悠哉游苏州,乾隆也留恋

来源 :现代苏州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hongjiansu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要说古往今来谁对苏州最留恋,有位名人不得不提,他便是六下江南的乾隆。乾隆六下江南,每回必到苏州。他南巡到底做了些啥呢?乾隆在《御制南巡记》中也说了,大概是巡阅军队,视察水利,笼络人心,了解风俗,游览风景,顺便收藏江南美女这几大要事。
  据史料记载,乾隆最爱去的地方有虎丘山、石湖、灵岩山、穹窿山。纵情江南山水间,这大概便是古代帝王最能释放身心的方式吧!现代人游玩江南,大概也是将这里看做世外桃源般的存在,跳脱出工作与现实的桎梏,到苏州来寻觅一种江南文化与生活吧!
  跟着帝王的脚步,玩转旧时苏州
  乾隆在苏州拥有多处行宫,据说木渎的虹饮山房就是乾隆的民间行宫,这里原是清初木渎文人徐文元的私家园林,占地广袤、建筑大气,其“溪山风月之美,池亭花木之胜”远胜过其它园林。
  乾隆下江南每回游木渎,必先在此弃舟登岸,入园游历,在这里游园、看戏、品茗、吟诗。木渎至今还保留着御码头的石碑。传闻说,纪晓岚、和珅、刘墉等朝中大臣也都数次下榻于此,留下了一段段脍炙人口的佳话。
  乾隆六下江南,每次也必到穹窿山,在山顶眺望太湖,领略波澜壮阔的湖景。穹窿山被称为“天下第一智慧山”,山体嶙峋伟岸,行走于山中,或苍松翠竹,或泉水潺潺,环境极为清幽静谧。要是游客到了穹窿山,还有一件事可不能忘记,“敲万斤钟,祈万年福”,踩着乾隆爷走过的御道,前去敲一敲“万斤钟”,为家人祈福。
  要说乾隆爷,还是位寄情山水的诗人。在江南,他留下了不少御笔,尤其对天平山、寒山别业等风景反复品评,包括题咏、命名、题额、撰联等,充分发挥点景、构景、拓境等审美创设作用,留下了一座座“御碑亭”。
  六次南巡中,乾隆曾六次到苏州寒山,每每看到这里的自然美景,乾隆总是会忍不住提笔题诗。寒泉缘石壁而下,雨后飞瀑如雪,寒山别墅修竹满庭,清泉绕屋,这些雅致景象常常令人流连忘返。想必乾隆也是一样,他曾在这里写下了44首寒山诗,这些御笔之后均被镌刻成碑,成为吴中一大奇观。
  传闻说,就是因为乾隆帝曾在此驻跸,寒山又被称为皇宫岭。
  江南风光今犹在,实属万幸
  古人对江南风景尚且心向往之,更何况被困在钢筋混凝土建筑群中的我们了。今人游览苏州,跟古人也算有异曲同工之处,毕竟那些流传下来的江南风情与文化,占据着重要的地方。古城的高墙、深宅大院、拱桥、街巷,和处处可闻的吴侬软语,无一不渗透着这座历史文化名城深厚的文明底蕴。干将路、养育巷、太监弄、十全街……每一条街巷都有着属于自己的传奇历史。
  “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因张继的一首《枫桥夜泊》,枫桥和寒山寺闻名遐迩。寒山寺,一座与诗结缘的佛寺。直至今日,在静谧的夜晚,听着悠扬的钟声,我们还能联想到张继的这首名诗,也正是这首诗使得寒山寺香火鼎盛,文风蔚然。在月朗风清的夜晚,最适宜游玩枫桥,听着古运河上传来的船笛,最清净也最有意境。
  大抵,在世人心中,江南依旧是那个江南吧。自古就有“三生花草梦苏州”“上有天堂下有苏杭”的说法,而现在大家又都说苏州是一座“双面绣”的城市,一面是大都市的繁华与热闹,另一面是小桥流水的娟秀模样,这是属于这座2500年古城独有的恬静与优雅。
  市井生活里的蘇式旧时光
  一把油纸伞、一曲婉转的评弹,穿梭在古城的小巷中,总能找到对江南的最初印象。说到底,这是固有印象罢了,现实中的江南苏州,穿越街巷,不仅能遇到婀娜多姿的姑娘,更多的是接地气的市井生活。
  曾经,最美的市井里藏着中国人真正的惬意生活,而随着城市化的推进,不少破旧的街巷被拆除,市井生活渐渐没落。在苏州,依旧留存着市井生活的烟火气,实属难得。再想想,乾隆六下江南,也许贪恋的也有那京城难寻的市井生活气息吧!
