拓展思维,创设魅力课堂

来源 :语文周报·高中教研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unicom_1010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英国思想家培根说过:“用伟人的事迹激励我们,远胜一切的教育”。在令人如沐春风的传记王国里,我们追寻古今中外伟人大师非同寻常的人生经历,感受他们坚韧的意志、伟大的人格、真挚的情感以及走向成功所付出的艰辛。那么,美籍华人、诺贝尔奖获得者——杨振宁,他的成功之处又在何处呢?他又有怎样独特的人格魅力呢?那就需要我们去有效地学习《杨振宁:合璧中西科学文化的骄子》一课。
  一、明确本节课的学习目标
  1.了解传主的求学经历及其科学成就,体味其严谨认真、执着追求的治学精神。
  2.学习熟记杨振宁基本事迹,练习提炼论点、运用论据的能力。
  二、理清本节课的学习过程
  1.以传主的相关照片导入新课
  2.学生诵读课文,把握文章大意,同时积累课文中的成语。如:捉襟见肘 矢志不渝 按部就班 与生俱来 屡见不鲜 颠沛流离 独具慧眼 耳濡目染 触类旁通等。
  当堂演练:下列各句中加横线的成语使用不当的一项是( )
  A.二三十年代的中国,政治黑暗,国破民贫,百姓颠沛流离。
  B.在艾尔逊实验室的两年里,杨振宁的动手能力捉襟见肘,被同事们传为笑谈。
  C.汶川地震过去几年了,但灾难发生后耳濡目染的记忆,依旧时常浮现在眼前,令人难以忘怀。
  D.杨振宁不懈地争取努力的事例在他一生中是屡见不鲜的。
  3.对传主进行简介:
  杨振宁(1922—2010),安徽省合肥县人,著名美籍华裔科学家、物理学大师、诺贝尔物理学奖获得者。1957年由于与李政道提出的“弱相互作用下宇称不守恒定律”被实验证明而共同获得诺贝尔物理学奖;其于1954年提出的规范场理论,则于70年代发展成为统合与了解基本粒子强、弱、电磁等三种相互作用力的基础;此外并曾在统计物理、凝聚态物理、量子场论、数学物理等领域作出了多项卓越的重大贡献。
  4.合作探究,研讨文本
  (1)引言部分能揭示文章中心的话是哪一句?
  “今天,站在这里告诉你们这些事实,我沉重地体会到一个事实,就是我在不止一种意义上,是中国和西方的文化的共同产物。我一方面为我的中国血统和背景自豪,一方面将工作奉献给起源于西方的现代科学,它是人类文化的一部分。”
  (2)杨振宁合璧中西科学文化的的主要经历有哪些?他成功的原因是什么?
  5.能力提升
  从杨振宁身上我们很受启发,根据下列提炼的论点,请举出事例 ,说一段结构完整、思维严密的话。
  论点一:从小打下良好基础是事业成功的前提。
  论点二:艰苦条件能激发人的斗志。
  论点三:名师出高徒。
  论点四: 扬长避短,做事成功的重要因素。
  论点五:中西结合是科学研究的新思路。
  6.作业布置
  有条件的同学课外阅读《预约成功:诺贝尔奖获得者的大学生涯》一书,写一写自己的感受。
  总之,魅力课堂,形式多样。拓展思维,也是一种有效的教学方式。
其他文献
随着社会发展和课程改革、教学改革,高考的内容、方式等发生了一些新变化,但是,高考却依然保留评价教学质量、衡量教学效果、鉴别人才素质和选拔人才的功能,因此,高考作为高三学生面临的主要应激源之一,对学生的身心健康有着很大影响,不少学生都存在一定心理压力,而高三班主任作为与高三学生接触最多、联系最为紧密的教师,理应在高三学生的心理调适方面作出努力。  一、高三班主任帮助学生进行心理调适的必要性和重要性 
期刊
宋朝是个哲学思辨十分活跃、哲理学家辈出的时代,写哲理诗理所当然成了那个时代知识分子的特长。由于唐诗几乎把所有的艺术领域都挖掘完了,宋朝的诗人只能另辟蹊径,这样他们在让宋词的创作达到前所未有的高度的同时,在诗歌领域也开创了哲理诗这个属于他们那个时代的独特的智慧之花。  本文拟从赏析几首哲理诗入手,试图帮助大家了解哲理诗的特点,发现哲理诗的深刻意蕴。  一、多角度、多层次把握事物特征的哲理意识  宋诗
