脱去足尖鞋苏州芭蕾舞团用舞蹈致敬生命

来源 :现代苏州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new4kakaxi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2020年这个特殊的年份,艺术被赋予了更多的意义。人们用舞蹈、音乐、绘画来记录世界的无常,致敬生命的意义。
  9月12日、13日,由苏州新时代文体会展集团出品,苏州芭蕾舞团制作的《2020春之祭》在苏州文化艺术中心大剧院首演。舞台上,苏芭的演员们脱去了足尖鞋,用肢体的律动,向观众传递舞蹈的美与力量,以及对生命的敬畏。
  此次演出分为两部分,上半场是舞团艺术总监潘家斌编导的原创作品《一呼一吸》,下半场则为美国著名编舞大师格伦·泰特利的现代芭蕾《春之祭》,对于观众来说,也是一次与众不同的体验。
  大师作品首度亮相中国
  此次苏芭引进的格伦·泰特利的现代芭蕾《春之祭》,是这部剧首次亮相中国,也是苏芭建团以来的首部版权引进作品。
  说起这部《春之祭》可谓大有来头。据了解,泰特利借鉴了美国现代主义先驱玛莎·格雷厄姆的经验,并结合古典芭蕾语汇进行了舞剧编排,因而《春之祭》成为他最具技巧难度的芭蕾作品之一,同时也是衡量各大芭蕾舞团综合技术水平的作品之一。
  那为什么会将首度亮相中国的舞台放在苏州呢?还要从苏芭的两位艺术总监李莹、潘家斌说起。记者从苏芭了解到,早年两位艺术总监任美国匹兹堡芭蕾舞剧院主要演员时,就曾在格伦·泰特利的指导下参加了《春之祭》的演出。
  作品版权合作方GTL(Glen Tetley Legacy)公司相关负责人表示,多年来,他们一直在寻找机会向亚洲观众介绍格伦·泰特利的作品。“在观看了苏芭的一些演出视频,以及考虑到两位艺术总监过去在这部作品中的演出经验,认为舞团的整体水平是可以来胜任的,所以将这珍贵的‘第一次’合作机会给到了苏芭。”
  GTL强调,希望通过苏芭的演绎,让中国观众了解并喜欢这部经典之作。
  首次开启跨国排演新模式
  自2010年奠基之作《罗密欧与朱丽叶》诞生后,苏州芭蕾舞团便以“一年一剧”的创作节奏不断地丰富自我、快速成长。在完成了多部大舞剧制作后,苏芭渴望更多的突破,通过探索更多元的舞蹈表现形式,把更丰富的舞蹈演出呈现给观众。
  作为《一呼一吸》的编导,舞团艺术总监潘家斌表示,受疫情影响,苏芭原计划引进的三部作品中,有两部因为外籍艺术家无法如期签约而暂时搁浅。为了能够保证新剧的顺利完成,他们推出了原创作品《一呼一吸》,而这部作品的创作,也是源自于对生活的思考。“疫情之下,人们经历了对呼吸敏感的过程,而呼吸本身也体现了人们对生命的感受,再加上疫情打乱了舞团引进的计划,于是就有了这部作品。”
  有别于人们熟悉的古典芭蕾,《一呼一吸》不讲故事,而是依托芭蕾的基础,融入现代理念和现代元素,让观众更多地从舞者的肢体律动中,感受舞蹈的美和力量。这一点,对苏芭来说,略显特殊。
  同样特殊的还有《春之祭》的彩排。由于原计划中的外方排演老师无法前来,为了将这部作品如期呈现给苏州的观众,苏芭排除万难、几经争取后,终于在8月初首次开启跨国线上排演新模式。
  曾担任斯图加特芭蕾舞团首席舞者的亚历山大·扎伊采夫是《春之祭》的排练老师,其表示,“《春之祭》是非常具有挑战和难度的作品,有时很难在连线时通过语言给出详细的更正,但苏州芭蕾舞团的演员们很有悟性。在如此困难的情况下,我们找到了实现首演的方法,真是太棒了!”
