变控制为服务,收获幸福团队

来源 :班主任之友·小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jiangyang012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班级管理方面,我从未停止过利用小组合作来提升管理实效的探索。从十多年前的“追梦组合”,到之后的“伙伴互助联盟”,直至如今的“成家立业行动”,一路摸索实践,走了诸多弯路,也得到了更多成长的收获。
  当我尝试把班级管理的主力由班干部下移到小组之后,班级工作展现出来的条理性和有效性是超出我期待的。从学习到生活,从寝室到教室,无论是座位调整、卫生打扫,还是活动策划、成绩评定,都是以小组为单位来开展。各小组组内分工明确,班级内干部单干变成了小组共干。
  但是,接下来出现的场景,并非是我所期望的。值周管理小组的成员俨然成了我的替身,扮演着警察、城管的角色,动不动以各种从我那里学来的如扣分、扫地、跑步等惩罚方式发号施令,扼制问题。由此带来的当然是同学之间人际关系的紧张,甚至出现了管理小组之间的相互报复行为,尤其是周一的班队活动课。他们原封不动地沿袭了我的“光荣传统”,把班会开成总结会、批判会、说教会,组内成员轮流上台,喋喋不休地讲着那些同学们已经熟悉得不能再熟悉的道理,面面俱到,从卫生讲到纪律再到学习,批评完个人批评全体,批评完学习批评纪律。其他小组成了听话筒、出气筒,不仅觉得没意思,更是非常反感。在这样的氛围中,空气中弥漫着火药味,大家一个个神经绷得很紧。
  当我不断旁观这些行为的时候,自己已是羞愧不已,也充分认识到了发生在自己身上诸多违背教育规律的做法。
  现在看来,当班级“管”得过多而“理”得不足之后,弥漫在教室里的只能是负面的情绪而非彼此信任相互理解的和谐状态。
  我只好问计于学生,问需于学生,而最为常用的就是通过问卷调查方式来了解学生们对小组合作管理的态度。虽然听到的有诸多抱怨,但来自学生们的建议大多是建设性的。将学生们的一系列建议梳理成稿之后,我们召开了主题班会。学生们的共识是普遍支持小组合作管理班级,但要寻求以大家可以接受的管理方式,因为,大家反对的不是管理本身,而是管理的方式。进而全班分组讨论完善相关举措。主导思想就是——变控制为服务,把班级管理变成一件快乐的事!
  由此,我们开始尝试改变,从自身需求出发,从能做的事情开始,不仅组内进行合理分工,组间也进行合理的分工,营造自己服务他人、本组服务他组的氛围。
  首先,我们尽可能地将管理的岗位开发成服务的课程。
  每个轮到值周管理班级的小组,总会想方设法开展一系列充满温情的活动来增强班级凝聚力,教室里也就有了这样一些场景:在本周的管理小组里,你会看到有人负责分发牛奶;有人负责去传达室拿信件;有人帮忙烧开水;有人每天用相机记录班内令人感动的细节;全组为全班本周生日的同学策划别开生面的生日会;有人策划“夸夸我身边的好同学”活动等。
  有一次,“丝享者”小组(即丝丝毫毫都要和同伴分享的意思)发现近期经常有同学感冒,就为班里配备了一个装有创可贴、感冒冲剂等常用药的简易小药箱。之后,教室里陆陆续续有了煮蛋器、海绵拖把、微心情语录本等。后来我发现这涉及一定费用,为避免攀比,我们统一意见,此类都用班费支出,同时颁给相应小组或成员班级服务金点子奖。
