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宋八大家”的巡视监察智慧

来源 :月读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lientlamb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唐宋八大家”是唐宋时期八位散文代表作家的合称,即唐代的韩愈、柳宗元,宋代的苏洵、苏轼、苏辙、欧阳修、王安石、曾巩。“唐宋八大家”不仅是中国历史上伟大的文学家和思想家,而且对中国政治文明尤其是监督思想的完善和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
  在“唐宋八大家”中,韩愈、柳宗元几乎同时在中央和地方担任过巡视监察官,苏洵、苏轼、苏辙父子三人先后担任过右司谏、御史中丞,欧阳修也担任过谏官,王安石著有《谏官论》,曾巩曾主笔起草过国家巡视监察制度训示。“唐宋八大家”对巡视监察的认识和实践体现了东方式的政治智慧,对于我们正确履行职责,以改革创新精神,更好地发挥巡视制度监督作用,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权责对等的立法方针
  对于“唐宋八大家”而言,巡视制度并不是什么新东西,进谏是古道。但古道如何过新车,立法方针至关重要。
  始于原始社会的中国古代巡视监察制度到唐代时,巡视监察机构的名称又有新变化。在权力授予上,延续和强化了秦汉时的做法,赋予巡视监察官极高的法律地位和政治权力。《资治通鉴·唐纪》载:“武后以法制群下,谏官、御史得以风闻言事,自御史大夫至监察得互相弹奏,率以险诐相倾覆。”到宋代,王安石认为,谏官是“天子之士”,“其位在卿大夫之上”,“无所不当言”。欧阳修甚至主张,巡视监察官“可与天子争是非”,其有着至高的权力和特殊地位,就必须承担相应的责任——这是唐宋巡视制度立法的一个基本方针。欧阳修说,巡视监察官是“非大位而大任”,应当“朝就职夕建言”,才能“上无不闻,下无不达”。他认为,巡视监察官是“一时之公评系也”,“天下之事,宰相可管,巡视可言”,“以一人之身系天下得失,当万世之是非”。这些责权同重的思想表明,权力越大,责任也就越大,体现了对巡视监察独到而深刻的认识,为唐宋完善巡视制度奠定了思想理论基础。
  以德为先的选任原则
  自唐以后,中央和地方专设了巡视督察机构。唐宋时期,对于选拔巡视监察官,都非常重视其素质的考察,坚持德才兼备、以德为先的标准。
  由曾巩代拟的《御史迁郎官制》中说,皇帝“甚重其选”。王安石在《谏官论》中主张,巡視监察官首要的品质是贤德,“称其德,副其材,而命之以位也”,“其道德必称其位,所谓以贤也”。欧阳修主张,巡视监察官要“有气节,不沉浮,得失利天下”,“非材且贤不能为”。由曾巩主持制定的中央巡视工作制度,对巡视监察官的选拔也有严格的标准:“博学精识,通于世用”;“敏茂直清,通于学问”;“好古知方,强于自立”;“非秉义纯笃、望实敷于上下,不称其任”。
  这表明,巡视监察官这个职位,只有同时具备以下三种能力的人才能胜任:有“守正向公之志”的理想道德,有“辨别是非之明”的实践能力,知识面宽和实践经验丰富。唯其如此,才能达到“使贤不肖忠邪不失其实”的目的。
  这种严把入口关的选人思想,符合巡视监察“以小事大”的特殊要求,为保持巡视队伍的高素质提供了可靠保障。对于我们严格选拔标准、加强巡视队伍建设,很值得借鉴,尤其在拓展知识面方面,更显得必要和紧迫。
  执着、精进的从业信条
  “唐宋八大家”不仅文章盖世,他们对巡视监察事业的执着、精进精神,亦值得称道。
  作为“唐宋八大家”之首的韩愈曾说:“谏不足听者,辞不足感心也。”他分析说,一件事反复向上报告都未能打动中央,是什么原因呢?是因为巡视报告没写好,直接影响了问题的解决。韩愈曾就某高官击球之事,直接向其本人写信进谏。后人评价说,此“谏言才数百言,使人意动神悚”,并以此与柳宗元的巡视报告比较,称柳宗元“上千字劝人,反而缓而不切”,感叹“人才相去,不可及哉”。可见,巡视报告写作无止境。只有把巡视报告写到上司“意动神悚”时,才不会“不足听”,不会“辞不足感心”,不会“谏者不休,执事不止”。
