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外甥拍了一些老院子的照片。荒芜的园子里,各种果树,参差斑驳,萧索衰败。红砖铺就的院子,落满灰尘,一地灰黄。墙角、门楼、炭房、牛棚处,回旋着许多居无定所的枯枝败叶。屋子还好,门帘还在,遮盖了些许凄凉。
现在想想,爷爷去世,奶奶尽管悲痛,五个需要抚养的孩子、家庭的重担,还是分化了奶奶的悲伤。大伯去世、轰轰烈烈的政治运动、贫困的折磨,也分散了奶奶的注意力。好不容易才有的可爱小孙女的早夭,成了压垮奶奶的最后一根稻草。后来,奶奶尽管缓过来了,可跟她在一起,好好的,奶奶就会重重地“哎”一声,声音很重,会吓人一跳。
父亲能吃苦,人又聪明,最重要的是敢闯荡。常言道:树挪死,人挪活。父母中年之际,我们搬家了,搬到了现在的院子,就奔着这个地方是黄河灌区。父亲不怕吃苦,又有母亲这位贤内助。白手起家的新地方,哪里都需要辛勤的双手去侍弄。父母终日劳作,没有消停的时候,虽然忙碌,但日子依旧被父母打理得周周正正,我们在春夏秋冬中健康成长。
我记忆中的老院子,夏天是最有生机的。园子里的各色植物争奇斗艳。女儿在作文中写道:“穿着紫战袍的茄子,脸绿透了的辣椒,勇敢攀爬的豆角,圆头圆脑红红火火的西红柿,都是外奶奶桌上的菜。苹果树挂着绿果子,梨树上的果子也不好意思变成其他色,枣树枝头上指头大小的东西也在跟风,坚持绿着。总之,在绿果园里,只有杏树和李子树最大胆,它们的果实正悄悄变黄,慢慢变红。荡在外爷爷给我们绑在树上的秋千上,我们的脸蛋红红的……”
老院子园子里的“居民”很多。园子里的李子树,给我们的念想最重,我对它的思念最深。
当年,父亲从集市上买回了一棵李子树苗,但没有种下,而是嫁接在了一棵杏树上,我没见到父亲是怎样完成了两棵树的对接,但记得李子树的嫩枝在杏树的树干处,旁逸斜出了几支,对接处,包着塑料,像伤员绑着的绷带。
不久,李子树的嫩枝,就开始试探似的吐芽生叶,接着疯长,后来茁壮……记不清是嫁接的第二年还是第三年的春天,茂密的树冠上开出了白色的小花,花不多,但一团一团,很集中。挂果时,我们如同守候宝贝一样等待着它们的成熟。因为是嫁接在杏树上,它比一般李子早熟。起初,绿绿的果实,红了半边脸,接着没几天就红透了。味道兼顾了李子和杏子的优长,很好吃。年月更替,李子树长势越发的喜人,树冠越长越大,一到春天就开满白花花的李子花,院子的围墙都圈不住它,对比之下,杏树伶仃的几枝粉花就显得很落寞。
李子成熟的那个时段,我们兄弟姐妹的主食、零食都是它,每每总会招致母亲的嗔怒。她总会用“桃养人杏伤人,李子树下埋死人”来训诫我们,可再吓人的古训,也无法管住我们贪吃的嘴。
左邻右舍,亲戚朋友,很多人都在李子成熟时,受母亲馈赠。给这个送,给那个送,让跑腿的我们也送烦了。过路的孩子,母亲也热情奉送,得到李子的孩子笑眯眯的,然后欢天喜地地跑掉了。有些孩子吃上瘾了,时不时又踅摸来,因此也惹烦了我和哥哥,我们没好气地坐在离李子树冠最近的牛棚房上,伸手摘一个,一边吃,一边居高临下地看着下面眼馋的小孩儿,可爱的,长得心疼的,扔给一个;丑的、小脸脏脏的,故意不给。我们的举动,若被母亲发现,就用土坷垃扔我们,嘴里不停地叨叨:我咋养了这么些势利眼……我们知道,母亲用土坷垃打我们是吓唬,但生气是真的。尽管如此,我们嬉笑着,一边仍然在房上跑着追打,一边又给长得心疼的孩子扔下去一个李子。
