战争文学与国家认同

来源 :美与时代·下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hyandi123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第二次世界大战作为二十世纪最重大的灾难事件之一,常常被用作建构国家认同的材料。在中国,无论在“抗战”时期,还是在建国以后,抗日战争始终是作家们常用的主题。不同时期,这些作品的主题或许并不一致,但是有一点是共同的,它们都建构了国家认同。英雄主义要通过英雄来体现,而英雄与国家认同血脉相连。个人如果想成为公认的英雄,离不开国家的认可。而国家对英雄的弘扬,也有利于国家认同的形成。
  关键词:战争文学;国家认同;历史的天空;英雄主义
  伴隨着经济全球化,全世界的文化交流越来越频繁,不同文化间的交流虽然有利于文学在世界范围内传播与发展,但由于文化霸权的存在,人们很容易在不经意间受到影响,从而对本民族国家的认同产生动摇。事实上,人民对国家的自觉认同是国家团结的基础,也是国家走向强大的前提,因此,引导人民树立对国家的认同是极为重要的。战争文学作为文学的一种特殊类型,通过对战争中人民流血、牺牲的描写,可以使人民一致对外(抗战),通过对曾经历史的回述,潜移默化地达到人民对国家的认同。
  江宜桦把国家认同定义为“一个人确认自己属于哪个国家,以及这个国家是怎样一个国家的心灵性活动”[1]。这里,“一个人确认自己属于哪个国家”强调了个人对国家认同的主动性,而关于“国家是怎样一个国家”则为“外部建构”留下了很大空间。想要通过文学叙述建构国家认同,就必须将国家描述为代表人民利益的国家,只有这样才能让个人主动形成对国家的认同。战争文学,作为极特别的一种文学题材,可以依托于意识形态的强大力量,从而实现其政治宣传和思想教育的作用。战争文学作品中反法西斯的悲壮主题和英雄主义层出不穷,本研究认为战争文学在英雄主义的层面上建构了国家认同。
  “英雄主义是人类社会由野蛮向文明演进过程中逐渐形成的一种具有集体意识的精神价值观,它具有鲜明的民族和国家特色,有强烈的历史感、时代感和人格的震撼力。”[2]英雄主义要通过英雄来体现,而英雄与国家认同血脉相连。个人如果想成为公认的英雄,离不开国家的认可。而国家对英雄的弘扬,也有利于国家认同的形成。英雄主义是民族文化的一部分,通过对英雄神话的塑造,可以间接地实现国家认同。
  一、战争文学的叙事内核:时事造英雄
  战争文学,顾名思义,是以战争为背景展开叙述,在这种叙述中,叙事内核通常是:时事造英雄。以时事造英雄而不是英雄造时势作为叙事内核,强调了时代环境对英雄形成的重要性,而时代环境的重要构成因素就是国家。英雄主义是战争文学都加以弘扬的,是不分国界的,但是英雄却是有国家的。英雄来自特定的国家,对本民族英雄的弘扬与对国家的认可是一体的。
  小说《历史的天空》是作家徐贵祥创作的,首次出版于2000年。《历史的天空》整个时代背景就是抗日战争。故事以蓝桥镇被日军占领,主人公梁大牙、朱一刀、陈墨涵和韩秋云被迫离开蓝桥镇,之后分别参加八路军和国民党军队来展开双线叙述。
