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三、“换题”训练促感悟
眼睛是心灵的窗户,课文的标题犹如人的眼睛,透过“题目”这个眼睛,我们就能透视文章的内核。教师如果能抓住“题目”这一教学资源,要求学生变换角度重新拟题,并说说前后拟题的优劣,就能最大限度地激发学生的兴趣,调动起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促使学生自觉地走进文本,感知文章的主要内容,体悟蕴含在字里行间的思想感情。
如《散步》的教学片段:
师:请同学们朗读全文,并准备一下课前老师布置的作业:题目“散步”是从文章主要事件的角度来确定的,你觉得这个标题好吗?为什么?请你换一个角度为本文拟一个标题。可以只拟标题,若能解释一下这样拟题的理由当然更好。
生1:课文“散步”这个标题很好,因为一切所见所闻所想都由“散步”而起,它是全文的线索。
生2:我拟的标题是“责任”。因为课文中的“我”和妻子人到中年,肩负着承前启后的责任,对上,肩负着赡养老人的义务;对下,承担着培养教育子女的重任。
生3:我拟的标题是“背上的世界”。因为“我背上的”是母亲,“她背上的”是儿子,母亲加儿子,就是整个世界。“我”背母亲是尊老,妻子背儿子是爱幼。尊老爱幼就是整個世界,就是中华传统美德的世界。“我”背上的是生命的源头,妻子背上的是生命的延续。生命的源头加上生命的延续就是整个世界,就是生命延续的整个世界。
……
师:刚才大家拟的标题都很好。有的同学从抒情哲理的角度拟题,有的同学从家庭成员的角度拟题,有的同学从景物描写的角度拟题……这些标题有的交代了文章记叙的事件,有的揭示了文章的主旨,有的设置了悬念,吊起了读者的胃口。这样的标题不仅在内容上丰富多彩,而且有深刻的思想意义。
分析:通过拟改题目可以令学生获得更多与课文内容相关的信息,这对学生迅速地阅读分析文章很有帮助。如上面的教学中,学生通过 “换题”轻松实现了对课文的整体感知,而且在阐释换题的理由时,教师又因势利导,巧妙地切入了对文章的局部解读。
四、“猜想”验证相比较
猜想是一种很有情趣的学习方法,一种有滋有味的体验过程。学习课文前,让学生对课文内容进行猜想有助于激发学生的主动精神和探索欲望,容易吊足学生的阅读胃口。学生在比较验证猜想的过程中,也就初步读懂了课文内容,完成了对文章的整体感知。
如《我的第一本书》的教学片段:
师:这篇文章的题目是“我的第一本书”,现在请大家不要急于看书,先思考一下,你读的“第一本书”是什么样的?如果你就是作者牛汉,你会从哪些方面,写些什么内容?
生1:我会写自己小时候读过的“第一本书”的外形特征和对自己成长的深远影响。
生2:我会写自己当时读“第一本书”的学习经历以及在学习过程中的幸福与快乐。
生3:我会写我与“第一本书”有关的令人难忘的故事。
……
师:同学们都很富有想象力,读书确实是我们童年时代一件非常重要的事情,都有属于自己读过的“第一本书”,且会在我们的脑海里烙下深深的印迹。确实,牛汉先生也一样,有他自己读过的“第一本书”。他要表现的东西是否与我们猜想的一致呢?现在请同学们翻开书,迅速阅读课文。
(学生速读课文,感知课文的主要内容和表现的思想。)
师:这篇文章所写的内容与你猜想的有什么不同?
