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场作文的现状与反思

来源 :语文教学与研究(综合天地)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xuxiaorou12345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一、学生不能准确解读考题
  
  新课程标准明确提出: “重点关注学生思考问题的深度和广度。”“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思想是根基,是行动的指南。细究江苏09高考农村学生作文遭遇厄运的最主要的原因就是没有良好的审题习惯,缺乏分析探索问题的能力。不少江苏考生居然读不懂题目,不得不说这是我们语文教学的悲哀。把“时尚”与“经典”混为一谈,依然出现了大量写屈原投江,李白“仰天大笑出门去”,李清照“凄凄惨惨戚戚”的现象。“时尚”,现代汉语词典注:当时的风尚,时兴的风尚。“风尚”,现代汉语词典注:一定时期中社会上流行的风气和习惯,如:时代风尚,社会风尚。很明显,屈原、李白诸人的言行并未引领时代潮流。正因为考生没有认真仔细地阅读题目,分析题意,忽略了“时”或“尚”的真正内涵。才出现了这种令人啼笑皆非的弄“巧”成拙,离题万里的现象。其实作文题的提示语里也很明确地说: “时尚表现为服饰、语言、文艺等方面的新奇事物在一定时期内的模仿和流传。”比现代汉语词典的解释详尽多了,考场作文立意深浅姑且不说,出现大量偏题文章,我认为主要原因是学生思维品质出了问题。面对70分的作文草率行文,没有花心思去揣摩提示语的隐含信息。其实只要我们认真读题,就不难发现提示语里“在一定时期内的模仿和流传”隐含了四个要求:“新奇事物”、“一定时期内”、“模仿”、“流传”,这四个隐含要求就是“时尚”的注脚,也是考生立意的最根本的依据。先分析“新奇事物”,中心语是“事物”即可知“时尚”是一种行为,而不是精神。不少考生为了追求深刻,无视“新奇事物”的存在,去挖掘深层次的精神层面的东西,写父爱母爱,写爱国、团结等民族精神,写抗震、奥运中涌现的感人事迹……而这些偏偏是道德范畴的东西,不是一种引领时代潮流的行为。其次是对“一定时期内”把握不准,不少同学写经典本无可厚非,时尚本属于少数人,而且有模仿者,能开一代潮流之先。如孔子在那时候是时尚,孙中山领导中国革命在当时也是时尚,他们不但在当时都有模仿者,而且流传至今天,成为经典。但我们的考生缺乏应考机智,不能巧妙的扣住“一定时期内”做文章,仅仅把它们当作经典来写,所以出现了大量偏题作文就不足为怪了。
  良好的思维品质应指思维健康积极细致缜密且有广度有深度。新课程标准强调语文要为“造就时代所需的多方面的人才”发挥应有的作用。而现代社会不仅要求人们思想敏锐,富有探索精神和创新能力,而且更要深刻地思考和认识自然、社会和人生。所以,我们教师一定要遵循新课程标准的要求,在语文教学中努力培养学生良好的思维品质,“提高学生观察、感受、分析、判断能力”,让我们的考生,人人都自觉地认真地审度提示语,分析出题目的显性要求和隐性要求,进而准确立意,培养出高校、社会所需的思想敏锐深刻的人才。
  
  二、学生存在审美危机
  
  近几年的各地高考0分作文,暴露了有些考生确实没有良好的审美情趣,如;“品味时尚——他用Nike踩了我的阿迪王”,考生把攀比看成“时尚”,把异类看成“时尚”,如果说这个考生仅仅是“为红尘中的变幻无常的诱惑所玷污”,那么05年的“意料之中和情理之外”恶搞警察、教师、医生、工人、农民……09年“品味时尚”恶骂命题老师发私愤就恐怕不能仅用“不安分”一词来敷衍搪塞,而应是道德品德出了问题。我们的教育应该让学生明白自己的认识理念出现了错误,并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人生观、道德观,准确识别并弘扬真善美,自觉抨击远离假恶丑。
  互联网上曾有人以教师名义来为这些学生鸣“不平”,说这是“张扬个性,说真话”,简直是胡扯。这教师的名义肯定就是自封的——那简直是一定的,要不就是这位“教师”大人本人审美情趣低下,人格存在缺陷,应立即清除出局。作为新时代的合格的人民教师,不仅要传授给学生知识,更“应当从学校培养一代新人到生活中去,要使这一代人出污泥而不染”(乌申斯基)。伟大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曾说:“教育的核心问题,是使每个人确立崇高的生活目的。”现当代社会“各种时尚层出不穷,其间美与丑、雅与俗、好与坏,交错杂陈”。这更需要“由理解社会理想到形成个人崇高的生活目的”。因为未来社会更崇尚对美的发现、追求和创造。
  命题者要求考生就流行的服饰、语言、文艺、炒股等等时兴社会现象作深刻思考,谈谈自己的认识感受,不但不能说是有意“难倒农村娃”,其实这更是一种方向性指引,引领农村教育要适应时代的要求,构建具有时代性的开放的高中语文课程,指引农村教育遵循基础教育与多元教育相统一的原则。以往的“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圣贤书”的时代已经过去,语文课要关注社会,关注未来,要重视审美教育,重视学生情感的发展,在鱼龙混杂的当代社会或是未来社会,“培养学生自觉的审美意识和高尚的审美情趣”,“形成健康美好的情感和奋发向上的人生态度”。“人们追逐时尚,不是因为它适合自己的气质,而只是因为大家都是如此”,“品味时尚”正是要求学生对“美与丑、雅与俗、好与坏”交错杂陈的社会现象作出准确的审美评判,明白适合自己的才是真正的“时尚”。所以,与其说是题目难,不如说是农村教育出了问题。
  
