选择思辨视角,再看“荆轲刺秦”

来源 :教育研究与评论(课堂观察)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dannychan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再次教学《刺客列传》,完成“言”的教学之后,尝试在教学过程中选择思辨的视角,引导学生从人物形象、事件意义、体裁形式等不同的角度进行思考辨析,旨在促进学生思维能力的提升。
  关键词:《刺客列传》 思辨视角 形象 意义 体裁
  《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2017年版)》要求语文课程在培养学生运用祖国语言文字能力的同时,还要发展学生的思辨能力,提升学生的思维品质。基于这样的目标,再次教学苏教版高中语文《〈史记〉选读》中的《刺客列传》,笔者尝试选择思辨视角,引导学生以平视之态对文中的内容做思考和辨析,力图让他们在理解文本内容的同时,提高思辨能力。
  如何以思辨视角看“荆轲刺秦”呢?笔者以为,可从三个方面入手。
  一、人物形象辨析:荆轲是真刺客,还是假刺客
  梳理完《刺客列传》的字词句后,分析荆轲的形象,我设计了一个简单的问题:你认为荆轲是一个什么样的人?请简要概括(用一个四字词语),并结合文中内容简要分析。目的是激发学生的主体意识,同时训练学生的概括能力和论证分析能力。我让学生到黑板上写下他们概括的词语,他们积极性很高,很快黑板几乎写满了。大多数学生写的是褒扬之词,如视死如归、临危不乱、机智聪明、有勇有谋、宽容大度、大勇若怯、特立独行、扶危助困、不畏强暴、从容潇洒……也有一些贬义之词,如工于心计、剑术不精、不识时务、不善沟通等。
  褒扬荆轲的学生都能从文中找到相应的语句佐证,尤其是荆轲刺杀不成后“倚柱而笑,箕踞以骂”的表现,赢得同学由衷的佩服。至于刺杀前谋划之周密,见秦王前遇突发情况应变之从容,都为学生所认可、赞叹。事情之所以功败垂成,可能确实是其想效仿曹沫劫持秦王,逼其订立盟约,以至于错过了最好的刺杀机会,但这并不影响其作为一个刺客的英勇形象。贬低荆轲的学生也能从文中找到依据,其中说荆轲“剑术不精”的论据颇充分。一方面,引用鲁勾践的评论来证明:“嗟乎,惜哉其不讲于刺剑之术也!”另一方面,又通过刺杀现场佐证:荆轲见秦王,图穷匕首见之后,秦王非常意外,群臣也都惊愕,那时荆轲占有巨大的优势,可是他居然刺杀秦王不着,等到后来秦王的剑拔了出来,荆轲引匕首掷,却又掷不中,其剑术实在令人不敢恭维,且荆轲不仅剑术不精、投掷不准,跑步速度还不行,竟然连一个穿着“朝服”可能还带着王冠的秦王都追不上,他还是一个刺客吗?用时下的流行语说来:“我们可能遇到了一个假刺客!”全班哄堂大笑。
  出现截然相反的观点,令人意外也令人惊喜,这说明学生阅读得比较深入,且能做合理的推断,而这正符合余党绪老师对思辨性阅读的界定:以文本事实为基础,以因果逻辑的“理解”与“评价”为核心,以人性情理为参照。但对荆轲的认识仅仅以真刺客或假刺客来形容,失之简单,说荆轲是真刺客有些褒扬过度,而说荆轲是假刺客的,则可能是受影视剧中那些轻功卓绝、剑术过人、弹无虚发的刺客的影响。要进一步明确认识,还要联系文本。文章开头说荆轲“好读书击剑”,后又说其为人“沉深好书”,清代吴见思在《史记论文》中说:“写得荆卿儒雅,便不是暴虎冯河一流人。”虽然儒雅未必不能与刺客画上等号,但说明其更善于用智,更重谋划,这从其入秦准备之细致入微、进见秦王之计划周详等可以充分看出。而且其不僅想刺杀成功,还想全身而退。据陆精康先生考证,“往而不返者,竖子也!”意思应该是“去了却不能回来,都是因为你(太子丹)这小子”。可能荆轲要等的那个人正是一个剑术高手,可惜由于太子丹的褊狭急躁,荆轲的交流沟通不力,致使刺秦之事功亏一篑。所以,综合分析,荆轲是一个勇者,更是一个智者。这样的辩证分析或许能引导学生改变原先的一些认识,是对荆轲相对准确的形象认知。
  二、事件意义探讨:刺秦是“螳臂当车”,还是“义薄云天”
  讨论完荆轲的形象,接着就应该讨论荆轲刺杀秦王的意义了。我设计了这样一个问题:有人说荆轲刺秦是“螳臂当车”,也有人说是“义薄云天”,你怎么看?请写一段不少于100字的语段。设计这样的一个题目,是想通过完全相反的两种看法来激发学生思考,调动学生评价的积极性。
