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米族 追风驰月 崇尚自然

来源 :时代名流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mainoracle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入刊理由:普米族是一个对发源地有着深深情结的民族,他们思慕故乡、思慕祖先的发源地。虽然,沧海桑田,世事变迁,他们脱离了马背上的游牧生活,但他们怀念祖先跃马扬鞭、追风驰月的勇士生活。仿佛在他们的灵魂深处,永远都舒展着一幅辽阔大草原的宏伟画卷,永远都在吟唱着王维的诗句: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
  远古又远古
  斑鸠是建房的师傅
  普米起房是它教的
  没有斑鸠的传教
  普米的木楞房怎么会传下来
  远古又远古
  蜘蛛是架桥的师傅
  普米过的溜绳是它教的
  没有蜘蛛的传教
  普米过江的溜绳怎么传下来
  ——普米族起源歌
  掀开辉煌的历史
  普米族是一个诞生于马背上的民族。聚居在云南省兰坪县的普米人中,流传着这样一个传说:在很久、很久以前,普米人生活在北方的大草原上,过着无拘无束的游牧生活。日月的恩泽,赐予了他们一颗感恩的心,大自然的风刀霜剑,炼就了他们坚强的意志。他们与季节为伍,与草场为伴,跃马扬鞭体验着追风驰月的快意生活。然而,祸起萧墙,一次与其他部落的战争中,普米人战败,他们的老祖只能带着八个儿子,一路跋山涉水,来到云南兰坪县,看这里崇山峻岭,地势险峻,且风光旖旎,于是在这里定居下来。从此,普米人便在这里繁衍生息。虽然远离了北方的大草原,但他们的血管中流淌着祖先激情澎湃的热血,做梦都向往着故乡的大草原。
  且不论这个传说的真伪,但据史料记载,历史上,“普米”被汉族和其他一些少数民族称为“西番”。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之后,暂定名为“西番族”,后通过民族识别研究组的研究成果和族人的愿望,于1961年6月24日正式定为“普米族”。普米族与中国古氏羌族有着较深的渊源,普米族的先民原是居住在今青海、甘肃和四川交汇地带的游牧部落,后从高寒地带沿横断山脉逐渐向温暖、低湿的川西迁移。公元13世纪中叶,一部分人被征召入元军,随忽必烈远征云南。自此普米人逐渐结束了“逐水草而迁徙”的游牧状态,开始了农耕生活。
  普米族有过辉煌的历史,他们的先民西蕃四大部落曾同中亚腹地的其他游牧族群一道,开创了敦煌文明,这点敦煌文物中用古藏文记载的史料完全可以佐证。
  或许正是祖先曾经的辉煌,使普米人对故乡有着深深的情结,无论沧海桑田,世事变迁,普米人始终怀念北方,怀念祖先生活的茫茫戈壁大草原,时至今日,在普米族的生活习俗以及文化中,仍能看到远古游牧的遗风,能够体味到他们对民族发源地——北方草原的孜孜眷恋。按照古老的习俗,普米族儿童只能穿长袍大褂,13岁以后才能改穿衣裤、衣裙式短装;成年男女无论衣式如何,均外着羊皮坎肩或披肩,系腰带;妇女还以发辫粗大为美,喜欢用牦牛尾和丝线编入发辫之中,盘于头顶。
  在我们这个由56个民族组成的中华人民共国的大家庭里,普米族属少小民族,据2000年人口普查资料显示,普米族总人口为3.36万人,有3.29万人聚居在云南省,主要集中分布在云南宁蒗、丽江、维西、兰坪、永胜一带居住,占普米族总人口的97.99%。
