配乐与诗歌教学

来源 :山西教育·教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qiuyuchengdisk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诗歌是一种用高度凝练的语言抒情言志,具有一定节奏和韵律的文学体裁。其发展经历从无文字记载的“传唱”到《诗经》,再到明清诗词。从一年级正式学习的第一首古诗词开始,诗歌就一直贯穿于学生的整个小学学习生涯,伴随着学生的成长。跟白话文相比,虽然诗歌的数量不多,但因其可以吟咏性情、怡情养性、塑造心灵、发展才情,晓古义、博古今、知人伦、明物理,因而具有极其重要、不可替代的地位。因此,虽然诗歌篇目不多,却是教师教学、学生学习的重点、难点。笔者通过阅读朱光潜先生的著作《诗论》,并与日常所见诗歌教学的方式方法与理念进行比较、实践、反思,认为“配乐”在诗歌教学手段中应该占据重要位置,不可疏漏、不可敷衍,值得潜心深探。
  一、诗歌起源于音乐
  诗歌起源于音乐中的歌词。根据朱光潜先生的考证,诗歌、音乐、舞蹈“三位一体”,是一种混合的艺术。由于人类文化的发展与社会需求的变革,诗歌与音乐慢慢分立,歌词、舞蹈、曲调分开来,“音乐尽量向‘和谐’方面发展,舞蹈尽量向姿态方面发展,诗歌尽量向文字意义方面发展”,才有了今天意义上的诗歌、舞蹈与音乐。它们虽然“分家”了,但诗歌中仍有大量的音乐痕迹。
  例如,《诗经》中大量的诗歌,重章叠句,反复吟咏,一唱三叹,颇有现代歌词的分段来演唱的风格。也可以说现代歌词的格式就是古代诗歌形式的传承与衍变。虽然后来诗歌发展成没有音乐曲调的一种纯文学,但不能说诗歌与音乐完全脱离了关系。诗歌虽已与音乐“分了家”,可“血脉相连”,诗中仍然保留了音乐的特色——节奏。中国早有“有韵为诗,无韵为文”的说法,在节奏方面,诗歌讲究平仄的变化、韵律的和谐、韵脚的压合、句式的对仗、意境意象的递进、格式的排列。诗歌的韵律美、意象美、排列美无不昭示、彰显、传承着音乐的精髓——节奏的内涵,它们的本质是相通的。
  二、诗歌本身的演绎方式
  诗歌在无文字记载时就已存在,为了方便记忆、便于传播,那时的流散、传承方式便是“唱”。人们在辛勤劳作获得丰收后便开心歌唱,或感谢上苍,或歌颂勇者,或表达喜悦,或虔心祝祷,将自己的心情用简单的方式宣之于口。只不过那时的“唱”重在音律和节奏,歌词只是简单的配合节奏,并没有太多的实质意义。随着人类文明的进步,宫廷乐逐渐兴起。宫廷的审美品味和实际需求使原本一家的诗、乐、舞越来越分化——诗精于义,乐精于调,舞精于姿。诗歌便从以“宣之于口”为主向以“书之于纸”为主倾斜。诗歌的“唱”变得日益稀少,转而代之的是吟诵。吟诵之“诵”不同于朗诵之“诵”,它有其独特的腔调。吟诵的腔调,旧时称为吟诗调、读书调等,在音乐学上的分类属于民歌的小调类。诗歌源于古歌,歌乐相伴,因而保留了音乐的节奏。同时,诗歌又是运用语言文字的艺术,故而具有语言的节奏。音乐的节奏适宜通俗地唱,语言的节奏适宜吟诵,适宜自成曲调地唱,说得明白一点,吟诵就是配乐诵读。
  三、配乐在诗歌教学中的作用
  诗歌是一种极富内涵的文学形式,是诗人情思的凝结、心绪的倾吐、时事的描摹、意象的外射、炼字的心血、智慧的显露。贾岛有“两句三年得,一吟双泪流”的创作之苦,杜甫有“为人性僻耽佳句,语不惊人死不休”的作诗决心,卢延让有“吟安一个字,拈断数茎须”的炼句之苦……可见,诗人在写诗时大都是反复推敲,殚精竭虑,并不是人人时时皆能“下笔如有神”。
  在如今的教学中,很多教师将诗歌的教学方法定义为简单的“读”“背”“记”三个步骤,包括熟读诗歌,无所谓语调的轻重徐急、情感的起承转合,背诗词、背诗人、背朝代、背注释,记句子大意、记描绘画面、记表达情意。有的教师认为,诗歌很好教,寥寥数语,比分析白话文简单多了。有的教师认为,诗歌不好教,寥寥数语,单靠这几句,学生无法从旁句中推知、移情。不管怎样认为,无论什么类型的诗歌,基本上都采用了读、背、记的三字要诀。个性鲜明如各位诗人,如若知道他们都被统整划一了,不知道会不会“吹胡子”。这些毫无气血的教学模式严重忽视了诗歌的文体特征。
