一读,想一想,作者围绕‘匆匆’做了哪些思考?表达了自己怎样的思想感情?”通过对问题的讨论,激发了学生的阅读兴趣。
五、画一画
有些课文方位空间性比较明显,宜采用以画代讲的教法。如教学《五彩池》第二自然段,教师让学生画出课文中描写到的水池,学生通过读书,就画出了“水池大的面积不足亩,水深不过一丈;小的像个菜碟,水很浅,用小拇指就能触到池底。池边是金黄色的石粉凝成的,像一圈圈彩带,把大大小小的水池围成各种不同的形状,有像葫芦的,有像镰刀的,有像盘子的,有像莲花的……”等句子。如教学《颐和园》时,让学生自读课文画出颐和园的平面图。学生为了能把图画出来,促使他去多读课文。经过一番努力,学生能把文字变成图画了,并且与教师手中的平面图相差无几,个个充满成就感。
六、做一做
我们在教学中常遇到一些比较抽象但又必须掌握的知识和道理,这时教师可以组织学生动手做实验,把抽象的东西形象化,缩短认知目标与认识水平之间的差距,使学生容易掌握。如《捞铁牛》一课,主要讲和尚怀丙利用水的浮力把沉到河底的铁牛捞上来的故事。学生若没有认识浮力作用,那对课文会很费解。为帮助学生更好地学习,教师准备了一个装水的玻璃缸、两只评泡沫船、一块石头、一把弹簧秤,在语文课上教师与学生亲手做捞“铁牛”的实验,学生看得津津有味。
七、演一演
把故事性强的课文,通过演一演的形式再现出来。形式自由,实效性强,可促学生积极思考,大胆想象,使静的课堂动起来,从而达到提高学习效率的目的。如《 小壁虎借尾巴 》,教师让学生扮演小壁虎、小鱼、老黄牛、燕子等角色,表演小壁虎向各种动物借尾巴的情景。台上学生展开想象,发挥创造,演得有声有色;台下学生看得捧腹大笑,兴高采烈。
八、唱一唱
音乐可以陶冶人的性情,给人以美的享受。在语文教学中,教师可以用音乐去创造情景渲染气氛,也还可以在古诗教学中让学生尝试把古诗谱上乐曲区吟唱。如教学《山行》,课前教师播放根据《静夜思》创作的歌曲;课中,教师让学生把《山行》改编成歌曲唱一唱。在自由宽松的氛围下,学生的创作热情就被点燃。
九、写一写
学生不喜欢学语文,有一个很重要的原因是学生怕写作文。在教学中,如果教师做到读写结合,进行随文练笔,这将大大削减作文的难度,使学生轻松作文。在学习完《陶罐和铁罐》后,教师可让学生以《红花与秋菊》为题进行仿写练习。在学了《操场上》后,教师可让学生选择一个自己喜欢的体育活动写下来。这样的习作,学生有可以模仿的写作方法,又有可写得内容,学生乐于接受。
总之,在语文课堂教学中,教师应结合教学目标、教材内容与学生的年龄特点,灵活地运用多种形式引导学生多感官参与听说读写训练,做到在动中读、动中想、动中说、动中学,学生的思维能力就会得到不断的发展,学生的学习的兴趣和信心就会不断增强,从而大面积提高教学质量,实施素质教育。
【关键词】激趣;多感官参与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小学是学习的起始阶段,若学校的教育能让学生爱上学習,使之保持旺盛的求知欲走向未来,那将是学校送给小学生们最好的礼物。如果语文课堂教学常用“讲——听”的单一形式,久而久之,学生就会觉得语文学习枯燥无味,厌学情绪便与日俱增。教师可尝试采用多种形式让学生动起来,在玩中学,在动中学。
一、看一看
有些课文内容形象性强,可学生头脑中又缺少这方面的“库存”,教师可以利用各种直观的手段去突破时空限制,化静为动,化抽象为具体,变枯燥为有趣。如学习《观潮》一课,教师先请学生根据课文的描写,想象潮来时的情景,然后再让学生观看钱塘江观潮日的实况录像;学习《爬山虎的脚》,教师让学生在读懂课文的基础上动手画出爬山虎的脚,然后教师拿出爬山虎实物给学生看看它的脚,跟之前的画作个比较。“百闻不如一见”,此刻学生茅塞顿开,心满意足。
二、听一听
