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进入中职校,是大部分学生因成绩不理想而无奈的选择,他们身上或多或少都带有些不良行为习惯,因而让家长和老师们头痛不已,但可以肯定的是:他们的智力丝毫没有问题!我们不能轻易放弃他们,相反更要注重对他们的“挖潜”教育,从而让他们发出金子般的光芒。
关键词: 积极思维方式;角色和目标;双赢思维习惯
【中图分类号】 G635.5 【文献标识码】 B 【文章编号】 2236-1879(2017)14-0297-02
每个家长都希望自己的子女能在学习上“出息”,每个老师都希望自己的学生能在成绩上“出色”,但往往事与愿违,许多家长面对子女的学习状态和成绩只能唉声叹气:我为孩子提供了那么好的学习条件,创造了那么好的学习环境,付出了那么多的心血,为什么自己的孩子偏偏不能理解做父母的良苦用心,不能够为我们争气呢?许多老师面对学生的学习态度和成绩也是痛苦不堪:这些学生满脑子倒底在想什么?苦口婆心的教育怎么就改变不了他们的不良习惯?其实学习成绩不好,并不是最棘手的,最严重的问题是:家庭和学校“苦心”教育了那么多年,却最终教育出一个“不会做人,不会生活,不会学习”的人,这才是最痛心最失败的教育。
每个学生都希望考入重点高中或普通高中,但因成绩不理想,部分学生只能无奈选择中职校,这些学生身上大部分都明显存在一个通病:学习习惯和行为习惯较差,缺乏毅力和自信力。但是可以肯定:他们的智力丝毫没有问题!他们身上具有可挖掘的巨大潜力!因此,作为中职校的老師,首先不应对他们存有偏见,而应该充满信心和耐心地去加强对他们的“挖潜”教育,只有这样他们才有改变命运的希望。
那么具体应从哪些方面进行“挖潜”教育呢?下面仅谈谈个人的一些看法体会。
一、帮助学生扭转消极的思维方式。家长和教师平时都只关注学生的行为习惯问题,批评学生这个习惯不好那个习惯不好,但学生就是改不了这些不良习惯。殊不知在一个人的行为习惯背后,还有个思维习惯,行为习惯往往是思维习惯的反映,而思维习惯则又是由思维方式形成的。所谓思维方式就是一个人思考问题的方法。思维方式不是先天的,是后天培养的结果,在思维方式形成的过程中,慢慢形成思考的习惯性思维,这种习惯性思维形成后,人对很多事情的思考,就好像条件反射一样,自然开启习惯的思维方式进行思考。人的思维方式往往是重复的,所以人的行为也往往是重复的,这就是习惯为什么能够形成。俄罗斯教育家乌申斯基认为:“任何一种习惯都是反射行为,行为的习惯性有多深,它的反射性就有多大。哪里有习惯,哪里就有神经系统在工作。”也就是说行为的习惯性越深,反射性就越强,当一个孩子有不良习惯的时候,你就想到这是他的神经系统在工作,如果让它养成的时间越长,这种坏习惯就越牢固,要改变它就越难,因此家长和老师要意识到这一点,要改掉养成已久的坏习惯不是教育一下就能实行的,要经过一段时期耐心教育培养,我们要耐心告诉学生:人完全可以来把握自己的命运,首先要纠正自己原先的错误思维方式,然后有意识改掉不良习惯,这样才能把被自己有意无意埋没已久的各项潜能挖掘出来。
