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2014年10月中旬,西安大唐西市艺术馆举办了为期五天的“陕西省中日佛教文化交流展”,其中将明末清初流传到日本的40多件“吴须赤绘”——漳州彩瓷也引进展出,勾起了人们对这段历史的回忆。
“吴须赤绘”是日本人对漳州五彩瓷(又称红绿彩)的称谓。海外学者则将漳州窑生产的瓷器称为“汕头器”(SWATOW)、“克拉克瓷”,并将其产地归之为“华南窑系”。上世纪90年代末,中日两国学者共同在漳州进行考古发掘,最终确认“克拉克瓷”“汕头瓷”以及日本人称之为“吴须赤绘”的彩瓷,均为明朝末年产自漳州的瓷器。
明代万历年间,西欧资本主义发展处于原始资本积累阶段,对中国瓷器的需求日益增加。而就在此时,万历四十七年(1619年),景德镇窑工反对陶监官的斗争发展为火烧御窑厂的暴力,传统瓷都景德镇御用烧窑废止,造成景德镇外销瓷生产的锐减,甚至停歇。
据史料记载,仅荷兰东印度公司就在17世纪的80年间从中国运出1600万件瓷器。这样大量的瓷器,等级不一,仅靠处于困境中的景德镇窑是难以承受的。东印度公司的经营者们一方面寄希望于具有一定实力的地方民窑,当然更希望在口岸附近开辟窑场就地生产,以减少运输成本和搬运过程中的大量损坏。他们拿着景德镇瓷器样品和西方人喜爱的纹饰图样,四处寻找供货方,于是,福建沿海民窑就成为大量制作景德镇瓷器替代品的生产基地,漳州市平和县的南胜、五寨等地民窑就是在这种背景下应运而生、发展壮大的。据文献记载:1621至1632年间,荷兰东印度公司曾三次在漳州收购瓷器,数量动辄上万,同时,日本人也从漳州购买瓷器,其中不乏数目可观的的南胜、五寨窑产品,“吴须赤绘”就是明末清初流传到日本的漳州瓷器。
综上所述,漳州瓷器的崛起填补了明末清初中国陶瓷史大约半个世纪的空白,漳州瓷器不仅维系了中国陶瓷史的传统,同时也展现了它的辉煌和荣耀。到了清初,清政府实行“海禁”,月港湾衰落了,平和制瓷业也因销路受阻而衰落,漳州瓷随之在海内外基本销声匿迹。由于漳州瓷主要的市场是外销瓷,很少在国内销售,致使国内遗存的漳州瓷少之又少,国人甚至不知道这些瓷器的产地在哪里,直到上世纪90年代后期,才确定这些瓷器均产自福建漳州窑,困惑了陶瓷界400多年的谜案才得以破解。
下面精选“吴须赤绘展”中的部分展品以飨读者。
吴须赤绘仙人鹿纹大碗
口径38厘米,高9厘米。
碗底中央以青釉描绘身背花篓、手撑花伞的道长及神鹿。道长被认为是八仙之一的韩湘子,鹿则是侍奉仙人的衔花鹿。外围绘莲花瓣纹相连,瓣内绘各种花草;碗外缘以红彩为地,绿彩勾线8组开光,内书“玉堂佳器”四字,字间间以开光花草。
吴须赤绘双龙戏珠纹大碗
口径40.5厘米,高9.5厘米。
碗底中央的画面先用黑线勾出后再覆以青釉,描绘两条龙围绕宝珠戏嬉,宝珠随风飘移,场景热闹奔放。边缘莲花瓣相连,绘花草纹;碗外缘部分红色锦地纹为地,“四兴佳时”四字与花草纹交错搭配。
吴须赤绘罗汉降龙伏虎纹大盘
口径39厘米,高10厘米。
碗底中央下部绘有伏虎罗汉(迦理迦尊者),上部是乌龙降雨蓄水罗汉(伐罗弗多罗尊者);祥云一部分以青色描绘,其余以绿色描绘,月与蛟龙吐水则以赤色描绘。中区以赤色为主描绘生机盎然的花草楼阁,外缘配以重叠的红色小花纹。
吴须赤绘“魁”字果子钵
口径21厘米,高10厘米。
钵底中央用红釉写一“魁”字,魁为祥瑞吉庆、难能可贵之意;钵内壁绘简易果叶纹,红果绿叶,随意洒脱。钵外壁绘几组花草纹。
吴须赤绘“万古春”钵
口径24厘米,高12厘米。
钵内中央底面绘一头变形的狮子,中带及外缘均绘制交错搭配的双重花草纹;钵外身书写“万古春”三字,寓意为万古长青,字间以开光牡丹等花草纹隔开。
青吴须“赤壁赋”果子钵
口径17.5厘米,高8厘米。
钵底中央绘有“玉堂佳器”吉祥佳句;钵外身以青釉半面描绘东坡学士坐于船中,另一半书写“后赤壁赋”诗文,用黑釉描线。此种装饰题材在明代瓷中较为少见。
吴须花鸟大盘
口径47.5厘米,高10.5厘米。
盘底中央是传统题材锦鸡牡丹;宽缘均匀分布六个开窗,开窗绘花草纹,开窗间绘规矩的锦地纹。整器用青花描绘而成。
吴须赤绘花瓶