  主人公梁大牙就是时事造就的“英雄”。梁大牙是蓝桥镇富绅朱二爷的小伙计,他多长了一颗虎牙,因此得名“梁大牙”。他自幼父母双亡,之后被朱二爷收留。由于没有上过学堂,整日混迹在社会上,头脑灵活,办事精明。但同时也有明显的缺点,那就是身上带有一股痞子气,生活上又总与“水蛇腰”嘻嘻闹闹,纠缠不清。他是一个典型的市井小民(甚至有点类似于混混),虽从小父母双亡,但在富绅朱二爷的照料下,生活过得还是多姿多彩的。这样的生活虽然不算富足,至少也还安逸。如果生活在和平年代必会平凡地度过一生,然而,抗日战争的特殊环境下,他却加入了八路军,从一名普通战士,一步步成长为军区司令,还收获了政委东方闻音的爱情,成为了一名完美的抗战英雄。梁大牙是一个英雄,但他是中国的英雄,而不是别国的英雄。他这个英雄是有国别限制的,是特定的时代条件——日军侵华,才使梁大牙有机会从一个市井混混成为军队的首长。
  战争时期,一致对外(抗战)是所有中国人的共识,这种共识构建了人民对自己国家的认同和对侵略者的仇恨。但是战争结束后,在和平与发展成为主旋律的今天,为了增加人们对国家的认同,战争文学建构了抗战英雄,通过对英雄的弘扬,重申了新中国建立的合法性。这种国家认同不仅是对抗战胜利后建立的新中国的认同,更是对今天的中国的认同。梁大牙能从一个痞子式的人物成长为卓越的指挥员,其实与当代中国主流意识形态也是有关系的。成为英雄前的梁大牙与当今在社会底层奋斗的青年人何其相似,小说中的梁大牙可以成为英雄,那么,在底层奋斗的我们也可以通过奋斗,成为新时代的“英雄”。这种人人都可以成功的“成功学神话”,让贫富差异过大的社会矛盾得到了缓和,侧面维护了个人对国家的认同。
  二、战争文学主题:英雄的胜利
  战争文学的叙述主题基本上都是英雄的胜利。事实上,英雄的胜利就是国家的胜利,因为英雄代表着国家。
  与其他革命历史小说不同的是,《历史的天空》塑造的英雄并不只是八路军,它还原了国、共一致抗战的历史,既塑造了共产党的英雄,也建构了国民党的英雄。
  《历史的天空》中的两个关键人物:梁大牙和陈墨涵之所以会从军,一个重要原因就是日军偷袭蓝桥埠,他们的家没了。对日本人的仇恨,是他们从军的首要原因。之后,梁大牙加入了八路军,陈默涵加入了国民党军队。加入八路军的梁大牙在杨庭辉的提携下、东方闻音的帮助下、张普景的监督下,一步步成长,他经历了战争的洗礼、党内的考验(纯洁运动)、爱人的牺牲(东方闻音),最终成为一个有勇有谋的八路军军官。陈墨涵到国民党部队后,认识了生存在夹缝中的七十九大队的队长石云彪。通过深入交往,陈墨涵与石云彪的成为了挚交好友。小说虽然是以陈墨涵加入国民党军队的所见所闻展开叙述,但在抗日战争中着力塑造的英雄却是石云彪。石云彪是作者重点刻画的英雄,他和他带领的七十九大队英勇抗战,以自己的一腔热血守卫祖国的领土,从不计较个人得失,却因为国民党内部的派系之争,始终被团长刘汉英排挤,最后壮烈牺牲在战场上。石云彪牺牲后,为了保护七十九大队的残部,陈墨涵最终带着石云彪临死前交给他的七十九大队的残部向八路军投诚。至此,梁大牙和陈墨涵再次走到了一起。   小说将抗战胜利放在陈墨涵带领国军的七十九大队向八路军投诚的这一安排可谓是匠心独具。一方面,这样可以还原国共一起抗战的历史,另一方面,陈墨涵带军投诚,又可以说明八路军相对于国军来说,更代表了前进的方向,为之后国共内战中,八路军的胜利奠定了思想基础。最终,抗战英雄的胜利还是共产党代表的国家的胜利。小说通过对抗日战争的论述,论证了共产党的先进性,从而论证了共产党带领中国人民建立政权的合法性。此外,小说能够客观地叙述国共抗日的那段历史,花费大量的笔墨叙述国民党的英雄,与当代中国对台湾实行的政策也有着某种内在联系。
  与其他战争文学不一样的是,《历史的天空》并不是简单地描绘抗战中的流血、牺牲,而是将国共两党内部的斗争也贯穿在战争的大主题下。在八路军内部,有“肃反”运动、“纯洁运动”,在国民党内部有东条山事变和七十九大队队长石云彪的惨死。通常战争文学都以抗战胜利结束全篇,但是《历史的天空》却在抗战结束后,还描写了建国后的“反右”运动和文化大革命。“文革”中,抗战英雄杨庭辉自杀身亡,张普景被折磨得精神失常,最后也病死。陈墨涵在文革中被打断了鼻梁骨,梁大牙也经受了精神与肉体的双重折磨,但是他们两个却是经历过各种战争和革命、最终存活下来的英雄。至此,才是英雄真正的胜利。
