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蜜月旅行遇到文化散文

来源 :书香两岸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tian96610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一本看似卿卿我我的书,却未拘泥于男欢女爱的清谈或旅游攻略的流水账,而是以文化散文的高度,来审理中华文化与东欧文化之间的差异。作者在度蜜月的十余天里,考察了捷克的社会制度与城市建设,谈论了中国社会发展建设的可能向度。用这样的宏大叙事,来纪念自己的蜜月,《布拉格之夜》就是一本这样的书。
  当然,你千万不要认为这只是一部说教的书。作者韩晗虽是一位文学博士,却没有让这本书变为一本艰涩的博士论文,而是采取散文叙事的手法,让这本书的每一章都有独立成篇、移步换景的感觉——无论是布拉格的查理大桥,还是克鲁姆洛夫的木偶剧院,抑或是昆特拉霍拉的人骨教堂,以及皮尔森的老酒窖,作者不落俗套,从域外景物入手,最终落到美食、宗教、音乐等文化差异上,回归到民族性的本身,这样内容丰富的游记,我也是第一次读到。
  对于中国人来讲,捷克是一个既陌生,又熟悉的国家。祖辈们道听途说了弗洛伊德,父辈读着伏契克,我们看着卡夫卡,喜欢炒股票的男人们研究着熊彼得,而爱美的女人们戴着施华洛世奇的水晶,大家一起开着斯柯达。捷克,似远却近。但是要真想就捷克这个国家说个一二三四,还是有些难度。它与中国一度有着不太愉快的外交记忆,也曾因为地理位置过于偏僻而受到中国人的遗忘。捷克,又似近却远。
  《布拉格之夜》告诉了我们一个全新的捷克,从对酷刑的批判到对穆汉的纪念,对于卡夫卡的热捧以及对于昆德拉的冷淡,好像韩晗笔下的捷克不是我们所感知到的《布拉格之恋》,也不是其他大陆作家、学者笔下的东欧世界,而是一个作家在自己蜜月度假时的行走笔记,它源自于写作者最直接的感受,走过看到的记忆,才能构建出文学的真实。
  我感佩于《布拉格之夜》行云流水一般的写作技法,这种纯熟的笔触,在80年代出生的作家中并不多见,韩晗无疑是个中代表。作为一位优秀的文化散文作家,从《大国小城》重新出发的韩晗,暌违八年之后的惊艳绽放,让海峡两岸的读者着实为之眼前一亮。
  台湾《民众日报》曾用“有情有味,且行且思”来概括这本书的精神内涵,窃以为非常准确。蜜月是有情的行走,但文化散文却是有味的思考。两者碰撞到一起去,才有了这本《布拉格之夜》。一位“金石堂”的读者曾如是评论:“虽是散文,但却有学术思想,虽是蜜月随笔,但有着文化考察笔记的价值。相信这本书会成为今后关于捷克文化研究的必读书。”窃以为,尽管是读者的赞誉之词,但却评价中肯。
  笔者研究多年港台文学,深知台湾作家影响大陆者甚众,但大陆作家在台湾却鲜有影响众者。这本《布拉格之夜》能够深入到台湾读者的内心深处,乃是因为作者客观公允的评述与别出心裁的写作——他将蜜月旅行与文化散文这两个台湾文化最为关心的名词融合到了一起,使其在“金石堂”网站上竟得以名列关注榜首。
  诚然在许多人看来,蜜月旅行和文化散文是两个毫不相干的事情,但是韩晗却出色地把它们融为一体。他和妻子一道从布拉格出发,环绕着布拉格,完成了作家的捷克之旅,这种旅行完全有别于中国游客传统意义上的走马观花,而是真正地深入思考了两个国家不同的文化差异,并为中国的文化建设与社会发展提供了自己的建议,使得“文化散文”未流于形式而名符其实。因此,《布拉格之夜》绝对是中国当代散文创作中的一个异数,在台湾出版的大陆作家的捷克游记。三个都颇值得玩味的地区,因为韩晗的《布拉格之夜》将它们联系到了一起,以蜜月的形式写散文,以散文的方式谈文化,作者深厚的文字功底力透纸背,因此面对这本厚重且可读的书,我没有理由不向所有人推荐。
  当蜜月旅行遇到文化散文会怎样?答案就是王德威与姚谦两位大家在推荐语中的“有情”二字。我倒是觉得,这种有情,岂止是男女之间的夫妻情爱,而是真正意义上的生活情趣,即对将文学作为一种生活方式的热爱之情。如果没有对文学的长期热爱与多年功底的积累,怎可在十余日内,写成这样一篇不落俗套、气象万千的长篇散文?无怪乎蔡智恒以“这是一种境界”来评价这本《布拉格之夜》,诚哉斯言。
其他文献
科普书,科学普及书的简称,以浅显易懂的方式,撰写文章/图书出版,向非科学领域的普罗大众介绍科学知识,用以传播科学思想、精神、方法,以达到推广科学的目的。科普书与科学论文的差别在于,科普作品主要在于引介科学知识与争议,科学论文则是向科学同侪介绍最新的研究成果。科普书为了引起普罗大众的兴趣,除了写作内容必须真实无伪之外,更重要的是写作手法必须带有娱乐性、趣味性,以说故事的方法,将复杂的科学知识简化至一