  特别值得一提的是每周一的常规班团队活动,各小组更是各显神通,为全班同学奉献诸如养心美文、好歌赏唱、好书推荐、电影介绍、大学专业介绍等精神大餐。
  经过一段时间的调整,这种变管控为服务的做法,关注细节、关注人心的工作方式,让同学们感受到的是被服务的温暖而不是被控制的压抑,教室内的人际关系状态也慢慢发生了改变。
  其次,我们致力于为惩戒注入柔性的情怀。
  曾有人担心,当班级的管理从控制转向服务为主后,应有的管控是否会弱化?惩罚教育是否被淡出教室?在这方面,我很认同马卡连柯的观点——“在必须惩罚的情况下,惩罚不仅是一种权利,而且也是一种义务。”只不过,我们需要的是尽可能以学生可以接受的方式来处理,在惩罚的方式上增加一点点人情味,当然,我们绝不能放弃原则。所以,轮值管理的小组,不再像之前那样刻板较真,只要同学一违反班规,就迫不及待挥舞着惩戒大棒,而是有了一些积极的变化:
  借鉴“首错不罚,改过免责”的执法理念,我们采取了首错免责的方式,以提醒、倡导替代了冰冷的惩罚。再者,视违纪原因不同而区别对待,无意犯错和故意为之所得到的惩罚是不一样的;分析违纪带来的不同后果而采取相应的措施,给他人带来伤害的错误显然要比只影响自己的错误后果更严重,需要负担的责任当然也就更大。
  在处罚的手段上,也是尽可能给被处罚学生以选择的余地。以晚就寝吵闹为例,违纪者可以选择熄灯后陪同宿管老师巡视全年级寝室、到图书馆协助管理员整理图书、一周内回家晚宿(本校是全体学生住读制)这三种方式之中的任何一种,通过奉献或体验的方式来促使违纪同学内心的触动。尤为难能可贵的是,对于部分被处罚者,管理小组的同学采取了陪伴的方式,以消除因为处罚而带来的后遗症。就曾有违纪学生选择为教学楼管理阿姨清理垃圾桶一周,但是,在那一周里,人们天天看到的却是两位同学一起在教学楼四个楼层八个桶边清理垃圾的身影,至于谁是管理者谁是被惩罚者,外人难以辨别,其中的那份温暖也只有他俩自知。毕竟,我们不是为了让同学蒙羞而提出惩罚的要求,我们的目的是培养主动承担责任的意识。
  淡化分数的精确考评。评价是管理活动的导向性环节,我们借鉴学业水平考试等级划分的做法,坚持给各小组工作明确一个基本的标准,大家能够做到那些基本的规范即可,无须分分计较并排出第一到最后的名次。成为全班同学心目中的最佳小组,可能并非仅仅一个,也不取决于该小组的学习成绩,往往由这个团队对班级建设的影响力大小决定。这些指标由管理与服务态度、活动开展的效果、班级创优成效、小组率先垂范情况、本周工作亮点五个方面构成,而这些指标,没有必要也不可能每一项都用分数来衡量,只有当服务成为班级管理的常态,那些居高临下的姿态、教训的口吻、简单化的惩罚等管理文化,才无法在这样的班级里藏身,取而代之的是尊重、对话、沟通、合作、共同成长。   尽可能尊重合理诉求,申请晚自修去图书馆自学、申请早自修到校园里朗读、申请不同的作息时间、申请某门学科作业迟交、申请手机带到学校使用等一系列个性需求的满足,与原来的一刀切的管理模式相比较,显然增加了管理的难度,但是这样的方向,也让小组间的竞争多了一份柔性的色彩,让班级更具温馨和谐的氛围。
  我们提倡尽可能减少发号施令,增加倾听、对话和协商。
  往往,我们在中学时代非常反感老师的一些专制做法,而如今,身为教师的我们又变身为自己曾经讨厌的那种人,更为不幸的是,我们竟然把这种方式也亲手传授给了自己的学生。实际上,唯有平等沟通,教育才有实效,而学生之间,何尝也不是如此?
