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现在,工科大学课程设置不科学,教材编写不合理,非改革不可。新的课程设置与教材编写要正确处理理科和工科的关系,以突出工科特色;正确处理基础知识与专业技能的关系,以培养专业技能为主;正确处理好普遍教育与个性化教育的关系,以突出个性化教育为主;正确处理好知识型教材与应用型教材的关系,以突出教材的应用性;正确处理好历史、现实、未来的关系,以立足现实、展望未来。
关键词:工科大学; 课程设置; 教材编写; 建议
目前,大学毕业生找工作难的问题,已经成为了制约高校可持续发展的瓶颈,不但文科、理科如此,就是连就业门路非常广的工科毕业生也遇到了难题。是不是中国人才已经呈饱和状态?各公司、各企业、各单位招聘技术人才非常困难,不少地方打出了十几万年薪招聘一个熟练技术人员的广告。那么,问题出在哪里呢?据调查,北京市33家国有大中型企业中,近几年招聘的大学毕业生,不善于使用现代化管理方法的占57%,难以开发新产品的占54%,不善于对市场变化做出迅速反应的占48.5%。我们采访了10家招聘单位的负责人,他们认为,大学毕业生有较高的理论水平,但缺乏实际应用能力,眼高手低、自命不凡、好高骛远、急功近利、没有团队精神、不能与同事和睦相处。据我们对100名已参加工作的大学生的调查,他们认为,在学校里学到的知识太陈旧,不能适应现代社会的发展需要,这些知识,能够在实际工作中得到比较直接运用的,只有20%—30%;感到有间接意义的知识,只有30%—40%;而剩下的30%,则对工作和自己本身都没有多大价值。
造成上述情形的原因很多,但是,课程设置不科学,教材编写不合理,是一个重要的因素。
目前我国工科大学的课程设置大致分为公共必修课,即高等学校中任何专业的学生都必须学的课程,(如《马克思基本原理》、《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大学英语》、《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高等数学》、《大学计算机》等);专业基础课,即专业技术基础课(如《荷载与结构设计方法》、《混泥土结构设计》、《土木工程施工》、《隧道工程》等);工具课,即为学生顺利地学习基础理论、专业知识或进行科学研究,掌握必要学习与研究方法与手段而开设的课程,它有助于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和独立工作能力,如《文献检索与科技论文写作》等。
目前,工科大学各专业的公共课教材,如《高等数学》、《线性代数》、《大学计算机》、《大学英语》等大多采用理科大学通用的教材,一些专业理论基础课程,如《理论力学》、《材料力学》等,也基本上采用理科大学教材,一些专为工科大学编写的基础理论课程的教材,也力求向理科大学教材看齐,这些教材大多具有以下几个特点;
(一)内容陈旧。教材编写者认为,学生学习的主要任务就是学习人类所积累下来的文化遗产,过分地强调教材的内容必须是经过长期实践检验的正确、可靠的事实和理论,因此,一些最新的、前沿的科研成果,由于还没有经过长期的实践检验,而被排除在教材之外。因而与日新月异的科技发展的形势脱节,以致培养出来的学生不能适应社会现代化建设的需要。
(二)重理论、轻实践。从课程的开设来看,理论性的课程多于实践性课程,土木工程专业四年时间大致开设了50多门课程,其中理论性课程占三分之二以上,一些实践性课程的教材内容也以介绍理论知识为主。从时间安排上来看,学习理论知识的时间占四分之三,而其余四分之一的时间,其目的也是为了巩固理论知识。总之,工科大学的学习、实践是为理论服务的,这样的安排,从理科大学的培养目标来说,无可厚非,但从工科大学的培养目标来说,则值得深思。
(三)重知识学习,轻技能培训。重视基础知识的传授这是中国教育的传统,中国的教材,包括工科的工具课教材,都是以传授基础知识为中心这个体例来编写的。教材内容是传授基础知识,教材后的练习,包括实习、实践操作是为了巩固基础知识,对学生的要求,是牢固地掌握基础知识。大学四年过去了,学生们的基础知识的根基是很牢了,可是毕业后到社会实践中才发现,在实际工作生活中,基础知识根本起不了多大的作用,社会需要的是做好工作的基本技能,而基本技能正是我们大学生所缺乏的。这是大学毕业生不受欢迎、找不到工作的主要原因。
那么,怎样解决这些问题呢?
