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歌教学中实施审美教育的探索

来源 :空中英语教室·新教师教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iu23444917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河南省周口市农业机械化学校 河南 466000)
  【摘要】 中国是诗歌的王国,众多伟大的诗人光照千古,他们的佳词美诗就像天空中的明星,璀璨夺目。许多诗词中的名言俊句更是突破了时空的限制,引起读者的共鸣。“学生读一点诗歌,背一点诗歌,不仅能开阔视野、学习语言,而且在咀嚼英华的过程中,必然同时承受到五千年深厚文化的熏陶,丰富文化素养。”因为,“美是诗的本质”,所以优秀的诗歌能以其抒情的美、技巧的美来感染人、陶冶人、震撼人和征服人。然而,我们在进行诗歌教学时,往往将大量的精力花在对诗句的理性的、定位的分析上,结果学生虽然“读懂”了诗歌的句子意义,却常常失去了对诗歌神韵的感悟。故在诗歌的教学中,应实施审美教育,入境悟象,理解“美”;激发情感,感悟“美”;驱遣想象,创造“美”;比较阅读,鉴赏“美”。
  【关键词】 诗歌教学;审美教育;美
  【中图分类号】G424.1【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1-4128(2011)05-0099-02
  《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弘扬中华优秀文化,培养高尚的审美情趣和一定的审美能力”的教学目标。新课标课程目标中也指出:“阅读优秀作品,品味语言,感受其思想、艺术魅力、发展想像力和审美力。具有良好的现代汉语语感,努力提高对古诗文语言的感受力;通过阅读和鉴赏,深化热爱祖国语文的感情,体会中华文化的博大精神,源远流长,陶冶性情,追求高尚情趣,提高道德修养。努力探索作品中蕴涵的民族心理和时代精神”。因此,诗歌作为民族文化的精华必然承载着这一时代重任,然而“往者不可谏”,我们不可能回到过去,回到历史,作为文化传播者,我们在进行诗歌教学时,往往将大量的精力花在对诗句的理性的、定位的分析上,试图通过对诗句的解释来引导学生把握诗的意境,甚至尝试用散文语言来一一对应的翻译诗句。结果学生虽然“读懂”了诗歌的句子意义,却常常失去了对诗歌神韵的感悟,从而也就没有了我们通常读诗时所拥有的那种审美愉悦。究其原因,即在于忽略了教学过程中的审美教育。
  人们常说“诗不可解”。这话是很有道理的。作为表现艺术而非再现艺术的诗歌,其语言往往含蓄隽永,具有不定位性;其意境往往深邃、幽远,具有朦胧性。常常“境生于象外”,甚或“言在此而意在彼”,故在诗歌的教学中,应将激发学生的审美感受放在重要位置,注重学生审美素质培养,给学生一双发现美的眼睛。
  那么,在诗歌当中应如何实施审美教育呢?
  1 入境悟象,理解“美”
  诗歌中的词句的组合往往构成一定的意象,这种意象是作者在份繁复杂的社会生活的基础上,进行思考、观察、选择,按美的规律组合起来反映社会生活的,对它的把握不是通过对词句的简单解释可以实现的。而必须通过引导学生入境来达到体会领悟形象的目的,从而理解意境的美。
  如“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两句诗是视觉性极强烈的意象,横阔荒凉无限展开的“大漠”和集中在无垠中一点一线的“孤烟”,一泻千里,杳无尽头的“长河”和孤独落寞的“落日”形成了一种震撼人心的对照,而“直”和“圆”两个意象则更强化了诗句的雕塑意味,这样脍灸人口的诗句只有进入到诗人设定的情境中才能充分理解它的无以伦比的美,而如果我们将诗句翻译成“大漠里的孤烟是直的,长河上的落日是圆的”从语法上来看好象是说得通的,但诗意却早已荡然无存了,意境更无从谈起,所以在诗歌教学中诱导学生进入情境应是第一位的。
  2 激发情感,感悟“美”
  王夫之曾说:“情、景名为二,而实不可离,神于诗者,妙会无垠。巧者则存情中景,景中情。”刘勰亦云:“夫缀文者情动而辞发,观文者披文以入情”。古往今来,千百首脍灸人口的诗歌之所以为后人世代传诵,读之常新的原因即是诗人在诗行中贯注了自己的全部情感,甚至心血和生命,在教学中教师应善于在学生和作者之间架设一座座情感交流的桥梁。从而引导学生体悟美的深刻底蕴。
