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年砍柴:有美丽乡村,才有美丽中国

来源 :农家书屋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dajiange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他从湘中山村走入黄河边的大学,又从偏远的西部前往满城冠盖的首都,从公务员、记者到历史研究爱好者和知名评论人,“十年砍柴”李勇,用十八年时间完成了进城的过程,铸就了一把属于他自己的钢筋水泥森林里的斧头。
  于是,他持斧伐柯般从故纸堆里寻觅醒世恒言,在这个不断变幻的国度内寻觅普适价值,包括寻觅自己记忆中的故乡。2011年,他出版了半自传散文集《进城走了十八年:一个70后的乡村记忆》,在城乡结构巨变、农耕文明几近消亡的今天,为他在故乡生活过的片断献上了一曲具有社会学意义的挽歌。
  他说,“我们是唱着农耕文化的挽歌进城的”,在这一代人身后,是日渐消亡的传统农耕文明。如今,中国的“70后”已跨入四十不惑,成为社会的中坚力量。在这样的历史情境下,这本书承载了他们人到中年的浓烈乡愁,也触动了这代人心中的某一根琴弦。
  曾有人问他,“你为什么取十年砍柴这个名字?”他回答,“我确实砍了十年柴禾,我就是记录乡下的生活。”
  如今,他的孩子和家在北京,房子买在北京,身份证上写的北京人。但夜深人静的时候想,他会觉得自己好像不是城市里的一员。原因是文化认知问题,“沈从文先生是我的老乡,他19岁在北京流浪,他到死觉得自己是乡下人,这个就是他对城市的认知,觉得城市没有使他有归属感” 。
  所以,他脑海中常常有一个念头,对面那个人他的故乡在哪里?
  乡村究竟是怎样的?
  《农家书屋》:对于您记忆中的乡村,可以用几个典型的画面来描述一下吗?
  十年砍柴:我18岁前是在湘中乡村度过的,正是上世纪70年代中期到80年代末的时候,中国的改革开放刚刚开始。我对故乡的记忆,现在概括起来,有这么几个词:清贫、闭塞、不乏温馨与充满希望。
  一提起故乡,我首先想到的是村门口的一眼井。它不仅是全村二十户人畜最重要的水源,而且也是全村最重要的公共财产,在祠堂、族谱被迫消逝的数十年里,它是维系村里人的精神纽带。还有几个画面,如我和小伙伴将牛放牧到山坡上吃草,然后聚在一起做游戏。还有就是在稻田里收稻子、过年时看舞龙灯,以及步行几里山路去给外公拜年。
  《农家书屋》:在您的书中,我们看到乡村发生了很多变化,那最触及您心灵的变化是什么?
  十年砍柴:乡村没有了生气,青壮年都已出去,只有留守的老人和小孩,而他们的生活状况,无论从物质上还是精神上,都是令人堪忧的。
  《农家书屋》:您怎么看待这些变化,或者说这个过程?
  十年砍柴:中国人大批进城,这是不可逆转的历史趋势。我这代70后农村孩子,可以说是最后一代在耕读文化中长大的,经历了中国乡村社会几千年来最大的巨变。我们也是最后一代只有精英才能进城的农村人。从我们这代人以后,进城不再是农村精英的专利了,而是大批地成群地进城。我们这代人经历了告别“乡土中国”,走进“城市中国”。耕读文化几近消失,这种消逝是不可逆的,因为社会结构发生巨变,“乡土中国”变成了“城市中国”。
  寻根之魅
  《农家书屋》:《南方人物周刊》曾经将您评为“寻根之魅”人物,您写《进城走了十八年:一个70后的乡村记忆》这本书的出发点是想“寻根”吗?