期刊
有些事情正在改变。  这天地人皆无情的一个月,台湾被“苏力”台风狠狠扫过,光是大台北就倒下五千棵行道树。“苗栗大埔事件”后,最让人心头滴血的还有“洪仲丘事件”。  屏风表演班创办人李国修,罹癌三年后于7月2日辞世,得年58岁,追思会“最后的谢幕:李国修传奇”在花博馆举行,有三千人亦哭亦笑,共同哀悼,策划多时的《李国修戏剧作品集》同时出版。26年,27个剧本,这是李国修留给台湾的礼物,永远的思念,我
期刊
亲子教养的经验分享、饮食生活的强调、空间的设计,看似毫无关系的跨界,让人以为贯穿其中的是“生活”,但对蔡颖卿来说,“教养”才是三者之间隐而不显却又坚韧持久的连接线。  空间是环境的教养  “人类世界之所以有‘教养’二字是为了过更好的生活,这是目标,教养是我们脚踏实地地实现这个目标的方法。‘养’表示无论是养育还是养成,都不是一天两天就能做到的事,需要花更长的时间和耐心。目标和方法之间的关系是断也断不
期刊
在与张之杰联系采访的过程中,他很热心地把以前的相关采访文章一一发给我,并且认真地把采访提纲做了书面回答。在邮件里,他写道:“我简要地回答了一下你的问题,你可以根据我的回答再作准备。”这让我在感激于他的热情协助之外,也感叹于他做事的严谨态度。虽然他在学术研究和写作方面几易方向,但或许正是因为内里的这份对待工作的积极和严谨,让他终能闯出自己的一片天地。  从文艺青年到科普作家  看张之杰之前的教育履历
期刊
张今亮当初学美术,只是想学一门手艺,从山东到宁夏,学了四年的设计。大学期间,跟从著名设计师胡国旺学过图书装帧设计的专业课程,但他的意向并不在此。2006年,张今亮的油画老师孙立人先生的《游移与转换》出版时,向前来宁夏举办新书发布活动的北京贝贝特总经理刘瑞琳女士,引荐了他。就这样,他进了出版社,有幸受教于蔡立国先生,成为一名书籍装帧设计师。  2006~2009年在北京贝贝特的三年间,张今亮做了上百
期刊
科普书的呈现方式,你能想到几种?也许,“用科学的角度,来分析卡通、特摄(“特摄”,原义泛指为各种电影拍摄的特殊技术,现在的特摄片特指由日本拍摄的以奥特曼、假面骑士、超级战队等为代表的一系列影片)中的设定到底有哪些不合理处”这样的方式,只会出现在《空想科学读本》一书中。  日本作家柳田理科雄的《空想科学读本》是一本科幻科学考据书,此书的目的似乎是集中“吐槽”,被吐的对象有奥特曼、哥斯拉、阿童木等科幻
期刊
《道德动物》初版于1994年,彼时的社会进化论学科在经历了上世纪六七十年代的指控期后,随着乔治·威廉姆斯、罗伯特·特里弗斯、威尔逊、道金斯等学者的一系列具有里程碑意义的著作的发表,随着越来越复杂的社会现象在当代西方社会不断涌现,已经显露出了这一学科在分析社会心理、判断社会行为方面强大的力量。  而这部长达18章、30余万字的著作则上升到了一个新的高度。它几乎涉及了人类社会的各个方面,从两性关系、婚
期刊
人类透过说故事的方法,组织发生在生活周遭的事件,赋予事件意义,理解发生之事,且藉此建构生活世界的秩序,不至于落入混沌无序的迷乱之中。透过故事的分享,人与人得以共生、交流。说故事或许不是人与生俱来的天性,却是生而为人必须学习的技能。因此,关键就不在说故事与否,而是在于“故事怎么说?”  麦克鲁汉说:“媒介即讯息”,媒介是身体器官的延伸,不同的媒介有不同的特性。如今我们都知道,不同的传播媒介,会造就不
期刊
“天下万物生于有,有生于无”。老子的这句醒世恒言似乎可以作为日本著名电影导演小津安二郎的特别注解。小津死时寂寥,一定想不到自己墓碑上的一个“無”字日后能生出普遍性、永久性和世界性的声名来。且不说那些殿堂级的荣誉一个接一个令人望而生畏,单是关于他的传记一本接一本就已经让人眼花缭乱。半个多世纪来,分析和解读他的著作汗牛充栋,美国作家为他立传,德国大导演向他致敬,这是一个神化小津的过程,也是误会小津的过
期刊
《卑微的套套——安全套进化史》属于近十几年来比较流行的面向大众的文化史读物。亚马逊美国网页上对此书颇有好评,比较有代表性的评价是“这是一本轻阅读读物”。安全套本身材料形态的演变,人类在安全套使用上的纠结心理和观念反复,构成了该书的骨架,而神话传说、考古发现、历史文本、民间段子、小说诗歌、政治斗争、法律诉讼、道德辩论、商业贸易等方面的资料则于骨架之上铺就了该书的血肉,可谓是此类书的一种典型的建构方式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