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立德树人是国家教育的基本目标,也是小学教育的基本原则。道德是一种生活方式,学校德育无疑是学生目前学习、掌握道德文明的最有效途径之一,而只有恰当的学校德育活动才能实现德育的目的。优化、整合学校所在区域的历史性和现实性资源,将其化为农村小学的德育资源,能让农村小学德育工作更具真实性、持久性,能提高小学德育活动的效益。
关键词:地域资源;特色德育;农村小学
道德是人的一种生活方式,学校德育无疑是目前促进未成年人,特别是农村小学生学习、掌握道德文明的最有效途径之一。只有恰当的学校德育活动才能实现立德树人的德育目的,而德育活动需要良好的德育资源,优化、整合学校所在区域的历史性和现实性资源,将其化为农村小学生培育的德育资源,能让农村小学德育工作更具真实性、持久性,能提高小学德育活动的效益,让孩子们的德育生态与社会生活、家庭生活充分协调、统一。德育资源是指一定范围的对培养人的品德起作用的一切因素,包括人力和物力、知识和经验、习俗和信念等因素。从类别来看,德育资源包括国家德育资源、地方德育资源、学校德育资源,这些资源从发展的经历看分别具有历史性和现实性的属性。
一、地域资源德育化的原则
农村小学德育活动是具有强烈时代感和地域感的创造性活动,把教育的目标、内容有效转化为受教者的道德意识和行为,需要有能够触动、感染、号召受教者的过程、形式、样例、工具等德育资源的综合演绎,使德育活动的目标追求能够转化为有效的德育活动结果,预防活动的过程、形式、样例、工具等的过度或不足造成活动的效益损耗或教育损伤。地域资源的德育化需要根据学校德育目标遵循可接受性原则、互动性原则、连续性原则、实践性原则,这些是从时代教育活动必须遵循的“人本、法治、科学”等基本思想中整合出来的、立足于小学学生品行和品性培育的基本要求。
1. 可接受性原则
这指所施教的与受教者的发展水平相适应的适度原则,即地域资源的德育化要从小学生发展的实际可能性出发,德育的任务、内容、方法和组织形式是学生可接受的,既不要负担过重,也不能轻而易举。为贯彻这一原则,就必须准确了解和评估德育活动中,小学生接受的能力与智力、体力发展水平等情况。如农村祠堂文化中的祭祀仪式文化,孩子们基本难于从这种严肃的、浓浓的乡情中感悟什么……
2. 互动性原则
这是指地域资源德育化要求德育活动的施者和受者必须有良好、恰当、真实的互动过程。互动性是指在社会交往活动中,人与人之间有心理的交流和行为的交往过程。无论是自我互动还是社会互动,都是主体与客体之间的沟通,并依靠包括暗示和语言在内的“符号”,而地域资源就要成为这种“符号”或媒介。
3. 连续性原则
这是指随着德育活动的开展,地域资源必须具备整体性、发展性、一贯性和普世性,必须是前后相连、上下平等的,具有良好的系统结构和延展能力。如已经传承了近六百年的广州朗头古村耕读文化的德育化。
4. 实践性原则
这是指地域资源德育化后,可以让小学生在德育活动中参与其中,独立或合作完成德育任务,而这种德育资源又是可以重复发生和再现的。
二、地域资源德育化的运用
在小学生品德培育过程中,要把资源的历史性和现实性通过学校老师的优化、整理,让资源的真实性、正面性和感召性充分统一起来,实现德育的最大效益。由于城乡的差别,农村的孩子与核心城区的孩子在交通、公共意识、卫生、知识、阅历等现代文明的德行意识、知识及行为方面是有一定差别的。因而,选择以学生喜闻乐见的内容为载体,将地域资源与国家课程、校本课程相结合,将地域资源与显性德育、隐性德育相协调,把德育化的地域资源与小学生德行培养之路相统一,是农村学校德育教育的必由之路。我校由此设计了三个递进的阶段:
1. 能对良德话题和认知感兴趣,兴起修养良好习惯的向往
这一阶段定为小学一年级至三年级学段。“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在德育活动中,兴趣即可视为宗旨,也可視为手段,也就是说,兴趣既是教育目标,又是实现教育目标的驱动力。农村小学校本德育设置中,如果只是单纯地让德育知识、理念、价值、活动等在课时内简单地重复,是无法使之变得有趣的。教育家拉尔夫·泰勒认为,那些为培养兴趣而设计的学习需要满足两个条件:一是要使学生能从旨在培养兴趣的领域中获得满足;二是要将学习与其他一些令人满意的经验联系起来。我们对学校生源地及学生日常活动可能涉及区域的历史性和现实性资源进行了德育化收集和优化,将学生们熟识的事物知识化,让学生从更高的角度和视野去认知身边的事物,培养学生的理性感受。如广州地区学校周边的村落有许多祠堂是岭南硬山派镬耳屋,雕梁画栋,色彩艳丽,我们将这些传统建筑,从历史知识、绘画知识、审美角度等方面引发学生的兴趣,唤起学生对家乡文化的认知和认同,同时提升对家乡前辈建设家乡的敬意。
2. 能理解良行美德的行为,关注和适当参与文明健康的活动
这一阶段定为小学四年级至五年级学段。人们选择怎样的生活方式,取决于其对世界的看法和价值判断,而日常的现实生活常常掩盖了良行美德、品位、情趣这些要素,让孩子在成年人主宰的世界里产生一些不当的、谬误的感知。我校为此组织相关老师整理本土具有历史价值的道德资源,编辑出了校本教材《乡贤集》,其中包括勤学篇、效国篇、友邻篇、孝悌篇、功德篇等。还组织团队联合四、五、六年级的学生一起,定期印发德行小报《我们身边的良行美德》,把现实中日常的好人好事及不良行为整理并附上评价和指引发给孩子们,力争用正确的、长远的、正面的价值观引导他们。小报从孩子们的视觉广泛收集他们身边的故事,这些稚嫩的眼光中,也许就蕴含了我们这片故土明天的发展前景。
3. 能欣赏良行美德的事物,树立起追求高雅生活方式的愿景
这一阶段定为小学生六年级学段。六年级的学生,经历过学校系统的德育教育,具备了一定的理性认识,面对他人或自己的良行美德,能够从精神上产生愉悦感,甚至是一份美感,并产生对未来生活的美好向往。引导学生形成追求高雅生活方式,实际上是引导学生把校园生活、家庭生活、社会生活三者统一起来,把学习、日常生活、人生理想统一起来,促进学生建立起乐观而理性、幽默而从容的生活态度,并能够正确对待好奇心,懂得积极参加集体活动的价值,同时有独立见解而不盲目从众;能够通过关注和体验良行美德,真正理解丰富而积极的生活,追求高雅生活情趣,并且在此过程中提升情趣、陶冶情操,提高发现、捕捉生活中美好事物的能力;在态度上,能够主动去感受生活中高雅的情趣,增强陶冶情趣的自觉性;鼓励学生坚持自觉、自主地终生学习良行美德,持续、自觉地追求高雅的生活情趣。学校通过整理本土古村落中的雕塑、书画、人物故事、建筑工艺等历史性资源,成立了学生、家长和教师为一体的兴趣社团,如书法社、彩塑社、古建筑模型社等;学校在每年的艺术节上,还专门开辟了一项活动——小话剧和小喜剧舞台,用于还原历史性资源中的良行美德故事,以及现实中的好人好事,深受师生和家长喜爱。 三、地域资源德育化的评价
良好的效率需要目标明确和行动准确,但也需要正确地“评价”。对地域资源德育化开展校本评价,我们遵循了以下原则:
1. 要判断地域资源作为德育性资源时,是否有明确的主题。地域资源在德育活动中需要用恰当的语言、音乐、画面等呈现,把德育活动的主旨和内容提炼和烘托出来,让参与人员“一目了然”。