  诗之所以为诗,最重要的一点是它本身极具强烈鲜明的节奏美。它的节奏不但体现在形式上,也体现在情感上。形式上的节奏仅仅靠讲解、识记是远远不够的。写在纸上的诗只是一种符号,要懂得这种符号,只是识字还不够,还要在字里体现出意象来,听出音乐来,领略出情趣来。诵诗时就要把这种意象、音乐和情趣在声调中传达出来。理解的节奏是呆板的,偏重意義;情感的节奏是灵活的,偏重腔调。《毛诗·大序》上记载:“诗者,志之所之也。在心为志,发言为诗。”不宣之于口,不发之于声,就不能谓之“诗”,至少不是“活的诗”。因此,如若想走近诗人的心灵,体味诗歌的情感,理解诗歌的含义,就需要从吟诵上下功夫。语言节奏与情感的关系密切,腔调上的轻重徐急更易显现出情感上的喜怒哀乐。
  “能诵读是欣赏诗的要务”,为了更好地品味诗歌,走近诗人,相互对话,置换自我,基于语言节奏上的吟诵是重中之重。在教学中,教师要把握住诗歌的文体特征,突出重点、突破难点,从某种意义上说,引导学生吟诵是最简单、最便捷恰恰也是最实用、最恰当的方式。吟诵是预热、是预备、是手段,通过适宜的音乐,迁移学生的情感,解除学生对讲解、分析的排斥,消弭学生对诗歌的畏惧和成见。
  四、诗歌配乐在教学中的运用
  在教学《渔歌子》时,正是阴雨不断的时节,学生并没有看出“斜风细雨”的可爱,反而感觉可憎。这时,教师单靠一味地讲解将意境强加给学生,强制要求他们接受肯定不行。于是,教师在教学时先播放了一段田园风的音乐,先入为主地替学生扫除心理的阴霾,再进行多次配乐吟诵,学生不仅不排斥“斜风细雨”,而且课后纷纷将手伸进雨里,感受细雨的滋润。
  人们都喜欢聆听触动心灵的音乐,因为音乐能溶进人的心灵产生共振,几个月大的婴儿听到音乐会面露喜色,一两岁的幼儿听到音乐会随之“起舞”,这就说明音乐是能穿越空间、时间,穿过肉体直达心灵、直击灵魂的。人的心脏在有节奏的跳动,人的脉搏在有节奏的搏动,人的呼吸在有节奏的吐纳……人的生命需要节奏,人的情感呼唤节奏,人的心灵接受节奏。因此,课堂教学活动不能无视、无感人的这种本能的、心灵层面的需求,教师要更多引导学生吟诵,而少一些分析讲解。
  因为每种方言都有自己独特的吟诵方式,就是用普通话吟诵,各个地方、不同的人在不同的内外部环境下也有些许差别,但只要遵循吟诵的普遍规律即可。在教学时,教师不必去深究哪种吟诵最“正统”,自选、自创曲调吟诵也未尝不可,只要能体现自己心目中的诗情文气即可。
  总之,教学需要顺应学生的天性,顺应童心,撇开枯燥芜杂索然的分析,抛开机械单调寡味的“念经”,将音乐引进来。适宜的音乐能够寻觅到学生内心的潜隐处,唤醒、激发学生的情感内核,消弭学生对诗歌的成见,从而点燃课堂的激情。
  (作者单位:安徽省枞阳县汤沟镇龙堤小学)
  (责任编辑 岳 舒)
其他文献
每个学生,都存在着一定的显在与潜在的独立学习能力,都有表现自己独立学习的欲望。学生的学习首先是一种个体学习,教师应成为学生独立学习的指导者和促进者,应把学生独立学习意识的培养落实到数学课堂中去。下面以“商不变的规律”一课为例,谈谈自己在课堂教学中,培养学生独立学习意识的一些认识和做法。  一、激发学生兴趣,定向导入——独立学习的前提  为了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让学生独立学习,教师在组织教学之前
期刊
识字教学是启蒙教育的开端,也是语文教学的起始。《语文课程标准》明确规定低年级的写字目标为:“掌握汉字的基本笔画和常用的偏旁部首,能按笔顺规则用硬笔写字,注意间架结构。初步感受汉字的形体美。养成正确的写字姿势和良好的写字习惯,书写规范、端正、整洁。”那么,应如何在教学过程中指导低年级学生写好字呢?笔者结合教学实践,提炼出了低年级写字教学的“六诀窍”。  一、写字教学要从“早”抓起  所谓“早”并非是
期刊
