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山洪湾,藏着两口有性别的井

来源 :现代苏州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eagle_19810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东山原是太湖东南部一长条状基岩岛屿,岸线曲折,湖湾众多。地方志书记載,东山“湾”村地名多达二三十个,或村以湾名,或湾以村名。洪湾,即是其中之一,相传为黄梅雨季时,太湖洪水涌进村内而名。
  今年7月中旬,连日暴雨,二三十年未遇的涧水上岸,致使前山响水涧、后山石桥头、陆巷寒谷渡等,到处呈现“涧水瀑布”,所幸“好景”不长,短时间内即自动消失至太湖。半个月后,我专程去了一趟洪湾,发现村前伸入太湖的古码头无影无踪,村口路面依然淹没在太湖洪水中,村名“洪湾”确是名副其实的。但清《太湖备考》和民国《吴县志》,均记作吴湾,今环山629路公交站牌则记为红湾。
  洪湾,面朝太湖,背靠莫厘峰下平岭,风光旖旎,古迹众多。村后的平岭古道,是旧时后山通往前山的要道之一,至今保存完好。山间的溪涧蜿蜿村内,尚存青石、麻石两座古涧桥;涧水长流,一部分留存于生活、生产所用的涧潭,其余部分汇入太湖。村口有“洪湾里”古巷门,古韵十足。村前有长长的古码头伸入太湖,码头上还有3个牛鼻子缆船石。最难能可贵的是,洪湾还藏着两口有性别的古 井:一口雌井和一口雄井。
  雌井,实名八角泉、八角井,因井栏八角形而名,位于洪湾村中部。相传,八角井极爱干净,它的娘家在前山施家平盘(今星光村)。要是井旁染有鱼腥禽畜等脏物,井水就会神神秘秘逃回“娘家”。井水一旦逃掉,村民必须敲锣打鼓到前山去迎请才会回来。如此代代相传,村民始终都很爱护八角井,用过的脏水都会倒得离井远远的,还会在井壁种上石菖蒲挡尘,保证八角井干干净净,漂漂亮亮。八角井的喜净洁和爱美之心,自然就和女性挂起了钩,久而久之便有了雌井的称呼。
  今之雌井,已被村里整修保护。井壁靠下部分用黄石盘筑,靠上部分用青石盘筑,井口里半侧紧靠村民房屋阶沿,建有青石围栏,外半侧间砌青石和花岗石台阶,台阶旁立有一块青石质井碑。古色古香的雌井,既方便村民洗刷和浇灌之用,也不失为村内一道靓丽的风景。
  雄井,实名石澌泉,东山十大古泉之一。清《太湖备考》记载:“石澌泉,在吴湾太湖滨。”吴湾,即今之洪湾。清代东山诗人吴大本《石澌泉》诗曰:“谁为浚云根,涓涓月一痕。寒香冬不竭,清冽夜难昏。自有本原在,非徒古迹存。水经犹未息,识此示儿孙。”石澌泉没有护栏,人蹲下去用手就能捧起水来。与八角井相反,石澌泉不怕脏,越脏水越多。特别是村姑去石澌泉洗汰,不管把泉水弄得多混浊,泉水不但不会逃走,反而涌出更多更清冽。石澌泉的包容和豁达符合男性特征,自然而然有了雄井之称。
  今之雄井,可惜没有雌井那么幸运,村内的年轻人已不知其所处。经过我的多方打探,终于在村口环山公路旁边的“荒郊野外”找到了他。只见荆棘茅草中一圆形小池,黄石盘筑池壁已有部分坍塌。没有村姑的光顾,泉水已不再上溢,干涸的池中,加上掉进的垃圾,像极了一个垃圾洞。真是人去泉枯,不堪入目。
  虎丘剑池上方石桥上的两个圆形洞,为山上寺僧从剑池吊水所用,习称“双吊桶”,也称“双井”,桥因名“双井桥”。相传,吴王夫差陪同西施曾在这里以井为镜,故双井又被称为“夫妻井”或“鸳鸯井”。洪湾村没有虎丘的响名,雌、雄井也没有被西施当镜子照过,但称其为东山的“夫妻井”,也算货真价实。少年夫妻老来伴,真心希望雄井重新焕发生气,夫妻双井可以白头偕老、同享天伦之乐!
