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当下中国的种种艺术设计,大多数是对西方艺术创作的复制和模仿,毫无民族特色可言。中国古代陶瓷纹样的精华被遗忘,传统文化所蕴含的深厚理念被忽视,由此,对于中国古代陶瓷装饰纹样的研究显得尤为迫切。一方面,是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继承与发展,另一方面,是为本民族的艺术设计注入新鲜血液,推动当代中国艺术设计的发展。
【关键词】陶瓷;装饰纹样;应用
中国古代陶瓷的发展历史悠久,极具研究价值。陶瓷作品上极具艺术特色的装饰纹样,也反映出中国古代先民独特的审美趣味与艺术创造力。纵观中国古代陶瓷的装饰纹样,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集中体现,也是东方文明的集大成者。中国古代陶瓷纹样的发展是有其产生背景与发展规律的,这是研究者必须首先明确的问题。陶瓷的发展源于古代先民在满足的基本的生产生存需要之后而产生,经过漫长的历史演变,逐渐成为艺术品,其上的纹样也经历了由具象到抽象,由繁复到简洁的演变过程。
一、中国古代陶瓷装饰纹样的艺术构成
中国古代陶瓷的装饰纹样经过了极为漫长的演变,从宏观上来说,演变是有规律可循的,纹样的内容大致经历了几何形、动物形、人形或其他样式,而形式上主要分为具象、抽象、意象、想象等。
在古代陶瓷的装饰纹样中,几何形成为应用最为广泛的一种样式。一方面由于几何图形简洁规整,另一方面由于需要的技艺手段相对容易,所以时至今日,几何图形依然广泛见于各种艺术设计样式之中。图腾文化也是中国传统文化中极具代表意义的一种,图腾样式的兴起源于中国古老的图腾崇拜,各族部落将本族信奉的图腾通过艺术的方式所保留与传承。除此之外,人形及其他形状样式也同样存在于陶瓷艺术品之中,如半坡型彩陶的人面鱼纹,将人和鱼结合一体,寓人于鱼,代表多子和繁衍后代的意思。每一种纹样都凝聚着丰厚的意蕴,不可将之简单视之为一种花纹样式,读懂这些纹样背后的意味,是十分有必要的。
具象即在创作纹样中的一种模仿方式,将生活中的事物艺术化为线条、色彩、形式,通过艺术加工,使之成为灵动的艺术构成方式。抽象相对于具象而言,不是对客观事物的艺术化模仿,而是通过一系列艺术手段提取简洁的图案,可包含的意蕴要远远广于具象。意象是为了表达某种特定的含义而抽象出来的某种图形,应用的手法有组合、添加、简化等,创造的艺术形象既来源于现实又不拘泥于对现实的模仿和再现。如马家窑中的蛙纹和人形纹。想象离不开古代先民的生产生活,却又不仅仅只是生产生活的缩影,其中包含著中国古代先民对于现实世界的重构,对于内心世界的外化。如半坡型尖底罐上绘的折叠形鱼纹,鱼头鱼尾方向一致,形成头尾相连的态势。无论是具象、抽象、意象还是想象,都依然被广泛应用于中国的各类艺术设计作品中,并呈愈演愈烈的态势,我们更应当重视并大力弘扬,让中国的传统走向世界。
二、古代陶瓷装饰纹样的应用分析
传统文化与当代艺术设计的发展并不是两个相互独立的议题,中国传统文化的发展,以陶瓷纹样为代表的中国传统文化,时至今日依然发挥着不可小觑的作用,然而,大多数中国人并没有意识到我国传统文化的精髓,而是一味对于西方文化的照搬、复制,毫无民族创新力。作为中华文明的传承者,我们有义务让更多的人了解中国传统文化,复兴中国陶瓷装饰艺术。
