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10年前,北京华辰拍卖公司率先推出了影像拍卖专场,带动当时多家拍卖业同行纷纷仿效,相继推出影像拍卖专场,中国艺术市场刮起一股影像热;如今,仍然坚持影像拍卖专场的拍卖公司仅北京华辰一家硕果仅存,但影像的拍卖市场却渐成气候,行情正蓄势待发。
华辰首拍10周年
2006年,中国艺术市场可谓方兴未艾:当年3月末,苏富比在纽约推出中国当代艺术专场,引爆了酝酿已久的中国当代艺术的拍卖行情;而在此前的2004年,风云际会,有4场中国影像的展览在紐约举办,其中最令人瞩目的是在纽约国际摄影中心(ICP)举办的、由著名策展人巫鸿与克里斯多夫·菲利普斯联合策展的《在现实和未来之间——中国新摄影与录像》大展。两股力量的合力,带来市场对当代影像作品的热捧,影像热应运而生。
北京华辰拍卖公司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率先举办影像专场拍卖的。创办这个专场的是北京华辰的主管专家李欣女士。从8月成立影像部着手拍品征集,到11月在秋拍中推出第一个影像专拍,10年前的种种细节至今仍记忆犹新。她对笔者透露:“别看我们动手做的时间只有3個月,但之前做市场调查差不多花了近2年的时间。”
当时,影像专场拍卖不仅在中国拍卖场上尚无先例,在国际市场上也并不多见,因此拍前谁也无法预测拍卖结果会怎样。殊不知他们上拍了130多件拍品,竟取得了成交率64%、总成交额250多万元的业绩。不仅如此,一些同行业相继开设影像专场,在当时的拍卖场上刮起了一股影像热。
市场发展一波三折
不过,那些影像专场只开了一两届就偃旗息鼓了,只有华辰,这个影像专场的拍卖一做就坚持了10年,还博得了拍品数、成交率与总成交额这三大指标的快速增长。李欣记得,拍品数第二场就增加到200件,最多到过近500件,这两年为了保证品质又减到了350件;成交率从一开始的四成多,最高到过八成,目前维持在六成以上;总成交额在市场启动后一度缓慢增加,到2011年才有了质的变化,超过了700万元,2013年突破千万元,当年的年度总成交额达2500万元,2016年则超过了3000万元。
回顾这10年的行情可谓一波三折:行情分别在2008秋拍与2014秋拍经历了两次探底。以这两次探底为分界线,这10年的行情呈现为几个阶段:
一、初创阶段(2006秋到2008春的4场拍卖)以两个“保持”为特征:既保持了基本盘,特别是第三场三项指标都出现了回调,但仍然守住了底线,亦即拍品数不少于130件,成交率不低于五成,总成交额不低于200万元。同时保持了往上冲的态势,到第四场总成交额已经上了一个台阶,过了300万元。
二、第一个调整期(2008秋到2009秋):2008年秋天华尔街金融危机冲击中国艺术市场,秋拍的华辰影像专拍也没守住底线(拍品不到100件,总成交额不到200万元);2009春拍还停拍了一季;但秋拍业绩就回归了(拍品176件,总成交额238.5万元)。
三、快速上涨阶段(2010春到2014春):恢复上冲态势,而且冲力更猛、更持久,拍品数、成交率、总成交额三项指标齐涨,分700万元、1000万元与1300-1400万元三个台阶递增,直到2014春拍进入巅峰状态:408件拍品,72.79%的成交率,1456.2万元的总成交额。值得一提的是2012秋拍整个艺术市场出现三到四成的大幅缩水,但影像专拍却仅有一个小小的调整(拍品数不到300件,成交率下滑至56.17%,总成交额回到近500万元),此后就与整个艺术市场的行情走向分道扬镳,继续往更高的台阶(拍品数过400件,成交率过70%,总成交额跃过千万元大关)冲刺。