2. 要判断地域资源作为德育性资源时,是否有合适的仪式。地域资源德育化需要根据德育活动设计的恰当仪式进行选择,以促使活动产生深刻、端庄、正能量等氛围,让参与者的精神世界得到感召。
3. 要判断地域资源作为德育性资源时,是否有简明的过程。开展德育活动必须以活动主体为中心,让地域资源能够围绕主题展开,核心环节要细致入微、拨人心弦。
4. 要判断地域资源作为德育性资源时,是否有精要的内容。要预防地域资源德育化李代桃僵,降低德育活动的主题思想和教育功能;要精选各环节的呈现内容,使德育活动的主旨、核心不至偏离。
5. 要判断地域资源作为德育性资源时,是否有匹配的角色。地域资源需要与德育活动及任务分配相匹配,预防资源异化而干扰活动角色的地位,或主角尸位素餐,或配角木偶化、边缘化。
6. 要判断地域资源作为德育性资源时,是否有科学的模式。观摩交流、专题研讨、展示评比、学术报告、体验探究是开展德育活动的基本形式,德育资源应根据德育活动的目标、范围和需要等来选择。
总之,在立德树人的工作中,作为农村小学,应根据教育的规范性和真实性要求,从学生生活的环境中开发德育资源——地域资源德育化,促进学校德育工作的实效性。在地域资源开发中,我们坚守地域资源德育化的开发原则、运用及评价一体化、协调化,以保障地域资源在使用中能做到生动、科学、人性相统一。我们的民族,我们的故土,有许多特色的资源在养育着我们及我们的孩子。“一方水土养一方人”,我们农村小学教育工作者感恩这方水土的博大精深和源远流长,同时也珍惜这笔宝贵的物質和精神的财富,努力让孩子们能够守护和传承这方水土中的菁华。
参考文献:
[1]王定华.新形势下我国学校德育调查与研究[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12.
[2]张艳红.德育资源论[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3.
关键词:地域资源;特色德育;农村小学
道德是人的一种生活方式,学校德育无疑是目前促进未成年人,特别是农村小学生学习、掌握道德文明的最有效途径之一。只有恰当的学校德育活动才能实现立德树人的德育目的,而德育活动需要良好的德育资源,优化、整合学校所在区域的历史性和现实性资源,将其化为农村小学生培育的德育资源,能让农村小学德育工作更具真实性、持久性,能提高小学德育活动的效益,让孩子们的德育生态与社会生活、家庭生活充分协调、统一。德育资源是指一定范围的对培养人的品德起作用的一切因素,包括人力和物力、知识和经验、习俗和信念等因素。从类别来看,德育资源包括国家德育资源、地方德育资源、学校德育资源,这些资源从发展的经历看分别具有历史性和现实性的属性。
一、地域资源德育化的原则
农村小学德育活动是具有强烈时代感和地域感的创造性活动,把教育的目标、内容有效转化为受教者的道德意识和行为,需要有能够触动、感染、号召受教者的过程、形式、样例、工具等德育资源的综合演绎,使德育活动的目标追求能够转化为有效的德育活动结果,预防活动的过程、形式、样例、工具等的过度或不足造成活动的效益损耗或教育损伤。地域资源的德育化需要根据学校德育目标遵循可接受性原则、互动性原则、连续性原则、实践性原则,这些是从时代教育活动必须遵循的“人本、法治、科学”等基本思想中整合出来的、立足于小学学生品行和品性培育的基本要求。
1. 可接受性原则