  到了山塘街,请一定不要错过北段的市井生活。山塘街号称七里之长,以广济路为分界线,南段是我们所熟知的山塘街。与山塘街南部的老街繁华不同的是,它的北段尚未商业开发,故游人稀少,基本保持着原生态的生活。沿着山塘河一路向西北方向,走走停停,原生态、烟火气的街道,映入眼帘。
  除了山塘街北段,葑门横街也是老苏州怀念且珍惜的一种生活方式。为什么说一条街是一种生活方式呢?民以食为天,最市井的生活就在葑门横街,严格意义上来说,我们最为熟悉的是葑门横街集市。集市虽不长,但店铺鳞次栉比,商品包罗万象,小到针线大到缸甏一应俱全。从集市里走一遭,满载而归不是梦。
  世人的理想生活,尽在苏州
  “人人尽说江南好,游人只合江南老”。说起江南,会立刻联想到小桥流水、烟雨画船,还有古代诗人朗朗上口的诗句。在中国人的文化语境中,江南早已不止是一个地理概念上的江南,更是一种理想生活的代称。从古至今,我们对理想生活的那一点念想,都折叠在了“江南”这两个字里。
  那句脍炙人口的典故“莼鲈之思”便是寄托了江南人对故乡的惦念,“莼鲈之思”的出处在《晋书·张翰传》:“翰因见秋风起,乃思吴中菰菜、莼羹、鲈鱼脍,曰:‘人生贵适志,何能羁宦数千里,以要名爵乎?’遂命驾而归。”江南有多好,你尝尝那美味的莼菜和鲈鱼便知。
  要说苏州必玩榜单,名列榜首的一定是那名扬中外的苏州园林。苏州园林给世人一种世外桃源的感觉,原来恬淡典雅的小资生活自古就有。“咫尺之内再造乾坤”,说的就是苏州园林。那我们就来一窥那时园林主的小心思吧。彼时的园林大多为私家,园主大多是退休官僚和士人,不少还经历过罢黜,也算是由入世无奈转为出世。
  换一种心态,来园林中游览散心的今人,不也是这样一种心情吗?苏州既有闻名遐迩的园林古镇,亦有令人心旷神怡的山水古迹,遍布城乡的寺观名刹,自然与人文旅游资源丰富。到山林间放肆游览,归隐一两天,也是美哉!
其他文献
“中国是传统的农耕社会。在农耕文化的基因里,田园就是诗和远方,我们打造的诗酒田园就是中国文人的终极梦想——陶渊明笔下的‘桃花源’,它是当代人精神生活的一个社区。”义金烧诗酒田园项目的运营者王俊清接受采访时说。  古桥流水,丝竹于耳,戏台听曲,工坊劳作。一席茶,一壶酒,熏香迟暮,花馔青灯。  这样的生活在义金烧诗酒田园的院中可寻得。“三千年读史不外功名利禄,九万里悟道终归诗酒田园。”很多人心中追寻的
期刊
“今日气温高,出门需戴帽撑伞注意防暑。”一大早,家住南环新村16幢的老党员张德荣在楼道内的小黑板上写下了当日的天气信息,友情提醒邻居们出行的注意点。这仅仅是吴门桥街道文明城市创建成果中的一个小小缩影。  城市更文明,生活更美好,是每一个苏州人的心愿和追求。文明城市建设工作开展以来,吴门桥街道广泛动员、细致部署、全力攻坚,确保每个人都深刻理解“为什么做”、“做什么”以及“怎么做”。通过创立“333”
期刊
身处闹市的人们,总是会向往宁静洒脱的生活。很多人通过寄托于闲逸潇洒的林泉野径来达到心灵休憩的彼岸。在探寻与自然相处方式的过程中,充满原汁原味自然气息的民宿便成了很好的落脚处。  在苏州一处隐世小村——树山村,有一处空间,它面朝一大片翠冠梨的梨园,背靠鸡笼山,还带有一个充满烟火气的小院。清晨可见山头雾蔼萦绕,夜间有蛙虫鸣叫伴眠。它,就是“这里·树山”民宿。  这里,独享一方宁静   沿着树山村的道路
期刊
