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作为一种独立形态的课程,课程的开设无疑是新课程改革的一道“亮丽的风景线”,我们努力通过课例研究、教师协作、家长配合等方式来整合课程资源,全面有效地推进综合实践活动过程的实施,使農村学校综合实践活动逐步走向“常态化”。
关键词:小学综合实践;常态化;规划
中图分类号:G623.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992-7711(2016)12-044-1
一、资源整合常态化,是成功实施综合实践活动的基础
我们对学校中和社区内的资源进行一体化设计,把社区作为课程开展的基地。以学生积极的情感体验为主,以学生“问题行为”作为切入口,我校充分利用不同类型的实践基地,依托“东方车灯厂”“彤明公司”“荣鑫畜业公司”等校外活动基地,建立了社区服务和社会实践的联系网点,健全了为社区服务、社会实践的相关制度,与校内金工室、电工室、烹饪室、科技探究室、灯具装配室等劳技专用教室共同实施课程,形成学校、社区、家庭联动的教育格局。
第一,充分利用校内资源,形成校内实践基地,如学校的标本室、各种植物以及校园内的名言警句等。第二,依靠学生家长,吸引家长积极参与,利用家长所从事的各种行业,形成动态实践基地,帮助学生更好的开展活动。如:“调查某种灯具的生产流程”、“对某个企业发展史的调查”等综合实践活动。第三,最大限度地开发利用社区教育资源,建立实践活动基地,健全综合实践网络资源。如:“走进新农村”系列活动,依托界牌新农村的建设,在建设前开展“小区设施大家谈”实践活动;在建设中开展“新村的未来”实践活动;竣工后开展“界牌新村是我家”实践活动。学生通过调查、采访、拍照、写作、绘画等手法,全程参与了界牌新农村的建设,提高了学生的社会责任感。
以起点低,贴近学生校内外生活为“内容”取向,以综合实践活动的形式,通过整合联动,组织学生开展《网上重走长征路》《站在烈士碑前》《界牌化工厂排污的调查》《废旧电池的回收》等综合实践活动,开展“行为习惯的养成教育”,“环保教育”,“劳技教育”三大板块的特色教育,使每位学生都学有所长,使每位学生的全面素质都得到了生动、活泼、主动、和谐的发展。
二、学科渗透常态化,是科学实施综合实践活动的规划
1.专题的确定体现互动生成性。
根据地方经济特色、社区资源和学校劳技项目,联系学生生活实际,从劳技教育、学科教学、信息技术、社会生活中提炼出一系列研究专题,供学生参考,并互动生成具体内容开展研究。为培养学生的环保意识,从小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学校提出“界牌镇环境状况调查及整治对策”的研究课题,同学们拿到课题后又积极思考,认为还应更加细化调查的内容,于是有了“关于界牌镇废电池回收情况”调查研究、“界牌镇水资源的污染情况及对策”调查研究、“界牌镇垃圾处理情况”调查研究等诸多小课题。在此次实践活动中,学生们提出的垃圾要实行袋装化的建议提交给镇人大,得到了高度重视,并在2004年集镇改造中作为市民必须遵循的一条守则被推广。
2.活动的开展体现自主性。
活动专题确定后,教师引导学生制定好研究的方案,围绕方案开展探究活动。活动的开展体现自主性,让学生在探究中自主学习。在活动中,学生查找资料、收集信息的方式、小组汇报的形式等都充分体现尊重学生的个性和兴趣爱好,让学生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进行自主的选择。活动中给学生充分的自主权,真正解放他们的心灵和手脚,让他们那充满灵性的心智焕发出无限的创造力。
三、课程管理常态化,是有效开展综合实践活动的保障
学校设置足量的课时,是开展综合实践活动的时间保障。我们将地方课程、劳技课、班队活动等纳入综合实践活动课,并根据课程教学需要,坚持分散教学与集中实践相结合的原则,根据学校现有教师编制和教师所学专业,采取了骨干带动、全员参与的办法,以班主任为主力军确保课程实施。
作为一门开放性的新课程,教师是提高学生综合实践活动的质量保障,因此教师的培训工作尤为重要。我校培训形式主要分两种:一是组织教师外出“取经”,回校后再进行反哺式培训。二是开展校本培训和教研。根据活动的不同阶段开展主题式,任务驱动型培训,内容和形式主要以专题学习、专家报告、专题研讨(如怎样选取活动主题,怎样设计实践方案,怎样撰写体会和考察报告,怎样呈现实践成果)为主。
我校根据实际情况和综合实践活动的特有规律,构建了学校综合实践活动实施的基本框架和操作模式。一是实践性的社会参与模式,使学生直接参与、亲历社会活动领域。如:四年级走进社区开展的“我为路灯洗个澡”“我为老人献爱心”等活动。二是体验性的社会考察模式。开展社会考察调查活动,让学生直面生活、体验生活,丰富生活阅历。如:五年级开展的“小区设施大家谈”、“走进新四军江南指挥部“等活动。三是设计性的实际应用模式,让学生解决生活中面临的实际问题。如:六年级结合新农村建设开展的“我用我手美家园”活动。四是研究性的主题探究模式。在实践研究过程中培养学生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如:依托彤明公司开展的“汽车灯具的生产流程”、“彤明公司的发展史”等活动。
在课程实施过程中,备课环节上我们采取一人精备、多人修改、学生共享的办法,使综合实践活动课人员得到保证、总课时得到保证,并保证每班至少有班主任及副班主任和蹲点行政为指导老师。在提高课程开课率的同时,提高上课质量。课后,针对设计的主题,组织学生开展实践活动,并对班级活动的成果进行评比和奖励。
实践证明,积极整合,合理配置,切实推进综合实践活动,改变了学生的学习模式,培养了学生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使学生更加关注自然,更加注重生活体验,走向社会的能力得到空前提高,同时也增强了学生的社会责任感。