盛夏,在老院子里,树有树的成长任务,我们有我们的乐趣。在阳光很烈的午后,敞开大门,铺一方小毡子,躺在门楼子下,感觉穿堂风自动产生,凉飕飕的,比风扇柔和,比空调自然,我们慵懒地平躺着,数门楼房梁两边排成人字形的椽子。晚饭后,闲来无事,我们兄弟姐妹总会抬出方桌,拿来凳子,在哥哥的主持下,练一阵毛笔字,虽然层次都不一样,可还是互相点评着、攀比着、笑闹着,父母总是痴痴地看着,幸福地笑着……
上灯时分,也是我们最兴奋的时候,炕单、毛毡、褥子被我们搬出,铺在院子里,躺在上面,面朝天空,看星星,看公路上来往的车灯投射到老屋墙面的画儿,树木、草堆、断墙……移动着、跳跃着,就像电影一般。
那時的天空澄澈,星星明亮地镶嵌在深蓝的夜空,一闪一闪,我觉得每颗星都含着让人无法解读的神秘。尤其喜欢看流星,慢慢坠落的流星,牵引着我的眼睛,因郭沫若先生的诗句——请看那朵流星,是他们提着灯笼在走。想起哥哥讲给我的传说:每年农历七月初七晚上,牛郎织女在鹊桥相会,只要你躲在葡萄树底下倾听,就能听到他们的窃窃私语。小小的我,有浓浓的好奇心,并坚信传说是真实的。年年不放弃去听这对恋人互诉的衷肠,当然每年都是失望而归。有一年,黑咕隆咚的,我一头扎在葡萄架下,沾了一头蛛网,我的想象力立马刻画出了一只喷毒汁的蜘蛛,向我袭来……当然,再也没去倾听牛郎织女私语的兴致了。
秋天,老院子的树会一层层掉叶子,每天清晨,会传来父亲一遍遍扫叶子的身影或声音;库房的门偶尔打开,码放整齐的蛇皮袋子满装着粮食,一直垒到房顶上;北房的水泥台子上,一排排大白菜,排列有序,它们即将被母亲腌成咸菜,准备过冬。
冬天,大风把大铁门吹得哐里哐啷,我们就躲在屋子里看电视,那个十四吋的黑白电视机,摆放在我家西房的大黄柜上,黄柜前面有一个撑房顶的圆木柱子,看电视时,我们都喜欢抱着那个柱子,今天他抱,明天我抱,柱子的下半截,竟然油光发亮;弟弟更喜欢和小伙伴儿们玩儿玻璃弹珠儿,每次回家,总会从兜里掏出很多花花绿绿的弹珠儿,怕我们要,都偷偷埋在园子里的树下,开春父母翻地,总会翻出弟弟埋下忘了取出的五颜六色的“宝贝”。
老院子里办的第一件喜事是大姐出嫁。大姐夫家送来的彩礼和我们家的陪嫁,摆满了屋子。记忆中,我们家的上房是那么大,两只好大的紫红皮箱,一只装满了化妆品:发油、雪花膏、花露水、洗发精、牙具、毛巾……都成双成对;一只装满了姐姐的喜衣、红盖头、内衣、手套、袜子等,有厚有薄,琳琅满目,囊括了春夏秋冬。箱子的盖与底的交界处有两个圆形的锁,打开箱子时,只需轻轻把锁向旁边一推,发出“嘣”的一声,锁下面跳起一个锁舌,箱子就打开了。
三十多年前,姐姐的这些“财产”,丰厚得让村子里所有人咋舌。来看那些东西的人一波一波又一波。因为一直要搞“接待”,母亲害怕物品有啥闪失,尤其是姐姐的首饰和梅花手表,就派还算机灵的我寸步不离地盯着。