  三、亟待引导学生关注社会。关注时代
  
  其实农村教育到今天都没能走出应试教育的怪圈,无论是学校、家长、社区,都认为学生的任务就是读书,而这读书就是指读课本,其它与课本无关的再好的读物都被视为异类,必须打人冷宫。学校就是教课本,考课本,高三的学生除了做试卷还是做试卷,教室里花巨资添置的电视机是为了应付上级检查,是学校申报星级的必备硬件,学校的报栏全变成展示学校“辉煌成果”的展览橱,“人民日报”“新华日报”“青年报”“文汇报”等等大报早就不见了踪影,更别说“扬子晚报”“江海晚报”“报刊文摘”之类的娱乐报刊了。一个月一次的假日,回到家,哪怕是新闻、“探索与发现”、“百家讲坛”、“人与自然”等优秀栏目家长都绝对不允许孩子看,认为那是不务正业。社区评判一个孩子是否优秀的标准当然是考试成绩,社区活动无一不是流于形式。俗话说唾沫星子能淹死人,又有哪个孩子不为了面子,为了“前程”拼命攻读圣贤书呢?
  而今年的高考作文,无论是江苏的“品味时尚”,还是其他省市的“明星代言你怎么看?”、“我说90后”、“兽首拍卖”、“熟悉”“对常识的认识”等等,对农村教育来说无一不是当头棒喝。2009年农村语文教育的惨败,该唤醒一味盲目忙于应试教育的农村语文教育工作者,唤醒应试教育的“帮凶”家长和社区,重新解读现时代的语文含义。试想假如我们的同学读了《读者》的“生活的本质”~文,看过“生活时尚”、“时代风尚”频道,甚至看过“生活时尚”频道的“品味”栏目,能将“品味时尚”写跑题吗?狭窄的生活视野怎能解放我们学生封闭的思想?又怎能打造有广度有深度的优秀的文章?高考作文题目出来以后,社会对命题老师指责颇多,我倒认为该指责批评,该反省的应是我们一线的盲目落伍的老师,保守封建的家长、社区。
  其实“作文题没有好坏之分,没有难易之分,对于思想解放的头脑,都是容易的,对于思想封闭的头脑,都是难的,关键在于学生的思维品质,这也是作文教学的任务(语文特级教师王大绩语)”,为了培养适应时代的,适应社会的具有高素质语文素养的学生,我们教师是否应该有选择地、创造性地设计和实施新课程,帮助学生提高水平、发展特长?是否应该开发和利用各方面的课程资源,建立互补互动的资源网络,建设开放、多样、有序的语文课程体系,全面拓宽学生的视野,培养语文素质,锻炼思维品质,提高语文水平,让学生“走出去”?记住:如果一个教育者对时代的合理要求如聋似哑,那么,他自己就会使他的学校丧失生命力,自愿放弃他应有的对生活的那种正当合理的影响,而不能完成自己的责任(乌申斯基)。
  学生对未来世界始终怀有强烈的兴趣和激情,敢于探异求新,教师应引导走进新的学习领域,选择他们感兴趣的贴近生活的话题,采用灵活多样的形式组织作文教学,而不必过多传授理论知识,教之以固定的写作模式,应鼓励学生在写作练习中尝试新的写作方法,锻炼写作能力,追求思维的创新、表达的创新,形成自己独特的写作风格。还应鼓励学生日常生活中增加课外阅读,当然学生在课外阅读过程中,他们可能只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选择读物,对于读什么书,怎样读书不甚了解,教师应根据社会、时代、生活发展的需求,结合学生自身的特点和发展趋向,帮助学生认识社会、认识生活、认识自己,决定取舍。只有这样,才能写出创意新、立意准、思想深、表达美、情感真的佳作。在物质文明高度发达的当今社会,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的审美观、人生观、世界观。完成新课程标准对语文教学的要求。
其他文献
现阶段,教学观念的落后,教学方法的陈旧,直接导致了农村作文教学的滞后。要改变这种局面,语文教师必须合理构建新的教学模式,采取灵活有效的教学方法,使作文课堂焕发生机。下文笔者就上述话题,谈自己几点粗浅的看法,与大家共勉。    一 精设作文结构    前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指出:“一个无任何特色的教师.他教育的学生不会有任何特色。”这句话告诉我们,教师自身要不断创新,教学也要不断创新。作文贵在创新