生1:这篇文章主要写了“我”深情地回忆了自己童年时代读过的“第一本书”的经历,歌颂了深沉的父子之情和真挚的同学之谊,以及那段苦难的生活对自己人生的重大影响。
生2:作者牛汉的“第一本书”具有不同寻常的经历,这本书既是指求知的“第一本书”,更是指人生的“第一本书”。它蕴涵着父亲的深情,同学的友情、童年的乐趣和人生的苦难,以及在苦难生活中抗争的一段心路历程。
师:刚才两位同学对文章的内容和主题把握得比较准确,那同学们能再具体一点说说牛汉的“第一本书”不同寻常的经历吗?让我们带着这个问题找出相关段落。
(学生跳读课文,用笔勾画相关的词语和句子,并在旁边写出自己的理解和感悟。)
分析:这个教学片段中教师引导学生联系自己的学习生活,要求学生根据题目猜猜课文会写些什么,这对课文的阅读起到很好的“导向”作用。在学生阅读原文的基础上与开头的设想进行比较,从而完成了对文章的整体感知。在此基础上,抓住“我的第一本书”的不同寻常的经历设问,直接进入文章重点内容的学习,巧妙地引导学生走进了文本,对局部的精妙之处进行揣摩和玩味。
五、“活动”体验现情境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是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应着重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而培养这种能力的主要途径也应该是语文实践……在大量的语文实践中掌握运用语文的规律。”因此,教师在阅读教学过程中,要精心设计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教学活动,利用活动创设教学情境,让学生在活动情境的体验中完成对文章内容的整体感知。
如《音乐之声》(节选)的教学片段:
师:同学们已经预习了这篇文章,下面有哪些同学自愿上台来表演一下这个故事?
(根据文中的人物进行角色扮演,要求尽可能地模拟人物的语气语调。七个学生上台表演,课堂气氛一开始就很活跃。)
师:大家来说一说,刚才的七位同学表现得怎么样?
(学生争论评议,认为扮演少女玛利亚的卢雨蓉同学表演得最为形象、逼真。)
师:看来大家对玛利亚这个主人公已经有了初步的印象。那么,从他们的对话和对唱中,可以看出主人公玛利亚的性格特点有哪些?课文在塑造人物形象时又用了哪些表现手法?有何作用?
(学生开始细读文本,在与文本的对话中了解、归纳玛利亚的性格特点,体会文章运用环境描写、正面描写和侧面烘托等表现手法来塑造人物形象的特色。)
分析:只有创设有趣而有效的场景活动,才会有学生的激情互动,才会有课堂上的精彩频现,高潮迭起。在这个教学片段中,教师以课本剧“角色扮演”的活动形式来组织教学,既激发了学生的参与热情,又在表演过程中完成了对文章内容的整体感知,并通过活动的表演与评议引导学生了解、体会文章塑造人物表现手法的巧妙,从而对文本局部进行解读与品味。
【作者单位:湖南省永兴县马田三中】
眼睛是心灵的窗户,课文的标题犹如人的眼睛,透过“题目”这个眼睛,我们就能透视文章的内核。教师如果能抓住“题目”这一教学资源,要求学生变换角度重新拟题,并说说前后拟题的优劣,就能最大限度地激发学生的兴趣,调动起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促使学生自觉地走进文本,感知文章的主要内容,体悟蕴含在字里行间的思想感情。
如《散步》的教学片段:
师:请同学们朗读全文,并准备一下课前老师布置的作业:题目“散步”是从文章主要事件的角度来确定的,你觉得这个标题好吗?为什么?请你换一个角度为本文拟一个标题。可以只拟标题,若能解释一下这样拟题的理由当然更好。
生1:课文“散步”这个标题很好,因为一切所见所闻所想都由“散步”而起,它是全文的线索。
生2:我拟的标题是“责任”。因为课文中的“我”和妻子人到中年,肩负着承前启后的责任,对上,肩负着赡养老人的义务;对下,承担着培养教育子女的重任。
生3:我拟的标题是“背上的世界”。因为“我背上的”是母亲,“她背上的”是儿子,母亲加儿子,就是整个世界。“我”背母亲是尊老,妻子背儿子是爱幼。尊老爱幼就是整個世界,就是中华传统美德的世界。“我”背上的是生命的源头,妻子背上的是生命的延续。生命的源头加上生命的延续就是整个世界,就是生命延续的整个世界。
……
师:刚才大家拟的标题都很好。有的同学从抒情哲理的角度拟题,有的同学从家庭成员的角度拟题,有的同学从景物描写的角度拟题……这些标题有的交代了文章记叙的事件,有的揭示了文章的主旨,有的设置了悬念,吊起了读者的胃口。这样的标题不仅在内容上丰富多彩,而且有深刻的思想意义。
分析:通过拟改题目可以令学生获得更多与课文内容相关的信息,这对学生迅速地阅读分析文章很有帮助。如上面的教学中,学生通过 “换题”轻松实现了对课文的整体感知,而且在阐释换题的理由时,教师又因势利导,巧妙地切入了对文章的局部解读。
四、“猜想”验证相比较
猜想是一种很有情趣的学习方法,一种有滋有味的体验过程。学习课文前,让学生对课文内容进行猜想有助于激发学生的主动精神和探索欲望,容易吊足学生的阅读胃口。学生在比较验证猜想的过程中,也就初步读懂了课文内容,完成了对文章的整体感知。
如《我的第一本书》的教学片段:
师:这篇文章的题目是“我的第一本书”,现在请大家不要急于看书,先思考一下,你读的“第一本书”是什么样的?如果你就是作者牛汉,你会从哪些方面,写些什么内容?