四、第二个调整期(2014秋拍到2015春):这次探底受到国内经济大环境的拖累,2014秋拍是由盛转衰(494件拍品,46.51%的成交率,684.1万元总成交额);2015春拍已经触底(312件拍品,53.20%的成交率,484.4万元的总成交额),随后进入恢复性的爬升阶段。
五、行情反弹阶段(2015秋到2016秋),前两季,华辰影像专拍的三项指标又上了一个台阶,已经连续两季拍品数超过300件,成交率超过六成,总成交额超过600万元了。加上今年秋拍,2016全年总成交额超过了3000万元。
三大板块此起彼伏
“华辰影像专拍刚开始只是一个交易平台,比如2006年的第一场拍卖,对拍品只是简单地按照时间顺序作了整理,介绍一下拍品的背景。但在2007年就开始对拍品进行学术整理,也就是按照作品的类别来梳理,分为纪实摄影与当代影像与老照片三大类别。”李欣借用板块的概念来梳理10年拍卖历史。她采用了一种简单实用的分类方法:老照片按照国家文物局的规定指的是1949年前拍的照片;纪实摄影一般指传统概念上的摄影作品;而当代影像则专指那些用影像作为素材创作的艺术品。
三大板块的概念源于摄影史:中国早期摄影史可以追溯到19世纪,当时采用蛋白照片,李欣表示那是老照片中一个值得关注的部分,其中不少作品出自西方摄影名家之手,随着市场的发展,从一个未知的领域到现在越来越清晰,填补了中国早期摄影史的学术空白。而20世纪上半叶的民国摄影,则是当前市场的焦点。之后的1949-1976文革结束,出现了所谓“红色摄影”,其中仅文革期间就有大量照片,还没有发掘整理。到了文革后,“红色摄影”退潮,纪实摄影和当代影像成为两大主流。
但在拍卖市场上,这3个各领风骚的板块,发展轨迹却倒了过来:2006年的影像拍卖热潮首先被当代影像所激发,那是和当代艺术市场的崛起同步的。当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袭来,首当其冲的是当代艺术,当代影像热也随之一起退潮。继之而起的则是纪实摄影,曾经有很高的认可度,但随着市场的繁荣也出现了混乱。这又说明,影像藝术作为一种复数艺术,不像绘画作品具有唯一性,易于复制,对藏家提出了挑战。更有趣的是,纪实与当代影像在今天并行发展,让艺术家多了许多选择,有的艺术家就在两种身份之间互换:搞纪实摄影的去做当代影像了,搞当代影像的也会去做纪实摄影。
相对而言,老照片在前两个板块高开低走后却表现坚挺,这是因为大家都明白,老照片是不可再生的稀缺资源。10年来,这个板块脱颖而出,率先得到了充分的发育。以华辰的拍卖图录看,由于每次拍卖都对拍品作了系统化的梳理,涌现了许多老照片的主题拍卖:最常见的是地域性的专题,涵盖北京、上海、广东乃至新疆、西藏等地域;还有一些主题性的专题,如“戏曲”、抗战等;近年来引人注目的则是所谓“红色摄影”,如陈赓大将组织的文化宣传队,把照相机当武器,留下的影像资料是战争年代的真实记录;又如2015年上拍的一张中共一大代表的合影,估价3万元,成交价高达80多万元;而影像拍卖的纪录则非老照片莫属:2011年11月,上世纪著名影星周璇个人珍存的近2000张原版老照片在北京华辰以218.5万元成交;2012年11月,梁思成、林徽因等拍摄的中国营造学社考察古建筑照片集,在中国嘉德的古籍善本专场中以402.5万元成交。
影像艺术生态圈渐成气候
