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学诗无以言

来源 :语文天地·初中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a242243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诗词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结晶,凝聚了中国民族几千年来优秀的传统美德,凝结了诗人对家国的美好情感,是中国文学史上一颗夺目的明珠。蕴含美好情感的诗词同样是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学习诗词既能陶冶身心,提升文学素养,也能充分发扬我们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美德。
  面对处于发展关键期的学生,初中语文教师在不断的实践中探索诗词有效教學策略,并取得了初步的成效,学生也能够积极主动地探索学习诗词,使学生从诗词中汲取精神养料,提升自我价值和归属感,进而提高语文综合素质能力。笔者结合教学实践提出几点提高诗词教学的有效策略以期与教育同仁分享交流。
  一、激发学生对诗词的学习兴趣
  初中语文教学中的诗词都是一些比较经典的作品,有着深远的意义,具有一定的时代性,韵律比较优美。所以,在初中语文课上教授诗词,不仅能让学生充分地了解当时的时代格局,而且透过这些优美的韵律,学生的文化素养也会得到进一步的提高。诗词中所表达的意境都具有积极意义,所以,学习诗词,可以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科学的三观。教师在初中语文教学的过程当中,要采取合理的教学方式,注重培养学生诗词方面的学习兴趣。如在诗词的朗诵方面,因为诗词具有一定的韵律和特有的感情基调,教师在朗诵方法上要掌握好,然后让学生朗诵诗词,最终达到提升学生学习诗词兴趣的目的,并且,让学生充分地了解诗词蕴含的美。
  例如,在学习北师版教材中的宋代大臣文天祥所写的 《过零丁洋》中,教师可以在上课之前就找好与这首诗相对应的诗歌,然后在课堂上让学生欣赏诗歌,这样,学生就会先提起学习这首诗的兴趣,不会觉得学习诗歌枯燥了。激发起学生学习的兴趣之后,教师再向学生具体讲解这首诗,“辛苦遭逢起一经,干戈寥落四周星。山河破碎风飘絮,身世浮沉雨打萍。惶恐滩头说惶恐,零丁洋里叹零丁。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教师要让学生充分地了解文天祥作这首诗的背景,以及全诗所表达出的慷慨激昂的爱国之情,和作者身上的视死如归、舍生取义的高风亮节,诗中对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进行了具体的阐释。久而久之,学生就会养成学习诗词的习惯,可以透过诗词了解作者真实的情感变化,学习诗词的能力也会进一步得到强化。
  二、运用现代多媒体技术教学
  在传统的教学模式中,教师进行教学时习惯在黑板上进行知识点的书写,但是,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普及,多媒体的信息技术逐渐在教学中体现出来。与传统的黑板教学相比较,学生还是更加喜欢多媒体教学方法,因为多媒体教学能够让学生通过视觉和听觉清楚地了解教学的内容。多媒体教学对课堂效率的提高有着重要的帮助,能够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效率。
  例如,在教学杜甫的《春望》时,“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五万金。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教师可以采用多媒体的教学方法,整理出相关战争图文以及视频,将诗句当中所描绘战争中的硝烟烽火,清晰地呈现在学生面前,让学生了解作者作诗的背景,所采用的寓情于景的写作手法,进而生动地体会出作者在战争中的离愁别恨和对家乡的迫切思念。
  再比如,在教学《忆秦娥·娄山关》时,为了让学生体会红军战士作战中跋涉风霜的艰难和不畏艰险勇往直前的英雄气概。我利用多媒体以《二泉映月》为背景音乐,让学生在低沉但又有奋进的音乐中,自由朗诵细细品味词中作者的革命情感。在教学的过程中灵活地融入信息教学,将作者当时的情境生动地在学生面前展示出来,可以提高学生的理解能力。
  三、引导学生进行合理想象
  选入初中教材的诗词都具有丰富的情感及形象的语言,作者将语言美同意境美进行完美的融合,展现出了一幅幅生动优美的画面,具有其他艺术所没有的审美功能。可是初中生受年龄和阅历的影响对诗词意境的理解能力有限,审美能力有待提高。但是初中生的想象力十分丰富,教师可以充分利用这一点,在诗词教学时激发学生想象力。
  例如,苏轼评价王维的诗为“诗中有画,画中有诗”,具有非常明晰的色彩美及线条美,如“漠漠水田飞白鹭,阴阴夏木啭黄鹂”,“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等,都将美丽的自然风光展现在读者眼前。学习该类诗词的时候,教师可以让学生们一边学习一边作画,将想象直观化,在教学马致远的《天净沙·秋思》时,“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把这些意象绘制成一幅美丽的图画,对于学生自身来讲会产生一种成就感,这个过程中充分发挥学生的想象力,从而加深了学生对整首诗的理解,提高了教学效率。