  印象很深的一件事是某一周班级跑操得了倒数第一,让本周的管理小组甚为自责,也让下一周的管理小组倍感压力,虽然,责任并不仅仅是管理者的,背后是全班同学的态度使然。让我深为感动的是,这两个小组联合起来商讨对策,全班同学开展对话、协商。经过两周的努力,班级的跑操整整八周列在了年级第一。后来徐盛同学这样感慨:“现在看到越来越多的班级穿上了校服而参加跑操,心里十分开心。当别人没有穿的时候,我们穿上了,当别人穿的时候,我们又脱了。脱去校服,意味着我们需要证明给曾经或现在嘲笑过我们的人,没有了校服,我们依然可以跑得很好。13班倒数第一,那种愤慨不满的心情,可以理解,因为我们班也曾得过倒数第一。但是作为1班人,我是自豪的。因为当我们面对倒数第一的事实时,我们在黑板上写下的不是不满,而是‘东山再起’。我们并没有一味地去责怪他人,也没有相互的抱怨,更多的是去反省自己,做问卷,开班会,想办法。在这个团队中,我感受到的是人情味、凝聚力和进取心。”由此看来,多一点平等的沟通,少一点彼此的抱怨,教室的管理生态会变得更为和谐。
  基于学生自主选择伙伴的方式,更多志趣相投的学生走到了一起,他们因此而倍加珍惜和呵护这份亲自寻找到的同伴之情;同样,这种基于服务的小组合作管理模式,让学生在服务他人的实践体验中感受到团队协作的力量。
  那些来自不同小组,由班级评选出的每周服务之星和每月服务之星,我们都会将他的事迹和照片张贴在教室走廊的橱窗内,来来往往看到的不仅是本班同学,还有路过的其他班级同学和老师,也让被评选出的同学收获助人为乐的幸福。大家坚信,一个人虽然可以走得更快,但是要想走得更远,只有和一群人一起走。用小组合作的模式来管理班级,建立起来的同学之间的关系更多的是人生路上的队友,而非单纯的学习竞争对手。宽容和谐与健康向上的班级生活代替了睚眦必报、斤斤计较、相互猜忌的人际关系,由此收获的,当然是一个个幸福温暖的团队和一个和谐奋进的班集体。
  (浙江衢州第二中学 郑友民)
其他文献
学生该不该给老师让座?学生该不该给病人让座?案例中学生的思想认识和教师的心理期待,对于这两个问题,都给予肯定的答复。  然而,现实生活中发生的事实是,这几天里教师行走不便,在坐车时,天天接受学生的冷漠以对。  在我们面对现实社会中发生的人际冷漠现象时,所愤怒声讨的是,社会经济发展中,金钱至上的思想冲淡了人与人之间的感情。如今,案例所指,是学生与其老师之间,也客观存在感情的疏离,这让人不太好理解。 
期刊
当我细细看完崔老师的经历后,脑海里闪过一个词——感同身受。我遭遇过在公交车上偶遇所教学生见到我时依然稳坐泰山的尴尬,也感受到了外班学生执意让座的欣慰。孩子让座永远是美德,可是为什么案例中仅有一个一年级的小女孩站了起来?四五年级的大孩子怎么就纹丝不动?为什么自己班上的孩子只会侧目?究其原因,是教育的缺失还是另有隐情?其实通过崔老师后来的叙述我们不难找到答案——“孩子们都非常明白什么是对的,什么是错的
期刊
《教育的道与术》,越是深入地阅读,便愈加感觉自己被书中诸多的文字牢牢抓住,尘封已久的记忆也随之被唤醒。王开岭的《消逝的放学路上》就是这样一篇千字文,将我带回到那个自由散漫且充满无限欢乐的童年时代。  “放学路上”,对于作者成长而言,是一片肥沃的土壤,是一段风和日丽的生命成长的美好时光。对于我而言,它还是一块释放热情的舞台,展开想象的有力翅膀。那个时候的我,可以在放学路上背着轻飘飘的斜挎帆布包拼命奔
期刊