  十年砍柴:这是媒体的过奖而已,我只想把过去的时光记录下来,没有“寻根”那么重要的使命。我觉得自己的经历虽然平常,但是值得记录下来,算是见证这个时代变迁的一份文本。
  以我自己为例,我们兄弟从记事开始,融入以血亲、姻亲为经纬的熟人社会,那种自然状态犹如幼鱼游水、稚鸟学飞。我们首先要学会分辨的就是亲属尊卑,谁是我的亲兄弟,谁是我共爷爷的亲堂兄弟,谁是我共曾祖父的堂兄弟,谁又是没出五服的族兄弟、叔婶;出了五服的那些族人,和谁又更亲近一些;方圆几十里哪些姓李的和我们共一个祠堂,共一份族谱;祖父、父亲、自己和下一代的辈分是哪个字;而八华里外的那个王姓聚集的村子,谁是我的亲舅舅,谁是我的堂舅舅;姑舅表亲和姨表亲的区别在哪儿。人死了,哪些人可以埋进祖坟哪些人不能;碰到人家办红喜事该说什么贺喜的话,而对长辈的丧事如何致祭,等等等等。
  乡村的熟人之间没有秘密,一个家族的爷爷可以随意在你家吃饭时走进来坐到餐桌上和你父亲一起喝酒。这些对我这样成长经历的人而言,是常识,而对我们兄弟的下一代,恐怕就是遥远的传说。我觉得这种社会结构和文化环境的变化是巨大的,我有责任将这个过程记录下来。
  当然,还有一个私人的因素,就在这部书第二稿修改完毕的庚寅年腊月,我的儿子出生了。四十为父,感慨良多。立刻觉得那种浪游江湖的心情不再有,代之的是一种沉甸甸的责任感以及挥之不去的忧虑,为襁褓中的儿子,也为自己栖息的这块土地。在北京这座近2000万人口的超级大都市里,陪我儿子成长的时候,我将如何给他讲述南方那个遥远的故乡?如何讲述他的父亲从乡村进城的经历?或许,他会像我少年时对父亲讲述其成长苦难一样不耐烦。每一代都有每一代的人生道路,凭什么让他洗耳恭听父亲的“忆苦思甜”?但是,既然将进城走了十八年的路记录下来了,我期待着,这本书能引发同龄人对那段岁月的回忆,希望更年轻读者能接受他。也希望在更远的未来,长大后的儿子通过这本书,读懂他父亲成长的那个时代。因为这个过程,对我来说,进城只走了十八年;而对整个中国来说,进城走了几千年。
  《农家书屋》:您认为的“根”是什么?“寻根”重要吗?
  十年砍柴:人生总是有来路的,一个人过去的记忆和经历不可能完全切割掉,那么離开故乡的人,多多少少有一些“寻根”的情感,只是有些人更为强烈,有些人因为谋生的压力,没有过多的时间去考虑这个问题。
  《农家书屋》:我去白鹿原、高密等地采访,发现民间出现了很多“寻根热”这样的现象,您怎么看这一主题和现象?它的价值何在?
  十年砍柴:每个人、每个群落、每个民族,都有自己的行走路径。如果一条路变化不大,比如说某个人一直在农村里生活,很少离开故乡,没有生存环境的巨大反差,处在习焉不察的环境中,除非有高度文化自觉的人,否则很难产生“寻根”的意识。只有离开故乡,进入一个与旧时生活经验相差甚大的环境,才会有思念故乡,从而产生“寻根”意识。一个民族也是如此,长期处在农耕社会,社会结构变化不大,这个民族不可能有“寻根热”。只有处在现在这种三千年未有之巨变中,过去的刚刚消失或正在消失,“寻根”才会热。
其他文献
2008年开始试点、2009年全面启动,尽管起步较晚,但河北省围绕建设、管理、使用三大环节,多措并举,全力推进农家书屋工程建设,于2012年圆满完成任务,实现49408个行政村农家书屋全覆盖,并逐步建成“供书、管书、用书”的长效机制。  《农家书屋》:农家书屋是一项惠民工程,河北省如何建立可持续发展运营机制?  李晓明:去年以来,我们在加快建设农家书屋的同时,把工作重心逐步转向“管”、“用”和建立
期刊
新年伊始,由南方某知名媒体新年特刊“被改”一事而引发的讨论非常热闹。事件发端于该媒体享有盛誉的“新年献辞”2013年稿件及其“送审”过程。据能够看到的消息,稿子本身说的是“中国梦”的话题,且核心主题说的是“宪政梦”,按发刊程序,重要稿件必须报审,也就在审改过程中的若干改动引起了内部不满,于是有人将这个过程通过微博披露了出来,从而沸沸扬扬的讨论全面展开。  随着时间的推移,此事已经开始“沉淀”,我们
