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像拍卖十年 行情蓄势待发

来源 :财富堂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inlong__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10年前,北京华辰拍卖公司率先推出了影像拍卖专场,带动当时多家拍卖业同行纷纷仿效,相继推出影像拍卖专场,中国艺术市场刮起一股影像热;如今,仍然坚持影像拍卖专场的拍卖公司仅北京华辰一家硕果仅存,但影像的拍卖市场却渐成气候,行情正蓄势待发。
  华辰首拍10周年
  2006年,中国艺术市场可谓方兴未艾:当年3月末,苏富比在纽约推出中国当代艺术专场,引爆了酝酿已久的中国当代艺术的拍卖行情;而在此前的2004年,风云际会,有4场中国影像的展览在紐约举办,其中最令人瞩目的是在纽约国际摄影中心(ICP)举办的、由著名策展人巫鸿与克里斯多夫·菲利普斯联合策展的《在现实和未来之间——中国新摄影与录像》大展。两股力量的合力,带来市场对当代影像作品的热捧,影像热应运而生。


  北京华辰拍卖公司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率先举办影像专场拍卖的。创办这个专场的是北京华辰的主管专家李欣女士。从8月成立影像部着手拍品征集,到11月在秋拍中推出第一个影像专拍,10年前的种种细节至今仍记忆犹新。她对笔者透露:“别看我们动手做的时间只有3個月,但之前做市场调查差不多花了近2年的时间。”
  当时,影像专场拍卖不仅在中国拍卖场上尚无先例,在国际市场上也并不多见,因此拍前谁也无法预测拍卖结果会怎样。殊不知他们上拍了130多件拍品,竟取得了成交率64%、总成交额250多万元的业绩。不仅如此,一些同行业相继开设影像专场,在当时的拍卖场上刮起了一股影像热。
  市场发展一波三折
  不过,那些影像专场只开了一两届就偃旗息鼓了,只有华辰,这个影像专场的拍卖一做就坚持了10年,还博得了拍品数、成交率与总成交额这三大指标的快速增长。李欣记得,拍品数第二场就增加到200件,最多到过近500件,这两年为了保证品质又减到了350件;成交率从一开始的四成多,最高到过八成,目前维持在六成以上;总成交额在市场启动后一度缓慢增加,到2011年才有了质的变化,超过了700万元,2013年突破千万元,当年的年度总成交额达2500万元,2016年则超过了3000万元。
  回顾这10年的行情可谓一波三折:行情分别在2008秋拍与2014秋拍经历了两次探底。以这两次探底为分界线,这10年的行情呈现为几个阶段:
  一、初创阶段(2006秋到2008春的4场拍卖)以两个“保持”为特征:既保持了基本盘,特别是第三场三项指标都出现了回调,但仍然守住了底线,亦即拍品数不少于130件,成交率不低于五成,总成交额不低于200万元。同时保持了往上冲的态势,到第四场总成交额已经上了一个台阶,过了300万元。


  二、第一个调整期(2008秋到2009秋):2008年秋天华尔街金融危机冲击中国艺术市场,秋拍的华辰影像专拍也没守住底线(拍品不到100件,总成交额不到200万元);2009春拍还停拍了一季;但秋拍业绩就回归了(拍品176件,总成交额238.5万元)。
