拓展心灵空间

来源 :语文周报·高中教研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onic0824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语文学习中学生最头疼的就是写作文,绞尽脑汁拼凑出来的文章经常是千篇一律,毫无个性。今天笔者专门就学生作文难出个性而谈谈个人的理解。
   时下语文教师对学生作文抱怨最多的就是素材、题材单一,想象力极度贫乏。尤其是教育教学落后地区和采取封闭式管理模式下的学生表现更加明显。不管教师布置什么题目的作文,学生的素材几乎都会向家人亲情靠,向自己的考试得失靠,叙述模式手法固定,思维根本就打不开。这样学生的作文就变得大众化、平庸化,没有个性,没有文采,教师所读到的作文,从数量上看是几十份,可是实质上就是一份。我们每次作文训练课却总是要要求学生要怎样怎样写,写法指导简单抽象。这样一来二去,学生原本由于缺少素材而写不出令人眼睛一亮的个性化作文,现在再加上老师们对于写作的要求限制,直接导致越来越写不出,而迫于老师要求又不得不写,所以只能硬着头皮瞎编硬凑,甚至为了字数而写作文。可想而知,在批改这些作文,教师也是越改越枯燥乏味,也就越不想批改。可以这么说,当下写作课,无论对学生还是教师,都是一种折磨!
   究其原因,根本还是学生的心灵空间拓展不够,没有充足的素材积累。
   那么,具体该怎么开展行之有效的个性化素材积累呢?通过实践,我总结出了下面的三种方法:
   一、专题化积累
   即针对某一题材展开积累,全方位、多渠道、大规模搜集、整理、消化、吸纳素材,深入、全面地占有素材、理解素材,体会材料的精神实质,融会贯通,可以在任何情况下使用素材,把它灵活地纳入作文之中,为我所用,绽放鲜明的个性,最终让自己的作文立起来。譬如,可以积累古往今来的经典爱情诗,从《关雎》到《致橡树》,从《贝阿特丽彩》到《我愿意是急流》,充分感受爱情的永恒绵长,体味古今爱情的不同形式、不同内涵,丰富个人的情感内涵,提升个人的审美品味;可以积累服饰文化素材,从远古洪荒的兽皮树叶到麻葛,从丝绸到纯棉,从长袍短褂到超短裙比基尼,理清服饰从遮羞保暖到审美化、个性化的发展脉络,认识服饰文化的独特价值,在一定程度上实现对生活的理性认识、趣味化认识;可以积累音乐方面的素材,古典也好,流行也罢,只要是经典曲目,自有其不可多得的独到价值,了解其创作背景,了解词作者、曲作者其人其貌,体味曲词之间流淌的真情,尤其是当下流行歌曲中的经典篇章,学生虽然喜欢,但往往理解不深,流于形式,教师正好利用大好时机加以引导,适时适度提升拔高,促使学生的欣赏水平明显提高,从而实现人与乐的共鸣,在音乐中丰富人生,提升境界(我的推荐曲目有:《十大古典名曲》《国际歌》《茉莉花》《弯弯的月亮》《我和你》《北京欢迎你》《七里香》《青花瓷》);另外,还可以根据实际情况和个人条件专门积累篮球或足球文化、建筑文化、茶文化、饮食文化等方面的素材,开阔视野,丰富心灵世界,真正成为某方面的小博士、小专家,以不变应万变,轻松应对作文。
   二、专人化积累
   即专门积累某个人,尤其是具有丰富内涵的名人、名家的素材,做到确知其人,确知其事,全面认识其人其貌,知其优点,明其特点,参其心,悟其魂,能够凭着一人的素材应对任何作文。譬如,可以深入了解李白不乏传奇的一生,辩证而客观地理解天才诗人的傲岸与狂放、潇洒与悲哀,认识其亦侠亦儒、亦仙亦道的特殊身份,感受其天马行空的浪漫主义诗风,体会他 “相看两不厌,只有敬亭山”的落寞、“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消愁愁更愁”的无奈,感受他“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赠我情”的善良、“十步杀一人,千里不留行”的侠义、“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的傲岸;可以跟随余秋雨一起漫步中华文化,感受《文化苦旅》的凝重与深刻,《霜冷长河》的纯粹与宁静,品味《山居笔记》的坦然与充实,在阅读中感悟人生,反思民族文化;还可以跟随苏轼漫步人生,一路坎坷,不断超越苦难,获得灵魂的伟大飞升;还可以跟随思想家文学家鲁迅,满怀一腔赤诚,不断思索,不断拷问,逐步认识国民性,认清斗争形势,勇敢地投入战斗,在战斗中走向成熟,以一颗伟大的灵魂永远诉说实情,说真话,干实事,为一代又一代中国人树起灵魂的楷模。
   三、兴趣化积累
   即完全按照自己的兴趣爱好积累素材,不必计较什么古今中外、经史子集,还是什么绘画音乐、服饰建筑,只要感兴趣,就下大力气大量占有,在积累的同时加以吸纳内化,领悟精神实质,最终让其中的精华随着自己的血液流淌。
   事实上,这三种方法虽然名称各异,各有特点,各有侧重,但无论是专题化、专人化,还是兴趣化积累,都是为了全面深入地积累素材而已。因此,在实际操作中完全可以综合运用,大可不必囿于形式。
   总之,作文素材的积累大有必要,大有学问,也大有前途,只要科学积累,深入领悟,在实践中灵活运用,一定能使自己的作文有话可说,有理可讲,有感可发,一定能给自己的作文插上个性化的翅膀,我们的作文一定会在这方热土百花齐放,春色满园!