当今设计的生命力在于创新,对于陶瓷作品中装饰纹样的选取同样要体现出创新。只有加入了创新意识,才能在新时代赋予纹样以新的内涵,而不是简单地照搬纹样,模仿现有成果。除此之外,要将具有典型意味的装饰纹样与自我的情感意识相连,在模仿、复制之外寻求到自我的表达方式,这是一种更高级别的带有情感的创新。从繁复到简洁,我们可以用点、线、面或黑、白、灰对事物进行各种搭配组合,使之简单、明快、清晰;也可以对基本形态进行重复排列和组合,使图形富有节奏感。在进行艺术设计之前,要对自己表现的主题进行深挖,试图挖掘事物之间的关联,在艺术创作中注入自己的情感,辅之以当代的艺术创作手段,使较为传统的艺术样式有了新的生命力。无论图形怎样都表达了设计者的某种情感,表达了创作者的文化和精神气质,通过物质材料、工具和操作技艺,或多或少地给世人以精神的感悟。
中国古代陶瓷纹样的流传不仅仅体现在对于传统文化的复古,刻意追求一种传统,而且体现在更好地与当代设计元素的结合。如2008年北京奥运会的火炬图案采用祥云这一纹样,是足够唤醒中国人的历史记忆的,祥云不单单是一种艺术符号,更是一种文化的传承。其中火炬制作材料的选取、颜色的选用,都恰到好处地传达了这一符号。如新中式家具中各种纹样的应用,与当代工艺的完美结合,既有中式复古意味,又包含时尚的元素。凡此种种,都体现了中国传统装饰纹样在当代的应用,在新技艺的辅助下,展现出新的生命活力。
现代设计的发展不仅需要极具生命力与创新力的表达方式,而且需要极具内涵的内核精髓,只有二者兼备,才能创造出有影响力的作品。对于中国传统艺术中的精华,我们要深挖并吸收,使之与当代设计理念更好地融合,推动中国当代设计的发展。
参考文献:
[1]中国古陶瓷饰纹发展史论纲[D].陆军.中国艺术研究院.2006.
[2]浅探中国传统纹样的象征性[D].张蕾.南京师范大学.2002.
[3]论中国器物的象征性特征[J].李轶南.装饰.2001(01).
[4]中国纹样的源流(二)[J].中野,刘志国.陶瓷研究.1998(04).
【关键词】陶瓷;装饰纹样;应用
中国古代陶瓷的发展历史悠久,极具研究价值。陶瓷作品上极具艺术特色的装饰纹样,也反映出中国古代先民独特的审美趣味与艺术创造力。纵观中国古代陶瓷的装饰纹样,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集中体现,也是东方文明的集大成者。中国古代陶瓷纹样的发展是有其产生背景与发展规律的,这是研究者必须首先明确的问题。陶瓷的发展源于古代先民在满足的基本的生产生存需要之后而产生,经过漫长的历史演变,逐渐成为艺术品,其上的纹样也经历了由具象到抽象,由繁复到简洁的演变过程。
一、中国古代陶瓷装饰纹样的艺术构成
中国古代陶瓷的装饰纹样经过了极为漫长的演变,从宏观上来说,演变是有规律可循的,纹样的内容大致经历了几何形、动物形、人形或其他样式,而形式上主要分为具象、抽象、意象、想象等。
在古代陶瓷的装饰纹样中,几何形成为应用最为广泛的一种样式。一方面由于几何图形简洁规整,另一方面由于需要的技艺手段相对容易,所以时至今日,几何图形依然广泛见于各种艺术设计样式之中。图腾文化也是中国传统文化中极具代表意义的一种,图腾样式的兴起源于中国古老的图腾崇拜,各族部落将本族信奉的图腾通过艺术的方式所保留与传承。除此之外,人形及其他形状样式也同样存在于陶瓷艺术品之中,如半坡型彩陶的人面鱼纹,将人和鱼结合一体,寓人于鱼,代表多子和繁衍后代的意思。每一种纹样都凝聚着丰厚的意蕴,不可将之简单视之为一种花纹样式,读懂这些纹样背后的意味,是十分有必要的。
