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兰修女天使架起了彩虹

来源 :名望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coppi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上帝赐予的礼物
  
  如果我们把美丽定义为风华绝代,德兰修女绝不是最美的女人。如果美丽用心灵和爱心定义,这个纤瘦身体,素雅制服以及斑斑皱纹的脸上洋溢着孩子般灿烂笑容的老妇人无疑是这世界上最美丽和最富有的人。德兰修女是上帝给予这个世界的最珍贵的礼物。
  


  1910年8月27日,德兰修女出生在前南斯拉夫斯科普里市(现为马其顿共和国首都)。她的父母是阿尔巴尼亚人,德兰修女接受洗礼时的姓名叫艾格尼斯刚察博伽丘(Aanes Gonxha Bojaxhiu)。他们的家庭并不很富裕,父母勤奋善良,是虔诚的天主教徒。真诚的信仰让这个清贫但充满爱心的家庭生活得非常快乐。小艾格尼斯在这个祥和的家庭中很早就听到了上帝的福音。她相信他们全家所享有的天伦之乐是上帝所赐,所以她很小的时候就参加了天主教学生会,并立志将来去外国传教,去救助弱势的穷人。
  艾格尼斯是家中最大的孩子,她身体很瘦弱,上学的同时还负担着照顾弟妹的责任,但她从不偷懒。艾格尼斯不仅乖巧、活泼还善于思考,生活中不乏幽默感,走到哪里都讨人喜爱。邻居和朋友们都认为像她这样一位善良、温顺的姑娘将来一定会嫁给一个有钱人。艾格尼斯也常常憧憬自己的未来,她十二岁那年的复活节,母亲送给她一本记述天主教修士的书让小艾格尼斯感动万分。从那时起,她就产生了强烈的献身于天主事业的决心,她认为人活着不单只追求自己的幸福,传播主的福音并为受苦受难的人带去心灵的慰藉,这成为少女艾格尼斯人生中最瑰丽的梦想。
  十八岁,艾格尼斯从高级女子中学毕业后面临着人生最重要的抉择,她告别了家乡,告别了疼爱她的父母、哥哥和姐姐,告别了快乐的家庭生活追随天主的圣召开始了她的传教事业。1929年秋天,她和修女会的姐妹们经过几个月的艰苦航行来到印度东海岸边的加尔各答,从此开始了她在异国的修身生活。
  艾格尼斯成为了德兰修女(Mother Teresa,又译作特丽萨修女)。在加尔各答,她被委派作所贵族女子中学的地理老师。贵族学校的高大围墙将尊贵的富家小姐和墙外的贫苦百姓完全隔离成两个世界。高墙内的生活舒适而安定,漂亮的花园,修剪整齐的绿茵,高墙外,战争爆发,粮食短缺,物价飞涨,加尔各答城里成千上万的穷人露宿街头,每天都有人因为饥饿或者疾病凄惨地死去。德兰修女看到了这一切,她毅然放弃了高墙内的安定生活,走进贫民窟去为穷人服务,她感到了天主的召唤,她相信一个人的能力是有限的,但付出的无尽的爱将会拯救受苦受难的人。
  在德兰修女的心中,对上帝虔诚的信仰决不仅是向教徒们传播教义,更不是有钱人在摆着闪亮银餐具的豪华晚宴上追求附庸风雅的祈祷,德兰修女为穷人服务,用爱心去传递天主的慈祥和伟大,她相信帮助穷人、援救弱者就是对天主事业的最大奉献和最生动的诠释。
  德兰修女请求加尔各答地区的主教准许她创立一个专为穷人服务的修会。在她一再的请求下,主教向教宗申请,终于1948年4月,教宗庇护十二世(Pius x II)特准她去为穷人服务。德兰修女万分激动,她在医护修会接受了短期的护理培训后回到了贫民窟,开始了为穷人们的服务工作。
  