  三、快速上涨阶段(2010春到2014春):恢复上冲态势,而且冲力更猛、更持久,拍品数、成交率、总成交额三项指标齐涨,分700万元、1000万元与1300-1400万元三个台阶递增,直到2014春拍进入巅峰状态:408件拍品,72.79%的成交率,1456.2万元的总成交额。值得一提的是2012秋拍整个艺术市场出现三到四成的大幅缩水,但影像专拍却仅有一个小小的调整(拍品数不到300件,成交率下滑至56.17%,总成交额回到近500万元),此后就与整个艺术市场的行情走向分道扬镳,继续往更高的台阶(拍品数过400件,成交率过70%,总成交额跃过千万元大关)冲刺。
  四、第二个调整期(2014秋拍到2015春):这次探底受到国内经济大环境的拖累,2014秋拍是由盛转衰(494件拍品,46.51%的成交率,684.1万元总成交额);2015春拍已经触底(312件拍品,53.20%的成交率,484.4万元的总成交额),随后进入恢复性的爬升阶段。


  五、行情反弹阶段(2015秋到2016秋),前两季,华辰影像专拍的三项指标又上了一个台阶,已经连续两季拍品数超过300件,成交率超过六成,总成交额超过600万元了。加上今年秋拍,2016全年总成交额超过了3000万元。
  三大板块此起彼伏
  “华辰影像专拍刚开始只是一个交易平台,比如2006年的第一场拍卖,对拍品只是简单地按照时间顺序作了整理,介绍一下拍品的背景。但在2007年就开始对拍品进行学术整理,也就是按照作品的类别来梳理,分为纪实摄影与当代影像与老照片三大类别。”李欣借用板块的概念来梳理10年拍卖历史。她采用了一种简单实用的分类方法:老照片按照国家文物局的规定指的是1949年前拍的照片;纪实摄影一般指传统概念上的摄影作品;而当代影像则专指那些用影像作为素材创作的艺术品。
  三大板块的概念源于摄影史:中国早期摄影史可以追溯到19世纪,当时采用蛋白照片,李欣表示那是老照片中一个值得关注的部分,其中不少作品出自西方摄影名家之手,随着市场的发展,从一个未知的领域到现在越来越清晰,填补了中国早期摄影史的学术空白。而20世纪上半叶的民国摄影,则是当前市场的焦点。之后的1949-1976文革结束,出现了所谓“红色摄影”,其中仅文革期间就有大量照片,还没有发掘整理。到了文革后,“红色摄影”退潮,纪实摄影和当代影像成为两大主流。

  但在拍卖市场上,这3个各领风骚的板块,发展轨迹却倒了过来:2006年的影像拍卖热潮首先被当代影像所激发,那是和当代艺术市场的崛起同步的。当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袭来,首当其冲的是当代艺术,当代影像热也随之一起退潮。继之而起的则是纪实摄影,曾经有很高的认可度,但随着市场的繁荣也出现了混乱。这又说明,影像藝术作为一种复数艺术,不像绘画作品具有唯一性,易于复制,对藏家提出了挑战。更有趣的是,纪实与当代影像在今天并行发展,让艺术家多了许多选择,有的艺术家就在两种身份之间互换:搞纪实摄影的去做当代影像了,搞当代影像的也会去做纪实摄影。
  相对而言,老照片在前两个板块高开低走后却表现坚挺,这是因为大家都明白,老照片是不可再生的稀缺资源。10年来,这个板块脱颖而出,率先得到了充分的发育。以华辰的拍卖图录看,由于每次拍卖都对拍品作了系统化的梳理,涌现了许多老照片的主题拍卖:最常见的是地域性的专题,涵盖北京、上海、广东乃至新疆、西藏等地域;还有一些主题性的专题,如“戏曲”、抗战等;近年来引人注目的则是所谓“红色摄影”,如陈赓大将组织的文化宣传队,把照相机当武器,留下的影像资料是战争年代的真实记录;又如2015年上拍的一张中共一大代表的合影,估价3万元,成交价高达80多万元;而影像拍卖的纪录则非老照片莫属:2011年11月,上世纪著名影星周璇个人珍存的近2000张原版老照片在北京华辰以218.5万元成交;2012年11月,梁思成、林徽因等拍摄的中国营造学社考察古建筑照片集,在中国嘉德的古籍善本专场中以402.5万元成交。
