等等再下结论

来源 :杂文月刊(选刊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monishibi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唐肃宗李亨当太子的时候,生活朴素,行为正直。有一天,他陪着父皇唐玄宗一起进餐。餐桌上摆满了各种佳肴,其中有一盘唐玄宗最爱吃的羊腿,李亨就去割了一大块献给父皇。李亨割完羊肉后,见手上都是油脂,便顺手拿起一张面饼擦手。唐玄宗看后极不高兴,心想,桌子上明明放着手巾你不用,也太糟蹋粮食了,如此浪费,以后怎么治国安邦?他正要叱责,却见李亨擦完手,慢慢地把饼送到嘴边,有滋有味地把它吃掉了。原来李亨是怕油脂用毛巾擦掉可惜,就用面饼擦了一起吃下去。唐玄宗转怒为喜。
  作家陈世旭写过一段真实经历:上世纪80年代初,陈世旭在中国作协文学讲习所学习,同桌是而今的大作家王安忆。可当初她是个小女孩,同学们也没有听说她有什么石破天惊的作品,所以背后有人猜,她之所以能来学习是因为其母茹志鹃是著名作家。由此,上课的时候,陈世旭老是对王安忆指手画脚:看她记笔记时恨不得连老师的喷嚏都记下来,觉得好笑,就说老师的这段话该记,那段话不必记。王安忆并不恼,认真听完,依旧恨不得记下老师的喷嚏。不久,陈世旭偶然在一个刊物上看到王安忆的小说,脑子轰地一响———那样棒的小说,自己是写不出来的。
  美籍华人作家刘墉讲过一件事:有一天,他经过一个广场,看见许多人在放风筝,令人不解的是,大家都挤在广场的一侧,那密密麻麻的风筝线,随时可能绞成一团。为什么宁可让场子的另一侧空着,却要傻傻地挤作一堆呢?刘墉买了一个风筝,走到廣场空着的一边去放。风筝飞起来,线放长了,但是不稳定的风使他不得不随时向回卷线,卷不及时,脚只好向后退。他的风筝终于飞得跟别人一样远,这时他才发现,自己竟然也挤到了广场另一侧的人群中。
  每个人都不相同,甚至千差万别,没有人家的经历,就别说三道四,因为不是他人看不穿,恰是自己太简单,凡事还是等等再下结论吧。
其他文献
余光中先生走了。  2017年12月14日上午,余光中先生在台湾高雄仙逝。  想起余光中,我首先想起的是他的另外两句诗:“掉头一去是风吹黑发/回首再来已雪满白头。”这两句诗出自他的诗歌《浪子回头》。短短两句诗里藏着诗人有趣的小心机。“掉头一去”“回首再来”是对仗的,而“风吹黑发”与“雪满白头”又是相对的。仔细品味起来,连“风”与“雪”、“黑”与“白”都是相呼应的。尤其是“风吹黑发”和“雪满白头”看
期刊
蜀汉时,何随著《谭言》十篇,专论道德仁义。尝有屠者牵猪从何随家门口经过,猪索断,失之。屠者强认何随家养的猪,何随便牵来送给他。何随家有片竹园,有人潜入盗笋,惟恐惊了偷盗者,他避身竹林。不料,竟伤了脚,最后拿着鞋一瘸一拐地回来。  “吾以是谓之会说也,以其太說得好,实难到也。”对于何随这类人,明代李贽称其为“会说者”:但要说得好,不管行得行不得;既行不得,则谓之巧言亦可。从李贽给出的定义看,“会说”
期刊
先说说青岛“邻居节”的由来———  十年前的春节,13岁的孙睿涵第一次给邻居拜年。她敲响了整栋邻居家门,邻居们的回应不是不耐烦就是报以冷漠,甚至没人肯邀请她进门做客。孙睿涵发现人与人之间似乎隔着一堵墙,她想打破它。于是,年幼的心灵萌生了一个构想:如果有一个节日能让邻居之间主动交流接触,其关系是不是就不会如此冷漠呢?正逢青岛市少工委组织一次“童眼看世界,关注身边事”的“金点子”征集活动。孙睿涵递交的