  通过创新教学方法激发学生学习诗词的兴趣,让学生主动探索诗词的奥妙。充分利用多媒体信息化教学手段,开拓学生思维,让学生身临其境般深刻体会作者表达的情感。激发初中生的想象能力,加深对诗词的理解能力,从而真正提升自身的语文综合素养。
  
  作者单位:贵州省桐梓县官仓镇太平中学(563213)
其他文献
文言文中的“言”和“文”两者相辅相成,学生通过“言”的学习,可以掌握文言词汇的意义和特殊句式等知识,为赏析“文”奠定基础;对“文”的探究,可以提高学生品味文章思想内涵的能力,培养他们的人文精神,提高他们的语文素养。这是文言文阅读教学的关键。然而,教师在文言文阅读教学中过分重视“言”的讲解,花费大量精力向学生灌输字词含义及文言语法,而对文中折射出的思想情感、文化内涵和人文精神等品味鉴赏少之又少,忽视
期刊
古诗词是中华文化传承的一块瑰宝。赏析古诗词,经常会强调“意境”一词。那么,何为意境呢?简言之,意境专指抒情性作品中呈现的那种情景交融、虚实相生、组合营造出无穷韵味的诗意想象空间。个别形象是构不成意境的,它必须是以个别形象组合成的整体形象,属于文学形象的高级形态。“诗境”顾名思义,就是诗词的意境,诗词创作出来的美好画面以及审美想象的空间。这在古代诗词中非常突出。因为古典诗词的创作十分讲究含蓄、凝练,
期刊
合作学习乃至合作探究,是学生进行阅读学习之必由之路。初中学生的阅读,或者就是我们自身的阅读教学,都应当去考虑学生的合作探究。学生的合作探究可以促进学生的有效学习,这对于提高学生的知识与能力水平都是十分利好的。在平时的阅读教学中,笔者从拓宽学生学习渠道以及提高学生探求能力之角度,思考并实践着学生合作探究学习的相关问题。  一、合作探究学习需要学生的阅读必须是自主性的  应当说,无论是怎样的学习,都应
期刊
常聪是从黑土地走出来的少年作家,8岁开始发表作品,12岁出版《小聪聪童话集》,19岁加入中国作家协会,被文学界誉为“小神童”。现在她虽然已经步入青年行列,但仍旧怀着一颗不变的童心,推出力作——校园奇幻系列小说《猎妖学堂》。笔者现在只读到已出版的第一集《妖灵时空》和第二集《嗜血之眼》,就深深地为其奇丽的想象、多彩的画面、灵动的情节和鲜明的性格所吸引。  一、奇丽的想象  《妖灵时空》的想象是奇丽的,
期刊
李白有诗云:“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他以瑰丽而奇特的想象展露了自己因身临其境而无法窥视庐山全貌的遗憾。但在笔者看来,如今的作文教学却是“不知作文真情况,只缘不在此山中”。许多时候,教师对学生在作文中的许多情况并不了解或者说了解甚少,可见我们缺失的恰恰是“只缘身在此山中,才识庐山真面目”。教师只有在学生的写作过程中“入乎其中”,才能真正地“出乎其内”,对学生的作文指导具有即时性,有效性和
期刊
引导学生对寓言体小说的人物、意蕴做多元化探讨,从而提升学生的思维品质,促进学生语文素养的生成。  教学目标:  透过小说人物看人性,观照自身,从中获得有益的启示。  设计突破:  《窗》出自苏教版八年级下册第四单元“小说之林”,体式上比较接近寓言体小说。语文教学界一般认为,小说通过对同病房的两位病人相互之间所持态度的描写,表现了美与丑两种不同的心灵,体现了极其深刻的扬善贬恶的道德力量。笔者认为,这
期刊
孔子曰:“诗可以兴、可以观、可以群、可以怨……”诗词有着深厚的历史沉淀。从小学到中学,学生吟诵记忆了许多诗词,但在考试中更多局限在默写,而且这些意蕴悠远的经典诗词大餐,却被老师分条缕析,简化成索然无味的开盘小菜。那我们何不把古诗词教学和写作有机结合,从中不断汲取传统文化的精髓,既能激发学生学习古诗词的兴趣,提高学生的文学修养,又能使学生在古诗词中学以致用,提升作文层次。我发现在平时记叙文的习作中,
期刊
提到教学导语,人们自然会想到各种导入语言,如最为常见的几种技巧,故事式、悬念式、渲染式、引用式等,可以说是五花八门。但以上这些导语,都是从“形式”上来划分的,因为课文内容涉及的太少,对此有必要重视起来,合理设计导语内容,争取充分发挥其积极作用。以下笔者以《记承天寺夜游》为例,分别从时间、地点、人物三方面为内容来设计教学导语。  一、以“时间”为内容设计导语  时间是记叙文六要素之一,这个“时间”既
期刊
文言文是初中语文教学中的重要内容,在我国几千年的历史发展中有着不容忽视的作用,是传播中华民族文化的重要载体。因此,无论是从学生发展的角度来讲,还是从历史文化的传承方面来讲,都应保证初中文言文教学质量。因此,本文以《为学》为例,分析初中文言文有效教学的策略。  一、培养学生对文言文的兴趣  著名教育家于漪认为,教学应将立足点从传统的“教”转移到“学”上,重视研究教学方法,使教师的教学活动为学生学习提
期刊
当下,学生惧怕写作,从根本上来讲,是缺乏创作的内在动机。一则往往是无话可说,无事可写,在选材方面犯难。二则是有话可说了,却不知如何运用既有的写作素材,通过适当的裁剪,来组织行文。写什么?怎么写?“素材选择”与“素材运用”无疑成为了问题的焦点。  笔者认为,在中国古典文学中,对自然界花草树木的描摹随处可见。这些文字往往融入了古代文人细腻的生活体验,构成一种独特的审美意境。而诸如屈子的“香草美人”,陶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