接待工作终于告一段落了。趁着母亲不注意,躲过姐姐,我潜入上房,关上门,把那些东西再翻检一番。头上抹点儿发油,脸上弄点雪花膏,然后再伪装成没有动过的样子。当然,我最爱玩儿的还是那个大皮箱上的锁子。轻轻一推,“嘣”的一声打开,再用拇指把锁舌按下,“咯噔”一声又锁上了,反反复复,只为听那“嘣”和“咯噔”充满质感的声音。
姐姐出嫁当日,当手扶拖拉机把姐姐和送亲的队伍接走,留守在家的父亲把满院狼藉的院子扫了一遍,放下扫帚,转了一圈,无意识地拿起扫帚,把很干净的院子,又扫了一遍。家里的院子顿时显得好大,好空,尤其空的是父亲的眼睛……
父母搬走后,我再没去过老院子,不是不想去,而是不敢去,脆弱的我真的经不起回忆那未曾走远的欢声笑语、那还藏匿在边边角角我们的曾经。
老院子好像是一只箱子,在岁月的翻检中,盛装了父母连同我们七零八碎的许多故事。常端坐于火炕上或拄着拐杖的奶奶再也见不到了;那个爱笑的老叔,由于车祸去世,坟冢成了他现在永远的“家”,老院子只是留存了他的笑容,却不能再现他的身影;姐姐、我、妹妹都从这里出嫁;哥哥、弟弟都在这里娶妻生子,几年前他们带着自己的妻儿,去过自己的小日子了。老院子里的亲人,在岁月中,进进出出……老院子是个核,填进去了我们的时间连同生活,我们在这里欢笑,我们在这里哭泣,我们在这里长大,父母在这里老去,我们得到了什么,我们失去了什么。时间马不停蹄地把一切都隐去,时间又马不停蹄地把我们送向我们所追求的远方,而老院子却如一头愈见衰老的牛,不言不语,扑闪着水光光的大眼睛,宽厚地看着一切,默默地反刍着……
(选自2021年第6期《朔方》)
原刊责编 杨 咏
现在想想,爷爷去世,奶奶尽管悲痛,五个需要抚养的孩子、家庭的重担,还是分化了奶奶的悲伤。大伯去世、轰轰烈烈的政治运动、贫困的折磨,也分散了奶奶的注意力。好不容易才有的可爱小孙女的早夭,成了压垮奶奶的最后一根稻草。后来,奶奶尽管缓过来了,可跟她在一起,好好的,奶奶就会重重地“哎”一声,声音很重,会吓人一跳。
父亲能吃苦,人又聪明,最重要的是敢闯荡。常言道:树挪死,人挪活。父母中年之际,我们搬家了,搬到了现在的院子,就奔着这个地方是黄河灌区。父亲不怕吃苦,又有母亲这位贤内助。白手起家的新地方,哪里都需要辛勤的双手去侍弄。父母终日劳作,没有消停的时候,虽然忙碌,但日子依旧被父母打理得周周正正,我们在春夏秋冬中健康成长。
我记忆中的老院子,夏天是最有生机的。园子里的各色植物争奇斗艳。女儿在作文中写道:“穿着紫战袍的茄子,脸绿透了的辣椒,勇敢攀爬的豆角,圆头圆脑红红火火的西红柿,都是外奶奶桌上的菜。苹果树挂着绿果子,梨树上的果子也不好意思变成其他色,枣树枝头上指头大小的东西也在跟风,坚持绿着。总之,在绿果园里,只有杏树和李子树最大胆,它们的果实正悄悄变黄,慢慢变红。荡在外爷爷给我们绑在树上的秋千上,我们的脸蛋红红的……”
老院子园子里的“居民”很多。园子里的李子树,给我们的念想最重,我对它的思念最深。