期刊
诗人艾青1988年11月3日,为哈尔滨诗人晓稳题词:  人不能永遠高兴;  也不能总是悲哀!  这一题词,是大白话,但很耐琢磨。每个人都可以联系自己的经验,包括没经多少世事的少年儿童。它既是叙述一个普遍的事实,又是劝告:欣喜欲狂的不要得意忘形,一时失落的也别一蹶不振。  艾青大概没把这一句或这两句当作诗来写,但我们未必不可以当作哲理诗来读。所有的哲理都是朴素的,它不花里胡哨,也不故作艰深,还有一点
期刊
这些年来,“一句话××”日渐增多。为了弄出些新名堂,容或也是为了对抗那些假、大、空的言论,社会上时见“一句话新闻”“一句话评论”“一句话導读”“一句话观后”“一句话自荐”等名目。  这个“一句话××”,尽管有不尽如人意之处,但其中有不少“一句话”确系一语中的。对此,我是乐观其成。偶尔起兴,也会弄“一句话”去凑趣支持一下。有一年,我给一家文学刊物的特设栏目投去一条“一句话点评”,后来紧跟样刊而来的稿
期刊
“匠”,是个会意字,本意单指木匠。“匚”,是右边开口的木箱子,可以背在背上。“斤”,斧子,泛指木匠工具。小时候在乡间,我似乎还见到过背着这种箱子走村串户干活的木匠。  《庄子·徐无鬼》中有“匠石运斤”的典故,是说一个人的鼻尖上蹭了一点白,不知是什么东西,很顽固,好像今天的乳胶吧,他自己弄不掉,請一个名字叫“石”的木匠帮忙。“匠石运斤成风,听而斫之,尽垩而鼻不伤。”这个小故事,讲述了一次高超的绝技表
期刊
我自己在十三四岁的时候,很苦闷。我相信凡人处在一个生理发育、转变的时期,就是他最敏感的时候。  不只是身体开始变化,声音变粗,性征出现,等等,更重要的是他开始意识到自己身体的存在性。我想,中外古今所有的重要时刻,就在此时,也就是启蒙时刻。  在那个时候,我感觉到身体的苦闷,却无法解答。因为生理的苦闷引发我开始去思考人到底是什么,我到底是动物还是人?我的精神在哪里?我的精神向往和肉体的欲望冲突得很严
期刊
當我老了,我仍选择善良,不是我软弱,因为我明白,因果不空,善恶终有报应;我选择宽容,不是我怯懦,因为我明白,宽容了他人,就是宽容自己;我选择糊涂,不是我真糊涂,因为我明白,有些东西争不来;我选择平淡生活,不是我不奢望繁华,因为我明白,功名利禄皆浮云。  当我老了,我希望自己能够健康,不会成为孩子的负担;还是个温柔、慈祥的老人,拥有一颗博大宽容的心,不会胡搅蛮缠,动不动就发脾气。  当我老了,我希望
期刊
乘公交车,看见一对青年男女穿着紫色的情侣衫,女的胸前写着“只吃饭不洗碗”,男的胸前则写着“只洗碗不吃饭”,不觉莞尔,继而浮想联翩。  两口子一起生活,吃饭永远不是问题,做饭和洗碗才是真正的问题。君不见有多少柔情蜜意的伴侣为这做饭、洗碗的“头等大事”,吵得跟乌眼鸡似的,最后感情“升级”,直奔法院和民政局而去。婚姻从来没有绝对的权利和绝对的义务,自己一点不付出,却奢望对方全盘担当,这几乎是新时代的天方
期刊
才到年底,各大高校中校园招聘的硝烟,便已越来越浓。此刻,来年即将毕业走上社会的应届生们,都不约而同地考虑同一个问题———找一份工作,谋一个职业。  从事一种职业,对于一个人来说,首先是谋生的手段。所以,我们常常将所从事的职业形象地说成是“饭碗”———靠它来吃饭,养活自己。这种说法不无道理。  曾几何时,人们都想找一个“铁饭碗”,入职一个好的单位或部门,工作稳定,收入无忧。那些不稳定、收入堪忧的职业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