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风格中解放出来

来源 :书香两岸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uwang123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缺乏丰厚天然资源的条件下,设计产业往往被视为非常重要的创意资源。
  观诸近年来所谓的“荷兰设计”俨然享誉全球,已是当代前卫创作者眼中的时尚主流之一,乃至成了挑战传统、致力于革新实践的具体象征,举凡从Droog Design的前卫设计到Moooi的创意品牌,从Marcel Wanders和Maarten Baas的时尚家具到Tord Boontje的剪纸艺术,新一代的荷兰年轻设计师每每不乏以其独特的视野,在世界设计版图上找到自身的立足点,诚可谓百舸争流、人才辈出。
  端看这几年台湾出版界所引进的设计类书籍,除了前阵子掀起一波波热潮的北欧设计之外,其次最夯的便属身处欧陆北缘、无论地理环境或产业历史皆与台湾相仿的荷兰了,此间一般在书市常见如《荷兰嬉设计》、《新荷兰学:荷兰强大幸福的16个理由》、《荷兰不唬烂》等书籍,皆属个中之选;甚至包括西方美术史上赫赫有名的大画家林布兰、梵谷、蒙德里安,以及同样根源自荷兰的De Stijl风格派绘画也都对后世发展艺术及设计领域产生了深远影响。
  回顾过去,彼时荷兰一度风起云涌的现代主义设计思潮最早发轫于二十世纪初期,约莫二三十年代由著名画家凡·杜斯堡(1883~1931)、建筑师里特维德(1888~1965)以及艺术家蒙德里安(1872~1944)等核心人物所共同引领一场名为De Stijl(风格派)的前卫艺术与设计运动,并透过其成员编纂的同名杂志《De Stijl》月刊为媒介,据以发表交流各自的美学观念,广泛影响了当时的工业设计、绘画和建筑。
  当时,正值一次世界大战刚结束,随之而来的社会革新氛围与前卫艺术新思潮宛如雨后春笋般勃然丛生,相对也成为孕育新一代设计界风云人物的温床:一位来自阿姆斯特丹邻近小镇赞代克(Zaandijk)学建筑的年轻人开始进入隶属荷兰风格派团体成员之一——建筑师Jan Wils的事务所担任绘图员,虽然原本接受的是正规建筑师的专业教育,但是后来却在图像设计领域逐渐闯出名号,成为国际间声誉鹊起的平面设计大师,他的名字叫彼特·兹瓦特(Piet Zwart,1885~1977)。
  彼特·兹瓦特早昔学生时代就读阿姆斯特丹应用艺术学院,学习绘画、素描、建筑与应用美术等技艺,待修业完成后曾一度专注于家具制作、布纹装饰和室内设计。1919年,决心脱离先前投入的建筑设计与工艺领域,三十三岁的彼特·兹瓦特初次接触荷兰“风格派”作品,并与这个现代设计团体成员往来酬祚。某次因缘际会让他结识了当年创办《De Stijl》并担纲首期封面设计的匈牙利画家暨建筑设计师胡萨尔(1884~1960),他们经常交流彼此有关建筑规画与图像设计的想法,同时他也被凡·杜斯堡所宣扬建构抽象乌托邦世界的风格派基进理念所深深吸引,并且极为着迷于那时一度风靡的达达主义(Dadaism),以及源自俄罗斯构成主义(Constructivism)的前卫艺术。其影响所及,从他在1920年代初期替Vickers House建设公司设计一系列的平面广告(海报)作品中所呈现各种尺度纵横错落、自由排列宛如跃动的字体符号,以及独特鲜明的版面留白手法便可窥见端倪。
  1921年,彼特·兹瓦特担任荷兰建筑师贝拉赫(1856~1934)的助手,陆续参与了基督教理科教堂、海牙市政博物馆等规划案,并还尝试运用六边形和圆形造型设计了一套早餐杯具组。1923年通过贝拉赫的引介,彼特·兹瓦特辗转前往台夫特市区的NKF公司工作。往后十多年间,他不断以活版印刷形式来进行各种实验探索,持续制做出数以百计富有开创性的平面广告海报和书籍装帧设计,甚至还从他负责设计印制NKF公司广告型录的印刷厂资深工人身上学到了不少印刷知识,遂得以深入了解自由地运用不同大小的文字、圆和矩形等元素来进行各种造型试验,并懂得有效利用强烈的对角线、基本原色组合以及谨慎的不对称构图形式来强化他所要传达的视觉讯息。
  彼时随着摄影照片的出现日渐普及,彼特·兹瓦特欣然拥抱这个新媒介,且将之大幅运用在平面设计上。诸如1926年他率先于NKF商品目录图册设计当中首度完成长达八十页全彩的照相排版实验,包括使用高度对比的负片摄影图像拼贴,搭配彩色油墨迭印,剪裁成几何形状等(自1928年起他买了一台相机开始自行搜集摄影素材,并很快学会各种基本摄影技术),彼特·兹瓦特意欲将看似对立的两种现代艺术风格:达达主义和构成主义结合起来,类似这些表现方式在他后来(1931年)设计一系列《Filmkunst》(电影艺术丛刊)杂志封面时更颇见其异曲同工之妙。
  自承出身建筑背景、大半辈子未曾受过专业平面设计训练的彼特·兹瓦特,总是戏谑地对外宣称他自己是Typotekt(排印建筑家),意即typographer(编排印刷师)和architect(建筑师)两者的综合体。据说向来对工作极其狂热的他,在深夜三点钟以前工作室的房间通常是不熄灯的,而且平常也很少去度假,绝大部分时间都待在工作台上。