  韩愈还透露自己的写作秘诀:把巡视报告写到“意动神悚”的境界,关键是要“切身”,抓要害,不能只讲表面现象。韩愈写的那封信,“其指要非以他事外物牵引相比也,特以击球之间之事明之耳”,把击球放到养生大背景下去讲道理,用马性与人性相比较,以增强报告的说理性。韩愈还认为,不论何时,报告都要报实情,哪怕是进牢房、掉脑袋,也在所不惜。
  韩愈曾因进谏旱灾等事,被贬为广东阳山县令。韩愈那篇《论天旱人饥状》的巡视报告,区区数百字,却表达了七层意思,一是开门见山概括旱情,“田种所收,十不有一”;二是肯定了国家免租赋的政策和救灾措施;三是列举了存在的“弃子逐妻求食”“人毙道旁”等主要问题;四是指出这些情况中央还不知道;五是强调当地的地位重要;六是建议中央进一步强化惠民政策;七是提出了免征税的政策建议。
  虽然历史已过千年,韩愈坚持民生为贵的政治立场和精益求精的从业态度,对于我们提高发现问题的水平和写作巡视报告的质量,仍具有很强的学习和借鉴意义。
  大义至上的价值取向
  唐宋时期的巡视监察虽然也有考、荐、察等多项职能,但最重要的职能和任务是监督,是发现问题和提出解决问题的方案,使朝廷“能坐见天下官吏贤愚善恶”。
  然而,一项制度实施时间长了,难免会出现偏差或执行时走样。对此,“唐宋八大家”坚持正确的价值取向,及时纠正巡视实践中偏离制度的现象。针对一些巡视监察官不愿意反映问题,曾巩上书明确表示反对。他认为,巡视监察官不坚持原则、“与时俯仰”,上级想听的听不到,下面想说的说不上,违背了巡视的本意,甚至批评一些巡视报告“一纸之中尚十七八避就时人喜怒”。
  王安石向皇帝进谏时曾引用孟子的话,主张巡视监察官“有言责者,不得其言则去”。苏辙也曾上书皇帝,严厉批评巡视人员不作为的现象。欧阳修在《上范司谏书》中,阐述巡视监察官与其他官员的关系,百官是“任职之责”,巡视监察官是“天下之责”,如果巡视监察官失职,就要受到“百世之讥”。
  “唐宋八大家”这种大义至上的气节和主动担当的价值取向,即使在今天,仍值得提倡。这对于我们保持巡视工作的正确方向,切实解决为谁巡视的问题,具有重要的实践意义。   着眼改革的战略眼光
  唐宋时的巡视监察重在抓问题、报实情、提建议,尤其看重建言献策,把能提出正确的政策建议作为一种追求。在这方面,“唐宋八大家”也为我们做出了榜样。
  韩愈在任巡视监察官期间,十分关注朝廷重大政策的落实情况,并针对政策实施中出现的问题,提出修正意见,建议进行二次改革。比如,他针对“两税制”改革后出现的新情况,进行调查研究,及时向中央报告“钱重物轻”“民以为患”的实情,并亮出自己的调查结论——“钱重物轻,为弊颇甚”,提出了“以物代钱”“禁钱不得出五岭”的治本建议。因为,五岭以南的广东作为商贸特区,可以同时以金、银、铜为货币。
  同样,欧阳修针对当朝政策变化太快、官员变换太频和不作为等弊端,提出了三条治国之策:“慎号令,明赏罚,责功实。”他在报告中阐述了三策之间的辩证关系,以及“不慎号令,不明赏罚,不责功实”与“万事”的联系。他还建议,国家在实施重大事项、重大政策之后,都要进行赏罚。这种推进制度改革的勇气和建言行动,坚持实事求是而不搞“一刀切”的思想方法,也是我们创造一流巡视业绩所应追求的境界。
  遵循规律的工作方法
  在古代,巡视监察官的工作成果主要体现为提出的意见、建议能否被皇帝或朝廷采纳。因此,汇报的技巧非常重要。
  在这方面,巡视监察官出身的苏洵十分重视对巡视规律和方法的研究。苏洵主张,要运用好巡视成果,就要讲究巡视汇报的策略和方法,并提出了汇报的进谏五术:一是“理而谕之”讲道理,二是“势而进之”明形势,三是“利而诱之”摆利害,四是“激而怒之”辩是非,五是“隐而讽之”讲群众语言。而要达到这种汇报境界,苏洵认为两个条件必不可少:一是有比干的忠心,二是有苏秦的口才。苏洵建议,作为巡视监察的领导与管理机关,要采取三种办法来激励巡视监察官履职尽责:一是重用,二是奖励,三是问责。