  学生写作片段示例如下:
  (一)
  我认为荆轲刺秦的行为是义薄云天。诚然,荆轲刺秦,即使成功,也不大能改变中国历史的走向,不大能改变燕国最后为秦所灭的命运。但在这件事上荆轲所显示出来的那种勇于反抗侵略的决心,毅然决然、蹈死不顾的勇气,扶助弱小、临危不惧、视死如归的精神,绝对称得上是一种大义,也必将彪炳千古,永远给那些危亡关头不甘失败、奋起搏击者以激励。
  ——高二(1)班 张欣雨
  (二)
  荆轲刺秦无异于螳臂当车。首先,荆轲没有清醒地认识到当时的形势,秦统一六国已是大势所趋,凭一己之力又如何能力挽狂澜?不论荆轲是为实现自己的抱负,还是为报答太子的知遇之恩,又或者是因为受拳拳爱国之心的驱使去刺杀秦王,都是情有可原的,但是想通过生捉秦王这一办法去实现目标,却是不明智的。凭荆轲的谋略,既然他可以劝得樊於期甘愿将头颅献上,又怎么能想不到一个更好的办法呢?其次,荆轲没有自知之明,自己剑术不精,却硬是逞一时之能,答应太子丹的请求,与其说是义薄云天,不如说是逞莽夫之勇,如此荆轲又怎能让人敬佩?昔项羽欲以扛鼎之力征天下尚不可得,况剑术不精之荆轲乎?
  ——高二(3) 史玲霜
  (三)
  一方面,从历史发展的必然来讲,封建社会的形成、中国的统一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以一己之力刺死秦王,阻止历史车轮的滚滚向前无疑是螳臂当车。何况杀了一个秦王,还会有别的王侯将相起势吞并六国,其结果是一样的。但荆轲身处乱世,他的眼光并不能像我们后世的人一样长远,他看待问题,总是带有时代的局限性和阶级的局限性。因而,若我们站在过高的地方对他只身赴秦行为的正确性进行一番似是而非的剖析或议论,不免犯下历史唯心主义的错误而略显幼稚了。   另一方面,单从荆轲身上讲,作为一个侠士,前文中的形象似乎是有些怯懦的,在别人的怒视下便“嘿而逃去”,这似乎不符合我们惯常看到的英雄形象。然而,我们接着往下看,方能明了——他有自己的做事原则,在生命面前做出的选择十分谨慎,他不会把性命牺牲在与人争一下面子的事上,而是死在个人认为值得的事上——如刺杀秦王。在他看来,这并非“螳臂当车”的行为,个人做出的牺牲,因为道义的价值彰显而高大起来,其结果反倒不值一提。
  因此,“荆轲刺秦”渐渐弱化为一个符号——一个孤勇之人用性命拼取心中的赤忱理想。其意义、性质不必深究,那刺杀者流露的勇者之气却成了唯一可咀嚼一番的东西了。
  ——高二(3)班 汤若瑜
  其实,对于荆轲刺秦之事的认识,古人也有完全相反的观点,如苏洵说:“至丹以荆卿为计,始速祸焉。”朱熹说:“其(荆轲)事无足言。”而左思则认为:“(荆轲行为)重之若千钧。”
  完全相反的观点,不能说孰是孰非,只是评论者站在不同的角度而已,而这正符合思辨性阅读的要求:要多角度分析问题。多角度的分析可以把问题辨析得更明晰一些,但这些分析往往是读者所见,若加上作者的角度,看法可能会更臻完善。在司马迁看来,秦统一天下确实是符合历史发展的趋势,对于结束纷扰不止的战乱有着重大意义,要不然他也不会不顾汉初不少达官学者忽视秦朝存在的吵嚷之声,毅然为秦、为秦始皇撰写本纪。但同时司马迁也看到秦统一六国的过程是一部伴随着烧杀抢掠的血泪史,每一次战斗,少则数十数百,多则数万数十万生命被屠杀,所以,秦国的进攻对六国的子民来说带来的更多是灾难。且秦法苛刻,被侵占国的百姓多不喜。荆轲刺秦,固然有为报太子丹的知遇之恩、除太子丹心中怨恨之因素,但显然也有为民为国之考量,这从起初太子丹劝说荆轲前往刺秦的言语中就可看出。司马迁在文末的赞语中说:“其义成或不成,但立意较然,不欺其志。”称荆轲等人的刺殺行为为“义”,也就说明了司马迁认可、赞扬的态度。
  三、体裁形式质疑:文本是传记,还是小说
  在讨论《刺客列传》的文本内容时,一位学生提问:“前文讲田光先生为了保守秘密,宁肯自刎而死,可易水送别时,太子及宾客皆着白衣冠以送荆轲,这时他们难道就不怕泄密吗?”这个学生显然读得较细,看出了文中存在的一些矛盾之处。让大家对这一问题进行讨论,有学生认识到易水送别可能是虚构的,不仅“太子及宾客知其事者,皆白衣冠以送之”是作者想象的,而且后面高渐离击筑、荆轲和而歌、士皆垂涕等内容也都应是作者为烘托生离死别之气氛而虚构的。回答得颇有道理,但这又带来一个问题:《刺客列传》是传记,还是小说?