因此我们首先要培养学生积极的思维方式。积极思维的人,会得到积极的结果;反之,消极思维的人,会得到消极的结果(有的往往很悲惨)。无论是积极的还是消极的,都是本人在进行着自己的选择,而这些选择也就组成了自己的人生之路。每个人无时无刻都面临着选择和挑战,同时也面临着潜在的机会,每个人都可以选择最好的方式达到理想的结果。以上这些道理要经常性与学生交流沟通,首先让学生有这方面的认知。另外,要让学生倾吐出对自己不良行为习惯的认识(当然是消极的思想),才能有的放矢地加以纠正和疏导。诸如:
我天生就这个德性,我改变不了了。
我脑子笨,记忆力又差,再也学不好了,我对自己也不抱希望了。
在学习上我已经尽力了,我只有这么点能耐,老师别烦我了。
谁都说我不是,是啊,我知道我比不了那些好学生,我行为习惯差,又没毅力,只能让你们失望。
……
作为老师,面对这些自抱自弃的学生一定要让学生客观地认识自己,正确评价自己,放弃“我不行”的消极思想,不断鼓励学生专注于现在,而不是过去,告诉学生这只是一个简单的决定,但这一决定将会改变自己的人生轨迹,每个人的命运就藏匿在自己的选择里。对学生思想的疏导要贯穿于平时的学习生活中,老师要不断地引导学生用积极思维的方式去思考问题,并逐渐取代消极被动的思想习惯,从而达到改变自身不良习惯的目的。
二、帮助学生明确自己的角色和目标。社会是个大舞台,每个人每时每刻都在扮演不同的重要角色,每个人都想在各方面获得成功,从而获得快乐。因此对行为习惯比较差的学生来说,他们的内心深处也渴望上进,渴望被人赞赏,但因现行的教育评价机制有问题,让他们在学习成绩上屡遭挫折,最终变得心灰意冷,思想消极,角色定位偏差,学习目标和人生目标变得模糊甚至缺失,这样怎会不导致行为习惯出问题呢!我们首先要做的是,重新让学生树立信心,明确自己当前的角色,并帮助他们树立近期和远期目标。
面对老师,自己是学生;面对家长,自己是子女;面对同窗,自己是同学;要让学生明确目前自己最重要的角色是一名在校的学生!所有的言行举止都要符合学生的身份;所做的一切都要对父母老师同学负责;而这一切都需要为之付出努力。针对不同角色,让学生在下表中写下自己在每个角色中最想做出的成绩。如:
面对家长:我是他们的儿子。我要做到:
面对老师:我是他们的学生。我要做到:
面对同窗:我是他们的同学。我要做到:
当一个学生明确了自己的角色时,也就为自己明确了方向和目标,有了目标也就让自己的学习有了动力,接下来就可帮助学生确定近期和远期的目标,远期目标可与自己所学专业联系起来。请记住:清晰的目标也是决心和行动的关键! 我的远期目标是什么?近期的主要目标是什么?
我的目标为什么很重要?
怎样才能实现我的这些目标?
让学生从各个角度关注自己的目标,将目标逐步与现实衔接,最关键的是要引导学生如何使自己的目标得以实现。学生一旦确定了自己的目标,意味着自己有了神圣的追求,这是值得庆贺的事,因为学生已经在成功的路上迈出了重要的第一步,从此,将与过去的浑浑噩噩划清界线了,巨大的潜力也即将被开发!