  用肢体语言为观众演绎舞蹈本身
  与人们传统概念上的芭蕾舞剧不同的是,《2020春之祭》“不讲故事”,且舞者们也不穿足尖鞋,无论是《一呼一吸》还是《春之祭》,更多的是通过演员的肢体语言来展现与古典芭蕾风格迥异,却同样具有无限魅力的现代芭蕾之美。
  潘家斌直言,苏芭希望借以此命题,通过舞蹈语汇来致敬生命,感恩与珍惜有呼吸、有温度、有爱的每一天。
  如果说《一呼一吸》是现代人对于生命的思考,那么《春之祭》则穿越时光,为观众展现了一场古老的生命仪式。在近四十分钟的音乐声中,演员自始至终以最大的身体限度来完成肢体的伸展与力量的传达。
  这也对演员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春之祭》的舞蹈动作频率和幅度都很大,这使得演员几乎全程处于亢奋状态,体力消耗非常大。”来到苏芭六年,温少伟参与了苏芭每一部剧的演出,但《春之祭》则有着完全不一样的感觉。
  温少伟说:“历时半年多的创排与打磨,《春之祭》帶来了更多观念上的新鲜感。演员更纯粹地专注于舞蹈的肢体语言,在舞蹈动作中与身体对话。这是完全不同于以往的体验,可以挖掘演员更多的潜能。”
  苏州芭蕾舞团总经理张亮在接受采访时表示,希望这场“生命之舞”,能够让更多的观众静心观看、用心思考。“舞蹈是现代社会中最原始的美,它的美妙来自人体的动感,舞者身体的每一块肌肉、每一条韧带、每一个关节的律动,都会渲染出一种情绪。作为一个专业院团,我们有责任将多元化的艺术带给观众,也有责任去挖掘演员更多的可能性。《2020春之祭》是苏芭的一次全新探索与尝试,我们希望以此致敬生命、感恩同行。”
其他文献
社区,是烟火味的聚集地,总能藏着几个厨艺高手。他们往往对美食有一种独特的向往、追求以及动手烹制的热情。沧浪街道竹辉社区的这位美食达人刘香梅,今年73岁,退休闲暇之余,每到一个节气,她都会动手做几道时令美味,与街坊邻里分享。她觉得,做菜的人用心,吃菜的人开心,这才是美食的意义所在。  ◇ 饮品甜点篇  刘香梅在社区是出了名的巧手达人。日常生活中,她经常把自己的一些美食诀窍传授给街坊邻里,而这些“小秘
期刊
初秋,是准备迎接硕果的季节。长江畔的太仓港经济技术开发区内,工程机械声轰鸣不断,运输车辆来回穿梭,建筑工人们正在紧张忙碌。太仓生物港内的海方生物体外诊断试剂及成套检测设备项目正在如火如荼建设之中。  体外诊断技术“邂逅”港区气质  海方生物体外诊断试剂及成套检测设备项目是广州科方生物技术股份有限公司在港区种下的一棵“大树”。这家公司成立于2004年,专注于生物医药领域体外诊断试剂及临床检验分析仪器
期刊
东山原是太湖东南部一长条状基岩岛屿,岸线曲折,湖湾众多。地方志书记載,东山“湾”村地名多达二三十个,或村以湾名,或湾以村名。洪湾,即是其中之一,相传为黄梅雨季时,太湖洪水涌进村内而名。  今年7月中旬,连日暴雨,二三十年未遇的涧水上岸,致使前山响水涧、后山石桥头、陆巷寒谷渡等,到处呈现“涧水瀑布”,所幸“好景”不长,短时间内即自动消失至太湖。半个月后,我专程去了一趟洪湾,发现村前伸入太湖的古码头无
期刊