近年来,越来越多的美术馆与博物馆介入影像艺术,中央美术学院美术馆在北京堪称一面旗帜,在2011年8月14日举办了“原作100:二十世纪西方摄影大师作品展”,借助著名藏家靳宏伟的收藏提出了“摄影原作”的概念。这个展览还在沈阳、杭州、上海、西安、广州、武汉、香港、重庆等地巡回展出,引发了一股持续多年的“原作热”,直到2016年还在圈内人士中进行了“摄影原作”的大讨论。而2015年在上海新的文化地标“西岸”开馆的上海摄影艺术中心,由著名华裔美国摄影师刘香成主持,则标志着中国第一个国际化的影像专业美術馆的诞生。
更引人注目的是“影像上海”艺博会。这个定位亚洲、目标瞄准全球顶级藏家的专业艺博会从2014年首展至今已经办了3届,国际专业媒体Artnet用了一连串“最”对2016年的“影像上海”作了总结:参展画廊(包括来自的国家和地区)最多;展厅面积最大;观众最多(2.7万人)、销售最好。除了参展画廊组成的“核心”板块之外,他们在这届艺博会上还设置了两个新的板块:“连接”(Connected)板块致力于动态影像(moving image) 作品的展示,并提供与摄影相关的交流活动;“平台”(Platform)板块则为从未在中国展出过的画廊提供参与展会和接触新藏家的机会。他们还特设了名叫“洞见”的特展,来考察“2000年以来摄影新方式”。
艺博会与拍卖会功能不同:后者致力于追捧已经有了定论的经典,前者却倾全力于“发现”经典。李欣曾对笔者感慨,做了影像拍卖才发现,影像艺术在美术史上处于游离状态:中国有悠久的文化,却缺少一部中国摄影史;中国有那么多公私博物馆美术馆,却缺少国家级的影像博物馆;中国有那么多美术院校、那么细分的艺术专业,却有明显的教育缺陷:懂摄影的不懂艺术,懂艺术的不懂摄影。要做好影像市场,就要让影像回归美术史,尤其是要恢复与当代艺术其他样式作品平起平坐的地位。为此,拍卖公司出图录、做展览,办讲座,承担起公共教育的义务。如今,这种缺憾似乎正在得到弥补,影像艺术的生态圈初露端倪。她预言,影像市场的新一波行情蓄势待发,年交易额跨越亿元台阶指日可待。
华辰首拍10周年
2006年,中国艺术市场可谓方兴未艾:当年3月末,苏富比在纽约推出中国当代艺术专场,引爆了酝酿已久的中国当代艺术的拍卖行情;而在此前的2004年,风云际会,有4场中国影像的展览在紐约举办,其中最令人瞩目的是在纽约国际摄影中心(ICP)举办的、由著名策展人巫鸿与克里斯多夫·菲利普斯联合策展的《在现实和未来之间——中国新摄影与录像》大展。两股力量的合力,带来市场对当代影像作品的热捧,影像热应运而生。
北京华辰拍卖公司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率先举办影像专场拍卖的。创办这个专场的是北京华辰的主管专家李欣女士。从8月成立影像部着手拍品征集,到11月在秋拍中推出第一个影像专拍,10年前的种种细节至今仍记忆犹新。她对笔者透露:“别看我们动手做的时间只有3個月,但之前做市场调查差不多花了近2年的时间。”
当时,影像专场拍卖不仅在中国拍卖场上尚无先例,在国际市场上也并不多见,因此拍前谁也无法预测拍卖结果会怎样。殊不知他们上拍了130多件拍品,竟取得了成交率64%、总成交额250多万元的业绩。不仅如此,一些同行业相继开设影像专场,在当时的拍卖场上刮起了一股影像热。
市场发展一波三折
不过,那些影像专场只开了一两届就偃旗息鼓了,只有华辰,这个影像专场的拍卖一做就坚持了10年,还博得了拍品数、成交率与总成交额这三大指标的快速增长。李欣记得,拍品数第二场就增加到200件,最多到过近500件,这两年为了保证品质又减到了350件;成交率从一开始的四成多,最高到过八成,目前维持在六成以上;总成交额在市场启动后一度缓慢增加,到2011年才有了质的变化,超过了700万元,2013年突破千万元,当年的年度总成交额达2500万元,2016年则超过了3000万元。