  苏洵的这些思想,体现了他对传播规律、对上沟通艺术和对下领导艺术的把握,同时也揭示了一个道理:忠诚与能力,是做好巡视工作的重要前提。
  与时俱进的法治思想
  唐宋时期之所以被后来研究者称为我国巡视监察制度的成熟时期,一个重要原因是重视制度顶层设计,从国家层面建立和完善一系列法规制度,用制度来监管权力和队伍,保证制度切实发挥作用。这些政策制度的法理渊源,有相当一部分源自“唐宋八大家”。
  宋仁宗嘉祐年间,曾巩代皇帝起草一批巡视监察制度训示,规定了巡视监察官的任务和职责。比如,《御史中丞制》规定,“御史府持吾邦法,所以纠官邪,绳不恪,辅予于治”,确立了巡视监察所必须坚持的指导思想和工作原则,使巡视监察做到围绕中心、服务大局。再如,曾巩在《御史迁郎官制》中说,“御史董摄纲纪,肃正朝廷。于政之有不当于理,于臣之有不协于极,皆得言之”,从而确定了巡视监察的职责范围。
  “唐宋八大家”善于在巡视实践中发现问题,及时改进和完善制度。针对兼职巡视监察中的监督虚化问题,欧阳修建议朝廷设立按察之法,在各路设立专职巡视官员,即按察使。他认为,一旦实行专职巡视,“使者四出而天下悚然”。针对一些巡视监察官向朝廷推荐官员“多循亲戚,举既非材”,欧阳修建议朝廷修改完善巡視举官制度,主张改革旧制,打破利益格局,完善举官之法,实施“举主连坐”,以防伪滥,使巡视监察官不敢不举优秀官员,做到唯才是举。
  正是“唐宋八大家”将自己的政治智慧转化为国家制度,才推进了唐宋巡视制度的法制化、规范化和科学化,促进了国家的政治清明。
  (选自《中国纪检监察报》2013年2月26日。文中链接为编者所加)
  古代对监察官员的后期考绩
  古代监察官员的管理方面,除了依据一定的标准进行选拔之外,还特别注重后期的严格考绩。如唐代以“四善二十七最”考核百官。所谓“四善”,即“德义有闻”“清慎明著”“公平可称”“恪勤匪懈”,这是对百官的要求。“二十七最”是根据各个部门和地方的职责的不同而分别提出的具体要求,其中对监察官员的要求是:“访察精审,弹举必当。”南宋时颁布的行政法典《庆元条法事类》中,“监司考核事例”条对“转运、提点刑狱、提举”等负有监察责任的官员提出了非常详细的考绩规定。
  除了一年一度或三年一度的考绩之外,古代还采取其他一些措施,加强对监察官员平时的考察。如宋代规定御史每月至少必须奏事一次,叫作“月课”,如果上任以后百日之内无所纠弹则被认为是不称职,要被罢黜作外官,或罚“辱台钱”。清代的都察院对出巡御史各立一考核专册,逐日登记其举劾事项,作为定期考核的依据。
  历代还采取了其他一些约束和箝制措施,以保证公平公正,防止监察官员滥用职权。如唐代尚书左、右丞兼有弹奏御史之责,尚书省、门下省和御史台三者有互监关系。宋代和清代,还规定御史之间可以互监,宋代有《诸路监司互察法》,清代也有《互监法》,要求监察官员相互弹劾。
  (据李育华《论中国古代监察官员的管理制度》,《人文杂志》2005年第1期)
其他文献
“期间”和“其间”两个词读音相近,字形也相近,但一字之差,区别很大。  “期间”指的是“在某段时间内”。例如:会议期间。而“其间”是“其中”“那中间”的意思,可用于指时间、空间等不同方面。例如:他上了四年大学,其间多次获奖。又如:这段山路很长,其间有几个山洞可以避雨。  此外,“其间”表示的时段可长可短,“期间”表示的时段则不能太短。  就用法而言,“其间”前面不能加修饰语,“期间”前面则必须加表
期刊
唐贞观三年(629),濮州刺史庞相寿犯了贪贿罪,被朝廷“追还解任”,受到免职处分,并追还赃款。不料庞相寿毫无思过之心,为了保住乌纱帽,竟不知羞耻地向唐太宗上书,“自陈幕府之旧”,哀求太宗念在“故旧”的情分上予以宽恕。  原来,李世民当皇帝之前被封为秦王,庞相寿曾在秦王府做过事,是他过去的老部下。照一般世俗眼光看,老部下犯了事,请求老领导老首长照顾一下,开开绿灯,似乎也在情理之中。唐太宗虽然贵为皇帝
期刊