  普米族有自己的语言,但没有文字。语言属汉藏语系、藏缅语、族羌语支等。普米族对语言有着令人折服的天赋,大多数普米人都兼通汉、白、纳西、藏等民族的语言。过去,宁蒗和木里的普米族曾用藏文字母来拼记普米语,用以记载本民族的历史传说、故事和歌谣等,但流传不广。后来多被巫师用以书写经卷。现在普米族地区大都通用汉文。他们一般使用汉字。“普米”意为白人。
  对聚居在云南的普米族来说,森林草甸是他们的家,那矗立着时间冲不走的水磨房、麦架,那占本民族诗歌一半以上的祭祀歌,那无数优美动人传说,以及他们对故乡无休无止的思念,便是他们向这个世界证明自己存在的投影,其中,也包含着他们的精神向往、思想属性以及他们驾驭生活的能力。
  留住灿烂的文化
  谁都知道,文化的涉及面很广,其中包括哲学、宗教、文学、艺术、政治、经济、伦理、道德以及精神文明和物质文明所创造的一切东西。显然,我们可以从普米族的文化中看到,这是一个敬畏自然,崇拜祖先的民族。也许在普米人的心目中,世间万物,惟有祖先和大自然最为伟大,所以在他们的文化里,无处不彰显着对大自然和祖先的虔诚。一代代的普米人,怀着对大自然和祖先虔诚,创作了无数经久不衰的文学作品及手工艺术作品,通过这些方式来抒发对祖先和大自然的朝拜。
  在文学方面,普米人利用自己的才华和丰富的想象力,创作了叙述天地形成和人类起源的金国古歌,包括原始宗教祭祀活动中的仪式歌,反映普米人民社会生活的婚俗歌、丧葬歌、苦歌、劳动歌、情歌等生活歌谣,以及早在东汉时期就已经开始流行的《白狼歌》,和讲述普米起源的神话《直呆喃木》等歌谣和诗歌。另外,还有一些关于宗教或历史方面的歌谣和诗歌。这些歌谣和诗歌,大多都是由普米人一代代口口相传流传至今,而用丁巴文或藏文记录下来的,则可以对照歌词进行唱诵。如《古利歌》,是记载普米传统习惯法规的诗歌,叙述了普米族古代的历史和生活,以及一些古代的传说法规等。并且,在普米族内还流传着许多民间故事,这些故事大多源于生活本身,经过提炼和发展,最终成为生动的故事,这些故事有些反映普米人的向往和追求,有些讲述的是普米族的历史传说,有些则是宗教神话故事,还有一些反映了普米族人的现实生活,如以马帮生活为题材的《赶马歌》等;神话在普米族民间文学中占有相当大的比例,包含田地开辟,人类起源、原始畜牧、迁徙活动以及图腾崇拜等各个方面,展示了普米族先民以幻想的形式解释自然,以大无畏精神征服自然的历程。
  在歌舞方面,普米人能歌善舞,民歌丰富多彩,有着浓郁的民族风格和乡土气息,反映了普米人的生产、生活、历史、伦理、思想感情和审美情趣。民歌中无论是声乐还是器乐部分内容都可称丰富多彩,普米族声乐中各种曲调大多已经定型,并形成了各自的区域特色。可分为民歌(含情歌)、哭腔、礼仪和祭祀四个部分。其中民歌又可以分为山歌、老年调、出门调、猎歌、生活(生产)调、敬老歌、牧歌等;哭腔属于发自内心的声音,不受节奏和音高的约束;礼仪歌则在特定的礼节和礼仪中才可以吟唱,因此流行面较窄;祭祀歌主要由原始宗教音乐为主要成分,内容丰富且风格各异,主要有拜龙调、祭山神等;乐器上,普米族器乐可以分为弹拨乐、吹奏乐、丝弦乐和打击乐四类。其中弹拨乐又分为四弦、小三弦和口弦,四弦曲有十二种节奏类型,与十二种对应的舞步类型相结合就形成了普米锅庄。此外,笛子、芦笙胡琴、唢呐等也是普米族人唱歌跳舞或进行各种其他活动中经常使用到的乐器。   