口径7.5厘米,高21厘米。
器形规整,绘画笔致稳健,洗练流畅,可能是作为插花的器皿。
(责编:雨岚)
“吴须赤绘”是日本人对漳州五彩瓷(又称红绿彩)的称谓。海外学者则将漳州窑生产的瓷器称为“汕头器”(SWATOW)、“克拉克瓷”,并将其产地归之为“华南窑系”。上世纪90年代末,中日两国学者共同在漳州进行考古发掘,最终确认“克拉克瓷”“汕头瓷”以及日本人称之为“吴须赤绘”的彩瓷,均为明朝末年产自漳州的瓷器。
明代万历年间,西欧资本主义发展处于原始资本积累阶段,对中国瓷器的需求日益增加。而就在此时,万历四十七年(1619年),景德镇窑工反对陶监官的斗争发展为火烧御窑厂的暴力,传统瓷都景德镇御用烧窑废止,造成景德镇外销瓷生产的锐减,甚至停歇。
据史料记载,仅荷兰东印度公司就在17世纪的80年间从中国运出1600万件瓷器。这样大量的瓷器,等级不一,仅靠处于困境中的景德镇窑是难以承受的。东印度公司的经营者们一方面寄希望于具有一定实力的地方民窑,当然更希望在口岸附近开辟窑场就地生产,以减少运输成本和搬运过程中的大量损坏。他们拿着景德镇瓷器样品和西方人喜爱的纹饰图样,四处寻找供货方,于是,福建沿海民窑就成为大量制作景德镇瓷器替代品的生产基地,漳州市平和县的南胜、五寨等地民窑就是在这种背景下应运而生、发展壮大的。据文献记载:1621至1632年间,荷兰东印度公司曾三次在漳州收购瓷器,数量动辄上万,同时,日本人也从漳州购买瓷器,其中不乏数目可观的的南胜、五寨窑产品,“吴须赤绘”就是明末清初流传到日本的漳州瓷器。
综上所述,漳州瓷器的崛起填补了明末清初中国陶瓷史大约半个世纪的空白,漳州瓷器不仅维系了中国陶瓷史的传统,同时也展现了它的辉煌和荣耀。到了清初,清政府实行“海禁”,月港湾衰落了,平和制瓷业也因销路受阻而衰落,漳州瓷随之在海内外基本销声匿迹。由于漳州瓷主要的市场是外销瓷,很少在国内销售,致使国内遗存的漳州瓷少之又少,国人甚至不知道这些瓷器的产地在哪里,直到上世纪90年代后期,才确定这些瓷器均产自福建漳州窑,困惑了陶瓷界400多年的谜案才得以破解。
下面精选“吴须赤绘展”中的部分展品以飨读者。
吴须赤绘仙人鹿纹大碗
口径38厘米,高9厘米。
碗底中央以青釉描绘身背花篓、手撑花伞的道长及神鹿。道长被认为是八仙之一的韩湘子,鹿则是侍奉仙人的衔花鹿。外围绘莲花瓣纹相连,瓣内绘各种花草;碗外缘以红彩为地,绿彩勾线8组开光,内书“玉堂佳器”四字,字间间以开光花草。
吴须赤绘双龙戏珠纹大碗
口径40.5厘米,高9.5厘米。
碗底中央的画面先用黑线勾出后再覆以青釉,描绘两条龙围绕宝珠戏嬉,宝珠随风飘移,场景热闹奔放。边缘莲花瓣相连,绘花草纹;碗外缘部分红色锦地纹为地,“四兴佳时”四字与花草纹交错搭配。
吴须赤绘罗汉降龙伏虎纹大盘
口径39厘米,高10厘米。
碗底中央下部绘有伏虎罗汉(迦理迦尊者),上部是乌龙降雨蓄水罗汉(伐罗弗多罗尊者);祥云一部分以青色描绘,其余以绿色描绘,月与蛟龙吐水则以赤色描绘。中区以赤色为主描绘生机盎然的花草楼阁,外缘配以重叠的红色小花纹。
吴须赤绘“魁”字果子钵
口径21厘米,高10厘米。
钵底中央用红釉写一“魁”字,魁为祥瑞吉庆、难能可贵之意;钵内壁绘简易果叶纹,红果绿叶,随意洒脱。钵外壁绘几组花草纹。
吴须赤绘“万古春”钵
口径24厘米,高12厘米。
钵内中央底面绘一头变形的狮子,中带及外缘均绘制交错搭配的双重花草纹;钵外身书写“万古春”三字,寓意为万古长青,字间以开光牡丹等花草纹隔开。
青吴须“赤壁赋”果子钵
口径17.5厘米,高8厘米。
钵底中央绘有“玉堂佳器”吉祥佳句;钵外身以青釉半面描绘东坡学士坐于船中,另一半书写“后赤壁赋”诗文,用黑釉描线。此种装饰题材在明代瓷中较为少见。
吴须花鸟大盘
口径47.5厘米,高10.5厘米。
盘底中央是传统题材锦鸡牡丹;宽缘均匀分布六个开窗,开窗绘花草纹,开窗间绘规矩的锦地纹。整器用青花描绘而成。
吴须赤绘花瓶
口径7.5厘米,高21厘米。
器形规整,绘画笔致稳健,洗练流畅,可能是作为插花的器皿。
(责编:雨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