幽蓝雅韵 瓷国明珠

来源 :收藏界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xf_520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一句“珍珠白沁就烟雨,孔雀蓝映著月光”的诗文描绘出了青花瓷柔美、清净的质感。珍珠般的素胎上青色的线条如烟雨般勾勒,蓝色的图纹下映衬着如月光般净白的胎体。青花瓷以其明快清雅的绘画,丰富多样的造型,大气恢弘的神韵,融中华文化和伊斯兰文化之特色著称于世。
  青花瓷最早产生于唐代。元代在海外需求的刺激下,景德镇窑采用瓷石加高岭土的“二元配方”,借鉴磁州窑和吉州窑釉下彩绘技术,引进从西亚地区进口的发色浓艳的钴料“苏麻离青”,使青花烧造技术臻于成熟。
  元代青花瓷器型多样,国内外现存的常见器有盘、罐、梅瓶、玉壶春瓶、长颈瓶、执壶、盒、水滴、洗、高足杯、和盏托等,虽青花瓷种类繁多,但存世数量稀少。新中国成立后,我国元代青花瓷最重要的两次发现是1964年河北保定永华南路小学元代窖藏和江西高安元代窖藏。在保定永华南路小学窖藏出土的6件元青花可谓件件精美,经过1300度火焰的锻造与升华,历经600年的地下尘封,如今陈列在河北博物院《名窑名瓷》展厅中,供来自四面八方的观众欣赏。
  《名窑名瓷》展汇集了古代河北邢窑、定窑、磁州窑和井陉窑四大名窑生产的瓷器精品、河北出土和存世的北朝青瓷、元瓷遗珍和明清官窑精品,文物精美,地方特色浓郁。而在展厅中除上述提到的河北保定永华南路小学窖藏出土的元青花外,还有出土于沧州南皮县、高碑店市立各庄、泊头市张庄、定兴县的元代青花瓷,共11件,它们的集体亮相成为观众们争相观看的焦点。
  从器型看,有罐、梅瓶、玉壶春瓶、执壶、食盒和高足杯。元青花大罐是传世青花器中较多的品种,而目前所见最为著名的是青花釉里红开光贴花盖罐,它是元青花中的顶级国宝,被称为“青花王”。
  青花釉里红开光贴花盖罐(见《收藏界》2015年2期P29图1),出土于保定永华南路小学窖藏。罐直口,短颈,溜肩,鼓腹,下腹斜收,浅圈足。罐盖呈覆盆形,盖顶部为蹲狮钮。全器采用青花和釉里红装饰,通体施青白釉,釉层凝厚,釉面青亮,极为滋润。全器纹饰有10余层,层次清晰,主题突出。盖面装饰覆莲瓣、卷草和回纹。颈肩部为缠枝牡丹纹、忍冬纹,并有下垂的如意云头纹,云头内用青花地白花技法绘水波莲花,云头间缀以折枝牡丹。腹部四面用连珠纹作菱花形开光4个,开光内装饰牡丹、石榴、菊花、四季花卉纹,枝叶用青花渲染,花朵和山石用釉里红涂绘,莹亮的红色与湛蓝的青花交相辉映,具有极强的装饰效果。开光间空白处填绘折枝草叶纹,近底部为二方连续卷草纹和莲瓣纹。罐底部砂底无釉,伴有粘砂、铁质斑点和釉斑。
  元代青花瓷瓶的种类新颖多样,而以梅瓶和玉壶春瓶为最多。保定永华南路小学窖藏出土的青花海水龙纹八棱带盖梅瓶和青花双狮戏球纹八棱玉壶春瓶则是元青花瓶类中的佳作。