父亲(编者注:指韩复榘,此篇是韩复榘之子回忆其父亲的文章)反对“任人唯亲”及“任用私人”。他面试新人,第一句话就要问:你是怎么来的?在人事任免过程中,他最厌恶投机取巧或托人情、拉关系,一旦发现,永不叙用。  有王某,北京大学毕业,陈调元主鲁时,考取山东候补县长,但尚未发表。等父亲韩复榘主鲁,王某运动国民党要人给父亲写信,请予优先发表。父亲接信大怒,在原信批了“驱逐出境”四字,并说:“这样钻营奔走的
期刊
学习商数(Learning Quotient)指一个人不断在外界环境中获得认知,或者通过逻辑思考获得经验的能力。  学习能力在古代已被重视,孔子提出“三人行必有我师焉”,“学而时习之不亦乐乎”。在二十一世纪的今天,学习能力更是衡量一个人是否具有成功潜质和发展前景的重要指标之一。一个“学习商数”很高的人会是一个不断有创新的充满活力和魅力的人,而一个再高明的人,如果到了不能接受外在影响的地步,恐怕也就
期刊
“科举取士”是古代中国的特色之一。在1300多年的科举历史中,作为一种相对公平的人才选拔制度,它较好地畅通了社会阶层的流动渠道,使贫寒子弟“朝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成为可能。但科举的公平是相对的,对高官和皇族常有优待,不但其子弟可上较好的学校,而且有门荫制度,“官二代”可通过门荫直接进入仕途。就是参加科举考试,也容易得到考官关照。  明万历八年(1580),内阁首辅张居正的第三子考中状元,大儿子考
期刊
万事催华发!论龚生①、天年竟夭,高名难没。吾病难将医药治,耿耿胸中热血。待洒向、西风残月。剖却心肝今置地,问华佗、解我肠千结。追往恨,倍凄咽。 故人慷慨多奇节。为当年、沉吟不断,草间偷活。艾灸眉头瓜喷鼻②,今日须难决绝。早患苦、重来千叠。脱屣妻孥非易事③,竟一钱、不值何须说!人世事,几完缺?  【注释】  ① 龚生:即龚胜,汉时人。王莽篡位,召龚为官,龚绝食而死,终年七十九岁。  ②瓜喷鼻:中医治
期刊
有的人擅长于说话,可以在任何场合,嘴里说个不停,真好比悬河之口,滔滔不绝。但是,听完他的说话以后,稍一回想,都不记得他说的是什么了。  这样的例子可以举出不少。如果你随时留心,到处都可以发现。说这种话的人,有的自鸣得意,并且向别人介绍他的经验说:“我遵守古人语不惊人死不休的遗训,非用尽人类最伟大的语言不可。”  你听,这是多么大的口气啊!可是,许多人一听他说话,就讥笑他在作“八股”。我却以为把这种
期刊
听说这个年头儿,在报章杂志上,最流行的是幽默文章。可惜记者是个埋头干实业的人,没有名流学者文人墨客那种闲情逸致,所以简直不懂什么幽默和不幽默。只是记者跑过不少地方,见过不少世面,就拿平时见闻所得,讲几个笑话,替读者们劳作之余,解解闷儿罢。  笑话年年有,今年格外多,不过有许多笑话,是不好随口讲出来的。现在我就讲两个没有多大干系的官场笑话罢。  据说从前长江某省,有一位督军,他虽出身行伍,而目尚识丁
期刊
屈原已经逝去,但作为中华民族之魂,他依然流淌在我们的血液里,长存在我们的记忆中。屈原对中国文化的影响,是一个常说常新、永远也说不尽的话题。从汉代开始,历朝历代都有无数的读者和学者,被他那神奇瑰丽的文字所征服,被他那深厚而浪漫的内心情感所感动,试图深入到他丰富而曲折、高贵而执着的精神世界。屈原在中国文化中的地位,也许可以借用他在《九歌·云中君》中的一句话来评价:“与日月兮齐光。”这句诗本是形容云神的
期刊
读《宋史》中的范仲淹、包拯、赵抃、欧阳修传记,在为这些北宋名臣的品格和作为所感动的同时,也生发出一些感触。他们身上所展现出的潜心为民、清正廉洁、正道直行的情怀,值得我们党员干部特别是领导干部借鉴。  潜心为民  “仁者爱人”,是儒家思想的一个极其重要的内容,也是其精华之一。要做到爱天下苍生、爱黎民百姓,必须具有宽广的胸怀。古时官场上的窥觊私利之辈,往往是通过鱼肉百姓、搜刮民脂民膏来中饱私囊,自然与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