  施比受更有福
  
  在印度,由于人口众多,多数人生活在贫困线以下,很多穷苦人家生下孩子却无钱扶养,许多无辜婴儿惨遭父母遗弃。在德兰修女和她的姐妹眼里,每一个生命都是天主所赐,都有生的权利。德兰修女和与她一起致力于服务穷人的姐妹们开始收养这些被抛弃的可怜的幼小生命。她们把弃婴捡回悉心照顾。这些婴儿由于缺乏营养骨瘦如柴,有的因病奄奄一息,还有的天生残疾、智障、耳聋、失明、口哑。不论如何悲惨,德兰修女她们都想方设法甚至彻夜不眠地照顾这些弱小生命。
  随着她们工作范围的不断扩大,弃婴也随之不断增加,德兰修女收养弃婴的消息在贫民区广为传颂,于是些养不起孩子的穷人主动把孩子送来。有一次在德兰修女住的房子门口,一天就发现了十个被弃婴儿,而对这些“送上门”的待养婴儿,这些嗷嗷待哺的小生命,她们从不拒绝。附近医院的医生和护士也纷纷加入到他们的团队中来帮忙。虽然德兰修女的善举得到社会各方的支持但她们仍面对着一个残酷的现实,那就是药品、奶粉和粮食经费的短缺。
  德兰修女知道自己的力量有限,她没能力去改变世界上的贫困现状,但她目睹的现实是太多的穷人过着毫无尊严的、非人的生活,他们在生命边缘挣扎,已经没有更多的时间去等着那些政治家和经济学家们改变他们的贫困现状,他们急需救济和帮助。她为贫民窟里的失学穷苦儿童办了所露天学校。最初德兰修女身上只有两美元作基金,面对那么多等着求助的穷人,她怀着无比的爱心和毅力,她坚信天主会佑助她们的事业,也会佑助纷繁世界的子民。
  她们的善举极大地感召了一些有钱人,一些慈善家捐助场所、设备、食物,还有一些无钱捐款的则奉献心力,包括德兰修女过去教过的一些富家小姐也来奉献自己,追随她为贫苦的人民服务。其中有十一位贵族小姐发誓要终身从事这项高尚的爱德事业。
  1950年10月,教宗批准德兰修女成立了“仁爱传教修女会”。这个修女会在恪守天主教修会传统“贫穷”、“贞洁”、“服从”三个誓愿的同时还另外加入了“全心全意,不要酬劳为最贫苦的人服务”的会规。并且德兰修女创立的这个修女会不为富人服务,所作所为只为穷人,并且全部免费不收取任何酬劳。而修女们所用的经费,全是各界善心人士的捐赠。
  德兰修女领回那些被遗弃在垃圾边、阴沟旁失去劳动能力的,奄奄一息的人,不辞劳苦地给予他们照顾,让那些饱受人间饥苦的可怜人得到从未有过的温暖和安慰。接着德兰修女又在加尔各答市政府所捐赠的一座神庙旁的空房子里建起了世界著名的为穷人善终的“收容之家”。她像慈母样安慰、帮助那些被众人抛弃了的人。多少次她不顾患者浑身发出的恶臭与他们在同一病房里和死神搏斗。她不畏肮脏、污秽去拥抱身患皮肤病、传染病甚至满身脓疮的人,并给予他们热情的照顾和安慰。多少次她把垂死的病人接回“收容之乡”,让他们最后平静而又安详地在生命的最后一刻找回尊严,并感受着快乐和真情回归天乡。
  1957年后德兰修女的收容之家陆续在各地建立起来。此后全世界五大洲有四千多位修女、修士、数以万计的工作人员和众多的义工在她创办的收容之家、孤儿院、养老院、麻疯病院、艾滋病患者之家等慈善机构服务。从1 989年起,全世界的“收容之家”为娼妓、受虐和染毒品的妇女开放。1985年德兰修女在纽约建立艾滋病患者医院,1988年在旧金山创办了“艾滋病患者之家”。1991年德兰修女第一次回到告别半个多世纪的故乡,并在那里设立了“收容之家”。
  到九十年代初,印度已经有一百六十八所“收容之家”。德兰修女对接受救助的对象没有任何限制,唯一的要求就是被救助的一定是穷苦人。她的爱心跨越了宗教信仰 的偏见,作为一名虔诚的天主教徒,遇到需要救助的穷人,不论他们是印度教徒、回教徒、佛教徒还是无神论者,她都一视同仁,把所有因为贫困、疾病而被遗弃的人都当作是“受难基督”的化身。
  人们传颂着她的功德,甚至信徒们把她视为拯救世界的“圣母”。她传扬福音,带着爱的光芒行走在大地上。那些从未受到关心的人、街头流浪的人、贫民窟里垂死的人以及那些内心饥饿而挣扎的人的内心被她慈母般的爱温暖着。数不清多少次她用纤瘦的双手从垃圾中拣里弃婴,清洗身体溃烂的病人伤口,拥抱绝望中求生的孤寡老人,紧握无人过问的垂死者并合上他们的眼睛,让他们在人生的最后一刻带着喜悦离开人世。
  在她的关怀院里,每当有垂死的生命即将离去时,德兰修女都会把耳朵靠近贴近他们嘴边,专心地聆听他们最后的留言和心愿。她如此费心去听那些即将死去的遗言并非没有意义,她向那些曾经被抛弃过的死者们证明,即使他们将要离世,在这世界仍然有爱,他们也仍然被人爱!
  