对工科课程进行科学的设置,编写出一套符合工科大学培养目标的教材,是极其重要的步骤。那么工科大学的课程设置和教材编写要注意哪些问题呢?
一、正确处理好理科与工科的关系,以突出工科特色
谈到高等教育,人们往往将理、工科相提并论,前面我们也分析到,在设置工科课程、编写工科教材时,也自觉或不自觉地向理科靠拢,以致影响工科人才的培养。这里重点分析一下理科与工科的区别:我们认为,理科姓“理”、名“科学”、号“理论”。就是说,理科主要向学生传授科学知识,以培养理论研究人才为目的;而工科姓“工”、名“技术”、号“应用”。就是说,工科主要培养学生的技术才能,成为应用型人才。那么,工科课程设置,教材的编写,要以培养技能、培养应用型人才为出发点,当然,技术需要科学的指导,但是,工科生掌握科学知识不是目的,他们的目的是把科学知识转化为思维、转化为实践能力、转化为实际操作。因此,必须加强专业技术、实践操作的培养。
二、正确处理好基础知识与专业技能的关系,以培养专业技能为主
传统观念认为,一个人的知识越丰富、越广博、越扎实,他今后的发展前途就越大,获得的成就就越高,其实这种观点是有失偏颇的。其实,一个人掌握的有关基础知识,是有一定的范围、一定的限度的、没达到一定的范围、一定的限度是会影响到他的发展的,但是超过了那范围、那限度,知识与前途、成就就不一定成正比,俗话说,登山何必扛着船,花太多的时间、太多的经历去学习一些与他专业无关的知识,就不但没有必要,而且会适得其反。试想一下,航空、航天知识、超导物理知识、深奥的古文学知识,对袁隆平研究杂交水稻到底有多大作用?如果钱学森花很大的经历、很多的时间去学习历史知识、伦理知识、地理知识……,他还有精力去从事他的专业工作,还会做出今天这样的突出贡献吗? 一个人公共知识的范围与限度,就中国教育而言,具有中学毕业水平就差不多了,美国高中毕业生的知识水平,大约相当于中国高中一年级水平,人家培养出了那么多的世界大师。
与公共知识相比,专业基础知识更加重要,与专业基础知识相比,基本技能更加重要,而基本技能是靠实际操作练出来的,不是靠钻研书本钻出来的。试想,哪一个奥运冠军、歌坛明星、修理高手、焊接大师是靠记名词概念、公式定律、背教科书练出来的。
为了挤出时间,让工科学生练出过硬的技能,有必要对大学课程设置进行合并删减,就土木工程而言,《大学英语》可以和《土木专业英语》合并;《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可以和《心理健康调适》合并,《马克思基本原理》可以和《自然辩证法》、《思维方法与艺术》合并;《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可以和《建设法规》合并;《大学计算机》可以和《计算方法与程序设计》合并,《公共关系学》可以和《当代国际关系》合并……这样至少可以挤出一期的时间来加强专业基础知识与专业基本技能的训练。
三、正确处理普遍教育与个性化教育的关系,以突出个性化教育
中国教育,习惯于一刀切,统一的《课程标准》,统一的教师,统一授课、统一的考试。统一的教材学好了,统一的考试就合格了,专业人才就培养出来了。这种模式对普及初等、中等教育,培养普通劳动者,还是有一定作用的,但是,以制度为本位、以划一为标准、以牺牲学生个性为代价的教育模式,并不适应高等教育,因为高等教育的关键之一,是开发学生的潜在能力,鼓励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个人特点、职业倾向选择学习、研究方向。为了弥补这种培养模式的缺陷,可以参照研究生的课程设置,设置下面一些课程:
(一)专业基础课:如《高等数学》、《土木工程概论》、《土木专业英语》、《建设法规》、《技术经济学》、《材料力学》、《弹性力学》、《土力学》、《基础工程》、《工程地质学》、《工程经济》、《文献检索与科技论文写作》、《产品技术创新》、《建筑结构试验》等。
(二)指定选修课:如《土木工程测量》、《土木工程施工》、《混泥土结构设计原理》、《结构抗震设计》、《建筑结构试验》、《建筑设备》、《高层建筑结构》、《钢结构》、《砌体结构》、《工程项目管理》、《工程造价管理》、《工程监理》、《公路施工组织与预算》、《路基路面工程》、《隧道工程》、《桥梁工程》、《地下工程》、《环境工程》、《港口工程》、《海洋工程》等。
(三)任意选修课:如《中国建筑史》、《欧洲建筑史》、《美国建筑史》、《建筑与美学》、《生态建筑学》、《建筑与气象》、《建筑与水文地质》、《建筑与地球物理》、《中国古典建筑艺术》、《欧美建筑艺术》、《建筑环保概论》、《中小型民用建筑》、《市政工程设计与建筑》、《园林设计与建筑》、《建筑污水净化与废水处理》、《农村住宅设计与施工》、《体育建筑设计与施工》、《建筑工程投标及合同签订技巧》、《建筑机械概论》、《国际劳务市场与对外劳务合作》、《高层建筑设计与施工》等。
四、正确处理好知识型教材与应用型教材的关系,以突出教材的应用性
我们编写教材时,要注意从知识课程转变为现实课程,改变单纯以教材为载体、以学科知识为表现形式,脱离社会实际的、单一的知识性课程形态,建立学科知识与实际操作、课程实习活动相统一的大学课程观。在这方面,我们可以参照美国发现法教学用的教材的做法,按照下面体系来编写教材:
(一)创设符合某一项知识传授的环境,让学生进行实际操作;
(二)学生在实际操作中遇到用以前的知识和技能不能解决的问题;
(三)讲解能够解决这一问题的理论、规律、原理、定理、公式;
(四)学生熟练地掌握教学的内容;
(五)让学生运用学到的知识再去解决现实中的问题;
这样的编写体系,遵循了从实践中发现问题,进行研究上升为理论,再用这种理论来指导实践这一科学研究的认识规律,有利于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和科研能力。
五、正确处理历史、现实、未来的关系,以立足现实、展望未来
中国的教材,讲究体系的完整性和理论的博大精深,过分讲究理论的绝对正确性,强调要经过历史考验的东西才能进入教材,因此注重于历史,忽略了前沿科学。
小平同志指出:“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这是我们编写教材的指导思想。我们的教材内容要立足现实、着眼未来。历史的东西,有利于提高学生的技能水平、有利于培养应用型人才的,就讲,其余的就少讲或不讲。教材的重点是把当代最科学的、最前沿的的先进东西传授给学生。使学生成为世界一流人才;同时,适当地向学生介绍一些该领域的发展趋势,以引导学生跨域现实,引领该领域的世界潮流。
工科大学课程设置,教材的编写,是关系到工科大学可持续发展的大问题,旧的工科大学的课程设置、教材非改革不可,这是天经地义的。我们不敢说我们的设想就是科学的、合理的、完美无缺的、我们抛砖的目的是想引起教育行政部门的重视、引起编写教材的专家、学者的注意、引起工科大学师生的共鸣,大家共同努力,以实现工科大学的可持续发展,为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强国做出自己应有的贡献。
参考文献
[1] 刘小余等.对于教材编写的四点建议.中国教育改革与教学研究,2007.04
[2] 田慧生.范式转变:当代中国教育的主题词.中国教育报,2005.04.28
[3] 刘燕玉.浅谈我国研究生教育如何培养学习型、创新型人才.课外阅读,2012.08
关键词:工科大学; 课程设置; 教材编写; 建议