浙江传媒学院裴雪莱老师在其著作《清代苏州剧坛研究》后记中有这样的话:“随着时间的浸染,我也逐渐喜爱苏州黑瓦白墙、小桥流水的社会环境,逐渐熟悉父母亲友们的布匹商贸,明白了吴地儒商交融的社会氛围确实有利于培养商宦文人等社会群体,也感受到了清幽庭院、亭台水榭的环境利于闲暇清唱。”  雪莱兄是河南固始后居吴江的,我是从晋北地区辗转到到苏州的,如果抛开自身研究专业的因素,挑选一件最能代表苏州的文化符号,我和
期刊
记得上学那会,每每听老师讲到苏州,心里就好奇,这是一个什么样的地方,为什么那么多文人墨客如此钟爱此地。江南的水、江南的桥、江南的人、江南的园林、江南的风物……似乎也都为苏州带来了令人向往的力量。  印象中,刚来苏州头几年,时不时问过很多人为什么会选择来苏州。虽然大家的回答五花八门,各种各样,但是对于苏州的喜爱却是每个人都极力要表达的。有一些人甚至真诚地表示,听说江南出美女,所以就来苏州了。  苏州
期刊
要说古往今来谁对苏州最留恋,有位名人不得不提,他便是六下江南的乾隆。乾隆六下江南,每回必到苏州。他南巡到底做了些啥呢?乾隆在《御制南巡记》中也说了,大概是巡阅军队,视察水利,笼络人心,了解风俗,游览风景,顺便收藏江南美女这几大要事。  据史料记载,乾隆最爱去的地方有虎丘山、石湖、灵岩山、穹窿山。纵情江南山水间,这大概便是古代帝王最能释放身心的方式吧!现代人游玩江南,大概也是将这里看做世外桃源般的存
期刊
大上海管时髦的大叔叫“老克勒”,衬衫熨烫得一点褶子也没有,皮鞋擦得锃亮,头发上摩丝抹得一丝不苟,下午习惯去红房子老牌西餐厅点杯咖啡,洋派是洋派得来。大上海往西80公里,“老苏州”又是另一种腔调。  明清时期,带有“苏样”“苏式”“苏意”的“苏造”“苏作”品牌,产品丰美,进京入宫,漂洋过海,独领风骚。明代中后期到清代中前期,苏州人把品牌、时尚、创意做到极致,一度成为宫廷潮流,引领全国风尚,传播到海外
期刊
鹅,被认为是人类驯化的第一种家禽,它来自于野生的鸿雁或灰雁。它洁白纯净,姿态可爱,人们很容易想起唐代诗人骆宾王在七岁时写的“鹅,鹅,鹅,曲项向天歌,白毛浮绿水,红掌拨清波。” 那首千古流传的《咏鹅》。短短十八字,模拟鹅的叫声,“曲项”的外形和“向天歌”的神态,再写鹅在水中嬉戏时有声有色的情景,鸣叫的神姿,嬉水的情景,“白毛”、“绿水”、“红掌”、“清波”,色彩对比,相映成趣。鹅的曲项高歌与鸡的引颈
期刊
9月12日,苏州阳澄湖畔迎来2020QQ名人赛全明星王牌赛王者荣耀专场总决赛,集合了包括张继科、郑爽在内的众多人气明星以及游戏KOL进行游戏竞技。当乒乓之王张继科在王者峡谷中遇上国民小花郑爽,两人分别率领红蓝两队,为粉丝们带来了一场场精彩绝伦的对抗赛。  QQ名人赛以其全网第一泛娱乐电竞赛事品牌的声誉,带来全渠道曝光91.3亿的傲人影响力,各圈层用户齐集于QQ名人赛带来的这股全民电竞赛事热潮中。不
期刊
历史浩浩汤汤,苏州一直是富足丰腴的,闲适为骨,浪漫为风,这姑苏城内的风雅氤氲了近千年。她的美是含蓄的、古典的、多样的,美在山水秀丽多情;美在园林精致多姿;美在文化精雅开放。  江南如诗,尽管一开始我们喜欢的多是那句“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的鲜艳,而到了后来终会发现“风景旧曾谙”的美好,并不拘泥于地点。  我们于海外,于光影里,于人文中,再见依依江南。  苏州园林,走向世界的文化使者  庭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