三、帮助学生树立双赢的思维习惯。社会和谐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属性,而校园和谐也是社会和谐的重要组成部分,深化教育改革,构建和谐校园,应是学校事业发展的重要体现。和谐校园不仅包括学校与社会的和谐,还包括师生个体自身的和谐、人与人的和谐、人与学校的和谐、人与自然的和谐。捷克教育家夸美纽斯认为:“人的本身里外都是一种和谐”。因此,坚持以人为本的教育,挖掘出人本身的“和谐”,就是构建和谐校园的核心和本质要求。和谐社会需要人们树立“双赢”思想,同样要把“双赢”思想引入校园,我们也应帮助学生树立“双赢”的思维习惯。
“双赢”思维所追求的就是对各方都有“利”的思想。把自己放在第一位是人的天性,尤其现在好多学生都是独生子女,在生活中已养成了太自我、太自私、太强硬的个性,沟通能力又低下,如果我们还一个劲地给他们灌输“输赢”思想,后果是不堪设想的。多少年来,我们已深有体会。我们教育这些“独生子女”过分强调“输赢”思想,什么都要比个高低:成绩要排名次,好事要比多少,让班里所有的同学都成自己的竞争对手……学生从小就是在家长老师的“比对”中长大,社会的竞争压力延伸到了校园课堂,加上教育评价机制的失衡,成绩一直处理劣势的学生,久而久之就变得自抱自弃:有些学生在学习上“赢”不了,就注重从吃穿用度上比高低,以满足自己“赢”的欲望;有些学生转移学习兴趣,精力放到网络,从那里获得“赢”的成就感;而一些找不到发泄渠道的学生,因长期处于压抑状态,严重的甚至出现心理障碍。现在有心理障碍的学生位数不少,我们时不时就能听到某学校某学生自杀新闻或打架新闻;学生和学生之间暗地里充满敌对情绪,稍有口角,便会引来一场争斗,尤其在中职校园里因为一些鸡毛蒜皮的小事而大动干戈的情况时常发生,谁都只想“赢”不想“输”,这些都是根深蒂固的““输赢”思维习惯作怪,这和建设谐校园的宗旨是相违背的。因此我们应给学生注入“双赢”思想:每个家庭是个团队,父母和孩子应抱成团,为各自在家庭中的角色尽力,为家庭的幸福尽职;每个班级是个团队,老师和全班同学应抱成团,要为各自在班级中的责任尽力,为班集体的和谐尽职;每个学校是个团队,全体师生应抱成团,要为各自的言行负责,为维护学校的荣誉尽职。
当然“双赢”思想是建立在相互间信任的基础之上。当一个学生能够学会认真地去理解家长老师同学,设身处地为自己的家长老师同学着想时,就会赢得家长老师同学的信任,这也是一个学生让家长老师同学理解自己接受自己的基础,那么生活学习上遇到任何困難还有什么沟通不了解决不了的呢?“双赢”思想,还必须具有勇于表达自我和真诚体谅对方的思想,对独生子女来说,尤其要重视这方面的教育,否则“双赢”思维必定要被大打折扣。要教育学生具有“双赢”思想,我们学校的领导老师首先要有这种思维习惯,否则,和谐校园也难以构建。
关键词: 积极思维方式;角色和目标;双赢思维习惯
【中图分类号】 G635.5 【文献标识码】 B 【文章编号】 2236-1879(2017)14-0297-02
每个家长都希望自己的子女能在学习上“出息”,每个老师都希望自己的学生能在成绩上“出色”,但往往事与愿违,许多家长面对子女的学习状态和成绩只能唉声叹气:我为孩子提供了那么好的学习条件,创造了那么好的学习环境,付出了那么多的心血,为什么自己的孩子偏偏不能理解做父母的良苦用心,不能够为我们争气呢?许多老师面对学生的学习态度和成绩也是痛苦不堪:这些学生满脑子倒底在想什么?苦口婆心的教育怎么就改变不了他们的不良习惯?其实学习成绩不好,并不是最棘手的,最严重的问题是:家庭和学校“苦心”教育了那么多年,却最终教育出一个“不会做人,不会生活,不会学习”的人,这才是最痛心最失败的教育。
每个学生都希望考入重点高中或普通高中,但因成绩不理想,部分学生只能无奈选择中职校,这些学生身上大部分都明显存在一个通病:学习习惯和行为习惯较差,缺乏毅力和自信力。但是可以肯定:他们的智力丝毫没有问题!他们身上具有可挖掘的巨大潜力!因此,作为中职校的老師,首先不应对他们存有偏见,而应该充满信心和耐心地去加强对他们的“挖潜”教育,只有这样他们才有改变命运的希望。