  如李白的诗《早发白帝城》:“朝辞白帝彩云间,千里江陵一日还。两岸猿声啼不往,轻舟已过万重山”,体现了诗的意境的美。这首诗是李白在流放途中所作,他突然遇赦,心情欢快,振奋、急切盼望见到家人。诗中无一字言情,无一字不言情,把情感都溶化在景色中,头两句“朝辞白帝彩云间,千里江陵一日还”借江上绚丽的景色流露诗人出发前的快乐心情。三、四句借舟行疾速表现了诗人急切思归的情感,连本来使人感到凄婉的猿声也被涂上欢快的色彩。所以王国维曾说:“昔人沦诗词,有景语,情语之别,不知一切景语,皆情语也。”
  3 驱遣想象,创造“美”
  黑格尔说:“最基本艺术本领就是想象”,所谓想象是建立在感知与记忆基础上的一种表象运动,它不仅是表象的復现,而且对表象进行重新组合与再造。诗歌在运用文字塑形象的过程中,主要借助于创造性想象,它创造出来的形象具有很强的间接性和跳跃性。故在诗歌教学中应注重驱遣学生的想象,通过想象对诗歌进行“补充”、“转换”、“再创造”将诗歌的文字符号转化为立体画面,把作者没有直接说出的内容补充完整,达到陆机所说的“精骛八极,心游万仞”的审美境界。
  我们学习《春江花月夜》,诗中虽然对春江夜景有细腻的描写,却不能直接在学生的头脑中形成美的物象,教师须借助诗句的描摹,调动学生的想象。促使其在头脑中形成风清月朗的春夜,水天一色,花影层叠,笛鼓阵阵的景色。《梦游天姥吟留别》教学中,要抓住作品在梦游中驾长风、披月光,越镜湖等奇妙情景,让学生鼓起想象的翅膀,进入作品的艺术世界中与作者一起遨游,从而领悟诗人的神妙艺术构思,想象诗人的美好情感,产生审美快感。
  4 比较阅读,鉴赏“美”
  乌申斯基说过“比较是一切理解和思维的基础”。审美的过程亦是如此,我们只有通过对各种不同风格的诗词进行比照,才能将学生对作品的片面的,零散的认识,转化为比较深刻的,全面的理解。从而更好的发现美,感悟美。
  同样写离别,屈原《离骚》中“悲莫悲兮生别离”何其幽愤悲苦;王勃《送杜少府之任蜀州中》“海内存知已,无涯若比邻”却能独标高格;而李白《梦游天姥吟留别》中“别君去兮何时还,且放白鹿青崖间。”又是多么的飘然脱俗;柳永在《雨霖铃》中更是“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黯然销魂。通过对比的阅读,教师无须架空的分析,学生已然可以走近诗人独特的情感世界,去感悟美,鉴赏美。
  诗人刘熙载在《艺概》中评杜甫诗曰:“杜诗只‘有’、‘无’二字足以评之,‘有’者但见性情气骨也;‘无’者不见语言文字也。”可见真正优秀的诗歌应该是内容与形式“浑然天成”、“天衣无缝”的,这也正是诗之所以“不可解”的原因。故在诗歌的教学中注重审美的教育,而不是词句的解释。这是引导学生进入诗歌生动感人的艺术境界的最有效的途径。
其他文献
(苍南新星学校 浙江 325800)  【摘要】 在初中数学生成性教学实施策略中,本文认为精心预设是生成的基础与前提、预设“冲突”是生成的突破口、引导总结是生成的升华、善施布白是生成的有效手段。  【关键词】 生成性; 策略; 数学   【中图分类号】G424.1【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1-4128(2011)05-0092-01  课堂教学是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的统一。在大力提倡课堂教
期刊
(桂平市第三中学高中英语组广西 537200)  【摘要】 新一轮课程改革正在我国全面展开,新的课程改革是为了全面推进素质教育,以适应现代社会对人才的要求,这就要求我们基础教育工作者在传授知识的同时,培养学生的良好素质,以适应这一新时代的要求。素质教育是全面贯彻新时期教育方针,全面提高与发展人的素质教育,一种着眼于开发人的潜能,以完善和全面提高整体素质的教育。它包含着思想、文化、心理、体、美、劳等
期刊
(南京天印高级中学 江苏 211100)  【摘要】 翻译是一种有效的教学手段,学习者可以通过它多方面的提高语言运用能力,如词汇的学习、阅读能力的提高、语法规则的掌握、文化意识的培养等。本文主要强调在高中英语教学中开展翻译活动,提高课堂有效性,促进学生英语运用能力的培养和提高。  【关键词】 翻译;翻译活动;高中英语教学  【中图分类号】G623.31【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1-412