生1:我会写自己小时候读过的“第一本书”的外形特征和对自己成长的深远影响。
生2:我会写自己当时读“第一本书”的学习经历以及在学习过程中的幸福与快乐。
生3:我会写我与“第一本书”有关的令人难忘的故事。
……
师:同学们都很富有想象力,读书确实是我们童年时代一件非常重要的事情,都有属于自己读过的“第一本书”,且会在我们的脑海里烙下深深的印迹。确实,牛汉先生也一样,有他自己读过的“第一本书”。他要表现的东西是否与我们猜想的一致呢?现在请同学们翻开书,迅速阅读课文。
(学生速读课文,感知课文的主要内容和表现的思想。)
师:这篇文章所写的内容与你猜想的有什么不同?
生1:这篇文章主要写了“我”深情地回忆了自己童年时代读过的“第一本书”的经历,歌颂了深沉的父子之情和真挚的同学之谊,以及那段苦难的生活对自己人生的重大影响。
生2:作者牛汉的“第一本书”具有不同寻常的经历,这本书既是指求知的“第一本书”,更是指人生的“第一本书”。它蕴涵着父亲的深情,同学的友情、童年的乐趣和人生的苦难,以及在苦难生活中抗争的一段心路历程。
师:刚才两位同学对文章的内容和主题把握得比较准确,那同学们能再具体一点说说牛汉的“第一本书”不同寻常的经历吗?让我们带着这个问题找出相关段落。
(学生跳读课文,用笔勾画相关的词语和句子,并在旁边写出自己的理解和感悟。)
分析:这个教学片段中教师引导学生联系自己的学习生活,要求学生根据题目猜猜课文会写些什么,这对课文的阅读起到很好的“导向”作用。在学生阅读原文的基础上与开头的设想进行比较,从而完成了对文章的整体感知。在此基础上,抓住“我的第一本书”的不同寻常的经历设问,直接进入文章重点内容的学习,巧妙地引导学生走进了文本,对局部的精妙之处进行揣摩和玩味。
五、“活动”体验现情境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是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应着重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而培养这种能力的主要途径也应该是语文实践……在大量的语文实践中掌握运用语文的规律。”因此,教师在阅读教学过程中,要精心设计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教学活动,利用活动创设教学情境,让学生在活动情境的体验中完成对文章内容的整体感知。
如《音乐之声》(节选)的教学片段:
师:同学们已经预习了这篇文章,下面有哪些同学自愿上台来表演一下这个故事?
(根据文中的人物进行角色扮演,要求尽可能地模拟人物的语气语调。七个学生上台表演,课堂气氛一开始就很活跃。)
师:大家来说一说,刚才的七位同学表现得怎么样?
(学生争论评议,认为扮演少女玛利亚的卢雨蓉同学表演得最为形象、逼真。)
师:看来大家对玛利亚这个主人公已经有了初步的印象。那么,从他们的对话和对唱中,可以看出主人公玛利亚的性格特点有哪些?课文在塑造人物形象时又用了哪些表现手法?有何作用?
(学生开始细读文本,在与文本的对话中了解、归纳玛利亚的性格特点,体会文章运用环境描写、正面描写和侧面烘托等表现手法来塑造人物形象的特色。)
分析:只有创设有趣而有效的场景活动,才会有学生的激情互动,才会有课堂上的精彩频现,高潮迭起。在这个教学片段中,教师以课本剧“角色扮演”的活动形式来组织教学,既激发了学生的参与热情,又在表演过程中完成了对文章内容的整体感知,并通过活动的表演与评议引导学生了解、体会文章塑造人物表现手法的巧妙,从而对文本局部进行解读与品味。
【作者单位:湖南省永兴县马田三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