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2020年这个特殊的年份,艺术被赋予了更多的意义。人们用舞蹈、音乐、绘画来记录世界的无常,致敬生命的意义。
9月12日、13日,由苏州新时代文体会展集团出品,苏州芭蕾舞团制作的《2020春之祭》在苏州文化艺术中心大剧院首演。舞台上,苏芭的演员们脱去了足尖鞋,用肢体的律动,向观众传递舞蹈的美与力量,以及对生命的敬畏。
此次演出分为两部分,上半场是舞团艺术总监潘家斌编导的原创作品《一呼一吸》,下半场则为美国著名编舞大师格伦·泰特利的现代芭蕾《春之祭》,对于观众来说,也是一次与众不同的体验。
大师作品首度亮相中国
此次苏芭引进的格伦·泰特利的现代芭蕾《春之祭》,是这部剧首次亮相中国,也是苏芭建团以来的首部版权引进作品。
说起这部《春之祭》可谓大有来头。据了解,泰特利借鉴了美国现代主义先驱玛莎·格雷厄姆的经验,并结合古典芭蕾语汇进行了舞剧编排,因而《春之祭》成为他最具技巧难度的芭蕾作品之一,同时也是衡量各大芭蕾舞团综合技术水平的作品之一。
那为什么会将首度亮相中国的舞台放在苏州呢?还要从苏芭的两位艺术总监李莹、潘家斌说起。记者从苏芭了解到,早年两位艺术总监任美国匹兹堡芭蕾舞剧院主要演员时,就曾在格伦·泰特利的指导下参加了《春之祭》的演出。
作品版权合作方GTL(Glen Tetley Legacy)公司相关负责人表示,多年来,他们一直在寻找机会向亚洲观众介绍格伦·泰特利的作品。“在观看了苏芭的一些演出视频,以及考虑到两位艺术总监过去在这部作品中的演出经验,认为舞团的整体水平是可以来胜任的,所以将这珍贵的‘第一次’合作机会给到了苏芭。”
GTL强调,希望通过苏芭的演绎,让中国观众了解并喜欢这部经典之作。
首次开启跨国排演新模式
自2010年奠基之作《罗密欧与朱丽叶》诞生后,苏州芭蕾舞团便以“一年一剧”的创作节奏不断地丰富自我、快速成长。在完成了多部大舞剧制作后,苏芭渴望更多的突破,通过探索更多元的舞蹈表现形式,把更丰富的舞蹈演出呈现给观众。
作为《一呼一吸》的编导,舞团艺术总监潘家斌表示,受疫情影响,苏芭原计划引进的三部作品中,有两部因为外籍艺术家无法如期签约而暂时搁浅。为了能够保证新剧的顺利完成,他们推出了原创作品《一呼一吸》,而这部作品的创作,也是源自于对生活的思考。“疫情之下,人们经历了对呼吸敏感的过程,而呼吸本身也体现了人们对生命的感受,再加上疫情打乱了舞团引进的计划,于是就有了这部作品。”
有别于人们熟悉的古典芭蕾,《一呼一吸》不讲故事,而是依托芭蕾的基础,融入现代理念和现代元素,让观众更多地从舞者的肢体律动中,感受舞蹈的美和力量。这一点,对苏芭来说,略显特殊。
同样特殊的还有《春之祭》的彩排。由于原计划中的外方排演老师无法前来,为了将这部作品如期呈现给苏州的观众,苏芭排除万难、几经争取后,终于在8月初首次开启跨国线上排演新模式。
曾担任斯图加特芭蕾舞团首席舞者的亚历山大·扎伊采夫是《春之祭》的排练老师,其表示,“《春之祭》是非常具有挑战和难度的作品,有时很难在连线时通过语言给出详细的更正,但苏州芭蕾舞团的演员们很有悟性。在如此困难的情况下,我们找到了实现首演的方法,真是太棒了!”
用肢体语言为观众演绎舞蹈本身
与人们传统概念上的芭蕾舞剧不同的是,《2020春之祭》“不讲故事”,且舞者们也不穿足尖鞋,无论是《一呼一吸》还是《春之祭》,更多的是通过演员的肢体语言来展现与古典芭蕾风格迥异,却同样具有无限魅力的现代芭蕾之美。
潘家斌直言,苏芭希望借以此命题,通过舞蹈语汇来致敬生命,感恩与珍惜有呼吸、有温度、有爱的每一天。
如果说《一呼一吸》是现代人对于生命的思考,那么《春之祭》则穿越时光,为观众展现了一场古老的生命仪式。在近四十分钟的音乐声中,演员自始至终以最大的身体限度来完成肢体的伸展与力量的传达。
这也对演员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春之祭》的舞蹈动作频率和幅度都很大,这使得演员几乎全程处于亢奋状态,体力消耗非常大。”来到苏芭六年,温少伟参与了苏芭每一部剧的演出,但《春之祭》则有着完全不一样的感觉。
温少伟说:“历时半年多的创排与打磨,《春之祭》帶来了更多观念上的新鲜感。演员更纯粹地专注于舞蹈的肢体语言,在舞蹈动作中与身体对话。这是完全不同于以往的体验,可以挖掘演员更多的潜能。”
苏州芭蕾舞团总经理张亮在接受采访时表示,希望这场“生命之舞”,能够让更多的观众静心观看、用心思考。“舞蹈是现代社会中最原始的美,它的美妙来自人体的动感,舞者身体的每一块肌肉、每一条韧带、每一个关节的律动,都会渲染出一种情绪。作为一个专业院团,我们有责任将多元化的艺术带给观众,也有责任去挖掘演员更多的可能性。《2020春之祭》是苏芭的一次全新探索与尝试,我们希望以此致敬生命、感恩同行。”