目前,大学毕业生找工作难的问题,已经成为了制约高校可持续发展的瓶颈,不但文科、理科如此,就是连就业门路非常广的工科毕业生也遇到了难题。是不是中国人才已经呈饱和状态?各公司、各企业、各单位招聘技术人才非常困难,不少地方打出了十几万年薪招聘一个熟练技术人员的广告。那么,问题出在哪里呢?据调查,北京市33家国有大中型企业中,近几年招聘的大学毕业生,不善于使用现代化管理方法的占57%,难以开发新产品的占54%,不善于对市场变化做出迅速反应的占48.5%。我们采访了10家招聘单位的负责人,他们认为,大学毕业生有较高的理论水平,但缺乏实际应用能力,眼高手低、自命不凡、好高骛远、急功近利、没有团队精神、不能与同事和睦相处。据我们对100名已参加工作的大学生的调查,他们认为,在学校里学到的知识太陈旧,不能适应现代社会的发展需要,这些知识,能够在实际工作中得到比较直接运用的,只有20%—30%;感到有间接意义的知识,只有30%—40%;而剩下的30%,则对工作和自己本身都没有多大价值。
造成上述情形的原因很多,但是,课程设置不科学,教材编写不合理,是一个重要的因素。
目前我国工科大学的课程设置大致分为公共必修课,即高等学校中任何专业的学生都必须学的课程,(如《马克思基本原理》、《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大学英语》、《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高等数学》、《大学计算机》等);专业基础课,即专业技术基础课(如《荷载与结构设计方法》、《混泥土结构设计》、《土木工程施工》、《隧道工程》等);工具课,即为学生顺利地学习基础理论、专业知识或进行科学研究,掌握必要学习与研究方法与手段而开设的课程,它有助于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和独立工作能力,如《文献检索与科技论文写作》等。
目前,工科大学各专业的公共课教材,如《高等数学》、《线性代数》、《大学计算机》、《大学英语》等大多采用理科大学通用的教材,一些专业理论基础课程,如《理论力学》、《材料力学》等,也基本上采用理科大学教材,一些专为工科大学编写的基础理论课程的教材,也力求向理科大学教材看齐,这些教材大多具有以下几个特点;
(一)内容陈旧。教材编写者认为,学生学习的主要任务就是学习人类所积累下来的文化遗产,过分地强调教材的内容必须是经过长期实践检验的正确、可靠的事实和理论,因此,一些最新的、前沿的科研成果,由于还没有经过长期的实践检验,而被排除在教材之外。因而与日新月异的科技发展的形势脱节,以致培养出来的学生不能适应社会现代化建设的需要。
(二)重理论、轻实践。从课程的开设来看,理论性的课程多于实践性课程,土木工程专业四年时间大致开设了50多门课程,其中理论性课程占三分之二以上,一些实践性课程的教材内容也以介绍理论知识为主。从时间安排上来看,学习理论知识的时间占四分之三,而其余四分之一的时间,其目的也是为了巩固理论知识。总之,工科大学的学习、实践是为理论服务的,这样的安排,从理科大学的培养目标来说,无可厚非,但从工科大学的培养目标来说,则值得深思。
(三)重知识学习,轻技能培训。重视基础知识的传授这是中国教育的传统,中国的教材,包括工科的工具课教材,都是以传授基础知识为中心这个体例来编写的。教材内容是传授基础知识,教材后的练习,包括实习、实践操作是为了巩固基础知识,对学生的要求,是牢固地掌握基础知识。大学四年过去了,学生们的基础知识的根基是很牢了,可是毕业后到社会实践中才发现,在实际工作生活中,基础知识根本起不了多大的作用,社会需要的是做好工作的基本技能,而基本技能正是我们大学生所缺乏的。这是大学毕业生不受欢迎、找不到工作的主要原因。
那么,怎样解决这些问题呢?