  终其一生,他仅只为了能够做好一件事而努力:要将读者从过去平淡枯燥的印刷版面设计当中解放出来。
其他文献
《道德动物》初版于1994年,彼时的社会进化论学科在经历了上世纪六七十年代的指控期后,随着乔治·威廉姆斯、罗伯特·特里弗斯、威尔逊、道金斯等学者的一系列具有里程碑意义的著作的发表,随着越来越复杂的社会现象在当代西方社会不断涌现,已经显露出了这一学科在分析社会心理、判断社会行为方面强大的力量。  而这部长达18章、30余万字的著作则上升到了一个新的高度。它几乎涉及了人类社会的各个方面,从两性关系、婚
期刊
人类透过说故事的方法,组织发生在生活周遭的事件,赋予事件意义,理解发生之事,且藉此建构生活世界的秩序,不至于落入混沌无序的迷乱之中。透过故事的分享,人与人得以共生、交流。说故事或许不是人与生俱来的天性,却是生而为人必须学习的技能。因此,关键就不在说故事与否,而是在于“故事怎么说?”  麦克鲁汉说:“媒介即讯息”,媒介是身体器官的延伸,不同的媒介有不同的特性。如今我们都知道,不同的传播媒介,会造就不
期刊
“天下万物生于有,有生于无”。老子的这句醒世恒言似乎可以作为日本著名电影导演小津安二郎的特别注解。小津死时寂寥,一定想不到自己墓碑上的一个“無”字日后能生出普遍性、永久性和世界性的声名来。且不说那些殿堂级的荣誉一个接一个令人望而生畏,单是关于他的传记一本接一本就已经让人眼花缭乱。半个多世纪来,分析和解读他的著作汗牛充栋,美国作家为他立传,德国大导演向他致敬,这是一个神化小津的过程,也是误会小津的过
期刊
《卑微的套套——安全套进化史》属于近十几年来比较流行的面向大众的文化史读物。亚马逊美国网页上对此书颇有好评,比较有代表性的评价是“这是一本轻阅读读物”。安全套本身材料形态的演变,人类在安全套使用上的纠结心理和观念反复,构成了该书的骨架,而神话传说、考古发现、历史文本、民间段子、小说诗歌、政治斗争、法律诉讼、道德辩论、商业贸易等方面的资料则于骨架之上铺就了该书的血肉,可谓是此类书的一种典型的建构方式
期刊
一本看似卿卿我我的书,却未拘泥于男欢女爱的清谈或旅游攻略的流水账,而是以文化散文的高度,来审理中华文化与东欧文化之间的差异。作者在度蜜月的十余天里,考察了捷克的社会制度与城市建设,谈论了中国社会发展建设的可能向度。用这样的宏大叙事,来纪念自己的蜜月,《布拉格之夜》就是一本这样的书。  当然,你千万不要认为这只是一部说教的书。作者韩晗虽是一位文学博士,却没有让这本书变为一本艰涩的博士论文,而是采取散
期刊
灰蒙蒙的天,我挣扎着起床洗漱,穿上来北京后买的军绿色长风衣,套好靴子,睡眼惺忪地站到了崇文门新景家园西区4号楼的电梯间门口,从11楼下到1楼,然后抬眼一看,不得了,外头在飘雪。  2009年的11月1日,据说是北京近三十多年来最早的一场雪,完全始料未及。  彼时我从沪来京工作也不过5个月,和一群朋友做着科学松鼠会的网站。从入秋开始,我们就筹划了一个叫做“科学嘉年华”的活动,希望藉此可以扩大这个民间
期刊
2009年6月13日是我国第四个“文化遗产日”,“仙岳山福德信俗”被正式公布为厦门市第二批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2011年“仙岳山福德信俗”被省政府公布为福建省第四批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  所谓“福德信俗”,就是老百姓“土地公”民间信仰习俗。土地公可以说是闽南最普遍的民间信仰。若不以宫庙大小计,只算数量,土地公庙绝对排第一。尤其在闽南、台湾,不但村头田间、山头道旁几乎无处不有土地公庙,就连家家户
期刊
你在哪儿?  在不在书店。  哪里?!  不在书店!  ……  这样的对白,大概是会时时在不在书店听到的。“不在”这个词,在言语的往来间,有趣至极。不在书店的创办人麦子在谈起为书店起名的过程时说,“当初先是定了英文名字Once Bookstore,原因是这是栋老楼,once有‘曾经’的意思。后来想了各种各样的中文名字,最后定了‘不在’。‘不在’还蛮有意味的。比如现在书店一个个不在了;很多人也不在书
期刊
柯林费雪:  非典型少年社交笔记  作者:艾许利·爱德华·米勒、柴克·史坦兹  出版社:麦田  出版日期:2013年6月  上高一的柯林费雪,从小就被校园恶霸韦恩·柯纳利欺负。但思维异于常人的柯林费雪不会愤怒、不会畏惧,也不会怀恨在心。柯林费雪的故事不只让我们看见一个独特少年的特异思维、高中校园的社交生态,也让我们和两位主角一起,共度一段在滑稽遭遇中建立友谊、找到勇气与彻查真相的青涩时光。  南风
期刊
平如美棠:我俩的故事  作者:饶平如  出版社:广西师大  出版日期:2013年5月  这是饶平如一生的故事。他不是一个想打仗的人,但他还是义无反顾去打仗了。又因为和美棠在一起,他最终厌倦了战争,想要回家。六十年的相守历尽坎坷,命运让他们长久分离。好容易最后又在一起了,美棠却身患重病且渐渐失去记忆。当美棠最终离开后,平如画下了他和美棠的故事,留下了关于她和他们的最美好的回忆。这是普通人自己的故事。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