  以爱之名传扬福音
  
  1979年12月10日,德兰修女在众望所归中走进挪威首都奥斯陆的大礼堂,人们热烈地鼓掌,为这位给成千上万人带来光明、温暖的老妇人。德兰修女态度从容,表情安详。比之豪华大厅里雍容华贵的嘉宾,她那身粗陋的棉布纱丽格外抢眼,掌声中,矮小、瘦弱,苍老的德兰修女满面笑容,恭敬地接受奖杯。接着她发表了庄重的讲演,她谦恭地说:“我个人不配领受这个荣誉,我只是代替世界上所有的穷人、病人和孤独的人,来接受这个奖。因为我相信你们是愿意借着颁奖给我,而承认穷人也有尊严,也有在这个世界上生存的权利。”她得奖,没有任何人反对,每位评委对她都钦佩和崇敬,她成为所有诺贝尔和平奖得主中最没有争议也是最令人敬慰的获奖者。
  因为自身的清苦,德兰修女的生活直很节俭,自然她也无须太多的钱。她身上总是穿着粗白布做的修女会衣,脚上穿着凉鞋,不论是服务穷人、抚育弃婴、出国走访还是晋见教皇或者接待领袖都是这样的朴素装束。她没有秘书,所有的工作都由她自己安排。除了电灯外,她只有部电话,除此再也没有其它现代化的电器。为了保持修士修女们的纯洁,她要求加入慈善会的修士修女们都要成为穷人,甚至于连手表都不允许戴。因为让穷人去服务穷人才会让被救济的人感到亲近、感到温暖。
  她创建的“仁爱传教修女会”收到了4亿多美金的捐资,许多世界上的大公司都无偿地捐钱。她的组织有近万名成员,除此还有成千上万的追随者和志愿服务者。德兰修女受到众多国家的政府首脑、国王、传媒巨头、企业巨子以及社会名流的敬仰与尊崇,并和他们保持着亲善、友好的关系,但这些都没有改变她一生都恪守的勤俭的生活习惯。
  即使在她扬名世界后她也从不利用个人影响去募捐,凭着她的声望,只要举办募捐活动一定能得到许多财阀和知名人士的支持,但她从不肯这样去做,也从不需要任何人为她的慈善事业做公关,据说她这样做的目的就是确保她慈善会的会员们的公正与纯洁。其实对德兰修女来说她希望的不仅仅是人们的捐助,更希望人们奉献力量和爱心。她相信人们饥饿时渴求的不仅是食物,寒冷的人要求的也不仅是衣服,露宿者所渴望不仅是的房子,人们(即使是那些物质富足的人)更需要的是爱、关怀、包容和认可。
  晚年的德兰修女仍和普通修女一样过着教徒般有规律的生活。她清晨早早起床,静坐、祈祷、参加弥撒,然后开始一天繁忙的工作。除此之外她仍坚持亲自打扫厕所和清洗地板。老年的德兰修女为心脏病所困,但她仍拖着重病之身,以充满光明的身躯行走世界,以天主之名传递爱心。
  1997年4月,德兰修女失足跌倒并摔伤锁骨,8月她接受心脏移植手术后,但健康状况并没有好转。同年9月,87岁的德兰修女在印度逝世。十年后的今天,世界各地的人们依旧感受着她遗留人间的真爱。她离去后留下了四千多个修会的修女,超过10万以上的义工,还有在123个国家中的610个慈善工作。她创办的慈善会依然在为数以万计的穷苦人服务,为他们带来光明。人们缅怀她,也同时感受着她带给世间的爱、理解、尊重和希望。
  德兰修女身后的全部个人财产就是一张耶稣受难像,一双凉鞋和三件滚着蓝边的白色粗布纱丽,其中一件穿在身上,一件待洗,还有一件破损,需要缝补。印度政府为她举行了隆重的国葬。2003年,教皇保罗二世(John Poul II)将她列入天主教受福名单(Beotifucation),“德兰修女”的名称也变为“真福德兰修女”(Blessed Tereso)。
其他文献
他是华人首富李嘉诚,财富对他来说已经只是一个概念;他的儿子同样是亿万富豪。而且两代人所堆积的财富金字塔正越来越高,所谓高山仰止,李氏如斯。然而在惊天巨富背后,李氏家族带给我们的影响应该远远超越物质的层面,而应是—种震撼人心的“李氏精神”。      李嘉诚的大胸怀    李嘉诚曾经说过“个有信用的人,比起一个没有信用、懒散、乱花钱、不求上进的人,自必有更多机会。”这是他给年轻人的忠告,更是自己为商
期刊
不久前传出消息,在深圳本土发展起来的两大高科技企业——中兴和华为拟把总部迁往上海!在中国四大通讯设备商“巨大中华”(巨龙、大唐、中兴、华为)之中,中兴和华为在这个称呼中虽然靠后,但这两大企业的实力却居于前列。作为深圳的两大骨干企业,中兴和华为对有志于发展高新技术产业的深圳可谓意义重大,因此,无论中兴和华为要“弃”深圳而去的消息是真是假,都足以震撼直插云霄的赛格广场。  对于深圳来说,这样的事情已经