在上世纪八九十年代,很多人的衣物、包袋都是手工制作的,一把剪刀、一台脚踩式缝纫机,“嗒嗒嗒”的声音里藏着很多人的童年时光。如今,布艺更像是一种消失已久的老行当,鲜少出现在我们的生活中。  在东桥中学的校园里,有一个名为“爱布释手”的布艺社团,学生们在社团里通过穿针引线来缝纫自己的青春梦。这个社团的指导老师是学校的一位美术老师,她曾两次受邀参与苏州美术馆的手工公益课程活动,担任手工布艺老师。她的手工
期刊
在崭新的楼房醒来,遥望熟悉的虎丘塔。吃过早饭,步行去附近的农贸市场逛一逛。回家做上一桌色香味俱全的午饭,一家三代其乐融融享受美食。饭后的下午去山塘街走走,和老朋友聊聊从前的事。这样悠然的生活,正是家住虎丘街道的老苏州们的日常。  虎丘山边与山塘河畔,不只有千年的风雅,也有着最真实的一日三餐、衣食住行。而在金秋即将来临的日子里,这里的居民正在讲述着属于自己的小康纪事。  从山塘旧房的“倒西太阳”, 
期刊
社区,是烟火味的聚集地,总能藏着几个厨艺高手。他们往往对美食有一种独特的向往、追求以及动手烹制的热情。沧浪街道竹辉社区的这位美食达人刘香梅,今年73岁,退休闲暇之余,每到一个节气,她都会动手做几道时令美味,与街坊邻里分享。她觉得,做菜的人用心,吃菜的人开心,这才是美食的意义所在。  ◇ 饮品甜点篇  刘香梅在社区是出了名的巧手达人。日常生活中,她经常把自己的一些美食诀窍传授给街坊邻里,而这些“小秘
期刊
初秋,是准备迎接硕果的季节。长江畔的太仓港经济技术开发区内,工程机械声轰鸣不断,运输车辆来回穿梭,建筑工人们正在紧张忙碌。太仓生物港内的海方生物体外诊断试剂及成套检测设备项目正在如火如荼建设之中。  体外诊断技术“邂逅”港区气质  海方生物体外诊断试剂及成套检测设备项目是广州科方生物技术股份有限公司在港区种下的一棵“大树”。这家公司成立于2004年,专注于生物医药领域体外诊断试剂及临床检验分析仪器
期刊
东山原是太湖东南部一长条状基岩岛屿,岸线曲折,湖湾众多。地方志书记載,东山“湾”村地名多达二三十个,或村以湾名,或湾以村名。洪湾,即是其中之一,相传为黄梅雨季时,太湖洪水涌进村内而名。  今年7月中旬,连日暴雨,二三十年未遇的涧水上岸,致使前山响水涧、后山石桥头、陆巷寒谷渡等,到处呈现“涧水瀑布”,所幸“好景”不长,短时间内即自动消失至太湖。半个月后,我专程去了一趟洪湾,发现村前伸入太湖的古码头无
期刊
浙江传媒学院裴雪莱老师在其著作《清代苏州剧坛研究》后记中有这样的话:“随着时间的浸染,我也逐渐喜爱苏州黑瓦白墙、小桥流水的社会环境,逐渐熟悉父母亲友们的布匹商贸,明白了吴地儒商交融的社会氛围确实有利于培养商宦文人等社会群体,也感受到了清幽庭院、亭台水榭的环境利于闲暇清唱。”  雪莱兄是河南固始后居吴江的,我是从晋北地区辗转到到苏州的,如果抛开自身研究专业的因素,挑选一件最能代表苏州的文化符号,我和
期刊
记得上学那会,每每听老师讲到苏州,心里就好奇,这是一个什么样的地方,为什么那么多文人墨客如此钟爱此地。江南的水、江南的桥、江南的人、江南的园林、江南的风物……似乎也都为苏州带来了令人向往的力量。  印象中,刚来苏州头几年,时不时问过很多人为什么会选择来苏州。虽然大家的回答五花八门,各种各样,但是对于苏州的喜爱却是每个人都极力要表达的。有一些人甚至真诚地表示,听说江南出美女,所以就来苏州了。  苏州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