  小说没有以抗日战争胜利而告终,而是以“文革”的结束作为小说的结束,体现了作者对党内存在的问题的一些反思。通过对党内曾经一些错误路线的反思,小说从侧面论述了实行改革开放是历史的选择,是人民的共同意志。
  “这种对胜利与光荣的记忆对于民族国家而言是重要的,英雄的过去、伟大的人物、昔日的荣光,所有这一切都是民族思想所赖以建立的重要基础。大家拥有过去的共同光荣和现在的共同意志一起完成了伟大的功绩,并希望完成更大的功绩,这些都是形成一个民族的基本条件。”[3]也就是说,它是增强民族自豪感与国家凝聚力的重要力量。
  三、 战争文学叙事背后:强国的梦想
  戴维·利明指出:“神话对当代文化影响的例证之一就是国家主义,它像任何其它神话力量一样,令千百万人付出了自己的忠诚和生命。历史学家和讲故事的人把英雄经历描绘成无所不在的神话,而英雄与国家血脉相连。只要人们相信英雄神话,他们的身后必然站着强大的国家,承载着他们爱国的咏叹,以及强国的梦想。”[4]
  战争文学叙事的背后都隐藏着“强国的梦想”,主要從以下几个方面体现出来。
  (一)战争文学中的英雄无论出身何处,都具有神话般的力量,这种力量为“强国的梦想”提供了重要的基础。市井出身的梁大牙,并无异能,然而在加入八路军后,他参加的战争基本上都获得了胜利,而且在政委东方闻音的帮助下,积极学习文化知识,克服了身上的小市民本性,逐渐成为了一个文武双全的高级指挥官。梁大牙能够从一个底层的小市民一路成为八路军的高级指挥官的这种神话力量使人们相信饱经创伤的旧中国也一定能走向繁荣富强。这种相信祖国一定会走向富强的信念,为“强国梦想”奠定了重要的基础。
  (二)战争文学中的英雄多为男性,这体现了国家对阳刚、尚武以及力量的追寻。《历史的天空》中,尽管刻画了东方闻音、韩秋云等女性形象,但这些女性却只是作为男性角色的配角出现,并不是作家塑造的英雄。而以梁大牙、石云彪为代表的抗战英雄和通过自身顽强的意志在“文革”后存活下来的陈墨涵却是小说着力塑造的英雄。他们都有一腔爱国热血,奋勇杀敌,在战争中一路拼杀,是男性阳刚气质的体现者。以这样的男性作为英雄,是国家对阳刚、尚武以及力量追寻的体现。
  (三)英雄大难不死,身经百战,打造凯旋与胜利的荣耀,这表征着“强国梦想”的最终实现。英雄梁大牙、陈墨涵等历经抗日战争、抗美援朝战争,乃至之后的文化大革命,都能大难不死,获得了最后的胜利。英雄的最终胜利象征着中国这个饱经风霜的国家最终会走向繁荣、富强的强国之路,“强国梦想”最终实现。
  战争文学中主人公从一个普通民众神话般地成长为一位英雄到最后获得凯旋的历程,与一个弱国一步步走向强国的道路是互相吻合的,因为英雄就代表着国家,英雄的胜利代表着强国梦想的实现。
  参考文献:
  [1]江宜桦.自由主义、民族主义与国家认同[M].台北:扬智文化事业公司,2000:12.
  [2]侯微. 战争电影与国家认同——俄罗斯二战题材电影研究[D].上海:复旦大学,2012.
  [3]史密斯.民族主义:理论、意识形态、历史[M].叶江,译.上海:上海世纪出版集团,2006:38.
  [4]利明,贝尔德.神话学[M].李培茱,何其敏,金泽,译.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0:147-148.