  影像艺术生态圈渐成气候
  近年来,越来越多的美术馆与博物馆介入影像艺术,中央美术学院美术馆在北京堪称一面旗帜,在2011年8月14日举办了“原作100:二十世纪西方摄影大师作品展”,借助著名藏家靳宏伟的收藏提出了“摄影原作”的概念。这个展览还在沈阳、杭州、上海、西安、广州、武汉、香港、重庆等地巡回展出,引发了一股持续多年的“原作热”,直到2016年还在圈内人士中进行了“摄影原作”的大讨论。而2015年在上海新的文化地标“西岸”开馆的上海摄影艺术中心,由著名华裔美国摄影师刘香成主持,则标志着中国第一个国际化的影像专业美術馆的诞生。


  更引人注目的是“影像上海”艺博会。这个定位亚洲、目标瞄准全球顶级藏家的专业艺博会从2014年首展至今已经办了3届,国际专业媒体Artnet用了一连串“最”对2016年的“影像上海”作了总结:参展画廊(包括来自的国家和地区)最多;展厅面积最大;观众最多(2.7万人)、销售最好。除了参展画廊组成的“核心”板块之外,他们在这届艺博会上还设置了两个新的板块:“连接”(Connected)板块致力于动态影像(moving image) 作品的展示,并提供与摄影相关的交流活动;“平台”(Platform)板块则为从未在中国展出过的画廊提供参与展会和接触新藏家的机会。他们还特设了名叫“洞见”的特展,来考察“2000年以来摄影新方式”。
  艺博会与拍卖会功能不同:后者致力于追捧已经有了定论的经典,前者却倾全力于“发现”经典。李欣曾对笔者感慨,做了影像拍卖才发现,影像艺术在美术史上处于游离状态:中国有悠久的文化,却缺少一部中国摄影史;中国有那么多公私博物馆美术馆,却缺少国家级的影像博物馆;中国有那么多美术院校、那么细分的艺术专业,却有明显的教育缺陷:懂摄影的不懂艺术,懂艺术的不懂摄影。要做好影像市场,就要让影像回归美术史,尤其是要恢复与当代艺术其他样式作品平起平坐的地位。为此,拍卖公司出图录、做展览,办讲座,承担起公共教育的义务。如今,这种缺憾似乎正在得到弥补,影像艺术的生态圈初露端倪。她预言,影像市场的新一波行情蓄势待发,年交易额跨越亿元台阶指日可待。
其他文献
《财富堂》:郦馆长,你从事建筑管理、房产开发20多年,如今转身创办美术馆,也算再度“创业”,重新出发。这两个行业差异很大,请谈谈自己的感受吧?  郦韩英:坦率而言,这两个行业的确“大不同”。过去从事建筑管理、房产开发,代表了我那个阶段的人生状态,回忆起来,为生存、发展而奋斗,是很美好的,即便有些工作并不是我感兴趣的,但必须去做,还必须做好。苦吗?当然,但我不怕!记得刚刚涉足建筑工程的时候,我一度就
期刊
艺术高高在上,但很多人仍旧不懂它。  有人将奢侈品定义为“贵而无实际作用”的东西,那么艺术品除了占据这两个特点之外,还有着其神圣而不可侵犯的精神意义。因此它总是占据着至尊地位,甚至成为了评判个人内涵的标准。但对于非艺术专业的人来说,要读懂一件艺术品多少还是有些困难的,很多人因为不懂其中的价值,经常误解为这个圈子大多时候都是在无病呻吟。  不过,在如今智能科技高速发展的今天,也许是为了让世人能够更好
期刊
近期,我参加了中国文联艺术研究院举办的“中青年视觉艺术策展人赴美策展工作坊”,地点是在纽约。在两个月的时间里,其中要完成一个短期的策展人驻留项目。我所在的驻留机构是The New York Art Residency and Studios(NARS) Foundation,是一家位于布鲁克林地区、规模相对较小的非营利性艺术机构。在过去的几年中,每年大约有数十位来自不同国家与地区的中青年艺术家来此