其他文献
烈日炎炎里,各色冷饮轮番登场,而对于苏州人来说,在“秋老虎”的日子喝一碗苏式绿豆是最好的方式之一。  老苏州们说,现在的吃货可幸福多了,绿豆汤料丰富,味道足。不像从前,大家把绿豆装在饭盒里,在厂里的食堂蒸烂,冲点“冰冻水”就是一杯防暑饮品了。  而如今流行在苏州大街小巷的苏式绿豆汤里,绿豆甚至成了“篇幅”不多的主角。一杯杯绿豆汤,何止料多,简直好看到真正“弹眼落睛”。  苏式绿豆汤,  吃的就是一
期刊
雪菜肉丝、雪菜炒年糕、萝卜干炒毛豆、咸菜烧小鲫鱼……想想直流口水。如今,自己动手腌菜的人少之又少,大家图方便,就去菜场买一些来尝鲜。不过,也有老人依旧习惯在家自己腌几缸,将长久以来的生活习惯延续着。  吴门桥街道福星社区有一位无人不晓的“咸菜奶奶”,她一年四季都腌咸菜,且热心送给左邻右舍们吃,大家都夸奶奶腌的菜地道,吃了还想吃。  忆苦思甜 感恩于心  很多人说,一碗面透出了苏州人精致的生活态度。
期刊
“大家好啊,我今朝又来哉。”住在南环新村的曹阿兔是吴门桥街道新时代实践所健身馆的常客了。曹师傅平常喜欢打乒乓,每周要来这里运动好几次。每次来还能认识老伙伴,他感觉挺好。  今年,吴门桥街道将锦南巷66号的党群服务中心资源和街道志愿者服务团队相结合,在此基础上成立了新时代文明实践所。实践所对辖区居民来说,简直是超赞的福利,约4300平方的空间内,囊括了理论宣讲、教育服务、文化服务、科技与科普服务、健
期刊
“中国是传统的农耕社会。在农耕文化的基因里,田园就是诗和远方,我们打造的诗酒田园就是中国文人的终极梦想——陶渊明笔下的‘桃花源’,它是当代人精神生活的一个社区。”义金烧诗酒田园项目的运营者王俊清接受采访时说。  古桥流水,丝竹于耳,戏台听曲,工坊劳作。一席茶,一壶酒,熏香迟暮,花馔青灯。  这样的生活在义金烧诗酒田园的院中可寻得。“三千年读史不外功名利禄,九万里悟道终归诗酒田园。”很多人心中追寻的
期刊
“今日气温高,出门需戴帽撑伞注意防暑。”一大早,家住南环新村16幢的老党员张德荣在楼道内的小黑板上写下了当日的天气信息,友情提醒邻居们出行的注意点。这仅仅是吴门桥街道文明城市创建成果中的一个小小缩影。  城市更文明,生活更美好,是每一个苏州人的心愿和追求。文明城市建设工作开展以来,吴门桥街道广泛动员、细致部署、全力攻坚,确保每个人都深刻理解“为什么做”、“做什么”以及“怎么做”。通过创立“333”
期刊
身处闹市的人们,总是会向往宁静洒脱的生活。很多人通过寄托于闲逸潇洒的林泉野径来达到心灵休憩的彼岸。在探寻与自然相处方式的过程中,充满原汁原味自然气息的民宿便成了很好的落脚处。  在苏州一处隐世小村——树山村,有一处空间,它面朝一大片翠冠梨的梨园,背靠鸡笼山,还带有一个充满烟火气的小院。清晨可见山头雾蔼萦绕,夜间有蛙虫鸣叫伴眠。它,就是“这里·树山”民宿。  这里,独享一方宁静   沿着树山村的道路
期刊
在上世纪八九十年代,很多人的衣物、包袋都是手工制作的,一把剪刀、一台脚踩式缝纫机,“嗒嗒嗒”的声音里藏着很多人的童年时光。如今,布艺更像是一种消失已久的老行当,鲜少出现在我们的生活中。  在东桥中学的校园里,有一个名为“爱布释手”的布艺社团,学生们在社团里通过穿针引线来缝纫自己的青春梦。这个社团的指导老师是学校的一位美术老师,她曾两次受邀参与苏州美术馆的手工公益课程活动,担任手工布艺老师。她的手工
期刊
在崭新的楼房醒来,遥望熟悉的虎丘塔。吃过早饭,步行去附近的农贸市场逛一逛。回家做上一桌色香味俱全的午饭,一家三代其乐融融享受美食。饭后的下午去山塘街走走,和老朋友聊聊从前的事。这样悠然的生活,正是家住虎丘街道的老苏州们的日常。  虎丘山边与山塘河畔,不只有千年的风雅,也有着最真实的一日三餐、衣食住行。而在金秋即将来临的日子里,这里的居民正在讲述着属于自己的小康纪事。  从山塘旧房的“倒西太阳”, 
期刊
社区,是烟火味的聚集地,总能藏着几个厨艺高手。他们往往对美食有一种独特的向往、追求以及动手烹制的热情。沧浪街道竹辉社区的这位美食达人刘香梅,今年73岁,退休闲暇之余,每到一个节气,她都会动手做几道时令美味,与街坊邻里分享。她觉得,做菜的人用心,吃菜的人开心,这才是美食的意义所在。  ◇ 饮品甜点篇  刘香梅在社区是出了名的巧手达人。日常生活中,她经常把自己的一些美食诀窍传授给街坊邻里,而这些“小秘
期刊
初秋,是准备迎接硕果的季节。长江畔的太仓港经济技术开发区内,工程机械声轰鸣不断,运输车辆来回穿梭,建筑工人们正在紧张忙碌。太仓生物港内的海方生物体外诊断试剂及成套检测设备项目正在如火如荼建设之中。  体外诊断技术“邂逅”港区气质  海方生物体外诊断试剂及成套检测设备项目是广州科方生物技术股份有限公司在港区种下的一棵“大树”。这家公司成立于2004年,专注于生物医药领域体外诊断试剂及临床检验分析仪器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