养老何以成为问题

来源 :晚晴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alex136629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爸爸,如果你们老了,我还没长大,怎么办?”
  6年之前,我家3岁的小丫头向我们发出了惊天之问。
  错愕之下,我安慰小姑娘:“你放心,在你没长大成人之前,爸爸妈妈是不会老的。”
  显然这是一种精神胜利法。工作劳累,内心纠结,环境污染,对于晚育的我们来说,事实上在孩子长大成人之前也恐很难阻挡衰老的到来。
  我们该怎么考虑自己的未来?
  孩子是指望不上了。我的家人选择了基本养老保险和商业保险,我在放弃公务员身份之后,仗着年轻身体好,对养老和医疗保险一直未有重视,直到去年才去补办相关手续。但我们对此仍然缺乏信心。
  “积谷防饥,趁还能干,努力工作,多积赚些钱养老。”但是,经济学家钟伟的说法深深地打击了我:一个城市白领,要挣上一千万,退休后还未必够养老!
  养老,成了每个普通人心中的痛,成了中国社会向前走的一道高坎。
  老有所养,一直是中国传统社会的理想目标。《礼记》描摹的理想社会是:“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鳏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而孟子则希望看到“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
  中国传统社会的老有所养,主要依靠血缘和宗族关系来完成,现代社会则依赖于责任和契约精神。
  在中国从传统社会走向现代社会的过程中,政治和经济制度的质变,依靠血缘和宗族构建的社会关系和安全网络,很大程度上被现代政治和意识形态取代。
  凡国家经济和政治制度影响所及,国家通过退休制度保障养老,个体对于养老的思考和关切让位于国家制度。在共同的伟大愿景下,个人资源主动或被迫转移到国家集体手中,传统的养老之道开始瓦解。但在广大农村,资源被剪刀差统筹掠夺到城市之后,依然还得依靠传统的血缘关系养老,养儿防老。
  政治经济制度再次丕变,共同的伟大愿景幻灭了,旧式的国家保障的退休养老制度受到巨大挑战,而长久实行的计划生育政策使传统的血缘关系养老也陷入了困境,新的现代理念的社保体系刚刚起步,认知和管理水平等加剧了新式社保体系的混乱和问题的严重性。
  在现代社会责任和契约精神缺失的地方,人们只有回到传统的血缘关系养老上。
  相比那些入狱养老、被遗弃的老人等故事,某种意义上,我的祖父母很幸运,他们是由我的父母养老送终的;我的父母可能更幸运,虽然他们所入的新农保,养老只是杯水车薪,但他们却还有两个儿子。
  养老是一个社会的良心。但不得不说,在中国现代社会经济发展高速发展这么多年之后,如果在养老问题上,依然需要依靠千百年来的传统方法,那是这个社会之耻。
  问题是历史累积下来的,但我们依然缺乏直面历史深刻反省的勇气,缺乏正视那些因政策失误为虚幻的共同愿景付出巨大牺牲的人的勇气,甚至,一些人更是从既得利益出发,继续利用政策杠杆掠夺侵占其他社会阶层的利益,从而激化社会阶层之间的对立情绪。
  借鉴发达国家解决养老问题之道,养老问题需要政府、社会组织和个体共同的努力。这一点已经起步晚了,更需要群策群力。在中国,出于历史的责任,政府更应作出努力。中国从来不缺解决问题的智慧,但中国缺的是公平正义之心和责任感。唯有以公平正义之心和社会责任感,政策才可能弥合社会养老体系不公平的鸿沟。以现代政府的执政理念和社会认知,以及充盈的国库来说,都理应做得更好。做得不好,乃是失职。
  养老问题是社会发展的稳定器。解决了养老的后顾之忧,中国社会才有可能击败普遍流行的追逐即期利益的机会主义价值观,激发个体的创造力,使中国真正成为一个充满活力的健康和谐社会。
其他文献
人老了死都不怕,还害怕什么?真的是这样的吗?不要相信家中老人善意的谎言。只有真正懂得老年人心理的人才会透析老人的话中话。  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老年人物质生活保障比较充足,但心理问题的出现呈上升趋势。很多老年人一生辛劳,年轻时忙工作,中年时忙家庭,好不容易退休了,还要为了让孩子、孙子过上更好的生活操心、奉献“余热”。甚至有人调侃地说,老人活着10%为自己,20%为子女,70%为孙子。但是如果只懂奉