那么具体应从哪些方面进行“挖潜”教育呢?下面仅谈谈个人的一些看法体会。
一、帮助学生扭转消极的思维方式。家长和教师平时都只关注学生的行为习惯问题,批评学生这个习惯不好那个习惯不好,但学生就是改不了这些不良习惯。殊不知在一个人的行为习惯背后,还有个思维习惯,行为习惯往往是思维习惯的反映,而思维习惯则又是由思维方式形成的。所谓思维方式就是一个人思考问题的方法。思维方式不是先天的,是后天培养的结果,在思维方式形成的过程中,慢慢形成思考的习惯性思维,这种习惯性思维形成后,人对很多事情的思考,就好像条件反射一样,自然开启习惯的思维方式进行思考。人的思维方式往往是重复的,所以人的行为也往往是重复的,这就是习惯为什么能够形成。俄罗斯教育家乌申斯基认为:“任何一种习惯都是反射行为,行为的习惯性有多深,它的反射性就有多大。哪里有习惯,哪里就有神经系统在工作。”也就是说行为的习惯性越深,反射性就越强,当一个孩子有不良习惯的时候,你就想到这是他的神经系统在工作,如果让它养成的时间越长,这种坏习惯就越牢固,要改变它就越难,因此家长和老师要意识到这一点,要改掉养成已久的坏习惯不是教育一下就能实行的,要经过一段时期耐心教育培养,我们要耐心告诉学生:人完全可以来把握自己的命运,首先要纠正自己原先的错误思维方式,然后有意识改掉不良习惯,这样才能把被自己有意无意埋没已久的各项潜能挖掘出来。
因此我们首先要培养学生积极的思维方式。积极思维的人,会得到积极的结果;反之,消极思维的人,会得到消极的结果(有的往往很悲惨)。无论是积极的还是消极的,都是本人在进行着自己的选择,而这些选择也就组成了自己的人生之路。每个人无时无刻都面临着选择和挑战,同时也面临着潜在的机会,每个人都可以选择最好的方式达到理想的结果。以上这些道理要经常性与学生交流沟通,首先让学生有这方面的认知。另外,要让学生倾吐出对自己不良行为习惯的认识(当然是消极的思想),才能有的放矢地加以纠正和疏导。诸如:
我天生就这个德性,我改变不了了。
我脑子笨,记忆力又差,再也学不好了,我对自己也不抱希望了。
在学习上我已经尽力了,我只有这么点能耐,老师别烦我了。
谁都说我不是,是啊,我知道我比不了那些好学生,我行为习惯差,又没毅力,只能让你们失望。
……
作为老师,面对这些自抱自弃的学生一定要让学生客观地认识自己,正确评价自己,放弃“我不行”的消极思想,不断鼓励学生专注于现在,而不是过去,告诉学生这只是一个简单的决定,但这一决定将会改变自己的人生轨迹,每个人的命运就藏匿在自己的选择里。对学生思想的疏导要贯穿于平时的学习生活中,老师要不断地引导学生用积极思维的方式去思考问题,并逐渐取代消极被动的思想习惯,从而达到改变自身不良习惯的目的。
二、帮助学生明确自己的角色和目标。社会是个大舞台,每个人每时每刻都在扮演不同的重要角色,每个人都想在各方面获得成功,从而获得快乐。因此对行为习惯比较差的学生来说,他们的内心深处也渴望上进,渴望被人赞赏,但因现行的教育评价机制有问题,让他们在学习成绩上屡遭挫折,最终变得心灰意冷,思想消极,角色定位偏差,学习目标和人生目标变得模糊甚至缺失,这样怎会不导致行为习惯出问题呢!我们首先要做的是,重新让学生树立信心,明确自己当前的角色,并帮助他们树立近期和远期目标。
面对老师,自己是学生;面对家长,自己是子女;面对同窗,自己是同学;要让学生明确目前自己最重要的角色是一名在校的学生!所有的言行举止都要符合学生的身份;所做的一切都要对父母老师同学负责;而这一切都需要为之付出努力。针对不同角色,让学生在下表中写下自己在每个角色中最想做出的成绩。如:
面对家长:我是他们的儿子。我要做到:
面对老师:我是他们的学生。我要做到:
面对同窗:我是他们的同学。我要做到:
当一个学生明确了自己的角色时,也就为自己明确了方向和目标,有了目标也就让自己的学习有了动力,接下来就可帮助学生确定近期和远期的目标,远期目标可与自己所学专业联系起来。请记住:清晰的目标也是决心和行动的关键! 我的远期目标是什么?近期的主要目标是什么?