  于是,我就让学生进一步讨论,答传记者有之,答小说者亦有之。
  答传记的学生的理由主要是《刺客列传》选自《史记》,而《史记》是我国第一部纪传体史书。“纪传体”就是以人物传记为体式,如《刺客列传》,就是为刺客作的传记。既然是传记,就要求直叙其事,秉笔直书,强调真实性。太子及宾客白衣冠送荆轲应该是实有其事,只是做得比较保密而已。答小说的学生则认为荆轲刺秦历史上应该是实有其事,但在具体的情境、具体的细节上,司马迁应该是想象虚构的,不然,如果说太子及宾客白衣冠送荆轲之事做得比较保密,没有人看见,那司马迁怎么会知晓呢?又怎么会写得那么具体而传神呢?
  对于这两种观点,大多数学生认同后一种,因为《刺客列传》完全可以当作一篇小说来读,情节、人物、环境兼具。情节有开端、发展、高潮、结局:开端是简介荆轲,发展是太子丹谋刺秦王,高潮是荆轲廷刺秦王,结局是丹死燕灭。而且写“荆轲刺秦”之事如投石入水,事件结束之后还有余波,高渐离刺秦是余波之一,鲁勾践论剑是余波之二。整个事件波澜起伏,读来荡气回肠。很多学生喜欢读这篇文章,其中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其中有着明显的小说的影子。
  但接下来自然又产生一个问题:《史记》明明是史书,若把《刺客列传》当作小说来读,是不是与司马迁的本意不符?要解决这一问题,需要引导学生借助《史记》中的其他文章及相关资料来分析。司马迁在《报任安书》中说,他写《史记》是为了“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而“成一家之言”,简单说来,就是表达自己独到的思想认识。为达到此一目的,司马迁选材并不拘泥于史实,会有所虚构,会有所铺陈,以求其能“说道理”“明鉴借”。正是基于这一原因,《史记》中的许多文章完全可以当作小说来读,《刺客列传》就是其中典型的一篇。
  以上是笔者在教学中对《刺客列传》的思辨性阅读训练。经过这样的课堂教学之后,发现学生不仅能对荆轲这一人物有较为全面和深刻的理解,而且对文本的解读有了自己独立、思辨的思考。
  其实,《〈史记〉选读》中除《刺客列传》外,还有很多精彩的文章,如《高祖本纪》《屈原列传》《项羽本纪》《廉颇蔺相如列传》《赵世家》等,不妨在教学中引导学生从人物形象、事件意义、体裁形式等不同的角度对其作思辨性阅读教学。
  参考文献:
  [1] 余党绪.思辨性阅读:在事实、逻辑与情理的纠结中突围——《沙威,沙威》的教学及反思[J].语文学习,2016(9).
  [2] 陆精康.荆轲“怒斥太子”语别解[M]//考信录——文言诗文备课札记.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14.
  [3] 韩兆琦.关于《史记》的真实性[M]//史记通论.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1996.