  青花海水龙纹八棱带盖梅瓶(见《收藏界》2015年2期P30图2),胎坚硬厚重,釉色白中闪青。瓶身绘青花海水及火焰纹,肩及胫部饰如意云头纹,内绘花卉、凤鸟和怪兽,腹部海水云龙采用“留白”手法装饰,四条白龙在蓝色海浪中遨游翻腾,白地蓝花与蓝地白花相映成趣,极富艺术感染力。纹饰繁密,构图严谨,工整细腻的描绘加上繁复的层次,形成了花团锦簇的艺术风格。梅瓶,造型挺秀俏丽,传说因口小只能插梅枝而得名,这件元青花梅瓶主要用作盛酒器,同时也兼具陈设装饰的功能。
  青花双狮戏球纹八棱玉壶春瓶(见《收藏界》2015年2期P33图6),瓶身绘9层纹饰,颈部绘蕉叶纹、回纹和覆莲瓣纹;腹部主体纹饰为双狮戏球图,狮身系彩绸缨络,回首翘足,嬉戏争斗,空白处装饰有各种吉祥纹饰;下腹、胫、足部绘钱纹、仰覆莲纹和回纹;足部绘覆莲瓣纹。青花色泽浓艳,造型优美,纹饰生动。关于玉壶春瓶有几种说法,通常认为是因宋人的诗句“玉壶先春”而得名,还有一种说法是唐代人们多称酒为“春”,后代沿用,也有专家认为是因“玉壶春”酒而得名。此瓶应为一种装酒的实用器具。
  元代青花执壶中以青花折枝花卉纹八棱执壶(见《收藏界》2015年2期P34图7)最为著名,同样出土于保定永华南路小学窖藏,是极具元代特色的造型。盖为圆尖钮,覆式莲瓣纹,向柄一侧有一小圆形钮。颈中部饰一周回纹,上半部饰蕉叶纹,下半部覆莲纹内绘火焰宝珠纹。腹的上部在两周卷云纹之间饰6组折枝花卉,下部为仰莲。圈足饰卷草纹。流细长,流与颈间有S形花饰相连接,流身两侧饰卷云纹。柄宽而扁,顶部堆贴卷云纹。造型秀美典雅,纹饰繁而不乱。
  青花海水龙纹八棱带盖梅瓶、青花双狮戏球纹八棱玉壶春瓶、青花折枝花卉纹八棱执壶是少见的元代特殊形式,从目前的考古发现中可知八棱型器物始见于唐宋。在法门寺地宫曾发现八棱秘色瓷长颈壶,南宋湖田窑烧造一些八棱青白釉瓷,但不普遍,有专家认为,八棱形器物的造型是仿照伊斯兰金属器造型,在元代则更为流行,应是异域文化元素与中国传统文化相结合的产物。
  这批保定永华南路小学窖藏出土的元青花工艺之精、规格之高,都是目前元青花瓷器中十分罕见的,是国内首次发现的成批至正型元青花,为国内研究提供了非常珍贵的资料,具有开创性意义。
  青花龙纹食盒(图1),沧州南皮县出土,由盒盖、什锦隔盘、盒底盘三部分组成。隔盘共分为五格,中间为圆形,周围分成四个等分的花瓣形格。盖面绘龙纹,龙小头、细颈、三爪,作张牙舞爪状遨游于云海中,气势雄伟,是典型元代龙纹的形象。
  高足杯又称为马上杯或靶杯,杯下承以高足作为把柄,便于端拿,蒙古人酒风豪放,高足杯作为一种马上民族使用的盛酒器,在元代最为流行。从上部杯身看,河北博物院入展的6件青花高足杯有漏斗形、半圆形及撇口深腹形;从高足看,两件是喇叭形,四件为竹节形。
  定兴县出土的两件青花高足杯风格迥异。青花月映梅纹高足杯(图2)侈口,斜直壁,竹节形高足。外壁光素无纹,内壁口沿饰两道弦纹,一侧用青花绘一枝盛开的梅花,另一侧绘一钩弯月,碗心点六个圆点。胎薄而坚致,洁白细腻。釉色白中泛青,晶莹润泽。   元代高足杯绝大多数为侈口、深腹,定兴县出土的这件高足杯颇似宋代流行的斗笠形碗,造型秀巧精致,青花色泽淡雅明快,画面简洁明快,颇具宋元文人画的意境,是元青花中少见的精品。
  同样出土于定兴县的青花云凤纹“寿”字高足杯(图3),侈口,弧腹,竹节形高足。外壁绘两只长尾飘飘的飞凤,凤间点缀云纹。内口沿绘卷草纹,杯底书一行草“寿”字。青花呈色较灰暗。胎细白坚致,通体施青白釉。