9月12日、13日,由苏州新时代文体会展集团出品,苏州芭蕾舞团制作的《2020春之祭》在苏州文化艺术中心大剧院首演。舞台上,苏芭的演员们脱去了足尖鞋,用肢体的律动,向观众传递舞蹈的美与力量,以及对生命的敬畏。
此次演出分为两部分,上半场是舞团艺术总监潘家斌编导的原创作品《一呼一吸》,下半场则为美国著名编舞大师格伦·泰特利的现代芭蕾《春之祭》,对于观众来说,也是一次与众不同的体验。
大师作品首度亮相中国
此次苏芭引进的格伦·泰特利的现代芭蕾《春之祭》,是这部剧首次亮相中国,也是苏芭建团以来的首部版权引进作品。
说起这部《春之祭》可谓大有来头。据了解,泰特利借鉴了美国现代主义先驱玛莎·格雷厄姆的经验,并结合古典芭蕾语汇进行了舞剧编排,因而《春之祭》成为他最具技巧难度的芭蕾作品之一,同时也是衡量各大芭蕾舞团综合技术水平的作品之一。
那为什么会将首度亮相中国的舞台放在苏州呢?还要从苏芭的两位艺术总监李莹、潘家斌说起。记者从苏芭了解到,早年两位艺术总监任美国匹兹堡芭蕾舞剧院主要演员时,就曾在格伦·泰特利的指导下参加了《春之祭》的演出。
作品版权合作方GTL(Glen Tetley Legacy)公司相关负责人表示,多年来,他们一直在寻找机会向亚洲观众介绍格伦·泰特利的作品。“在观看了苏芭的一些演出视频,以及考虑到两位艺术总监过去在这部作品中的演出经验,认为舞团的整体水平是可以来胜任的,所以将这珍贵的‘第一次’合作机会给到了苏芭。”
GTL强调,希望通过苏芭的演绎,让中国观众了解并喜欢这部经典之作。
首次开启跨国排演新模式
自2010年奠基之作《罗密欧与朱丽叶》诞生后,苏州芭蕾舞团便以“一年一剧”的创作节奏不断地丰富自我、快速成长。在完成了多部大舞剧制作后,苏芭渴望更多的突破,通过探索更多元的舞蹈表现形式,把更丰富的舞蹈演出呈现给观众。
作为《一呼一吸》的编导,舞团艺术总监潘家斌表示,受疫情影响,苏芭原计划引进的三部作品中,有两部因为外籍艺术家无法如期签约而暂时搁浅。为了能够保证新剧的顺利完成,他们推出了原创作品《一呼一吸》,而这部作品的创作,也是源自于对生活的思考。“疫情之下,人们经历了对呼吸敏感的过程,而呼吸本身也体现了人们对生命的感受,再加上疫情打乱了舞团引进的计划,于是就有了这部作品。”
有别于人们熟悉的古典芭蕾,《一呼一吸》不讲故事,而是依托芭蕾的基础,融入现代理念和现代元素,让观众更多地从舞者的肢体律动中,感受舞蹈的美和力量。这一点,对苏芭来说,略显特殊。
同样特殊的还有《春之祭》的彩排。由于原计划中的外方排演老师无法前来,为了将这部作品如期呈现给苏州的观众,苏芭排除万难、几经争取后,终于在8月初首次开启跨国线上排演新模式。
曾担任斯图加特芭蕾舞团首席舞者的亚历山大·扎伊采夫是《春之祭》的排练老师,其表示,“《春之祭》是非常具有挑战和难度的作品,有时很难在连线时通过语言给出详细的更正,但苏州芭蕾舞团的演员们很有悟性。在如此困难的情况下,我们找到了实现首演的方法,真是太棒了!”
用肢体语言为观众演绎舞蹈本身
与人们传统概念上的芭蕾舞剧不同的是,《2020春之祭》“不讲故事”,且舞者们也不穿足尖鞋,无论是《一呼一吸》还是《春之祭》,更多的是通过演员的肢体语言来展现与古典芭蕾风格迥异,却同样具有无限魅力的现代芭蕾之美。
潘家斌直言,苏芭希望借以此命题,通过舞蹈语汇来致敬生命,感恩与珍惜有呼吸、有温度、有爱的每一天。
如果说《一呼一吸》是现代人对于生命的思考,那么《春之祭》则穿越时光,为观众展现了一场古老的生命仪式。在近四十分钟的音乐声中,演员自始至终以最大的身体限度来完成肢体的伸展与力量的传达。
这也对演员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春之祭》的舞蹈动作频率和幅度都很大,这使得演员几乎全程处于亢奋状态,体力消耗非常大。”来到苏芭六年,温少伟参与了苏芭每一部剧的演出,但《春之祭》则有着完全不一样的感觉。
温少伟说:“历时半年多的创排与打磨,《春之祭》帶来了更多观念上的新鲜感。演员更纯粹地专注于舞蹈的肢体语言,在舞蹈动作中与身体对话。这是完全不同于以往的体验,可以挖掘演员更多的潜能。”
苏州芭蕾舞团总经理张亮在接受采访时表示,希望这场“生命之舞”,能够让更多的观众静心观看、用心思考。“舞蹈是现代社会中最原始的美,它的美妙来自人体的动感,舞者身体的每一块肌肉、每一条韧带、每一个关节的律动,都会渲染出一种情绪。作为一个专业院团,我们有责任将多元化的艺术带给观众,也有责任去挖掘演员更多的可能性。《2020春之祭》是苏芭的一次全新探索与尝试,我们希望以此致敬生命、感恩同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