除视觉外,听觉在学习活动中也很重要。在教学中,教师若能创造条件刺激学生的听觉感官,也会很快吸引学生,增强教学效果。在教学《月光曲》一课,教师让学生闭上眼睛,播放一段《二泉映月》,然后教师配上有感情朗读,学生听得如痴如醉。《飞夺泸定桥》的新课导入,教师播放一段炮声隆隆的录音,加上一段教师的旁白,仿佛一下子把学生带进战争的环境中,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课文。
三、读一读
有些课文蕴含着丰富的情感,人物对话多,宜引导学生多读、美读。正如叶圣陶先生所说:“激昂处还他个激昂,委婉处还他个委婉”。学生常常在美读中,如同饮下一杯美酒,回味无穷。如教学《陶罐和铁罐》、《小珊迪》、《西门豹》等课文时,教师可组织学生进行表情朗读和分角色朗读,效果很是不错。
四、论一论
在教学中,常遇到一些似是而非的问题,此时教师可以把这些问题抛给学生,激活他们的思维,让他们在热烈的讨论中读懂课文。例如《金色的脚印》一文,可以针对课题发问:“课题为什么叫‘金色的脚印’?重点应放在哪个词上?”又如《匆匆》一文可围绕两个主问题:“读一读,想一想,作者围绕‘匆匆’做了哪些思考?表达了自己怎样的思想感情?”通过对问题的讨论,激发了学生的阅读兴趣。
五、画一画
有些课文方位空间性比较明显,宜采用以画代讲的教法。如教学《五彩池》第二自然段,教师让学生画出课文中描写到的水池,学生通过读书,就画出了“水池大的面积不足亩,水深不过一丈;小的像个菜碟,水很浅,用小拇指就能触到池底。池边是金黄色的石粉凝成的,像一圈圈彩带,把大大小小的水池围成各种不同的形状,有像葫芦的,有像镰刀的,有像盘子的,有像莲花的……”等句子。如教学《颐和园》时,让学生自读课文画出颐和园的平面图。学生为了能把图画出来,促使他去多读课文。经过一番努力,学生能把文字变成图画了,并且与教师手中的平面图相差无几,个个充满成就感。
六、做一做
我们在教学中常遇到一些比较抽象但又必须掌握的知识和道理,这时教师可以组织学生动手做实验,把抽象的东西形象化,缩短认知目标与认识水平之间的差距,使学生容易掌握。如《捞铁牛》一课,主要讲和尚怀丙利用水的浮力把沉到河底的铁牛捞上来的故事。学生若没有认识浮力作用,那对课文会很费解。为帮助学生更好地学习,教师准备了一个装水的玻璃缸、两只评泡沫船、一块石头、一把弹簧秤,在语文课上教师与学生亲手做捞“铁牛”的实验,学生看得津津有味。
七、演一演
把故事性强的课文,通过演一演的形式再现出来。形式自由,实效性强,可促学生积极思考,大胆想象,使静的课堂动起来,从而达到提高学习效率的目的。如《 小壁虎借尾巴 》,教师让学生扮演小壁虎、小鱼、老黄牛、燕子等角色,表演小壁虎向各种动物借尾巴的情景。台上学生展开想象,发挥创造,演得有声有色;台下学生看得捧腹大笑,兴高采烈。
八、唱一唱
音乐可以陶冶人的性情,给人以美的享受。在语文教学中,教师可以用音乐去创造情景渲染气氛,也还可以在古诗教学中让学生尝试把古诗谱上乐曲区吟唱。如教学《山行》,课前教师播放根据《静夜思》创作的歌曲;课中,教师让学生把《山行》改编成歌曲唱一唱。在自由宽松的氛围下,学生的创作热情就被点燃。
九、写一写
学生不喜欢学语文,有一个很重要的原因是学生怕写作文。在教学中,如果教师做到读写结合,进行随文练笔,这将大大削减作文的难度,使学生轻松作文。在学习完《陶罐和铁罐》后,教师可让学生以《红花与秋菊》为题进行仿写练习。在学了《操场上》后,教师可让学生选择一个自己喜欢的体育活动写下来。这样的习作,学生有可以模仿的写作方法,又有可写得内容,学生乐于接受。
总之,在语文课堂教学中,教师应结合教学目标、教材内容与学生的年龄特点,灵活地运用多种形式引导学生多感官参与听说读写训练,做到在动中读、动中想、动中说、动中学,学生的思维能力就会得到不断的发展,学生的学习的兴趣和信心就会不断增强,从而大面积提高教学质量,实施素质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