语文新课标指出:“要鼓励学生写想象中的事物,激发他们展开想象和幻想。”想象作文教学是发展学生想象力的重要途径之一。练习写作想象作文能够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创造精神。如何正确指导学生写好想象作文,是一项重要的研究课题。  指导学生写好想象作文,首先要对学生进行表象积累。想象的内容不是凭空产生的,现实生活是想象的源泉。想象是在对现实表象的基础上形成的。没见过猴子的人,不可能创造出孙
依据我多年的求学生涯和数年的教学实践,赏识在语文教学中起着重要的作用,但如何让师道尊严回归人性化,如何让赏识风范走进语文课堂,我认为需要改变几个固有观念。    一、传道授业解惑是教师的职业功能,但我们不能因这种“师范”的作用而凌驾于学生之上。师生平等有助于学生健康成长,有助于教学质量的提高,平等的师生关系是常识教育得以实施的前提。学生渴望平等,教学理念呼唤平等,然而实际教学中能做到平等的师生关系
叔本华在谈到小说创作时曾说:“小说家的任务不是讲述那些伟大事件,而是使一些微不足道的小事变得趣味盎然。”郝炜的大部分作品都是如此。他的小说很少有宏大的叙事,也难见离奇曲折的情节,只着眼于日常生活中的某一个点,耐心地,平静地站在这个点上观察周遭世界,得出一份属于自己的独到感触。这种类似于《核舟记》的微雕技艺,使他的小说充满了浓郁的生活气息和动人的情感力量。他的《卖果》,就是一篇源自生活的佳作。  小
古诗文是中华古典文化的结晶,是祖国优秀的文化遗产。它语句铿锵,简洁含蓄,极富韵味和美感。品古诗,如同饮一杯纯美的佳酿,在幽香中荡气回肠。引导学生记忆、积累古诗文,有助于夯实语文基础,增强鉴赏能力,感悟人生。在小学语文教材中编有相当数量的古诗,成为小学语文教学的重要内容,这些古诗是我国传统文化宝库中的明珠,是中华民族优秀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中国语文材料的精华。它们以短小凝练、鲜明优美的形式描
“我们”是谁?在80后小说家手指的《寻找建新》中,“我们”也是一群来自乡村却打算在城市生存下去的80后年轻人。在小说的叙事时间二零零四年,城市对于“我们”尚是十分陌生的“他者”——城市里最普遍的出租车、电梯、抽水马桶都会使“我们”感到手足无措,更不用说装修豪华的大商场、名牌专卖店、麦当劳、夜总会等等了。“我们”落脚在城中村简陋的出租房里,干着随时都有可能结束且工资不能按时兑付的工作,穿着皱巴巴的劣
说明文阅读可采用“读”、“审”、“找”、“比”、“定”五字法。讀,就是读文章题目,读正文,读考查题目,目的是了解文章内容和考查的能力。审,就是审题,要审清题目的要求:是理解词语题,是理解文意题,还是推断题;是选正确的,还是选错误的。找,就是根据题目的选项,到原文中找相关信息,并做上标记。比。就是比对分析,将选项文字和找到的原文的相关信息。比对分析,求同存异。定,就是回视题目确定答案。而在实际阅读过
阅读教育即通过阅读进行的教育。阅读教育以“树人”为目标,旨在通过阅读提升人的精神境界,拓展人的心灵空间。阅读教育要坚持经济性、渗透性、趣味性原则,对阅读材料进行加工制作,提供阅读精品,并对阅读教育进行延伸,善于运用、点化。    一、“阅读教育”的发现    通过阅读进行教育,古已有之。所谓发现,是指从我自身出发,对阅读教育的一种前所未有的认识和有意运用。作为一线教师和班主任,我在对学生进行教育中
具有综合性和创造性的作文教学是培养学生语文素质最为重要的领域之一。基于此,平时的写作训练尤为重要,教师理应把它作为突破口,总结出一套点拨学生习作的技法,从而激活孩子们创作的源泉,放飞心灵,展现青春的个性风采。  一.感悟经典:让我欢喜让我忧  所谓“练技不如练意”,朱自清先生重视感情对于文学创作的作用。他曾说“文学作品之所以吸引人,最大因由却在情感的浓厚。”然而初中生学习科目多,精神压力大,无暇去
古人云:“读书百遍其义自见”。《新课程标准》明确指出:“阅读教学要重视朗读,要让学生充分地读,在读中整体感知,在读中培养语感,在读中受到情感的熏陶。”那么在日常教学中我们该如何引导学生充分地读,让学生在读中理解、感悟和积累呢?下面结合《徐悲鸿励志学画》这篇课文谈谈自己的一些看法:  《徐悲鸿励志学画》是一篇人物故事,是一篇培养学生刻苦勤奋的学习态度、激发学生爱国情怀的好文章。我在这篇课文中主要采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