  泊头市张庄出土3件青花龙纹高足杯,外形相似,侈口,深腹,两件喇叭形高足(图4、图5),一件为竹节形高足(图6)。外壁绘青花龙纹,内壁模印龙纹。口沿及高足近足端各绘一周卷草纹。一件杯内底绘火焰纹,另一件绘折枝菊花。竹节形高足的青花龙纹杯,内口沿绘菱形纹,杯内底部绘火焰纹。3件高足杯皆胎体坚致,釉色白中闪灰。
  高碑店市立各庄出土的青花龙纹高足杯(图7),侈口,深腹,竹节形高足。外壁绘云龙纹,龙小头,细颈,三爪,身躯细长,飞腾于火焰和云纹之中。口沿内绘一周缠枝卷草纹,内壁模印莲瓣纹,底部先用青花涂绘圆圈,然后划对称的四角形图案。青花色泽浓艳,胎质洁白坚致,釉色白中泛青。
  从制作工艺看,青花釉里红开光贴花盖罐、青花海水龙纹八棱带盖梅瓶、青花双狮戏球纹八棱玉壶春瓶、青花折枝花卉纹八棱执壶胎体厚重,采用分段制胎,然后再用胎泥粘合而成,粘接处器表往往凸起,给人以不平之感,外壁接痕经打磨,但内壁接痕仍清晰可见,器物颈部内侧略加切削,内壁均不修削,所以在器里的底、腹、口等处胎体接痕表现明显。器物圈足不十分整齐,呈弯曲状。说明元代制胎时不讲究修坯,因此显得成型工艺较粗糙。底足内壁多做削足处理,足端外墙斜削一刀,具有鲜明的元代特征。
  高足杯的高足与杯身以泥浆拼接胎体,交接处可以看见黄色或浆色挤压泥浆,杯把足端的圈足厚薄不一。高足杯足内顶端无釉,足内中空,露底。
  食盒的子扣套合结构的盖,采用子扣与器盖先成型后粘接工艺,盖上能清晰地看见接痕。
  从装饰技法看,入展文物中的元青花采用彩绘、印花、贴塑等多种装饰技法,绘画方法以平涂为主。结合勾、皴、点、染技法,线条苍劲有力,显示出元代工匠高超的绘画才能。
  青花釉里红开光贴花盖罐、青花海水龙纹八棱带盖梅瓶、青花双狮戏球纹八棱玉壶春瓶、青花折枝花卉纹八棱执壶构图方法饱满,全器被青花纹饰所覆盖,青花釉里红开光贴花盖罐器身布满青花纹饰达11层之多,突出表现元青花的壮美之感。腹部的装饰最为独特,用模印串珠纹泥条盘出菱花形开光,开光内绘主题纹饰。开光内将胎体挖掉一层,在上面粘贴泥片,然后将模印好的花卉、山石纹样贴在泥片上,形成镂空透雕效果。青花渲染的枝叶,釉里红涂绘花朵和山石,红蓝辉映,异彩夺目。青花和釉里红都是我国元代景德镇窑创烧的新品种,二者的烧制要求不完全一致。青花的呈色剂是氧化钴,呈色稳定;釉里红的呈色剂是氧化铜,氧化铜对烧制温度非常敏感,温度低了颜色发黑,温度高了就会晕散甚至挥发,俗称“烧飞”,即失去颜色。而釉里红和青花一样,需要在还原气氛中烧制而成,如果窑炉控制不好进入大量空气进行充分氧化,氧化铜就会烧成绿色。因此对窑炉的烧制气氛和温度要求十分严格。由于青花和釉里红是性质不同、烧成条件不同的两种釉下彩,要使青花和釉里红都呈色鲜艳,烧制工艺难度很大。这件大罐将青花和釉里红两种创新性品种集于一器,且发色都如此精美,彩绘、挖地、模印、贴塑等多种装饰技法的成功运用,在元代瓷器中仅见这一例,成为闻名世界的艺术珍品。此类器物国内仅有2件,均为保定出土,分藏于河北博物院和故宫博物院;国外有两件,分别流散在日本和英国,国外的两件均已缺盖。