回顾这10年的行情可谓一波三折:行情分别在2008秋拍与2014秋拍经历了两次探底。以这两次探底为分界线,这10年的行情呈现为几个阶段:
一、初创阶段(2006秋到2008春的4场拍卖)以两个“保持”为特征:既保持了基本盘,特别是第三场三项指标都出现了回调,但仍然守住了底线,亦即拍品数不少于130件,成交率不低于五成,总成交额不低于200万元。同时保持了往上冲的态势,到第四场总成交额已经上了一个台阶,过了300万元。
二、第一个调整期(2008秋到2009秋):2008年秋天华尔街金融危机冲击中国艺术市场,秋拍的华辰影像专拍也没守住底线(拍品不到100件,总成交额不到200万元);2009春拍还停拍了一季;但秋拍业绩就回归了(拍品176件,总成交额238.5万元)。
三、快速上涨阶段(2010春到2014春):恢复上冲态势,而且冲力更猛、更持久,拍品数、成交率、总成交额三项指标齐涨,分700万元、1000万元与1300-1400万元三个台阶递增,直到2014春拍进入巅峰状态:408件拍品,72.79%的成交率,1456.2万元的总成交额。值得一提的是2012秋拍整个艺术市场出现三到四成的大幅缩水,但影像专拍却仅有一个小小的调整(拍品数不到300件,成交率下滑至56.17%,总成交额回到近500万元),此后就与整个艺术市场的行情走向分道扬镳,继续往更高的台阶(拍品数过400件,成交率过70%,总成交额跃过千万元大关)冲刺。
四、第二个调整期(2014秋拍到2015春):这次探底受到国内经济大环境的拖累,2014秋拍是由盛转衰(494件拍品,46.51%的成交率,684.1万元总成交额);2015春拍已经触底(312件拍品,53.20%的成交率,484.4万元的总成交额),随后进入恢复性的爬升阶段。
五、行情反弹阶段(2015秋到2016秋),前两季,华辰影像专拍的三项指标又上了一个台阶,已经连续两季拍品数超过300件,成交率超过六成,总成交额超过600万元了。加上今年秋拍,2016全年总成交额超过了3000万元。
三大板块此起彼伏
“华辰影像专拍刚开始只是一个交易平台,比如2006年的第一场拍卖,对拍品只是简单地按照时间顺序作了整理,介绍一下拍品的背景。但在2007年就开始对拍品进行学术整理,也就是按照作品的类别来梳理,分为纪实摄影与当代影像与老照片三大类别。”李欣借用板块的概念来梳理10年拍卖历史。她采用了一种简单实用的分类方法:老照片按照国家文物局的规定指的是1949年前拍的照片;纪实摄影一般指传统概念上的摄影作品;而当代影像则专指那些用影像作为素材创作的艺术品。
三大板块的概念源于摄影史:中国早期摄影史可以追溯到19世纪,当时采用蛋白照片,李欣表示那是老照片中一个值得关注的部分,其中不少作品出自西方摄影名家之手,随着市场的发展,从一个未知的领域到现在越来越清晰,填补了中国早期摄影史的学术空白。而20世纪上半叶的民国摄影,则是当前市场的焦点。之后的1949-1976文革结束,出现了所谓“红色摄影”,其中仅文革期间就有大量照片,还没有发掘整理。到了文革后,“红色摄影”退潮,纪实摄影和当代影像成为两大主流。