小组长沙龙制度,即每月定时召开一次组长交流会议,及时解决小组管理中的疑难困惑,交流小组管理的优秀做法,并对其中的“金点子”表彰奖励、加以推广。这样,每个组长甚至组员都纷纷行动起来,积极地为小组乃至班级管理出谋划策,密切了组长的交流学习,也真正实现了班级的自主管理。下面选取某班组长沙龙的几个花絮与各位共享:  花絮一:  六组组长刘芸:“我们为什么一定要帮助那些组员呢?学生的任务就是学习,可是很多时
期刊
有两份工作摆在你的面前,一份是挖掘一口深井,而且要保证挖出水来;另一份是燃放烟花,只要保证绝对安全。朋友,请问你会选择哪一个?你是否会毫不犹豫地选择“放烟花”?  对不起,我漏掉一个参考条件。那就是,这两份工作的酬劳:前者的酬劳是那口井及井中的清水,后者的酬劳是那一地的纸屑和空中的硫黄。朋友,请问你的选择会因此而不同吗?你会犹豫吗?相信明智的你会做出自己的选择。  当然,这只是一个譬喻,任何譬喻都
期刊
儿子语录  儿子读二年级,时常有一些有意思的话从他嘴里蹦出来,下面记录一二:  儿子完成作业后整理书包。我看见他把几枝铅笔放在书包的侧袋里。我说:“那是铅笔的家吗,铅笔的家不是文具盒吗?”儿子说:“妈妈,我忘了告诉你了,它搬新家了。”  儿子准备做“读卡片”的作业。首先得找到卡片。卡片就在书架上,但凡长了眼睛的人都能看见。结果这小家伙怎么也找不到。眼睛在书架上来回搜寻也没发现目标。最终,在我的暗示
期刊
手记十五:匿名型表扬  匿名表扬自有它的好处:降低被表扬者的心理压力,每一个同学都有成为匿名者的可能,也能降低教师在统计、调查上的精力。有的匿名表扬,能激起学生讨论、追究的欲望,表扬的效能由此而放大。匿名表扬,分故意匿名、无意匿名。不管哪一种,只要心中有数,而不是稀里糊涂地表扬,匿名表扬的教育价值就会凸显出来。  统计粗略的匿名表扬  本学期要背的课文、片段,集中在一张表上,名为“背诵复习表”。回
期刊
1.影响孩子成绩的主要因素不是学校,而是家庭。在学校和家庭之间,家庭是人成长的根本,家庭教育是“培根教育”。家庭不仅是孩子成长的根本,也是父母本人生活的根本。无论父母有多大的成就,孩子的教育一旦失败,整个人生就陷入悲剧。  2.在学校教育、家庭教育和社会教育三者之间,家庭教育比学校教育更重要,社会教育比家庭教育更重要。学校教育相对而言是最不重要的。  3.每一个孩子的健康成长,将影响整个国家的发展
期刊
我们知道,一个人在成长过程中一旦养成了良好习惯,人生也就成功了一半。所以,如何培养刚从幼儿园走进小学的孩子养成良好习惯就成了一大课题。但我们往往在教育过程中远离了儿童最本真的生命特征,过多地采用成人的思维方式对学生施加影响,其结果导致教育的功效是短暂的,是不健康的,有效性是值得怀疑的。  刚进入一年级的孩子,活泼好动、乐于探索、缺乏耐心是他们最主要的特征,如果我们违背这些规律去实施教育,就有可能导
期刊
这个案例是比较常见的一个案例,如果我们把所谓的“帮助”两个字换成“控制”,就会很明白陈忆的感受。这样的控制,我看只能让陈忆有一种劳改犯的感觉——他被班上很多的同学押去生产一种自己不感兴趣的叫作“成绩”的产品。  陈忆的表现为什么反弹?我认为和陈忆在班级和小组里的重要性有很大的关系。老师认为陈忆如果被搞定,班上基本太平了,学生认为陈忆如果被搞定,小组就更上一层楼。我认为,老师要接受一个班级总有一些学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