  
其他文献
构建和谐班级、和谐校园成为教育界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内容。而营造和谐的人际关系无疑是建设和谐班级的重要内容。良好的人际环境不仅可以使人奋发向上,而且可以使班级形成良好的集体意识。和谐班级建设是一个系统工程,需要各方面齐心协力。协调好班级建设中的各种关系对和谐班级的建设起重要的推动作用。在这个系统中主要关系包括学生与学生之间的同学关系,教师与学生之间的师生关系,教师之间尤其是班主任与科任教师之间的同事
期刊
新课程标准中对语文课程的性质阐述说:“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学科的基本特点。”语文教学曾经单方面强调工具性,注重的是语文作为思想的工具性和政治的工具性的特点;在应试教育中又把语文当成是应试的工具,在教学中注重语法知识的训练,把课文瓦解成支离破碎的信息点,使学生失去了学习语文的兴趣。后来语文又变为单方面强调人文性,认为“文以载道”,强调语文教育
期刊
“学困生”形成的原因可以来自家庭、社会,可以来自学校,同时也可能是自身的原因。其主要表现有:文化知识基础差、学习习惯差、自我约束能力差。这些学生主要表现为:不合群,容易自暴自弃,有很强的对立情绪,不服管教,自卑感强,自制力差。我在从事多年中学教学中,深感挖掘和培养“学困生”的非智力因素,是转化“学困生”的有效途径。   一、培养“学困生”的学习兴趣,激发其学习动力   兴趣是人的一种心理现象。
期刊
一堂精彩的语文课堂好比一条璀璨的珍珠项链。一个个教学活动就是这条项链上的一粒粒珍珠,而各教学活动之间的过渡语,则是串连这些珍珠的红丝线。缺少了这条红丝线,再完美的珍珠,也打造不成璀璨的项链。可见,得体的过渡语至关重要。那何谓过渡语呢?所谓过渡语,就是指在教学过程中起到承上启下作用的教学语言。富有魅力的教学过渡语最能彰显教师的教学机智,展示课堂魅力。   那么有魅力的过渡语应该如何设置呢?  
期刊
高考作文除了追求立意的新颖和结构的精巧外,语言的创新和富有文采也是考场作文获取成功的重要因素,“云想衣裳花想容”,语言同样需要衣裳,需要美容,这样才富有魅力。下面笔者就多年来的阅卷感受对广大考生提出如下四个方面注意事项:   一、准确使用词语,增强语言表现力   一般说来,词语生动主要靠准确使用动词、形容词、叠词等。   例1:你在荒漠的青冢默默对着夕阳残雪,你在西子湖畔依依地牵着细柳清风,
期刊
时下,中学生的作文语言干瘪呆板,空洞无物。如何引导、训练,我试着从记叙文语言特点入手,做些探索。   记叙文的语言要形象生动,富有文采。例如:“在冷冽的清晨中,蔷薇树冒出了一点又一点粉色的花蕾,如同小小的火苗在这白茫茫的迷境中拼命燃烧着。”(《破碎的梦》)作者写蔷薇树的花蕾,如同火苗拼命燃烧,用比喻的修辞手法,展示蔷薇花的色彩鲜红欲滴,如燃烧的火焰般耀眼夺目,形象而贴切;蔷薇蓓蕾绽放,如火焰般拼
期刊
在教学中,我们常常发现很多学生因害怕写作而讨厌作文课,即使把文章写出来,也是篇幅短小、空洞无物,有的甚至干脆拷贝别人的作品。究其原因,我觉得这与我们平时的教学有很大的关系。多数情况下,学生都能叙事完整,但却不能捕捉并描写细节,以至于文章缺乏文采。因此,指导学生巧用细节传神韵,就成为了我们作文教学中一个很重要的任务。在教学中,笔者是这样做的:   一、利用教材,引导学生仿写课文中的细节   学生
期刊
作业设计是教学设计中的基本环节。《语文课程标准》指出,教师应根据学生的身心发展和语文学习的特点,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和不同的学习需求,开发他们的学习潜能,发展个性。这就要求新课程理念下的作业设计应由形式单一、方式单一、功能单一走向多角度、多方位、多形式、多需求,关注学生的情感、态度、价值观,尊重学生的天性,顺应学生的学习规律,拓展作业的内涵,让作业更富人情味,让学习洋溢生命气息,让学生释放自我潜能,
期刊
我国古典诗歌博大精深,灿若繁星。千百年来,她滋养了无数中国文人学士。然而,初中古诗歌教学的现状却很不乐观。据了解,很多学生初中三年的早读时间都花在古诗歌和文言文的背诵上了,考试时还拿不到高分。弄得初三师生焦头烂额。能否给初中的古诗歌教学规范一个符合初中生认知规律、操作性较强的教学思路?笔者根据自己在不同年级的教学经验,总结了古诗歌教学的三种境界“入诗·入境·入情”,归纳了古诗歌教学的五个步骤“诵读
期刊
无论是从选文的篇目,还是教材所占的比例来看,人教版高中语文教材中文言文始终占据了重要的地位。如何有效地进行文言教学?我在进行文言文教学时,觉得要传授好这部分知识,最重要的就是:披文入情明理,感受文言魅力。   文言文的学习首先是文学作品的学习。一味地咬文嚼字,会让学习兴趣荡然无存,因此要先把学生引入到作品所描写的特定情境中去,让学生从世俗的繁杂生活中走出,逐渐沉静下来,披文入情明理,感受文章魅力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