期刊
在讲授人教版高中语文新教材第一册《触龙说赵太后》一文时,人们往往只关注触龙的语言艺术,而忽视了对他觐见太后时的一个简单动作— “入而徐趋”的分析,其实“徐趋”在这里大有深意。  要把握它的深意,我们首先要了解“趋”的含义。  查《古汉语常用字字典》,“趋”的注释为:快走。《论语·微子》:“孔子下,欲与之言。趋而避之,不得与之言。”  查《古代汉语词典》,“趋”的注释为:跑,疾走。《孟子·公孙丑上
期刊
目前,新课改正以全新的理念冲击着传统的教学模式,而且在部分学科、一定领域取得了骄人的成绩。但是由于高中阶段繁重的教学任务尤其是高考的压力,新课改的效果明显弱于小学、初中。这就要求我们在审视新课改时,不能不冷静地对待高中语文新课改。下面结合自己近年来在教学过程中的体验,谈一谈自己对新课改的一些尝试。  1.角色转换,适应课改。  新课标理念下的课堂教学,教师角色必须实现彻底转换:(1)教师只是学生课
期刊
考场作文是一小时之内的速成之作,高考阅卷人只在短短的一分钟之内将考生的文章一锤定音判出分数,所以考生必须平时养之有素,在卷面、立意、感情、见识、结构、文采、技巧等方面精心组织,才能使自己的考场作文产生无穷魅力,从而征服阅卷人。  一、用优美的卷面,赢得改卷人的好印象。  要使卷面优美,赢得阅卷人的青睐,考生可以从以下三个方面着手:  (一)写一手好字。对于中学生而言,一手好字就是要求你写得认真、端
期刊
教育实践中,我们常会发现这类现象:不少语文成绩很优秀的学生,在生活中、社交中、工作中往往表现得不尽如人意,个别的甚至表现得愚笨可笑。为什么会出现如此不合常理的怪现象呢?我认为,这与当前语文教育现状密切相关。当前的语文教育,大多只停留在课本内容的学习与习题的讲练等问题上,很少跳出课本,联系鲜活的社会生活来深入理解所学的知识。更少有结合社会生活学以致用的教育活动。  对此,我提出了 “大语文教育”的理
期刊
庄子的哲学美学,一直以来为中国的文人心向往之,他一方面洞察了人生的有限性、悲剧性,另一方面又为人们树立了自由、超越的人生态度。对于现实人生来说,这两种精神本来是相互抵触的,甚至是产生人格分裂的潜在因素,但是对于艺术体验来讲,这两种精神又恰恰是蓬勃的沃土。作为生活的庄子是不幸的,因为他的天才注定了脱离常人的孤独。但作为精神传承中的庄子,则是幸运的,因为他在五千年的文明史中永久的占有了一席之地,庄子的
期刊
如何才能让语文课堂充满激情,绽放出生命的光彩,迸发出智慧的火花,使课堂成为学生向往的乐园?“教”与“学”的良性互动融化为流动的和谐的音符,这样,语文课堂才会独具魅力,充满生命活力。  一、融入“人文味”,让语文教学“铸魂”  人文教育就是将人类优秀的思想文化成果等通过知识传播和环境熏陶,使之内化为人的品格、气质、修养,并成为人相对稳定的内在品质。如今,人类的生存环境、理想信念、价值观念等都受到了前
期刊
电视以其立体地反映多彩的信息世界,全方位扩大人们的视野,多角度地提供各种文化营养而深受大众的欢迎。广大高中学生也个个是小电视迷,节假日经常抱着电视不放。这样的现象不能阻止,我们就想办法加以利用。其实看电视对于学语文也有诸多好处,只要能够积极地利用好电视这个信息媒体,定能提高学生的语文素质。  一、从收看新闻类节目中学习语言的规范、简明,培养学生认识社会问题的能力。  现在的高中生时间非常宝贵,但仍
期刊
高考考查论述类文本,主要考查阅读中能否准确获取信息,能否准确地对信息进行概括与综合,和能否利用已有信息进行新的合理的推断等能力。  论述类文本包括自然说明性文章和论述性文章。不管哪一类文章,都有其共性,即论述类文本是对某一自然事物或社会事物的基本情况、构造、特点、性质、规律、属性、类别、功用、时态、方式方法、意义等内容的说明、介绍或论证。  所以,一般来说,论述类文本——特别是高考考查的论述类文本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