普米族的音乐与歌舞有着密切的联系,诗、歌、舞不可分割,普米族的诗歌几乎没有不用于演唱的,普米族的民歌演唱则大多伴有舞蹈。跳锅庄是普米族传统的舞跳形式,这种舞蹈不受时间空间的限制,只要一支竹笛或葫芦笙,有一块空地即可进行,少则三五人,多则数百人。一般总是在傍晚,在院内或场坝上举行。跳舞时,总要在中间燃起一堆火,与室内的锅庄相似,所以称之为锅庄舞。锅桩内容很丰富,从古代的游牧、狩猎、纺织到今天的赶街、庆丰收、烤酒等都有反映。流行的曲调有《放单调》、《出山》、《狮子舞》等等。现在,锅庄舞已发展成为集唱词、曲调、舞蹈、音乐于一体的综合性歌舞艺术。
  普米族的民间舞蹈,大体上可分为宗教舞蹈和娱乐舞蹈两大类。一是宗教舞蹈,普米族的宗教舞蹈,均为原始宗教舞蹈。目的是祟奉神灵,驱邪撵鬼。从表演场合看,都在特定的宗教活动中表演。如驱邪撵鬼时跳“醒英磋”、葬礼中跳寨细蹬、敬羊舞等。哪一种宗教舞蹈在哪一种宗教活动中跳,教规分明、不得相混。非宗教活动的场合是不允许跳专门性宗教舞蹈的。宗教舞蹈具有非常强的专业性,只由训练有素的巫师表演。宗教舞蹈的伴奏,为了营造神秘和恐怖气氛,多用鼓、锣、铃等打击乐器,渲染出夺人的声势。普米族的宗教舞蹈,全是男子舞蹈,大都佩有法器或刀剑、铃等器械。表演时,或持刀握铃,转跳腾挪;或击鼓纵横,伴以念颂咒语或高声猛唱;或摹拟禽兽状,情态奇诡、气韵别致。这类男性舞蹈,动作雄浑刚健,虎虎有力、气势逼人,显示出一派阳刚之气。这种风格,充分体现了普米族坚毅、勇猛的大无畏性格;二是娱乐舞蹈,普米族的民间娱乐舞蹈,普遍具有歌、舞、乐三位一体的特点。舞蹈形式正如普米族民歌所唱的:“如金线把珍珠穿成一串,手拉手跳成十五的月亮。”娱乐舞蹈全是手拉手转圆圈的舞蹈形式。人们挽手而跳,伴以高亢洪亮、情感激越的唱词。特别是普米族妇女雪白的长裙随舞步轻盈飘旋,似白鹭翻飞,正如《打跳歌》中所唱的:“笛声不停莫歇脚,舞场上没有陡岩子,脚底板下没有刺,跳它个地动山也摇。”在喜庆的集会之夜,欢快的娱乐性舞蹈,往往一跳就是通宵达旦。
  绘画方面:普米族的绘画主要是用于宗教活动,也只有喇嘛能画一些简单的图画,如画老虎、豹子等挂在门上,作为避邪之物。供在锅庄前的灶神“宗巴拉”,是喇嘛绘制的。有经堂的人家,往往在经堂内绘有壁画;以白灰为底,在上面以黑线条作画,有雷公、老虎、豹、牛等,所用颜料有白灰、黑色锅灰和红粉等;最简单的是在墙上画些白点,表示着天上的群星,象征着吉星高照。
  在手工艺术口方面:普米族除了衣着手饰装饰品外,还擅长雕刻艺术,雕刻艺术通常掌握在技艺精湛木匠手中,一个好的木匠,能在窗门、桌椅上雕刻出栩栩如生花鸟走兽等。
  总体来说,普米族的艺术方面的表现总是别具一格,充分体现出这个民族崇拜自然,崇拜自然的独特性。
  奇特的风俗习惯
  普米族崇拜自然、崇拜祖先、信仰多神。各村各寨都有一片树林作为固定“神林”作为祭祖场所,并视为神圣不可侵犯。
  殷勤礼貌、热情好客是普米族的传统美德。正月初一招待客人,是普米族千百年来的传统习俗。在这一天的早晨,家家户户总是一面忙着做丰盛的饭菜。一边提着一大桶香甜的“啤依”(普米语,“黄酒”之意)到村旁路边去等候。只要见到来往行人,不论男女老少,不论熟人生人,都要给他敬上一碗“啤依”,然后把请到家里隆重接待。因为按普米族的风俗,大年初一这一天,谁家把路上的第一位行人请到家里,谁家就最荣耀。而且,这一天谁家招来的客人多,就意味着谁家的欢乐最多。当远方的客人来到家门,不论是生人或是亲友,主人家都会出来迎接,热情款待。普米族有一句俗语:“新坛子倒出的第一碗‘苏里玛’(青稞酒),要敬给远方来客;刚烧开的茶罐里盛出的第一杯浓茶,要端给外族兄弟喝”。