期刊
(广西钦州浦北县福旺中学 广西 535311)  【摘要】 什么是创设问题情境呢?创设问题情境就是指教师精心设计一定的客观条件,如提供学习材料、动手实践、解决问题的方法等,有意识地设疑问、立障碍、布迷局、揭矛盾,从而使学生对数学知识处于欲求不得,欲言不能的状态,引导学生主动探究,激发了思维的发生.它的实质在于揭示事物矛盾或引起主体内心的冲突,打破主体已有的认知结构的平衡状态,从而唤起思维,激发其内
期刊
(温州市瓯海区潘桥中学 浙江 325000)  【摘要】 本文从强化演示实验教学、提高实验的可见度、合理运用小组合作、巧用实验纠正学生错误的前概念、开展家庭小实验等五个方面来谈如何提高实验教学的有效性。  【关键词】 实验教学; 有效性; 科学性  【中图分类号】G424.1【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1-4128(2011)05-0093-02  新课程标准要求以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为宗旨
期刊
(青海省海东地区化隆县第一小学 青海 810900)  【摘要】 小学教学,导入新课,是课堂教学的重要一环。在课的起始阶段,迅速集中学生的注意力,把他们思绪带进特定学习情境中,对一堂课教学的成败与否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运用电教媒体导入新课,可有效地开启学生思维的闸门,激发联想,激励探究,为一堂课的成功铺下了基石。  【关键词】 小学数学;电教媒体;导入新课;温故知新;激发思维;引导探究  【中图分
期刊
(河南省沈丘县第一初级中学 河南 466300)  【摘要】 教育心理学研究表明,知识具有情境性,知识是在情境中通过活动而产生的,学习的目的不仅仅是让学生懂得某些知识,而是要让学生能真正运用所学知识去解决客观世界中的一些问题,只有让学生在良好的教学情境中,通过目标定向活动,产生愉快的学习情绪,集中注意力,才能有效参与教学过程。为此,可以根据生活创设情境;根据化学实验创设情境;根据社会实际创设情境;
期刊
(河南省周口市第九初级中学 河南 466000)  【摘要】 物理新课标指出:“实验是新课程改革的重要环节”。在物理实验教学中落实新课标提出的要求;应变教师演示为学生演示,激发学生探索热情;搞好分组实验,培养学生的合作探究能力;利用身边的物品做实验,丰富实验资源。  【关键词】 物理新课标;实验教学   【中图分类号】G633.7【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1-4128(2011)05-0
期刊
(河南省周口市第八初级中学 河南 466000)  【摘要】 教学过程的效益取决于师生双方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而能否调动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是教学成败的关键。近年来,初中学生学习物理积极性和主动性却呈现降低的趋势。因此,对调动学生学习物理的积极性进行研究,探索科学的教学方法、采取切实可行的措施,无论对学校教育还是对学生发展来说都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关键词】 学生;学习物理;积极性  【中
期刊
(延安市第一中学 陕西 727400)  【中图分类号】G633.7【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1-4128(2011)05-0096-01  1 用电压表和电流表测量  如图1所示为本实验采用的电路图。  根据闭合回路的欧姆定律,測量两组数据就可以组成方程组:  解方程组可得   注:ε侧、r侧为测量值;ε实、r实为实际值。上述计算中没有考虑电压表和电流表内阻对实验的影响,但是在实际中,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