数学的价值在于数学自身的价值和其在现实生活中展现出来的应用价值。数学自身的价值是数学本身所散发出来的独特魅力,应用价值是数学在解决实际生活中发挥的正向功能。学生对数学价值的体会有利于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走进数学思维的世界。小学作为学习数学的初始阶段,在教学的过程中,教师尤其要学会有效引导学生体会数学的价值,培养学生崇拜数学、渴望数学及热爱数学的心境,有效避免学生在之后学习数学时产生厌倦心理。 
期刊
数学学科和人文类学科相比,虽然缺乏趣味性,但其中的数学文化却生动记录着数学学科起源、发展、兴盛的整个历史进程。因此在小学课堂中渗透数学文化,对增加课堂趣味、提高课堂效率意义重大。  一、知历史,指导实践促進步  数学发展史在数学文化中占有重要地位。小学生正处于培养学习习惯和学习能力塑形的关键时期,在这个阶段向学生讲述数学发展史,可以增加数学课堂的趣味性,也可以作为学生学习数学的“风向标”,指引学生
期刊
经济全球化与文化全球化加大了社会对专业型高素质英语人才的需求,对具有较强听说技能的人才的需求缺口更大。为满足社会需要,各大高校教学改革的方向也越来越倾向于大学英语视听说教学。  一、大学英语视听说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目前很多高校的大學英语视听说教学效果并不理想,造成整体英语课程教学效果不理想的主要原因有以下几点。  1.教学内容单调,教学模式僵化。  从授课内容上看,多数大学在进行大学英语视听说教
期刊
小学数学的知识和技能具有系统性、连贯性和严密的逻辑性,数学新知都是以旧知为基础而生长和深入的。因此,小学数学教学要巧妙运用追问法来构建新旧知识之间的联系,顺利实现知识的迁移,在同化和顺应中实现数学认知结构的进一步完善。  一、追问在学习新知前,搭建新旧知识的连接桥梁  相关联的新旧知识之间是有连接点的,需要教师恰当地引导和指导学生才能逐渐发现这些连接点。因此,教师可以用追问的方法,在学生学习新知之
期刊
文体,指文章、文学作品的体裁,我们常说的文体指诗歌、散文、小说和戏剧等。可是,现在我们教材的编排大都是以“主题单元”的形式呈现的,同一单元的几篇课文在内容、主题和表达上具有很多的共同之处,强调的是文章的共性,而对不同文体的表达个性往往有所忽略。所以,如果我们在教学中能够施以文体意识的关照,结合文体特征进行教学,我们的语文教学就能更具语文味。  一、发掘特色——通过文体特征确定教学内容  正确判断文
期刊
英语课堂是问题的集散地,是激活学生思维灵感的乐园。当前的英语课堂教学,虽然师生、生生言语互动的意识在不断增强,但是真正促进学生深度思考或具有真正信息交流的言语互动较少。活化提问的艺术,打破“师讲生听”单调的提问窠臼,对挖掘语言互動的深度就显得更有意义。  一、留白:投石问路“找标”  问题是课堂的主心骨,是培养学生“用英语做事”的基础。多留白,能使学生走出被动应付学习的“泥潭”,让他们探着脑袋,睁
期刊
高中生物教学,不但需要提高学生的生物知识水平,而且还需要培养学生的理性思维品质,以此来提高学生的综合素养。因此,深度学习被越来越多的运用在高中生物的教学中。深度学习主要是指在理解的基础上,学生能够批判性地学习新鲜事物,并能够将其融入现有的知识结构中,从而能够将已有的知识传递到新的情境中,以此来提高学生解决问题与自主学习的能力。  一、构建概念图,培养思维的逻辑性  在记忆层面上,人们对于图像的记忆
期刊
小学阶段,作为学生接受新知识、养成好习惯的关键时期,如何根据已有教材并通过一些先进的教育理念将小学数学课堂转变为科学性、思维性以及趣味性为一体的教学活动,笔者认为,巧设悬念方能引发学生思考,进而提高课堂教学实效。  一、在知识衔接处设置悬念  小学数学的学习往往是基于学生已经学到的知识而进行新知识的展开和学习。那么,在新旧知识的衔接处进行悬念设置,就会在一定程度上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望,从而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