  普米族有良好的传统道德观念。白天主人下地劳动或外出,一般都不锁门,但不会丢失财物。在外拾到别人的物品,或发现别人丢失的财物,不能随便占有或损坏,要捡起来放在路边显眼的地方。对生人不能乱骂乱吼,遇路人要下马让道。对人以诚相待,日常生活中决不破坏公共财物。
  普米族有大年节、晋昔节、转山节和尝新节。大部分普米米在每年的农历腊月初七晚上吃年饭,也有的在初六的晚上,从初八开始视为新年的第一天,欢度“晋昔”。转山节的日期在每年的农历七月十五日,有的地区在七月二十五日。尝新节没有固定的日期,各地以当地农作物收获情况而定,大多以村为主,各村的日子不一样,但最多相差5-10天左右。尝新节一般过两次,也有过一次的,在小春人库以后和大春收割以后的几天中进行。节日期间,走亲串戚,举行文体娱乐活动,说唱本民族的历史、传统习俗,祈求五谷丰收。普米族的房门外都悬挂着牛羊的骨头。据说这是家庭财富的象征,同时也具有驱邪镇鬼的作用。
  其中,大年节是普米族人民最隆重的节日,每年农历腊月举行。具体日期,各地不同,三、五天或十余天。节日这天,各家各户在院内、大门外和屋顶上栽、插青松,以示四季常青,兴旺发达。晚上,全家人围坐在火塘边吃团圆饭,夜间要留人守岁。当雄鸡啼鸣时,各村寨鸣枪吹锣螺,以示报岁。接着,各家举行祭房头,祈祷平安吉祥、五谷丰收。然后,男女青年争先恐后地跑到水塘、小溪,水井背水,以最先取得净水为吉祥。接着,全家围坐在火塘边吃酥油茶、糯米饭。家里若有年满十三岁的男女青少年,父母或兄嫂还要为他(她)们举行隆重的“穿裤子礼”和“穿裙子礼”。
  普米族的婚姻以一夫一妻制为主。但通婚范围很严格,实行氏族外婚、等级内婚的规矩,一般人不与奴隶结婚,贵族和平民也不通婚。选择配偶由父母作主;盛行姑舅表优先婚配。结婚年龄较早,女子到十五岁、男子十八岁多已完婚;也有在男女十三岁“成丁礼”后完婚的。婚期多选在冬腊月农田季节举行,礼节都很隆重。迄今,也有少数普米族寨子还保留着抢婚习俗。当然,这种“抢婚”只是男女青年自由恋爱受阻,不得已采取一种“生米做成熟饭”的结婚方式。   按古老的习俗,普米族儿童只能穿长袍大褂,13岁以后才改穿衣裤、衣裙式短装;成年男女无论衣式如何,均外着羊皮坎肩或披肩,系腰带;普米族男人喜欢穿短衣宽裤,披白羊皮领挂。永胜、宁蒗一带妇女喜包大头帕,扎牦牛尾和丝线盘于头顶,穿大襟衣,系百褶长筒裙,用宽大而有红、绿、蓝、黄色的彩带束腰,有的还在背上披一张洁白的长毛羊皮。在裙子的中间,通常都横绣一道红色彩线。她们说这是祖先迁移的路线,人死了以后需沿这条路去寻找自己的归宿,否则就回不了老家。兰坪、维西一带的妇女爱穿青、兰、白色大襟短衣,外着色彩鲜明的黑、白、褐色的绣纹坎肩,并配以闪亮的银扣。长裤外系围腰布,编发辫,有的喜佩红、白色珠饰,有的喜带耳坠银环。富裕人家在颈项还要挂上珊瑚、玛瑙和珠料,胸前佩带“三须”“五须”的银链,手戴镯圈和宝石戒指等。
  普米族一般习惯日食三餐。早餐多吃面食点心,喝酥油茶或盐茶,中午和晚上为正餐,多以玉米为主食。常用煮、蒸、烧、烘烤等方法制作米饭、烤饼、面片、面条等。普米族普遍以饲养的畜禽为其肉食来源。常见的有猪、牛、羊肉,并能制作酥油、乳饼等乳制品。肉类多煮食和烤食,不习惯炒食。普米族擅腌制腊肉,以琵琶肉最为驰名。而且,普米族自己酿制的苏里玛酒(甜酒),是待客和馈赠亲友的重要礼品。