但在拍卖市场上,这3个各领风骚的板块,发展轨迹却倒了过来:2006年的影像拍卖热潮首先被当代影像所激发,那是和当代艺术市场的崛起同步的。当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袭来,首当其冲的是当代艺术,当代影像热也随之一起退潮。继之而起的则是纪实摄影,曾经有很高的认可度,但随着市场的繁荣也出现了混乱。这又说明,影像藝术作为一种复数艺术,不像绘画作品具有唯一性,易于复制,对藏家提出了挑战。更有趣的是,纪实与当代影像在今天并行发展,让艺术家多了许多选择,有的艺术家就在两种身份之间互换:搞纪实摄影的去做当代影像了,搞当代影像的也会去做纪实摄影。
相对而言,老照片在前两个板块高开低走后却表现坚挺,这是因为大家都明白,老照片是不可再生的稀缺资源。10年来,这个板块脱颖而出,率先得到了充分的发育。以华辰的拍卖图录看,由于每次拍卖都对拍品作了系统化的梳理,涌现了许多老照片的主题拍卖:最常见的是地域性的专题,涵盖北京、上海、广东乃至新疆、西藏等地域;还有一些主题性的专题,如“戏曲”、抗战等;近年来引人注目的则是所谓“红色摄影”,如陈赓大将组织的文化宣传队,把照相机当武器,留下的影像资料是战争年代的真实记录;又如2015年上拍的一张中共一大代表的合影,估价3万元,成交价高达80多万元;而影像拍卖的纪录则非老照片莫属:2011年11月,上世纪著名影星周璇个人珍存的近2000张原版老照片在北京华辰以218.5万元成交;2012年11月,梁思成、林徽因等拍摄的中国营造学社考察古建筑照片集,在中国嘉德的古籍善本专场中以402.5万元成交。
影像艺术生态圈渐成气候
近年来,越来越多的美术馆与博物馆介入影像艺术,中央美术学院美术馆在北京堪称一面旗帜,在2011年8月14日举办了“原作100:二十世纪西方摄影大师作品展”,借助著名藏家靳宏伟的收藏提出了“摄影原作”的概念。这个展览还在沈阳、杭州、上海、西安、广州、武汉、香港、重庆等地巡回展出,引发了一股持续多年的“原作热”,直到2016年还在圈内人士中进行了“摄影原作”的大讨论。而2015年在上海新的文化地标“西岸”开馆的上海摄影艺术中心,由著名华裔美国摄影师刘香成主持,则标志着中国第一个国际化的影像专业美術馆的诞生。
更引人注目的是“影像上海”艺博会。这个定位亚洲、目标瞄准全球顶级藏家的专业艺博会从2014年首展至今已经办了3届,国际专业媒体Artnet用了一连串“最”对2016年的“影像上海”作了总结:参展画廊(包括来自的国家和地区)最多;展厅面积最大;观众最多(2.7万人)、销售最好。除了参展画廊组成的“核心”板块之外,他们在这届艺博会上还设置了两个新的板块:“连接”(Connected)板块致力于动态影像(moving image) 作品的展示,并提供与摄影相关的交流活动;“平台”(Platform)板块则为从未在中国展出过的画廊提供参与展会和接触新藏家的机会。他们还特设了名叫“洞见”的特展,来考察“2000年以来摄影新方式”。
艺博会与拍卖会功能不同:后者致力于追捧已经有了定论的经典,前者却倾全力于“发现”经典。李欣曾对笔者感慨,做了影像拍卖才发现,影像艺术在美术史上处于游离状态:中国有悠久的文化,却缺少一部中国摄影史;中国有那么多公私博物馆美术馆,却缺少国家级的影像博物馆;中国有那么多美术院校、那么细分的艺术专业,却有明显的教育缺陷:懂摄影的不懂艺术,懂艺术的不懂摄影。要做好影像市场,就要让影像回归美术史,尤其是要恢复与当代艺术其他样式作品平起平坐的地位。为此,拍卖公司出图录、做展览,办讲座,承担起公共教育的义务。如今,这种缺憾似乎正在得到弥补,影像艺术的生态圈初露端倪。她预言,影像市场的新一波行情蓄势待发,年交易额跨越亿元台阶指日可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