当年,父亲从集市上买回了一棵李子树苗,但没有种下,而是嫁接在了一棵杏树上,我没见到父亲是怎样完成了两棵树的对接,但记得李子树的嫩枝在杏树的树干处,旁逸斜出了几支,对接处,包着塑料,像伤员绑着的绷带。
不久,李子树的嫩枝,就开始试探似的吐芽生叶,接着疯长,后来茁壮……记不清是嫁接的第二年还是第三年的春天,茂密的树冠上开出了白色的小花,花不多,但一团一团,很集中。挂果时,我们如同守候宝贝一样等待着它们的成熟。因为是嫁接在杏树上,它比一般李子早熟。起初,绿绿的果实,红了半边脸,接着没几天就红透了。味道兼顾了李子和杏子的优长,很好吃。年月更替,李子树长势越发的喜人,树冠越长越大,一到春天就开满白花花的李子花,院子的围墙都圈不住它,对比之下,杏树伶仃的几枝粉花就显得很落寞。
李子成熟的那个时段,我们兄弟姐妹的主食、零食都是它,每每总会招致母亲的嗔怒。她总会用“桃养人杏伤人,李子树下埋死人”来训诫我们,可再吓人的古训,也无法管住我们贪吃的嘴。
左邻右舍,亲戚朋友,很多人都在李子成熟时,受母亲馈赠。给这个送,给那个送,让跑腿的我们也送烦了。过路的孩子,母亲也热情奉送,得到李子的孩子笑眯眯的,然后欢天喜地地跑掉了。有些孩子吃上瘾了,时不时又踅摸来,因此也惹烦了我和哥哥,我们没好气地坐在离李子树冠最近的牛棚房上,伸手摘一个,一边吃,一边居高临下地看着下面眼馋的小孩儿,可爱的,长得心疼的,扔给一个;丑的、小脸脏脏的,故意不给。我们的举动,若被母亲发现,就用土坷垃扔我们,嘴里不停地叨叨:我咋养了这么些势利眼……我们知道,母亲用土坷垃打我们是吓唬,但生气是真的。尽管如此,我们嬉笑着,一边仍然在房上跑着追打,一边又给长得心疼的孩子扔下去一个李子。
盛夏,在老院子里,树有树的成长任务,我们有我们的乐趣。在阳光很烈的午后,敞开大门,铺一方小毡子,躺在门楼子下,感觉穿堂风自动产生,凉飕飕的,比风扇柔和,比空调自然,我们慵懒地平躺着,数门楼房梁两边排成人字形的椽子。晚饭后,闲来无事,我们兄弟姐妹总会抬出方桌,拿来凳子,在哥哥的主持下,练一阵毛笔字,虽然层次都不一样,可还是互相点评着、攀比着、笑闹着,父母总是痴痴地看着,幸福地笑着……
上灯时分,也是我们最兴奋的时候,炕单、毛毡、褥子被我们搬出,铺在院子里,躺在上面,面朝天空,看星星,看公路上来往的车灯投射到老屋墙面的画儿,树木、草堆、断墙……移动着、跳跃着,就像电影一般。
那時的天空澄澈,星星明亮地镶嵌在深蓝的夜空,一闪一闪,我觉得每颗星都含着让人无法解读的神秘。尤其喜欢看流星,慢慢坠落的流星,牵引着我的眼睛,因郭沫若先生的诗句——请看那朵流星,是他们提着灯笼在走。想起哥哥讲给我的传说:每年农历七月初七晚上,牛郎织女在鹊桥相会,只要你躲在葡萄树底下倾听,就能听到他们的窃窃私语。小小的我,有浓浓的好奇心,并坚信传说是真实的。年年不放弃去听这对恋人互诉的衷肠,当然每年都是失望而归。有一年,黑咕隆咚的,我一头扎在葡萄架下,沾了一头蛛网,我的想象力立马刻画出了一只喷毒汁的蜘蛛,向我袭来……当然,再也没去倾听牛郎织女私语的兴致了。