关键词:小学综合实践;常态化;规划
中图分类号:G623.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992-7711(2016)12-044-1
一、资源整合常态化,是成功实施综合实践活动的基础
我们对学校中和社区内的资源进行一体化设计,把社区作为课程开展的基地。以学生积极的情感体验为主,以学生“问题行为”作为切入口,我校充分利用不同类型的实践基地,依托“东方车灯厂”“彤明公司”“荣鑫畜业公司”等校外活动基地,建立了社区服务和社会实践的联系网点,健全了为社区服务、社会实践的相关制度,与校内金工室、电工室、烹饪室、科技探究室、灯具装配室等劳技专用教室共同实施课程,形成学校、社区、家庭联动的教育格局。
第一,充分利用校内资源,形成校内实践基地,如学校的标本室、各种植物以及校园内的名言警句等。第二,依靠学生家长,吸引家长积极参与,利用家长所从事的各种行业,形成动态实践基地,帮助学生更好的开展活动。如:“调查某种灯具的生产流程”、“对某个企业发展史的调查”等综合实践活动。第三,最大限度地开发利用社区教育资源,建立实践活动基地,健全综合实践网络资源。如:“走进新农村”系列活动,依托界牌新农村的建设,在建设前开展“小区设施大家谈”实践活动;在建设中开展“新村的未来”实践活动;竣工后开展“界牌新村是我家”实践活动。学生通过调查、采访、拍照、写作、绘画等手法,全程参与了界牌新农村的建设,提高了学生的社会责任感。
以起点低,贴近学生校内外生活为“内容”取向,以综合实践活动的形式,通过整合联动,组织学生开展《网上重走长征路》《站在烈士碑前》《界牌化工厂排污的调查》《废旧电池的回收》等综合实践活动,开展“行为习惯的养成教育”,“环保教育”,“劳技教育”三大板块的特色教育,使每位学生都学有所长,使每位学生的全面素质都得到了生动、活泼、主动、和谐的发展。
二、学科渗透常态化,是科学实施综合实践活动的规划
1.专题的确定体现互动生成性。
根据地方经济特色、社区资源和学校劳技项目,联系学生生活实际,从劳技教育、学科教学、信息技术、社会生活中提炼出一系列研究专题,供学生参考,并互动生成具体内容开展研究。为培养学生的环保意识,从小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学校提出“界牌镇环境状况调查及整治对策”的研究课题,同学们拿到课题后又积极思考,认为还应更加细化调查的内容,于是有了“关于界牌镇废电池回收情况”调查研究、“界牌镇水资源的污染情况及对策”调查研究、“界牌镇垃圾处理情况”调查研究等诸多小课题。在此次实践活动中,学生们提出的垃圾要实行袋装化的建议提交给镇人大,得到了高度重视,并在2004年集镇改造中作为市民必须遵循的一条守则被推广。
2.活动的开展体现自主性。
活动专题确定后,教师引导学生制定好研究的方案,围绕方案开展探究活动。活动的开展体现自主性,让学生在探究中自主学习。在活动中,学生查找资料、收集信息的方式、小组汇报的形式等都充分体现尊重学生的个性和兴趣爱好,让学生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进行自主的选择。活动中给学生充分的自主权,真正解放他们的心灵和手脚,让他们那充满灵性的心智焕发出无限的创造力。
三、课程管理常态化,是有效开展综合实践活动的保障
学校设置足量的课时,是开展综合实践活动的时间保障。我们将地方课程、劳技课、班队活动等纳入综合实践活动课,并根据课程教学需要,坚持分散教学与集中实践相结合的原则,根据学校现有教师编制和教师所学专业,采取了骨干带动、全员参与的办法,以班主任为主力军确保课程实施。
作为一门开放性的新课程,教师是提高学生综合实践活动的质量保障,因此教师的培训工作尤为重要。我校培训形式主要分两种:一是组织教师外出“取经”,回校后再进行反哺式培训。二是开展校本培训和教研。根据活动的不同阶段开展主题式,任务驱动型培训,内容和形式主要以专题学习、专家报告、专题研讨(如怎样选取活动主题,怎样设计实践方案,怎样撰写体会和考察报告,怎样呈现实践成果)为主。
我校根据实际情况和综合实践活动的特有规律,构建了学校综合实践活动实施的基本框架和操作模式。一是实践性的社会参与模式,使学生直接参与、亲历社会活动领域。如:四年级走进社区开展的“我为路灯洗个澡”“我为老人献爱心”等活动。二是体验性的社会考察模式。开展社会考察调查活动,让学生直面生活、体验生活,丰富生活阅历。如:五年级开展的“小区设施大家谈”、“走进新四军江南指挥部“等活动。三是设计性的实际应用模式,让学生解决生活中面临的实际问题。如:六年级结合新农村建设开展的“我用我手美家园”活动。四是研究性的主题探究模式。在实践研究过程中培养学生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如:依托彤明公司开展的“汽车灯具的生产流程”、“彤明公司的发展史”等活动。
在课程实施过程中,备课环节上我们采取一人精备、多人修改、学生共享的办法,使综合实践活动课人员得到保证、总课时得到保证,并保证每班至少有班主任及副班主任和蹲点行政为指导老师。在提高课程开课率的同时,提高上课质量。课后,针对设计的主题,组织学生开展实践活动,并对班级活动的成果进行评比和奖励。
实践证明,积极整合,合理配置,切实推进综合实践活动,改变了学生的学习模式,培养了学生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使学生更加关注自然,更加注重生活体验,走向社会的能力得到空前提高,同时也增强了学生的社会责任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