我的目标为什么很重要?
怎样才能实现我的这些目标?
让学生从各个角度关注自己的目标,将目标逐步与现实衔接,最关键的是要引导学生如何使自己的目标得以实现。学生一旦确定了自己的目标,意味着自己有了神圣的追求,这是值得庆贺的事,因为学生已经在成功的路上迈出了重要的第一步,从此,将与过去的浑浑噩噩划清界线了,巨大的潜力也即将被开发!
三、帮助学生树立双赢的思维习惯。社会和谐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属性,而校园和谐也是社会和谐的重要组成部分,深化教育改革,构建和谐校园,应是学校事业发展的重要体现。和谐校园不仅包括学校与社会的和谐,还包括师生个体自身的和谐、人与人的和谐、人与学校的和谐、人与自然的和谐。捷克教育家夸美纽斯认为:“人的本身里外都是一种和谐”。因此,坚持以人为本的教育,挖掘出人本身的“和谐”,就是构建和谐校园的核心和本质要求。和谐社会需要人们树立“双赢”思想,同样要把“双赢”思想引入校园,我们也应帮助学生树立“双赢”的思维习惯。
“双赢”思维所追求的就是对各方都有“利”的思想。把自己放在第一位是人的天性,尤其现在好多学生都是独生子女,在生活中已养成了太自我、太自私、太强硬的个性,沟通能力又低下,如果我们还一个劲地给他们灌输“输赢”思想,后果是不堪设想的。多少年来,我们已深有体会。我们教育这些“独生子女”过分强调“输赢”思想,什么都要比个高低:成绩要排名次,好事要比多少,让班里所有的同学都成自己的竞争对手……学生从小就是在家长老师的“比对”中长大,社会的竞争压力延伸到了校园课堂,加上教育评价机制的失衡,成绩一直处理劣势的学生,久而久之就变得自抱自弃:有些学生在学习上“赢”不了,就注重从吃穿用度上比高低,以满足自己“赢”的欲望;有些学生转移学习兴趣,精力放到网络,从那里获得“赢”的成就感;而一些找不到发泄渠道的学生,因长期处于压抑状态,严重的甚至出现心理障碍。现在有心理障碍的学生位数不少,我们时不时就能听到某学校某学生自杀新闻或打架新闻;学生和学生之间暗地里充满敌对情绪,稍有口角,便会引来一场争斗,尤其在中职校园里因为一些鸡毛蒜皮的小事而大动干戈的情况时常发生,谁都只想“赢”不想“输”,这些都是根深蒂固的““输赢”思维习惯作怪,这和建设谐校园的宗旨是相违背的。因此我们应给学生注入“双赢”思想:每个家庭是个团队,父母和孩子应抱成团,为各自在家庭中的角色尽力,为家庭的幸福尽职;每个班级是个团队,老师和全班同学应抱成团,要为各自在班级中的责任尽力,为班集体的和谐尽职;每个学校是个团队,全体师生应抱成团,要为各自的言行负责,为维护学校的荣誉尽职。
当然“双赢”思想是建立在相互间信任的基础之上。当一个学生能够学会认真地去理解家长老师同学,设身处地为自己的家长老师同学着想时,就会赢得家长老师同学的信任,这也是一个学生让家长老师同学理解自己接受自己的基础,那么生活学习上遇到任何困難还有什么沟通不了解决不了的呢?“双赢”思想,还必须具有勇于表达自我和真诚体谅对方的思想,对独生子女来说,尤其要重视这方面的教育,否则“双赢”思维必定要被大打折扣。要教育学生具有“双赢”思想,我们学校的领导老师首先要有这种思维习惯,否则,和谐校园也难以构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