  而青花海水龙纹八棱带盖梅瓶,则通体以海水及火焰纹为地,运用青花地白花技法刻绘结合绘出四条矫健凶猛的神龙,白地蓝花与蓝地白花相映成趣,纹饰繁密,但画面极富动感。八棱玉壶春瓶、八棱执壶,则是通过多层构图,分别突出主题纹饰双狮戏球图案和折枝花卉纹,看似繁缛的图案装饰,布局规整、层次清晰,具有鲜明的时代风格。
  大件器物装饰华丽,小件器物则疏朗雅致。在6件高足杯上,有5件杯身主体纹饰都由单独纹样构成,装饰画面疏朗,活泼自然。杯外腹壁均绘青花龙纹苍劲矫健,盘绕杯身,画面简洁流畅,构图不拘成法,给人以龙在无垠空间中自由飞腾之感。而青花月映梅纹高足杯画面简洁明快,一枝梅花,一钩弯月,六个圆点,简单、微妙、含蓄、宁静,以简代繁,以空代实,以淡代浓,在简古、平淡中,蕴含丰腴、隽永的深意,颇具宋元文人画空灵澄澈的美学意境。
  元青花开辟了由素瓷向彩瓷过渡的新时代,其富丽雄浑、画风豪放,绘画层次繁多,被称为中国陶瓷史上的一朵奇葩。元青花以工艺高超、存世量稀少,被誉为中国的“国瓷”。元青花如此珍贵源于它是中西文化交流的产物,产品外销决定了它在国内存世量不多,加之元青花瓷器烧制只有30年的短暂时间,是其存世量少的最直接原因。
  目前全世界元青花完整器存世量仅三四百件,我国各地博物馆收藏的元代青花瓷器仅120余件。河北博物院入展的11件元青花以“可参造化先天妙,无极由来太极生”的魅力,迎接海内外的观众,让我们隔着重重的历史,静静观赏它不变的美丽。(责编:雨岚)
其他文献
两锱钱的具体铸造发行情况,目前不是很清楚,没有定论,多数学者倾向于战国中晚期。两锱钱属于纪重货币,我认为其与秦惠文王半两钱及秦惠文王半两钱制关系密切。  秦惠文王半两钱是秦惠文王执柄政权后,为了继续贯彻秦孝公制定的富国强兵、向东称雄的基本国策,为扩军备战蓄积财力,解决军事装备所需铜材问题,于执政后的次年,对当时的流通货币进行了整治后而重新铸造发行的货币。其改大小相权的二等两种半两钱币制为一等一种半
期刊
由收藏界杂志社、西安雅观陶瓷艺术博物馆联合举办的“中国十大名窑名家陶瓷作品展”近日落下帷幕。9月26日,在西安雅观陶瓷艺术博物馆举行了颁奖仪式,由西安雅观陶瓷艺术博物馆馆长任斌向在本次展览中获奖的16位陶瓷艺术大师颁发了奖杯和获奖证书。出席颁奖仪式的有陕西省民间博物馆协会常务副会长杜西亮、秘书长高玉书等嘉宾。  获奖名单  德化窑 陈仁海 许瑞峰   龙泉窑 徐峻清 叶小春   定 窑 陈文增 韩
期刊
甘肃地处边陲,清末民初时,交通闭塞,工农业生产滞后于内地,商品经济发展极不平衡,在各地铜元成灾的情况下,甘肃并未受到冲击,后在外来铜元的影响下,才开始铸造具有本省特色的铜元,但这已是民国年间的事了。  甘肃地方军阀被冯玉祥国民革命军逼走,冯派刘郁芬接管甘肃军政大权。刘驻防兰州,将天水的造币机具运到省城,成立了甘肃造币厂,首先造有“无纪年的党徽双旗五十文”铜元;民国十七年(1928年)又铸行孙中山像
期刊
说说“卍”字古钱币  “卍”字是上古时代一些部落的符咒,在中国远古时代的马家窑文化的陶器上就出现过“卍”字。随着古代印度佛教传入中国,“卍”字也融入中国文化,意思是“吉祥海云相”,“卍”字常用金色画在佛祖如来的胸部成为“瑞相”。唐代武则天把它的含义定为“万”字,意思是“万德庄严,功德圆满”之意。佛教自东汉末传入中国,经过魏晋南北朝时期的发展,到唐代达到鼎盛,“卍”字出现在唐镜上,明清时期瓷器上“卍