期刊
据全国老龄工作委员会办公室近期发布的2011年度中国老龄事业发展统计公报显示:老年人居住养老机构的意愿逐步下降,城镇老年人愿意住养老机构的比例10年间从18.6%降到11.3%,农村老年人则从14.4%下降到12.5%。可见,养老机构并非是多数老年人养老的选择,老人同样期待着与家人一起享受夕阳的时光,期待着丰富多彩的老年生活,期待着社会的关怀和关注。  以下这些老人的做法值得我们品味和深思。他们的
期刊
1946年11月4日出生的张德江,在中共中央领导集体中算是年轻的。在他的简历中,明明白白写着“吉林省汪清县罗子沟公社太平大队知青”,他也是一名插队知青。  “插队知青”的全称是“上山下乡插队知识青年”。因为“停课闹革命”而被耽误了正常学习进程的1966年的高中和初中毕业生、在校生,又被习惯称为“老三届”。“老三届”中资格最老的,当然是1966年没有机会入读大学的应届高中毕业生,习称“老高三”。张德
期刊
1969年初,毕业于北京35中的王岐山,随两万多名北京知青来到陕西,在延安冯庄公社插队落户。王岐山在延安插队落户的这段经历,留下的资料甚少。  当时最大的问题是吃。王岐山多年后回忆,当时他选择了延安圣地,没有去黑龙江,“后来跟黑龙江的同学见面后我都想哭,他们干活累了至少还吃得饱啊,我这是累了还吃不饱,知道饿是什么滋味了。”  在2009年2月22日举行的“北京知青赴延安县冯庄公社40周年联谊会”上
期刊
生活中我们面临太多的选择,有简单,有繁复;有低调,有张扬;有荤,也有素。如今,疲惫不堪的都市人越来越意识到,也许,朴实无华的“素生活”才是抵御浮躁的一剂良药。  “素食”能长寿  清代文人朱锡绶说:“素食则气不浊”,可如今“气浊”的人却不少。越来越多的人经常在暴饮暴食、大鱼大肉下生活,肉吃得多,酒喝得也不少,而且往往追求重口味,油、盐放少了,觉得不香;辣椒、花椒放少了,觉得不过瘾,结果每个月总有那
期刊
来自美国的贝天牧(Tim Baker)夫妇,20年间在中国救治、收养孤残儿童超过3000名。贝天牧夫妇的故事被很多网友在论坛和微博中分享、热传,网友将贝天牧誉为“洋雷锋”“当代白求恩”。  爱心,聚成“牧羊地儿童村”  位于京津之间的天津武清区有一片牧羊地,贝天牧夫妇在这里为孤残儿童建立了一个家,取名为“牧羊地儿童村”。这个儿童村已成为中国最大的外资孤残扶助机构,先后收养3000多名孤残儿童。  
期刊
“亮亮,赶快跑,给你爸爸送去!”1999年冬天,4岁的王亮第一次接过爷爷递来的饭碗,第一反应就是“奔跑”,跑回家的速度够快,高位截瘫的父亲才不会挨饿,才不会吃到冷饭。  如今,这样的奔跑王亮已经持续了12年。她带父上学的经历,再次引发了网民关于“孝心”的讨论,她的行为,也让很多成年人反思:“我们的孝心是否褪色?”  学会奔跑,让重病的父亲活下来  2011年9月,王亮带着高位截瘫的父亲走进重庆梁平
期刊
老人们爱聊天,扎堆聊,找子女聊,和老伴聊  由一位大学教授创立的我国首条免费老年人心理危机求助热线,就是一条陪老人聊天的电话线。5年来,他们与8600多名老年人聊天中总结出了现在的老人普遍存在的几个心理问题,并希望告知所有人,让老人心理健康,其实很容易——陪他们“唠嗑”。  徐坤是首都经济贸易大学的一名教授,2006年,她创立了一条“爱心传递热线”800-810-0277,就是专门陪老人免费“唠嗑
期刊
有不少老人在痛失爱人的几年后,又找到了自己的另一伴,在经历了几年“磨难”,有幸修成“正果”,和和美美两人相伴走完人生的最后一段美好时光,而更多渴望在晚年“有个伴”的老人则依然徘徊在婚姻的殿堂外。究竟是什么原因让一些老人成功获得幸福,而又是什么原因阻碍了一些老人寻找后半生的幸福呢?  老年人再婚的喜与忧  79岁的丁老通过“单身老人联谊会”结识了75岁的何阿姨,同样热爱文学、音乐的两位老人很快走到了
期刊
7月12日,由中共贵州省委老干部局组织召开的“嫦娥工程——中国人的探月梦”老干部专题报告会在贵阳召开。报告会由中国科学院院士、世界著名天体化学家、地球化学家欧阳自远教授主讲。  在报告中,欧阳自远通过大量科学数据和生动的图片,深入浅出地讲解了从地球生命起源到人类的空间探测活动史,以及人类在月球探测方面的尝试和努力;回顾了世界各国月球探测的历程和成果;畅谈了探月的战略意义、科学内涵以及我国在月球探测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