期刊
商业美展一直是艺术品市场的重要角色。  在民国时期的国际大都市上海,艺术市场十分活跃,艺术商人为了给供需双方提供交流平台,在大型商场内开设美术展厅、开办画廊和画店,经常性地举办商业美术展览。据美术史论家黄可统计,当时仅宁波同乡会展览厅、大新公司展览厅、中国画苑画廊、湖社画廊举办的各种美术展览即达600余次,其中绝大多数属于商业性质,多位著名现代美术家的首次个展都是在上海举办的。近年艺术品市场空前繁
期刊
设计上海其实可以说是“展览界中的网红”。设计上海的成功很大一部分得益于社交媒体的宣传,抓准了社交平台的传播力量,成功掳获了大众参与的决心。其实也难怪民众们如此趋之若鹜,比起越来越难懂的当代艺术,设计上海是有能力有基础成为网红展的。起码“展览语汇”比较容易引起大家的共鸣,谁还会不喜欢看家里都要使用的椅子、桌子的新鲜设计呢?  设计上海在3月份就热闹地结束了,这场沪上首屈一指的设计大展在首日便迎来了超
期刊
第三届国际艺术评论奖(IAAC)日前于上海二十一世纪民生美术馆(M21)揭晓,该奖由安信信托首席赞助、上海至美艺术发展中心支持。姚梦溪(激烈空间创办人之一,策展人,艺术撰稿人)成为本届IAAC二等奖得主,获奖文章为:《展示与逃离—— 从何迟的〈隔馆〉说起》。在这篇文章中,姚梦溪以经验抵达经验,与艺术家何迟共同感受艺术创作中,树叶的变化,并且观察艺术家如何以个体经验的真实温度破除人与物的“隔”,如何
期刊
一路向南,  看世界最初的样子,  南极终究会向人们敞开胸怀,  而冥冥中又告诫着人们,  爱她并不容易。  我们都知道哥倫布发现了美洲大陆,达·伽马驶过非洲好望角,还有著名的麦哲伦海峡,而作为地球上最后一块大陆的南极洲,究竟是谁发现的呢?  打开世界地图,找到我们出发的乌斯怀亚,你会发现它所在的南美洲最南端就像一条粗壮有力的手臂,向南伸展着,进入900多公里宽阔的德雷克海峡,而海峡对面就是南极大
期刊
宏大的历史叙述永远包不尽那些在食物上头才能找到的小故事,这些故事既填充也模糊了我们所知道的历史,甚至让我们变得比自己所知的更加复杂。—— 这段话是摘自梁文道的《味道之第一宗罪》。  甜品中我最爱的就是法式和日式,前者华丽浪漫,后者空灵缥缈。知道绪方慎一郎这个名字是在入住东京安达仕酒店的时候,喜欢这个酒店自电梯出来后通往房间的走廊,白色的和纸加木色的线条,灯光从地面像两束光一样引着你转弯进入房间,再
期刊
贡布里希很早就在《艺术的故事》里写过,没有艺术史,只有艺术家。从根本上来说,艺术史不过是由不同个性与光芒的艺术家所串联,正是这些光芒点亮了历史长河。在艺术的领域,技法与熟练只在其表,倒是艺术家狂热与执着的人格,滋生了其内在精魂,所谓“不疯魔,不成活”。  除去在癫狂下割去自己耳朵的梵高先生,我们再来盘点一下其他鲜为人知的艺术家怪癖。  潔癖小组组长倪瓒:平生最爱是干净  怪癖指数:★★★  说起“
期刊
前不久,旅居美国时得知《李利画集》将出版并在北京举办个展,我当即决定飞回中国,前去祝賀。因为与李利相识三十春秋,知道他长期远离尘嚣,潜心绘事,却第一次公开出版画集以及举办画展,就好像听到好友总在“孕育”而终于“临产”,真为他高兴。  “画集”诞生、画展举办的那天下午,地处北京郊区的杜革私人艺术空间无比热闹,嘉宾如云。朝着人头攒动的喧闹里望去,原国务院参事室副主任兼中央文史馆副馆长王楚光、原台盟中央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