具象即在创作纹样中的一种模仿方式,将生活中的事物艺术化为线条、色彩、形式,通过艺术加工,使之成为灵动的艺术构成方式。抽象相对于具象而言,不是对客观事物的艺术化模仿,而是通过一系列艺术手段提取简洁的图案,可包含的意蕴要远远广于具象。意象是为了表达某种特定的含义而抽象出来的某种图形,应用的手法有组合、添加、简化等,创造的艺术形象既来源于现实又不拘泥于对现实的模仿和再现。如马家窑中的蛙纹和人形纹。想象离不开古代先民的生产生活,却又不仅仅只是生产生活的缩影,其中包含著中国古代先民对于现实世界的重构,对于内心世界的外化。如半坡型尖底罐上绘的折叠形鱼纹,鱼头鱼尾方向一致,形成头尾相连的态势。无论是具象、抽象、意象还是想象,都依然被广泛应用于中国的各类艺术设计作品中,并呈愈演愈烈的态势,我们更应当重视并大力弘扬,让中国的传统走向世界。
二、古代陶瓷装饰纹样的应用分析
传统文化与当代艺术设计的发展并不是两个相互独立的议题,中国传统文化的发展,以陶瓷纹样为代表的中国传统文化,时至今日依然发挥着不可小觑的作用,然而,大多数中国人并没有意识到我国传统文化的精髓,而是一味对于西方文化的照搬、复制,毫无民族创新力。作为中华文明的传承者,我们有义务让更多的人了解中国传统文化,复兴中国陶瓷装饰艺术。
当今设计的生命力在于创新,对于陶瓷作品中装饰纹样的选取同样要体现出创新。只有加入了创新意识,才能在新时代赋予纹样以新的内涵,而不是简单地照搬纹样,模仿现有成果。除此之外,要将具有典型意味的装饰纹样与自我的情感意识相连,在模仿、复制之外寻求到自我的表达方式,这是一种更高级别的带有情感的创新。从繁复到简洁,我们可以用点、线、面或黑、白、灰对事物进行各种搭配组合,使之简单、明快、清晰;也可以对基本形态进行重复排列和组合,使图形富有节奏感。在进行艺术设计之前,要对自己表现的主题进行深挖,试图挖掘事物之间的关联,在艺术创作中注入自己的情感,辅之以当代的艺术创作手段,使较为传统的艺术样式有了新的生命力。无论图形怎样都表达了设计者的某种情感,表达了创作者的文化和精神气质,通过物质材料、工具和操作技艺,或多或少地给世人以精神的感悟。
中国古代陶瓷纹样的流传不仅仅体现在对于传统文化的复古,刻意追求一种传统,而且体现在更好地与当代设计元素的结合。如2008年北京奥运会的火炬图案采用祥云这一纹样,是足够唤醒中国人的历史记忆的,祥云不单单是一种艺术符号,更是一种文化的传承。其中火炬制作材料的选取、颜色的选用,都恰到好处地传达了这一符号。如新中式家具中各种纹样的应用,与当代工艺的完美结合,既有中式复古意味,又包含时尚的元素。凡此种种,都体现了中国传统装饰纹样在当代的应用,在新技艺的辅助下,展现出新的生命活力。
现代设计的发展不仅需要极具生命力与创新力的表达方式,而且需要极具内涵的内核精髓,只有二者兼备,才能创造出有影响力的作品。对于中国传统艺术中的精华,我们要深挖并吸收,使之与当代设计理念更好地融合,推动中国当代设计的发展。
参考文献:
[1]中国古陶瓷饰纹发展史论纲[D].陆军.中国艺术研究院.2006.
[2]浅探中国传统纹样的象征性[D].张蕾.南京师范大学.2002.
[3]论中国器物的象征性特征[J].李轶南.装饰.2001(01).
[4]中国纹样的源流(二)[J].中野,刘志国.陶瓷研究.1998(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