  作者简介:殷诗诗,陕西师范大学硕士研究生。
其他文献
摘 要:在文章创作方面,刘勰十分重视创作主体先天的“才”与后天的“学”。《事类》篇属于《文心雕龙》创作论部分,主要关注创作主体各方面的条件对于文章写作的影响。《事类》篇主要从四个方面论述对文章写作的影响:刘勰眼中的创作主体与客体;创作主体的才学;对创作主体提出为文的原则,以及关注创作主体原因。  关键字:刘勰;创作主体;文心雕龙;事类  刘勰的《文心雕龙》是中国文学理论批评史上第一部具有严密体系的
期刊
摘 要:陀思妥耶夫斯基对“人”的探讨贯穿于他的整个创作生涯,不同于其他作家大多描写小人物悲惨处境,或是表现其精神世界的丰富、美好。陀思妥耶夫斯基对所有人都感兴趣,不论庸人还是天才,在他的笔下都散发着光芒。有别于陀思妥耶夫斯基撕裂事物表象的平静冷酷,他的作品包含着悲天悯人的人文关怀,显露出的人性更柔软、更有温度。  关键词:陀思妥耶夫斯基;罪与罚;白痴;人性;魔鬼;小人物;生命  “人”是所有伟大作
期刊
摘 要:从十月革命后爆发的对译介俄苏文学的极度热情,体现了中国知识分子在“中国该走什么道路”和“中国文学该走什么道路”两个问题上的探索,当时的报刊杂志,无论何种倾向,都无一例外地投身于译介俄苏文学的狂热浪潮中。以俄苏文学为代表的西方文学对中国现当代文学产生过的这种“形成性”的影响,即使是中国现代文学的奠基者们也从不讳言。  关键词:小说月报;俄苏文学;文学期刊;文学观念;译介;扬弃  在中国现当代
期刊
摘 要:1982年,铁凝发表成名作《哦,香雪》,该作品荣获全国短篇小说奖及首届“青年文学创作奖”,同时也获得了广泛的社会关注,曾被改编成多种艺术形式。1985年由侯豫立改编、王玉琦绘制的《哦,香雪》连环画是其出色的改编作品。连环画充分把握住了原作的诗化风格,并借助原作中隐含的绘画元素,在风景描绘与人物肖像刻画上力图还原小说的诗性特点,并在此基础上加以拓展。  关键词:铁凝;《哦,香雪》;连环画改编
期刊
摘 要:20世纪身体美学的异军突起,拓宽了尼采关于身体觉醒的理论,而后克尔凯郭尔在《论诱惑》中对美学阶段的身体进行了解读。结合鲍德里亚身体消费的观点,将诱惑显现为身体的感性行为,具有美学和诱导真理的作用,在社会场域中凸显后现代的解构特征,形成了身体、精神、信仰的三重诱惑。在电影《我不是药神》中,文牧野导演将诱惑进行了分层解读,分为程父住院的身体诱惑与吕受益之死的精神诱惑,以及程勇如耶稣般拯救世人的
期刊
摘 要:从17世纪欧洲声乐的发展开始,“呼吸”就作为歌唱的动力与学科基础一直存在,许多歌唱家、教育家都对“呼吸”三方法及横膈膜法做出过“精准”的陈述与展现,但在实际操作中却往往以歌唱的“气息”来替换。拟用马腊费奥迪博士关于“呼吸”的批判及“语言”基础的建构,结合“现象学”的思维,进行歌唱动力基础的反思及“语言”基础建构的再思考。  关键词:呼吸;气息;现象学;歌唱基础  一、歌唱動力“呼吸”的方法
期刊
摘 要:界画作为中国传统绘画的一个特殊门类,于隋唐时期就已独立成科,其发展历程与建筑史息息相关。宋代以后,随着文人画逐渐兴盛,界画的艺术地位日渐式微,世人论画常有“山水打头,界画打底”的说法。有人说清代界画是中国古代界画发展史上的绝响,如今界画似乎已行至山穷水尽处。实际上当代界画正借助城市山水的形式悄然发展。当代界画继承了传统界画的核心构成元素和程式规则,内容从传统的亭台楼阁过渡到现代建筑和工业产
期刊
摘 要:沈从文与佛教文化有着较为紧密的联系,佛教义理的独特价值观念不仅深刻影响了他的人格心理和思维方式,而且还渗透在他的作品中,其中尤以小说集《月下小景》为代表。同时,《月下小景》也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沈从文对佛教文化的批判性选择。  关键词:沈从文;佛教文化;月下小景  沈从文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的大家,他的作品通常关乎人性、自然与生命三者的统一,构成“一种爱与美的新的宗教”。沈从文作品中所构建的“
期刊
摘 要:科幻电影中的非人形象以去身、具身与拟身的身体形式质问了人类身体的边界问题。从《太空漫游2001》中的“HAL9000”到《银翼杀手》中的基因仿生人,再到《头号玩家》《阿丽塔》中的虚拟身体与人机混合体,身体不再专属于人类,它逐渐被机体与AI替代、延展。身体边界的退缩建构了科幻电影的叙事矛盾并推进了情节发展。通过后人类身体这一独特的视角,科幻电影背后的现实关切也向我们自行展开。  关键词:科幻
期刊
摘 要:杭州是一座历史古城。千百年来,随着时代的更替、岁月的演变,这座古城也历经了几番洗礼。以杭州为题材的日本文学研究在国内已经取得了一定的成果。但是以“笔部队”作家的文学为中心为视角的杭州题材的日本文学研究,将同是“笔部队”成员的小林秀雄、中谷孝雄、武田泰淳三位作家在侵华战争时期的杭州体验与见闻,却鲜有人写。通过对“笔部队”作家小林秀雄的《杭州》、中谷孝雄的《沪杭日记》相关章节以及武田泰淳《杭州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