期刊
家与国的无界轮回  路茗歌  家,是我们的心灵港湾。在疲惫或喧嚣之后,在困顿或落寞之后,家,总有温馨和体贴,默默地关照着我们。近年来,随着房地产的火爆,掀起了一轮又一轮的家装热,从早期“锅灶+板凳”式的功能装修到如今追求个性和格调,家装似乎已成为个人或家庭文化的载体:新古典、现代简约、欧式风情……百家争鸣,风格林立。究其实质,都是文化在起作用,某种程度上可以说,没有文化,家装就失去了灵魂,家就成了
期刊
阿甸是村子里有名的不良青年,香港人称“古惑仔”,北方人叫他们“烂仔”。说他是“不良青年”,其实也没做过什么伤天害理的事,无非是和村子里靠收房租的地主们家的纨绔子弟一起抠抠女、打打架什么的。偶尔也会和村里的联防队员一起去欺负村口那些乱摆卖的外地人,反正闲着也没事做。阿甸家住在深圳福田区的一个村子里,这个村里所有的原著居民以前都是村民,而现在的身份都是地主。  “地主们”打心眼儿里感激党和政府,感激邓
期刊
来到深圳已有十年,在这里结了婚,生了女。  我说不出喜欢它的理由,也说不出不喜欢它的理由,尽管我拿着印有自己头像的深圳身份证,但每当有人问起我是哪里人时,我仍毫不犹豫地说出西北家乡的那个名字。深圳十年,经历了所有在这个城市都曾拥有过的普遍经历:拿着地图,徘徊于人才市场和各面试单位之间,每天早早起床,挤进大巴,并想尽一切办法赶在该死的打卡机叫响之前赶到公司;在地铁里,大巴上,听着人们关于房价爆涨,股
期刊
汴绣:京都繁华岁月无痕    说开封不可不说汴绣,来古城不可不赏汴绣。  让我们追溯到千年前的一个辉煌王朝——宋朝。遥想当年作为北宋国都的开封,眼前不禁浮现出历史风俗长卷《清明上河图》的繁华——阳光普照,清风拂面,一个古老又年轻的城市,市井、桥畔、街巷、阡陌,人头攒动,摩肩接踵,热闹非凡。在商品经济大发展的北宋,刺绣业是手工业中一个重要的行业。  崇宁四年(1105年),开封城中一所以刺绣为专业的
期刊
关于黑砖窑的传说,在十几年前笔者还是个小孩子的时候就已有耳闻,只是没有现在这么“具体”。那个时候,每次跟着母亲在玉米杆高耸的地里干农活儿,母亲都会神情严肃地对笔者说:不要到处乱跑,不然被“坏人”抓起来卖到窑里去。母亲还用很恐怖的词语来形容“窑里”的可怕。我一直以为这是母亲编造的故事,用以吓唬不听话的小孩子。但是奇怪的是,其它小孩子也都大多受到过母亲此类的“恐吓”,年幼的小孩子们往往信以为真,不敢一
期刊
因为天灾人祸,他们背井离乡,因为战争纷乱,他们远离家园,穿过平原,越过长江,在险恶的狭路上,起伏的砾原间奔波、行走。迁徙的路上,前有土著拦路,后有追兵驱赶,他们时时为客,处处为家,从山区来到滨海,又飘过茫茫大海走向更遥远的异国,一次又一次的迁徙,一次又一次的漂泊,只为了去寻找梦想中的美丽家园。  我们所说的客家人,是指原籍中原地区的汉族,在一千多年前由于战乱、饥荒开始南迁,经历了十几个世纪的变迁后
期刊
他是引用“邪恶轴心”概念第一人,他是欧美众望所归的“大西洋主义者”,他是公认的谈判高手,同时也是极有个性的“摔电话的人”。因角逐美国财政部长与世行行长未得而退居商海,如今再度立于世行门口的佐立克又将何去何从?      退居商海世行再问鼎    佐立克现年53岁,一直是布什府核心高层官员。他自1985年起就在美国财政部任职,1992年被任命为白宫人事部副主任和总统助理,1991年和1992年的七国
期刊
七年了,来深圳七年了。  这一夜,辗转反侧,小友决定要离开深圳,走之前带了支酒来和我喝。酒是奥地利的白葡萄酒琼瑶浆,奥地利酒喝得少,琼瑶浆却是极喜欢。小友说酿酒师是朋友,性情含蓄,不事张扬,继承家族的生意,很用心地经营葡萄园,很用心地酿酒,不让商业因素左右自己的目标,只默默地埋头酿造能够传达出土地情怀和个人风格的酒。  小友当年来深圳的时候是投靠表哥来的,表哥并未把他接来家里同住,而是在外面帮他租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