期刊
“我可能做不到更好了,但还是要像朱光潜说的那句话:此时,此地,此身。就是此时我能做到的事,绝不推诿到下一时刻;此地我能做到的事,绝不想着换另外一个境地我再做;此身我能做的事,我绝不妄想于他人来替代。”这是柴静对自己的要求,也是她写这本书所希望做到的。  柴静2001年进入中央电视台,先后在“时空连线”、“新闻调查”、“24小时”、“面对面”等栏目担任主持人与记者。这本书就是记录她在央视这十年所见的
期刊
孔融是东汉末年北海太守,字文举,鲁国曲阜人,孔子二十世孙子,泰山都尉孔宙之子,自幼聪明,人人敬仰。《三字经》上所载“融四岁,能让梨”就是指孔融。  孔融十六岁时,权势熏天的大宦官侯览追捕张俭。张俭逃亡到孔融哥哥孔褒门下,不巧孔褒外出不在家,孔融就把张俭藏了起来。后来事情泄露,孔褒、孔融二人都被抓捕入狱。孔融说:“窝藏张俭是我的事,哥哥不在家,应当坐罪的是我!”而孔褒说:“张俭是投奔我的,与弟弟无关
期刊
工业革命以来两个多世纪,人类文明得到突飞猛进的发展,伴随着信息时代的来临,人类文明发展将得到更大地飞跃。机器人作为一大亮点,已经走出了信息研究,进入了人类生活,从最初的简单对话、肢体动作,到可以代替人们独立完成一系列的工作,尤其是重复性的工作,不仅减轻了人们的工作负担,也缓解了重复、高强度工作对人们心理造成的痛苦。美国亚马逊公司投入巨资用于机器人技术研发,旨在让机器人技术发挥更大、更有意义的作用。
期刊
2013年1月,英国、瑞典、法国部分牛肉制品中发现了马肉,不久后,爱尔兰、荷兰、罗马尼亚等多个欧洲国家也相继卷入丑闻,引发消费者反感。事实上马肉并不危险,意大利美食家喜欢火腿,其中就有马肉火腿,中国人一年半要吃掉马肉一百吨。然而,贴上“牛肉”标签的却是马肉制品,不仅是一种商业欺诈,更为食品安全带来了新的挑战。上世纪一种致命的疯牛病爆发,90年代英国农民必须在奶牛护照上清楚地显示,它们从何而来、到何
期刊
2012年12月11日一早,和力天像往常一样到七河村委会上班,人在办公室,他的心里却一直惦记着上午即将在家门口召开的村民大会。  会场就在仁和村十字路口,可是通知10点半开始的村民大会,11点了,村民还稀稀拉拉未到齐。  老和的妻子已经感冒好几天了,还在输着液。她尽可能地将扎着点滴的左手压低,右手的树杈上高高挂着吊瓶,走进会场后,她找了面墙壁停了下来,在村民的帮助下,吊瓶被挂在她身后的土墙上,得以
期刊
今日中国,城镇人口首超农村人口。中国科学院《2012中国新型城市化报告》称 :中国内地城市化达到了51.3%。2012年,生活家是一个热门词。城市的条件越来越好,但住在里面的人似乎都忘了怎么生活。我们拥挤在喧嚣的城市,背后的乡村却渐行渐远,然而氤氲在我们心头的乡愁、田园梦和重建乡村的愿望,浓郁成一团化不开的雾。回看2012年和乡村有关的那些事,重新审视乡村,在逆城市化的新潮中看看我们的生活之根,或
期刊
在这片广袤土地上生活的农民们有着一些共同的特质:  他们是最坚忍、勤劳的代表。他们靠着自己的双手劳作,用来养活一家老小,辛苦,却又知足常乐。在他们的字典里,有土有羊就是幸,一口薄田就是福。不管处在什么样的社会,发生什么样的变化,这种勤劳和坚忍是他们做一切事情的基础。  他们同时充满着生活的智慧。这种智慧体现在,他们永远能够在如何让自己生活得更好中,迅速地做出调整。这种调整呈现出灵活多变的特点,甚至
期刊
在城市接受教育,回农村搞建设,被认为是知识分子上山下乡的一种形式,大学生村官也因此被称为“新知青”。据不完全统计,自2008年全面实施大学生村官政策以来,截至目前在岗的大学生村官已有29万人。  展望过去的那一年,包括本刊曾采访过的白一彤、蒋正超等人,有村官获封“最浪漫乡镇干部”、“最年轻的女村官”、“正能量的‘小清新’”,或许网友们给的称号未必精准,但这些村官的确有着各自动人的一面。  一、村官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