  普米族多聚氏族而居,村落多分布于半山缓坡地带,坝区住房多仿白族“三坊一照壁”等院落形式,山区多为木楞房四合院布局。正房一般长6.5米、宽3米许,四角立有大柱,中央立一方柱,称“擎天柱”(普米语为“三玛娃”),是神灵所在的地方。屋脊架“人”字形横梁,用木板或瓦盖顶。四周墙壁均用圆木垒砌而成。这种房子俗称“木楞房子”或“木垒子”。房屋一般分上下两层,上层住人,下层关牲畜或堆放杂物。居室的布局有一定格式:进门便是正房,靠门右方装地板,设火塘,后有神龛。火塘周围设卧铺,分男左女右两边,互不逾越,以忌混乱。平时人们在此食宿、议事,作为家庭活动的中心,也是宗教祭扫和接待客人的地方。正房左边是灶房,门外悬挂有牛、羊骨头,有祝愿牲畜兴旺和“避邪”的意思。
  总之,普米族是一个勤劳勇敢又智慧的民族。这个民族曾为中华民族光辉灿烂的历史增添过浓墨重彩的一笔,所以值得人们给予更多的关注与尊敬!
  (创世纪——公元前21世纪)
  茫茫的“直呆木喃”洪水时代,
  没有天地和万物,也没有生存和死亡。
  宇宙全是黑压压的洪水,
  没有白天和黑夜的迹象。
  ……
  不知那个世纪,水底生长一只癞蛤蟆,
  是它一气汲干滔天洪水,他也因此大腹便便。
  从此洪水消失,出现宇宙和大地,
  接着出现光明和黑暗。
  ……
  仁慈博爱的喏提天神,
  为了繁衍世间万物,
  她向大地撒下一把种子,
  无垠的大地从此生息万物。
  ……
  责任编辑:吴安臣
其他文献
入刊理由:文学是一个民族的灵魂,也是一个民族的智慧结晶。在一定程度上,文学塑造了一个民族的立体形象,沿袭了一个民族的精神传统和思想属性。少数民族文学,作为民族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以其“人学”的特质,承载着一个民族的全方位文化,成为民族与民族间和民族个体与个体间相互交融、文化传播的媒介载体。《新时期中国少数民族文学作品选集·普米族卷》就是这样一本富有浓郁民族特色、地域特点和时代特征的文学精品选集
期刊
入刊理由:早在2004年,石林彝族自治县便在云南全省率先实施生态美县战略。如今,经过10年来生态文明建设,石林县已经荣获“省级生态县”的荣誉。目前,石林全县80%以上的乡镇已进入国家生态乡镇,所有涉农行政村100%进入市级以上生态村,已经具备“国家生态县”双80%的指标,有望冲刺全省首个国家级生态县。  “石林或将成为云南省首个国家级生态文明县!”在2015年9月间举行的石林县国家级生态文明县建设
期刊
2015年6月26日12时35分,从丽江三义机场起飞的中国民航飞行校验中心一架飞机平稳降落在宁蒗泸沽湖机场的跑道上,标志着泸沽湖机场首次校验飞行正式开始。  2015年7月2日,历时7天的宁蒗泸沽湖机场首次校飞工作圆满结束,校验参数均符合民航相关标准和规范。  ……  2015年10月12日,丽江市宁蒗县泸沽湖机场正式通航。这是个具有历史意义的月份,丽江市宁蒗彝族自治县26万各族人民盼望千百年来的
期刊
苏格拉底曾说:“世界上最快乐的事,莫过于为理想而奋斗。”梦想是这个时代最美好的阳光。并不是杰出者才做梦,而是善于做梦者才杰出。不论是国家、民族,还是个人、家庭,梦想都是保持生机、激发活力的源泉。当然,法官也一样,只有拥有法制梦想,才能在自己的工作领域力求公平正义,才能真正做到为人民服务。  十八大之后,习近平主席提出的“中国梦”宏伟蓝图,唤醒了所有中国人。在这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之际,任何人都不能置身