这指所施教的与受教者的发展水平相适应的适度原则,即地域资源的德育化要从小学生发展的实际可能性出发,德育的任务、内容、方法和组织形式是学生可接受的,既不要负担过重,也不能轻而易举。为贯彻这一原则,就必须准确了解和评估德育活动中,小学生接受的能力与智力、体力发展水平等情况。如农村祠堂文化中的祭祀仪式文化,孩子们基本难于从这种严肃的、浓浓的乡情中感悟什么……
2. 互动性原则
这是指地域资源德育化要求德育活动的施者和受者必须有良好、恰当、真实的互动过程。互动性是指在社会交往活动中,人与人之间有心理的交流和行为的交往过程。无论是自我互动还是社会互动,都是主体与客体之间的沟通,并依靠包括暗示和语言在内的“符号”,而地域资源就要成为这种“符号”或媒介。
3. 连续性原则
这是指随着德育活动的开展,地域资源必须具备整体性、发展性、一贯性和普世性,必须是前后相连、上下平等的,具有良好的系统结构和延展能力。如已经传承了近六百年的广州朗头古村耕读文化的德育化。
4. 实践性原则
这是指地域资源德育化后,可以让小学生在德育活动中参与其中,独立或合作完成德育任务,而这种德育资源又是可以重复发生和再现的。
二、地域资源德育化的运用
在小学生品德培育过程中,要把资源的历史性和现实性通过学校老师的优化、整理,让资源的真实性、正面性和感召性充分统一起来,实现德育的最大效益。由于城乡的差别,农村的孩子与核心城区的孩子在交通、公共意识、卫生、知识、阅历等现代文明的德行意识、知识及行为方面是有一定差别的。因而,选择以学生喜闻乐见的内容为载体,将地域资源与国家课程、校本课程相结合,将地域资源与显性德育、隐性德育相协调,把德育化的地域资源与小学生德行培养之路相统一,是农村学校德育教育的必由之路。我校由此设计了三个递进的阶段:
1. 能对良德话题和认知感兴趣,兴起修养良好习惯的向往
这一阶段定为小学一年级至三年级学段。“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在德育活动中,兴趣即可视为宗旨,也可視为手段,也就是说,兴趣既是教育目标,又是实现教育目标的驱动力。农村小学校本德育设置中,如果只是单纯地让德育知识、理念、价值、活动等在课时内简单地重复,是无法使之变得有趣的。教育家拉尔夫·泰勒认为,那些为培养兴趣而设计的学习需要满足两个条件:一是要使学生能从旨在培养兴趣的领域中获得满足;二是要将学习与其他一些令人满意的经验联系起来。我们对学校生源地及学生日常活动可能涉及区域的历史性和现实性资源进行了德育化收集和优化,将学生们熟识的事物知识化,让学生从更高的角度和视野去认知身边的事物,培养学生的理性感受。如广州地区学校周边的村落有许多祠堂是岭南硬山派镬耳屋,雕梁画栋,色彩艳丽,我们将这些传统建筑,从历史知识、绘画知识、审美角度等方面引发学生的兴趣,唤起学生对家乡文化的认知和认同,同时提升对家乡前辈建设家乡的敬意。
2. 能理解良行美德的行为,关注和适当参与文明健康的活动
这一阶段定为小学四年级至五年级学段。人们选择怎样的生活方式,取决于其对世界的看法和价值判断,而日常的现实生活常常掩盖了良行美德、品位、情趣这些要素,让孩子在成年人主宰的世界里产生一些不当的、谬误的感知。我校为此组织相关老师整理本土具有历史价值的道德资源,编辑出了校本教材《乡贤集》,其中包括勤学篇、效国篇、友邻篇、孝悌篇、功德篇等。还组织团队联合四、五、六年级的学生一起,定期印发德行小报《我们身边的良行美德》,把现实中日常的好人好事及不良行为整理并附上评价和指引发给孩子们,力争用正确的、长远的、正面的价值观引导他们。小报从孩子们的视觉广泛收集他们身边的故事,这些稚嫩的眼光中,也许就蕴含了我们这片故土明天的发展前景。