秋天,老院子的树会一层层掉叶子,每天清晨,会传来父亲一遍遍扫叶子的身影或声音;库房的门偶尔打开,码放整齐的蛇皮袋子满装着粮食,一直垒到房顶上;北房的水泥台子上,一排排大白菜,排列有序,它们即将被母亲腌成咸菜,准备过冬。
冬天,大风把大铁门吹得哐里哐啷,我们就躲在屋子里看电视,那个十四吋的黑白电视机,摆放在我家西房的大黄柜上,黄柜前面有一个撑房顶的圆木柱子,看电视时,我们都喜欢抱着那个柱子,今天他抱,明天我抱,柱子的下半截,竟然油光发亮;弟弟更喜欢和小伙伴儿们玩儿玻璃弹珠儿,每次回家,总会从兜里掏出很多花花绿绿的弹珠儿,怕我们要,都偷偷埋在园子里的树下,开春父母翻地,总会翻出弟弟埋下忘了取出的五颜六色的“宝贝”。
老院子里办的第一件喜事是大姐出嫁。大姐夫家送来的彩礼和我们家的陪嫁,摆满了屋子。记忆中,我们家的上房是那么大,两只好大的紫红皮箱,一只装满了化妆品:发油、雪花膏、花露水、洗发精、牙具、毛巾……都成双成对;一只装满了姐姐的喜衣、红盖头、内衣、手套、袜子等,有厚有薄,琳琅满目,囊括了春夏秋冬。箱子的盖与底的交界处有两个圆形的锁,打开箱子时,只需轻轻把锁向旁边一推,发出“嘣”的一声,锁下面跳起一个锁舌,箱子就打开了。
三十多年前,姐姐的这些“财产”,丰厚得让村子里所有人咋舌。来看那些东西的人一波一波又一波。因为一直要搞“接待”,母亲害怕物品有啥闪失,尤其是姐姐的首饰和梅花手表,就派还算机灵的我寸步不离地盯着。
接待工作终于告一段落了。趁着母亲不注意,躲过姐姐,我潜入上房,关上门,把那些东西再翻检一番。头上抹点儿发油,脸上弄点雪花膏,然后再伪装成没有动过的样子。当然,我最爱玩儿的还是那个大皮箱上的锁子。轻轻一推,“嘣”的一声打开,再用拇指把锁舌按下,“咯噔”一声又锁上了,反反复复,只为听那“嘣”和“咯噔”充满质感的声音。
姐姐出嫁当日,当手扶拖拉机把姐姐和送亲的队伍接走,留守在家的父亲把满院狼藉的院子扫了一遍,放下扫帚,转了一圈,无意识地拿起扫帚,把很干净的院子,又扫了一遍。家里的院子顿时显得好大,好空,尤其空的是父亲的眼睛……
父母搬走后,我再没去过老院子,不是不想去,而是不敢去,脆弱的我真的经不起回忆那未曾走远的欢声笑语、那还藏匿在边边角角我们的曾经。
老院子好像是一只箱子,在岁月的翻检中,盛装了父母连同我们七零八碎的许多故事。常端坐于火炕上或拄着拐杖的奶奶再也见不到了;那个爱笑的老叔,由于车祸去世,坟冢成了他现在永远的“家”,老院子只是留存了他的笑容,却不能再现他的身影;姐姐、我、妹妹都从这里出嫁;哥哥、弟弟都在这里娶妻生子,几年前他们带着自己的妻儿,去过自己的小日子了。老院子里的亲人,在岁月中,进进出出……老院子是个核,填进去了我们的时间连同生活,我们在这里欢笑,我们在这里哭泣,我们在这里长大,父母在这里老去,我们得到了什么,我们失去了什么。时间马不停蹄地把一切都隐去,时间又马不停蹄地把我们送向我们所追求的远方,而老院子却如一头愈见衰老的牛,不言不语,扑闪着水光光的大眼睛,宽厚地看着一切,默默地反刍着……
(选自2021年第6期《朔方》)
原刊责编 杨 咏