期刊
2015年10月12日,丽江市宁蒗县泸沽湖机场正式通航。这是个具有历史意义的日子,丽江市宁蒗彝族自治县26万各族人民盼望千百年来的梦想实现了,这也是云南民航事业发展史上的一大盛事,我们对泸沽湖机场正式通航表示热烈的祝贺!  回眸历史,宁蒗县是一个由二十世纪50年代初的原始共耕制、奴隶制、封建领主制等多种社会形态,经过民主改革一步跨入社会主义社会的特殊县份;同时,又是一个集“山、少、偏、穷、特”为一
期刊
入刊理由:云南省第九次党代会后,曲靖市把高原特色农业作为在全省率先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基础来抓,科学制定发展规划,夯实发展基础,突出建设重点,积极培育新型经营主体,加大改革创新力度,努力争当全省高原特色农业排头兵。  地处五千里珠江源头的曲靖,素来是云南重要的工业城市,也是云南重要的能源、汽车、化工、建材和工业原料基地,拥有30多个门类的工业企业。在为云南经济社会发展做出重大贡献的同时,也面临对资源
期刊
入刊理由:中国自古以来就是一个统一的多民族国家,56个民族凭借其自身特点,创造了璀璨绚烂的中华民族文化。其中,分布在云南省境内的怒族和基诺族,他们质朴、勤劳、充满智慧,他们特有的民族文化和民族精神,为中华民族文化增添上了一抹绚丽的色彩。  编者按——  中华民族是历史上形成的一个统一的民族共同体,也是从古到今逐渐凝聚成的一个精神大系统。少数民族文化作为中华民族文化的瑰宝,在中华文明的传承中起着不可
期刊
入刊理由:“因心造境”是中国画创作与审美的极致。中国当代著名画家孙建东先生的作品,流露出的就是这样一幅幅具有心迹的画卷;他的作品强调情感的真实流露和画面的格调与情趣,充满了时代感。  国画大师张大千在《毕加索晚期创作展序言》中谈到,西方现代画大师毕加索晚期作品深受中国画的影响,“寥寥数笔,已尽得中国绘画之神韵” “故其晚岁之作,线划之顿挫,与空间之处理,非西方画家所能跻及也”。毕氏对源远流长、丰富
期刊
入刊理由:何伯群先生书法造诣精深,作品真、草、隶、篆皆能,并以高古劲健且婀娜多姿、老辣自然的艺术风格独立书坛,颇受书界与藏家好评,有中国“一代书魂”之誉。  “云南是个好地方。这几年,我差不多一年要来一两次云南。”在昆明一大酒店,人称“一代书魂”的中国书法学术研究院院长、著名书法家何伯群先生谈起云南时赞不绝口:“云南真的很美,秀丽的自然风光,五彩缤纷的民族风情,常常打动着我在书法创作上做出尝试和突
期刊
入刊理由:2014年8月27日,罗应光出任中共玉溪市委书记。这个决定是云南省委充分听取了各方面意见后,从全省工作大局和保持玉溪市经济社会发展连续性的实际出发,通盘考虑,反复酝酿,慎重研究后决定的。时至今日,仅过半载时间,玉溪市在云南省委、省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及以罗应光为班长的玉溪市委、市政府班子团结带领下,发生了怎样的变化?请跟随记者一起走进玉溪,亲眼目睹那里日新月异的景象。令记者欣喜的是,习近平总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