3. 能欣赏良行美德的事物,树立起追求高雅生活方式的愿景
这一阶段定为小学生六年级学段。六年级的学生,经历过学校系统的德育教育,具备了一定的理性认识,面对他人或自己的良行美德,能够从精神上产生愉悦感,甚至是一份美感,并产生对未来生活的美好向往。引导学生形成追求高雅生活方式,实际上是引导学生把校园生活、家庭生活、社会生活三者统一起来,把学习、日常生活、人生理想统一起来,促进学生建立起乐观而理性、幽默而从容的生活态度,并能够正确对待好奇心,懂得积极参加集体活动的价值,同时有独立见解而不盲目从众;能够通过关注和体验良行美德,真正理解丰富而积极的生活,追求高雅生活情趣,并且在此过程中提升情趣、陶冶情操,提高发现、捕捉生活中美好事物的能力;在态度上,能够主动去感受生活中高雅的情趣,增强陶冶情趣的自觉性;鼓励学生坚持自觉、自主地终生学习良行美德,持续、自觉地追求高雅的生活情趣。学校通过整理本土古村落中的雕塑、书画、人物故事、建筑工艺等历史性资源,成立了学生、家长和教师为一体的兴趣社团,如书法社、彩塑社、古建筑模型社等;学校在每年的艺术节上,还专门开辟了一项活动——小话剧和小喜剧舞台,用于还原历史性资源中的良行美德故事,以及现实中的好人好事,深受师生和家长喜爱。 三、地域资源德育化的评价
良好的效率需要目标明确和行动准确,但也需要正确地“评价”。对地域资源德育化开展校本评价,我们遵循了以下原则:
1. 要判断地域资源作为德育性资源时,是否有明确的主题。地域资源在德育活动中需要用恰当的语言、音乐、画面等呈现,把德育活动的主旨和内容提炼和烘托出来,让参与人员“一目了然”。
2. 要判断地域资源作为德育性资源时,是否有合适的仪式。地域资源德育化需要根据德育活动设计的恰当仪式进行选择,以促使活动产生深刻、端庄、正能量等氛围,让参与者的精神世界得到感召。
3. 要判断地域资源作为德育性资源时,是否有简明的过程。开展德育活动必须以活动主体为中心,让地域资源能够围绕主题展开,核心环节要细致入微、拨人心弦。
4. 要判断地域资源作为德育性资源时,是否有精要的内容。要预防地域资源德育化李代桃僵,降低德育活动的主题思想和教育功能;要精选各环节的呈现内容,使德育活动的主旨、核心不至偏离。
5. 要判断地域资源作为德育性资源时,是否有匹配的角色。地域资源需要与德育活动及任务分配相匹配,预防资源异化而干扰活动角色的地位,或主角尸位素餐,或配角木偶化、边缘化。
6. 要判断地域资源作为德育性资源时,是否有科学的模式。观摩交流、专题研讨、展示评比、学术报告、体验探究是开展德育活动的基本形式,德育资源应根据德育活动的目标、范围和需要等来选择。
总之,在立德树人的工作中,作为农村小学,应根据教育的规范性和真实性要求,从学生生活的环境中开发德育资源——地域资源德育化,促进学校德育工作的实效性。在地域资源开发中,我们坚守地域资源德育化的开发原则、运用及评价一体化、协调化,以保障地域资源在使用中能做到生动、科学、人性相统一。我们的民族,我们的故土,有许多特色的资源在养育着我们及我们的孩子。“一方水土养一方人”,我们农村小学教育工作者感恩这方水土的博大精深和源远流长,同时也珍惜这笔宝贵的物質和精神的财富,努力让孩子们能够守护和传承这方水土中的菁华。
参考文献:
[1]王定华.新形势下我国学校德育调查与研究[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12.
[2]张艳红.德育资源论[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