其他文献
摘 要:以音乐审美为核心是中小学音乐教育的基本理念。在音乐课堂中捕捉形象美,感受旋律美,品味歌词美,体悟情感美,激发学生歌唱兴趣,发展学生审美能力,为学生音乐素养奠基。  关键词:形象美 旋律美 歌词美 情感美  《义务教育音乐课程标准(2011年版)》指出:以音乐审美为核心是中小学音乐教育的基本理念,应渗透在各个不同的教学领域中。通过音乐感受与欣赏、表现、创造及相关艺术活动,深化审美体验,是提升
期刊
摘 要:基于单元知识结构的教学设计,要求教师以单元为基本单位,进行单元教学目标和重难点的分析,从而形成目标系统,指引教学的方向。以苏教版小学数学四年级下册第一单元《平移、旋转和轴对称》为例,说明:单元教学目标的确立可以从学科性、关联性、应用性三个方面进行;单元教学重点的确立可以从学科知识和学科评价两个方面进行;单元教学难点的确立有学习心理和教学反思两个来源。  关键词:单元教学 目标 重点 难点
期刊
摘 要:针对四位选手执教同一内容的活动细节,从新知导入、词汇教学、文本引导、活动设计、收尾教学五个层面进行对比分析,发现了信息交流、互动建构、联系生活、基于检测、思维延伸的重要性,提出关注学习兴趣、关注学习过程、关注学习意义的建议。  关键词:同课异构 教学活动 细节分析  近日,笔者观摩了常熟市青年教师的评优课,四位选手同时教学沪教版小学英语五年级上册Module 2 Unit 5 Friend
期刊
【编者按】 本期聚焦的主题是“评分规则”,研究表现性评价中的评分规则的形成与运用。与前两次不同的是,本次课堂观察,执教者和观课者没有兵分两路,而是始终处于互动状态,从而使得问题更聚焦,观察更到位,研究更深入。  摘 要:评分规则是对学习结果评价的分类考量。《真想变成大大的荷叶》一课的学习目标聚焦于学生诗文的朗读训练,关于朗读的评分规则即关于“学生朗读得怎么样”的具体描述。课堂上,规则的形成与运用是
期刊
摘 要:《大还是小》一课教学难能可贵,体现了一种关于“大小之辨”的价值澄清。明确精当合宜的目标,以识字教学为“大”;启动感性灿烂的导入,以用足插图为“大”;遵循整体教学的原则,以随文识字为“大”;重视语言图式的化用,以激荡语言为“大”;确立交际分享的理念,以续接生活为“大”。  关键词:语文教学 大小之辨 价值澄清  一、教学实录  (一)设疑导入,揭示课题  (出示课本中的小朋友穿衣图。)  师
期刊
摘 要:从化学的视角看,我们身边有着太多的“规律和异常”(“普遍和独特”)。在化学教学中,当学生察觉到一些“异常”,又不能用已有“规律”来同化,从而产生好奇心和求知欲,进而质疑、发问(或者出现错误)时,教师要具备顺水推舟(以学定教)的生成导向意识,解决教学难点,进而帮助学生拓展视野、理顺思路、构建体系、内化知识。具体实践有:解答“异常”现象,强化实证观念;解答“异常”物质,提升微观认识;解答“异常
期刊
摘 要:《西游记》是一部博大精深的文学巨著。为了让学生对名著的阅读不只浮在故事情节的表面,在阅读任务中设计了一些拓展内容,通过检测阅读内容、感受“同中有异”、体悟“异中趋同”等教学环节,完成从故事情节着手分析艺术特色的教学过程。  关键词:《西游记》 阅读指导 故事情节 艺术特色  《西游记》是一部博大精深的文学巨著,如何让学生对这部名著的阅读不只浮在故事情节的表面?  阅读指导课之前,我布置了细
期刊
摘 要:尽管“理解”是深层次的,但依然可以透过学生的表现判定他们是否理解学习任务。Unit 7 Summer第一课时教学,执教的徐老师通过“前置学习”“主题引学”“逆向设计”三方面,在帮助学生理解学习任务方面起到了很好的指导和引领作用,从而较好地达成了预设目标。从该课的实际操作情况来看,相比于学习任务本身、学生的心理与生理特点,教师的教学艺术与教学设计对学生任务的理解影响更为巨大。  关键词:课堂
期刊
2017年11月的一次语文论坛展示课后,台下、门口、电梯中,好几位不认识的老师都给了我热情的赞扬,说这节课收放自如。其实,我心里最清楚,所谓的“收放自如”,对我来说是整节课注意力高度集中,大脑在高速运转……上完课,我极度疲惫,连说话的力气都没有了。而这,都是我“自找的”。  这次论坛半天安排了四节展示课。轮到我上场时,发现上一节课的学生没有离开。一问才了解到,周末学校放假,没法调更多学生来校,只有
期刊
摘 要:引导学生回顾等差数列前n项和公式、等差数列通项公式以及等比数列通项公式的推导过程和方法,站在数列知识系统的高度上分析过程之间的联系,认识方法共通的本质,进行类比迁移,从而发现等比数列前n项和公式的推导过程与方法,理解错位相减法的由来和作用,可以较好地突破这一教学难点。等比数列前n项和公式的应用关键是区分情况选择形式。对此,可以设计一个基本量问题和一个整体性问题,引导学生熟悉公式的使用和变化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