期刊
上世纪80年代末,我曾经有幸买到过一批古钱窖藏品。这批窖藏古钱品相很好,锈色精美而锈蚀不重,几位泉友看过后都认为是罐装出土货。其年代跨度上至明代天启,下至清代雍正,其中仅脍炙人口的“跑马崇祯”就有40余枚。这批窖藏成为我古钱收藏生涯中最重要的部分。  那个时期古钱收藏远远不如现今这么兴盛,其交易仅在庞大的集邮市场边缘占一个小小的角落。喜好古钱的泉友也不多,互相见过几次也就脸熟了,聚在一起多数是探讨
期刊
(接上期)  多乳钉纹青铜镜  “乳钉纹”铜镜以两汉时期最为盛行。所谓“乳钉”,是根据装饰图样的形象命名的,人们把那些圆而突起,既像“乳头”又像“铆钉”的图样形象,称之为“乳状铆钉纹”,简称为“乳钉纹”。从铜镜纹饰的发展情况看,“乳钉”最初是由“圆形花蕊”发展演变来的。战国时期流行的花叶镜、菱纹镜、透纹镜和山字纹镜上,装饰的带圆形花蕊的花朵,少者有四朵,多者达八朵以至十二朵。这些花朵的花蕊一般都较
期刊
青铜器简称“铜器”,有炊器、酒器、乐器、车马饰、铜镜、带钩、兵器等。随着原始社会的发展,青铜器由最初的实用器逐步演变为祭祀的礼器,成为权利与财富的象征。  青铜器以商周器物最为精美,其上布满了饕餮纹,夔纹或人形与兽面结合的纹饰;器型多种多样,浑厚凝重;铭文内容丰富,花纹繁缛富丽。青铜器上形成神灵的图纹,反映了人类从原始的愚昧状态向文明的一种过渡,尤其是铭文,往往记载着历史上某一重大事件,“金石文字
期刊
三彩瓷是磁州窑在金元时期烧造的一种低温彩色釉陶瓷,在河北的观台窑、河南的当阳峪窑、勋掌窑、焦作窑、山西的晋南窑等均有烧造。三彩器最早在唐代流行,将各种色釉施于器表,入窑进行低温烧制后呈现晕散、流釉,使出窑的瓷器色彩华丽,生动自然。金元时期的三彩器继承了唐三彩的工艺并有所发展。一是由一次烧制变为两次入窑烧成,使瓷器更为坚固耐用。其制作方法是,在器坯成型后放置窑内先进行素烧,然后在器坯的不同部位施黄、
期刊
(接上期)  战国时期,河北境内燕国、赵国、中山国鼎足而立。燕昭王在位时,大规模营建南部陪都武阳城即今河北易县的燕下都,采取一系列兴燕举措,国力达到极盛,跻身“战国七雄”之列。随着燕国经济发展,国力增强,此时燕国的青铜器有了很大发展。1964年至1978年经过多次对河北易县燕下都遗址进行勘查和发掘,发现大量铸造兵器及钱币的青铜手工作坊遗址,反映出战国时期燕国发达的青铜冶铸业。1982年江苏盱眙南窑
期刊
在艺术市场上,人们大都有从众心理,大藏家们喜欢追求一流名家作品,无论多高价格都在所不惜,而对于小名头的画家往往不屑一顾。像张大千、齐白石、傅抱石等大家作品,现在动辄就上千万元或过亿元,这对于一般的藏家实在是承受不起,而且并不排除有泡沫的存在。  然而,艺术市场并不只是为了名家作品而存在。近年来,随着艺术市场的火热和进一步完善,一些小名头的画家作品在市场上逐渐多了起来。事实上,这些处于二线小名头画家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