对工科课程进行科学的设置,编写出一套符合工科大学培养目标的教材,是极其重要的步骤。那么工科大学的课程设置和教材编写要注意哪些问题呢?
一、正确处理好理科与工科的关系,以突出工科特色
谈到高等教育,人们往往将理、工科相提并论,前面我们也分析到,在设置工科课程、编写工科教材时,也自觉或不自觉地向理科靠拢,以致影响工科人才的培养。这里重点分析一下理科与工科的区别:我们认为,理科姓“理”、名“科学”、号“理论”。就是说,理科主要向学生传授科学知识,以培养理论研究人才为目的;而工科姓“工”、名“技术”、号“应用”。就是说,工科主要培养学生的技术才能,成为应用型人才。那么,工科课程设置,教材的编写,要以培养技能、培养应用型人才为出发点,当然,技术需要科学的指导,但是,工科生掌握科学知识不是目的,他们的目的是把科学知识转化为思维、转化为实践能力、转化为实际操作。因此,必须加强专业技术、实践操作的培养。
二、正确处理好基础知识与专业技能的关系,以培养专业技能为主
传统观念认为,一个人的知识越丰富、越广博、越扎实,他今后的发展前途就越大,获得的成就就越高,其实这种观点是有失偏颇的。其实,一个人掌握的有关基础知识,是有一定的范围、一定的限度的、没达到一定的范围、一定的限度是会影响到他的发展的,但是超过了那范围、那限度,知识与前途、成就就不一定成正比,俗话说,登山何必扛着船,花太多的时间、太多的经历去学习一些与他专业无关的知识,就不但没有必要,而且会适得其反。试想一下,航空、航天知识、超导物理知识、深奥的古文学知识,对袁隆平研究杂交水稻到底有多大作用?如果钱学森花很大的经历、很多的时间去学习历史知识、伦理知识、地理知识……,他还有精力去从事他的专业工作,还会做出今天这样的突出贡献吗? 一个人公共知识的范围与限度,就中国教育而言,具有中学毕业水平就差不多了,美国高中毕业生的知识水平,大约相当于中国高中一年级水平,人家培养出了那么多的世界大师。
与公共知识相比,专业基础知识更加重要,与专业基础知识相比,基本技能更加重要,而基本技能是靠实际操作练出来的,不是靠钻研书本钻出来的。试想,哪一个奥运冠军、歌坛明星、修理高手、焊接大师是靠记名词概念、公式定律、背教科书练出来的。
为了挤出时间,让工科学生练出过硬的技能,有必要对大学课程设置进行合并删减,就土木工程而言,《大学英语》可以和《土木专业英语》合并;《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可以和《心理健康调适》合并,《马克思基本原理》可以和《自然辩证法》、《思维方法与艺术》合并;《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可以和《建设法规》合并;《大学计算机》可以和《计算方法与程序设计》合并,《公共关系学》可以和《当代国际关系》合并……这样至少可以挤出一期的时间来加强专业基础知识与专业基本技能的训练。
三、正确处理普遍教育与个性化教育的关系,以突出个性化教育
中国教育,习惯于一刀切,统一的《课程标准》,统一的教师,统一授课、统一的考试。统一的教材学好了,统一的考试就合格了,专业人才就培养出来了。这种模式对普及初等、中等教育,培养普通劳动者,还是有一定作用的,但是,以制度为本位、以划一为标准、以牺牲学生个性为代价的教育模式,并不适应高等教育,因为高等教育的关键之一,是开发学生的潜在能力,鼓励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个人特点、职业倾向选择学习、研究方向。为了弥补这种培养模式的缺陷,可以参照研究生的课程设置,设置下面一些课程:
(一)专业基础课:如《高等数学》、《土木工程概论》、《土木专业英语》、《建设法规》、《技术经济学》、《材料力学》、《弹性力学》、《土力学》、《基础工程》、《工程地质学》、《工程经济》、《文献检索与科技论文写作》、《产品技术创新》、《建筑结构试验》等。
(二)指定选修课:如《土木工程测量》、《土木工程施工》、《混泥土结构设计原理》、《结构抗震设计》、《建筑结构试验》、《建筑设备》、《高层建筑结构》、《钢结构》、《砌体结构》、《工程项目管理》、《工程造价管理》、《工程监理》、《公路施工组织与预算》、《路基路面工程》、《隧道工程》、《桥梁工程》、《地下工程》、《环境工程》、《港口工程》、《海洋工程》等。
(三)任意选修课:如《中国建筑史》、《欧洲建筑史》、《美国建筑史》、《建筑与美学》、《生态建筑学》、《建筑与气象》、《建筑与水文地质》、《建筑与地球物理》、《中国古典建筑艺术》、《欧美建筑艺术》、《建筑环保概论》、《中小型民用建筑》、《市政工程设计与建筑》、《园林设计与建筑》、《建筑污水净化与废水处理》、《农村住宅设计与施工》、《体育建筑设计与施工》、《建筑工程投标及合同签订技巧》、《建筑机械概论》、《国际劳务市场与对外劳务合作》、《高层建筑设计与施工》等。
四、正确处理好知识型教材与应用型教材的关系,以突出教材的应用性
我们编写教材时,要注意从知识课程转变为现实课程,改变单纯以教材为载体、以学科知识为表现形式,脱离社会实际的、单一的知识性课程形态,建立学科知识与实际操作、课程实习活动相统一的大学课程观。在这方面,我们可以参照美国发现法教学用的教材的做法,按照下面体系来编写教材:
(一)创设符合某一项知识传授的环境,让学生进行实际操作;
(二)学生在实际操作中遇到用以前的知识和技能不能解决的问题;
(三)讲解能够解决这一问题的理论、规律、原理、定理、公式;
(四)学生熟练地掌握教学的内容;
(五)让学生运用学到的知识再去解决现实中的问题;
这样的编写体系,遵循了从实践中发现问题,进行研究上升为理论,再用这种理论来指导实践这一科学研究的认识规律,有利于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和科研能力。
五、正确处理历史、现实、未来的关系,以立足现实、展望未来
中国的教材,讲究体系的完整性和理论的博大精深,过分讲究理论的绝对正确性,强调要经过历史考验的东西才能进入教材,因此注重于历史,忽略了前沿科学。
小平同志指出:“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这是我们编写教材的指导思想。我们的教材内容要立足现实、着眼未来。历史的东西,有利于提高学生的技能水平、有利于培养应用型人才的,就讲,其余的就少讲或不讲。教材的重点是把当代最科学的、最前沿的的先进东西传授给学生。使学生成为世界一流人才;同时,适当地向学生介绍一些该领域的发展趋势,以引导学生跨域现实,引领该领域的世界潮流。
工科大学课程设置,教材的编写,是关系到工科大学可持续发展的大问题,旧的工科大学的课程设置、教材非改革不可,这是天经地义的。我们不敢说我们的设想就是科学的、合理的、完美无缺的、我们抛砖的目的是想引起教育行政部门的重视、引起编写教材的专家、学者的注意、引起工科大学师生的共鸣,大家共同努力,以实现工科大学的可持续发展,为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强国做出自己应有的贡献。
参考文献
[1] 刘小余等.对于教材编写的四点建议.中国教育改革与教学研究,2007.04
[2] 田慧生.范式转变:当代中国教育的主题词.中国教育报,2005.04.28
[3] 刘燕玉.浅谈我国研究生教育如何培养学习型、创新型人才.课外阅读,2012.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